狄青故事及形象在民间的传播与嬗变

2020-04-17 12:49刘玉秀
教育传媒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嬗变传播民间

刘玉秀

【内容摘要】狄青是北宋的一员武将,也是传奇文学中家喻户晓的英雄形象。他的故事长期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民间视其为“武曲星”。本文围绕狄青这一人物,结合历史和传说资料,着重探讨狄青故事及形象在民间和文学作品中传播演化的轨迹。作者认为,随着狄青故事由逸闻、传说,再到文学作品的过渡转化,狄青形象被不断地夸张、渲染,逐步完美化、神异化,这其中体现了崇敬英雄、迎合世俗的社会心理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狄青;民间;传播;嬗变

“从‘演义历史的角度看,正史上的一点材料是太不够了。宋江在《宋史》上无传,仅在《徽宗纪》《侯蒙传》《张叔夜传》中有零星记载,总数不过数十百字,杨业(子延昭、孙文广)、狄青、岳飞《宋史》有传,但也极其简略,远远不能够满足长篇小说创作的需要,为此,不得不求助于宋元平话、杂剧和民间传说。”①古代小说求助于民间传说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不仅在题材上,在艺术手法上,小说也因此增添了许多活泼新鲜的手段。“演义”二字与传说的关系非常紧密,从某种意义上说,“义”据历史,“演”则全靠传说。这其中,民间故事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狄青作为历史上一员名将,民间也流传着他的故事。这些故事的来源地和主要流传地区是他的出生地,以及主要战绩所在的若干地域。据史书记载,狄青出生于山西汾州西河县。在民间故事中,他出生的村庄名为狄家社,清代小说《万花楼》则说是西河县小杨村。现在汾阳市内有狄公庙,汾阳市刘村有狄青墓,文水县西槽头乡狄家社村则有狄青庙。由于行政区划的变迁,现在的山西文水、汾阳两地还为狄青的籍贯问题争论不休。事实上,狄青出生地如今属于文水还是汾阳,并不重要。我们更感兴趣的是至今仍然流传在那些区域的关于狄青的传说。

经过调查和整理,狄青的传说并不多,在汾阳一带流传的主要有《怒打“拦街虎”》《出粪》《磨扇上树》《智救铁罗汉》《狄青借衣》《镝道·狄道》等。其中,《怒打“拦街虎”》讲狄青到西陈家庄逛庙会,中午进了一个饭店。明明就他自己要吃饭,店家却给他摆上了两双筷子,说是一个绰号叫“拦路虎”的人立下的规矩,不论是谁买的饭菜,“拦路虎”都可以随意尝用。狄青气不过,就三拳两脚打死了“拦路虎”。在这个故事中,狄青自然是代表了正义的一方,百姓为表彰他弘扬正义,就把饭店旁边的一座浮桥改建为青石桥,并将桥取名为“王壮桥”。“拦路虎”本名叫王壮。桥以恶棍的名字称之,意在让恶人像桥一样让千人踩、万牲踏、车轮轧,永世也不能转生。这个故事刻画了狄青勇敢无畏、不惧邪恶的少年英雄形象,歌颂了他嫉恶如仇、为民除害的侠义精神,也反映了人民大众期望英雄出世,为他们惩恶扬善,让人间正义永存的美好心愿。故事勾勒了狄青的相貌,说他生得灵眉俊眼、细皮白肉;个子魁梧健壮、膂力过人。这也完全符合百姓对一位民间英雄人物的审美认知。

《磨扇上树》中讲,狄青17岁的时候,在外村一户财主家扛活。年底发工钱时,财主却借口狄青年龄小、力气小、干活少,只给狄青发一半工钱。狄青气坏了,去找财主当面说理。狄青说自己年龄小,但力气不小。财主就给他出难题,说如果狄青能把磨房里的磨扇放到门外那棵槐树上,就当场给狄青发三年的工钱。结果在大家的见证下,狄青把三尺见方、六寸多厚的磨扇稳稳地放到了槐树的枝桠上,从而领到了三年的工钱。这个故事也是在突出狄青对邪恶的抗争,与暴打“拦路虎”相比,却明显有些“温和”了。狄青的斗争是被动的,靠的也不是他的满腔热血和对黑暗势力的反抗的心理,而是生理上的优势,即孔武有力。

