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亟需供给侧改革

2020-04-19 10:05杨昆
董事会 2020年3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学科人才

杨昆

随着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精神经济特征日益显著,发展方式面临重大变革。精神经济将颠覆传统的产业序列,文化创意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人才资源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舒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指出人力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强调重视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人力资本的生产过程,是对经济隐性的贡献。人才属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在广泛的社会生产中自由流动,按照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分担原则,文化产业人才创造的效益由整个社会、文化企业和人才个体共享。

文化产业人才是指从事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人才,主要研究生产关系层面中文化与产业链架构,以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管理类人才,包括文化技术人才、文化艺术人才和文化管理人才。当下文化产业人才供求失衡,存在结构性问题。供给短缺严重,人才培养具有周期性和滞后性,文化产业人才供需双方的脱节成为常态。

文化产业人才需求的特征与影响因素

文化产业业态更新加快,文化科技融合加深,对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显著提高。需要有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生产力的支撑,生产力的创造主体即文化产业人才。文化产业人才是一种社会资源,归属于整个社会又回归于某个具体的社会经济单位,具有再生性、社会性。这种资源可以循环延续使用,不断产生收益。

文化产业人才需求首先要跨越产业本身。人才具有较强的动态流动性,对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也不仅囿于文化遗产、创意开发、艺术创作、影视娱乐等行业。人才需求呈现区域性集聚性。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意识与产业现状存在区域性差异,各地的文化消费水平不同。文化产业区域人才结构优化与该产业结构升级的协同发展是客观规律的要求。

文化产业的结构和前景决定了文化人才的需求。文化产业正处在快速发展期,文化企业的新增速度以及企业的发展规模都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但我国文化产业学科成立较晚,人才总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未来对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将呈现几何级的上升趋势。薪酬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流动,科技发展促使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结构性调整。

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存问题

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解决文化产业人才现存问题。高校人才培养需根据行业市场需求,调整培养模式,促进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的供给。

学科定位不明确。学科定位是一个专业发展的根本。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是培养高级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规范模式,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基础性的支持作用。该专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2004年四所高校首批试点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2011年,教育部修订本科专业目录,将文化产业管理正式纳入其中。但就学科定位问题,一直是业界讨论的话题。在专业成立(试办)伊始,将其归属为管理学-公共管理类。2012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由试办专业转为正式专业,归属管理学-工商管理类,教育部规定可授予管理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因此就出现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不同的高校存在于不同的学科体系中。

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输送文化产业人才,努力提高人才的质量。行业中对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稳定性和动态性并存,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一定高度的思想水平和专业知识,同时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但实际中,市场需求的信息无法完全传递到高校培养体系中,高校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无法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

专业设置不健全。专业设置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基础,但由于学科定位问题尚未解决,目前该专业缺乏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除了2007年胡惠林、李向民教授受教育部委托起草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化产业管理概论》本科教学大纲之外,普通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尚未建立统一的教学大纲。导致专业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长远性和稳定性,各高校间该专业开设的课程迥异,缺乏统一指导,课程设置分散,课程内容重复等。

教材体系不完善。教学中缺乏权威教材体系。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材体系,权威教材无法满足庞大的教学市场需求,教师教书无法。而且现行教材深度、广度欠缺,大多立足于学科基础,缺乏更深层次的研究型教材,且缺乏系統性的分类教材。教师教学基本上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知识的理解,自行安排教学结构,具有太强的主观性,学生的学习往往受限于教师的知识层次和专业经验。

师资队伍不成熟。教师是高等教育中的灵魂。目前文化产业专业教育师资队伍不成熟,结构不完善,逐渐成为阻碍专业教育发展的问题。由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属于新兴学科,学科交叉性、综合性较强,对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有特殊的要求。一方面,目前教师来源主要依靠传统学科的人才转移,缺乏文化产业专业背景;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师生比例低,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培养模式滞后。教学模式是教育体系中的钢筋水泥,先进的教学模式往往能提高教育的生产力效率,带来最优的资源配置,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滞后,存在不少问题。人才培养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缺乏教师引领性。深化与文化企业联合的产学研教育,加强实际项目的操作锻炼,学生才有机会了解产业的整体运营流程。

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做好长期规划,明确学科定位。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做好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规划,提供制度保障。根据社会需要和行业需求有针对性的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平衡市场供需。一方面要加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体系,另一方面应实施高端紧缺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建立评价体系和激励保障机制。同时教育部要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定位,尽快升格为一级学科。加强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的建设,发挥其在产业配套、资源共享、学习交流等方面的作用,提高产业集聚效应,促进政府、企业和高校之间的交流,形成合力。尽快组建教育部专业指导委员会,发挥好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等学会组织的作用,协调专业内部师资力量,优化资源配置。

推进教学改革,完善专业体系。积极推进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更新,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的优化。在教学大纲编排和课程设置时,兼顾社会需求和传统课程,正确处理“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加强人才基础理论构建和基本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及时融入最新的信息技术、经济学理念,以满足新兴业态发展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在教学方式和专业设置中,既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也需要实践教学的引导,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针对目前各高校专业教学的无序性和随意性,做好课程的规划、论证、总结和更新,全方位提高文化产业专业建设的系统化、体系化和统一化。

提升教师素养,建设师资队伍。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必须重视教师的核心作用。高等院校可整合校内资源,对接社会力量,完成专业师资队伍的优化。首先要开展师资培训,从艺术、历史、经济、金融、管理、传媒、信息技术等学科领域完善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满足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复合性要求。同时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填补一