《出粪》也是如此,也说狄青在一个财主家扛活,有一天他想请假去看庙会,东家就为难他,让他把羊圈里的粪肥出干净,就可以去逛庙会。羊圈很大,粪肥足有一尺厚,按理说三天也出不完。结果狄青用一根粗椽似的“扎实疙碌”,挑着一对半人多高的“大眼笼”出粪,没等东家吃完早饭就基本完成了任务,被东家惊为天神。这个故事也是在夸大狄青的“神通”,意在让人们相信,英雄从小就是不同于常人的,甚至就是天上的神仙下凡,或者说是“天人”。这是人们心目中英雄必备的一种素质,这其实是古代传说把英雄人物神化的一种惯常做法。

当然,英雄不能只是孔武有力,必须是智勇双全,否则就是有勇無谋的“粗人”,也是不完美的。于是又有一个传说《智救“铁罗汉”》证明狄青的机敏智慧。讲的是狄青的哥哥狄素把一个外号叫“铁罗汉”的年轻人推到了河里,救上来时,铁罗汉已经没气了。村里人要把狄素押送到官府。狄青却凭借自己的所学,认为人溺水而亡,初为假死,如果及时将腹中积水排出,也许能死而复生。结果铁罗汉被狄青救活,避免了一场人命官司。这里的狄青形象是文武双全的。

英雄人物不仅要智勇双全,还必须从小就胸有大志,这样长大后才有可能成为“救世主”。讲狄青少小立志的故事有两则。一则是《狄青借衣》:狄青到城里姑姑家借棉衣过冬,姑姑不借给他,却说了一通东京汴梁如何繁华,有本事的人如何荣华富贵一类的话刺激狄青,狄青领悟,于是去京城投军,最终出人头地。另一则《镝道·狄道》说,狄青要去投军,乡亲赶来送行,一老者嘱托他:功高盖世日,衣锦还乡时!狄青为表决心就取出弓箭,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日后魂归故土,这箭簇落处就是我狄青的栖身之地。说完,拉满弓弦,利箭直入云霄。后来村里人在离村庄四十里外的刘村地界,找到了插在田野里的利箭。后来狄青死后就被安葬在刘村的这个地方,村里人按狄青射箭的路线修了一条宽一丈二的大道,直通狄公墓,名为镝道。又“镝”与“狄”同音,所以又叫“狄道”。此后当地人把直而捷近的土道统称“狄道”,至今这个词还挂在乡人的嘴上。这些传说也体现了人们对英雄的景仰,用英雄的事迹勉励世人。

以上所收集到的传说反映了狄青少年时代性格的不同侧面,或机智,或好强,或勇武,或侠义。这些传说的特点是,狄青的形象大抵同当地某个遗迹有关联。比如“狄道”,表明狄青立志有所作为的决心。怒打“拦路虎”后,人们为纪念狄青的除害义举,在西陈家庄修石桥,建“四明亭”,亭内立碑记载事件过程,村中关帝庙也作壁画纪念,都是借狄青的侠义劝善惩恶。《狄青借衣》说狄青发达后,出资给姑姑建了新宅,而且汾阳西关至今有狄青姑姑的旧宅,上世纪40年代还从宅中发现了一封姑姑写给狄青的绢信,信上说当初不借棉衣的良苦用心云云。这是狄青仁义形象的反映,是对历史记载的狄青的“完人”形象的一种诠释和强化。狄青借衣的故事后来不断出现在各类地方戏曲中,为广大民众所传扬和熟知,对社会价值观起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引领作用。

现在的两广地区是狄青当年的主要征战地,也流传着狄青传说,“又狄青传奇之所以盛传于广东者,盖因青的战绩在广南为独多,故广东的人士都喜道之。地方上早已有了种种的民间传说或歌谣。”②同样,广东的这些传说也与当地的名胜古迹联系起来,使人睹物生情,似可遥见狄青当年机智勇敢的形象风采。这些名胜古迹意图为传说找到确实的依据,虽然有的令人难以确信,但至少表现了狄青形象的不同侧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这些区域传播的故事,大都进入了文人的视野,或被写进笔记、小说,或被正史所采用,比如《夜袭昆仑关》《抛洒百钱祈神》等,流传度显著提高,狄青的形象及其影响更为广泛。

在陕西也流传着一个故事,说狄青非常器重的一名将领喜欢吃马苦菜,一旦吃不到就闹情绪。于是狄青就命人准备大量的马苦菜,天天让这名将领吃,直到将领吃腻了,自动提出再不吃。这个故事很有情趣,也很生活化,体现了狄青的另一面,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他的机智与谋略,让普通百姓更加感受到英雄人物的亲民性格与品质。

展现狄青军事智谋的还有一个流传在河南南阳一带的“狄青洞”的传说,讲有一次狄青率军作战,将敌军赶至一个山洞,一时之间难以破敌,而狄青军队又不能在此耗费时间。狄青就想出一个策略,派人买来一批山羊,把马铃铛戴在羊脖子上,把羊拴在洞口周围树上。羊饿极,胡乱蹦跳,铃声一直在响,洞内敌人不敢出洞,一段时间后全部饿死在山洞里。人们为了纪念狄青的智勇双全,就把山洞起名叫“狄青洞”。

狄青形象进入文人的笔记、杂剧、小说作品后,则呈现出了不同的审美风貌。这些作品,无疑与民间的传奇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宋代文人野史笔记中有关狄青的记载主要有范镇的《东斋记事》、沈括的《梦溪笔谈》、蔡绦的《铁围山丛谈》、王轾的《默记》还有《江邻几杂志》《野老记闻》《画墁录》等等。在这些笔记中,都有关于狄青的简单抑或生动的描述。与狄青生活年代同时的范镇在《东斋记事》自序中说,他写这部笔记,“旨在仿效唐人‘著书以述当时之事,俾使后人有可考正,内容全系‘追忆馆阁中及在侍从时交游语言,与夫里俗传说。”③《东斋记事》是一部有关时事见闻的笔记,其中记有狄青被时人称之为“面涅”将军和遭受嫌疑的故事,点明了狄青的底层出身,一生中为此自卑的心理,以及因恐功高盖主最终“忧惧”而死的史实。宋人曾慥的《类说》也袭用这个故事,且感叹道:“呜呼!前世如此被诛者甚众,哀矣。”④为狄青身世和性格悲剧而惋叹。范镇和曾慥都是借事寓意,但都反映了一种民间性的价值观。

这里不能不提到宋人笔记中的另外几则故事。其一是魏泰《东轩笔录》中的《智取昆仑关》,其二是北宋周煇《清波杂志》中所载的《青沙烂》,其三是曾敏行《独醒杂志》中狄青祈神于何仙姑破侬智高一事。这几则故事的特别之处在于其神秘性。民众的审美尤对人物的神秘性感兴趣,因而这些传说故事更容易为普通大众所接受,传扬度进一步提高。

我们重点看宋传奇中的《狄青智取党项》,全文抄录于下:

宝元中,党项犯塞,时新募万胜军,未习战阵,遇寇多北。狄青为将。一日,尽取万胜军旗付虎翼军,使之出战。虏望其旗,易之,全军竟趋,为虎翼所破,殆无异类。

又。青在泾原,尝以寡当众,度必以奇胜,预戒军中,尽舍弓弩,皆执短兵器。令军中闻钲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阳却,钲声止则大呼而突之。士卒皆如其教。才遇敌,为未接战,遽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虏人大笑,相谓曰:“孰谓狄天使勇?”时虏人谓青为“天使”。钲声止,忽前突之,虏兵大乱,相蹂践,死者不可胜计也。

这两则故事既入宋传奇,则说明其“作意传奇”的性质。狄青智取昆仑关除了民间传说,还出现于多种记载,大同小异,但都是表现狄青作为一名军事将领,其用兵已几近于诸葛亮一类的人物。这种有意为之传说的成分,当然与民间口耳相传过程中被夸大、渲染的因素相关。

元杂剧利用了狄青传说是毫无疑问的,流传下来或存目的杂剧有《复夺衣袄车》《刀劈史鸦霞》和《狄青扑马》。《复夺衣袄车》又被小说《万花楼》改造利用。箭射昝雄、刀劈史鸦霞的传说在《复夺衣袄车》中有所涉及,在《万花楼》则将昝雄改作赞天王,将史鸦霞改作史牙恰,相信小说中的基本情节应与杂剧类似。杂剧《刀劈史鸦霞》也已失传,但应当更接近于杂剧《复夺衣袄车》中的描述,大约只是再增添几个人物和事件,以渲染狄青的英勇而已。

《狄青扑马》是元代大同人吴昌龄所作,《录鬼簿》著录为“扑马”,《太和正音谱》著录为“博马”,《元曲选》也作“博马”,原本作“博马”的可能性大。据冯沅君《古劇说汇》中《金院本补说》一文分析,“博”和“扑”字音相近,《狄青博马》应该说是和《燕青博鱼》杂剧属于同一种类型,“博”是赌博性的营运和经纪,是失意的英雄们惯用的救急手段。但遗憾的是,原剧本散佚,《狄青扑马》的具体内容现在已不可考。但从清人李雨堂的小说《万花楼》相关章节中我们可以推测其大体故事框架。

该小说第12回《伏猛驹误入牢笼,救故主脱离罗网》中,生动地描述了狄青徒手降服烈马的过程,“当下狄公子手挽马鬃,那马挣跳不脱,前蹄掀,后脚踩,恼了狄青,喝声:‘逆畜,强什么!狠力一捺,马已按倒尘埃,不能挣跳。”⑤狄青虎虎生威的形象跃然纸上。但如果是博马,应当有狄青与人商定降伏宝马的奖赏一类的交代,而此处只描述狄青降伏火骝驹的过程,并没有写明这样的前因。似只有一点“扑马”之意。倒是第15回《团圆梦力荐英雄,奉懿旨勇擒龙马》中的情节,更像杂剧中所描述的“博马”。先是写韩琦推荐狄青到潞花王府降伏妖龙,狄青有些犹豫,但他还是答应了,他的想法就是,既然是男子汉大丈夫,就要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来,才能显出自己的本领。假如命不该亡,就能降服妖魔,自己一定要拼上一拼!这正是英雄落难之时所抱有的一种“赌博式”的心态——不死则生。降伏龙马之后,潞花王就把马赏赐给了狄青,更加有一种“博”的意义在里面。

狄青的故事按题旨可以分为三种:一是颂扬其智慧谋略,如撒百钱鼓舞士气;二是夸赞其英勇,如刀劈史鸦霞;三是奇闻轶事可充谈资,比如《独醒杂志》狄青向何仙姑“以兵事问之”,战事果然如其所料等等。如果说,口头传播的狄青,在言行举止、性格特征上更贴近于大众,也更能体现大众的欣赏品位和价值寄托。那么,民间传说被文人吸收利用后,则更加强化了狄青的忠勇智谋和侠义品格,体现了一种崇敬英雄、迎合世俗的社会心理和审美情趣。

注释:

①欧阳健:《古代小说与历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②郑振铎:《万花楼》,《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59页。

③范镇:《东斋记事》,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页。

④曾慥:《类说》,文学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52页。

⑤李雨堂 等:《狄家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作者系山西省吕梁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特约编辑:吴婧;责任编辑:陈小希】

猜你喜欢
嬗变传播民间
文化强国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嬗变动态浅析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
香港黑帮电影的叙事嬗变与未来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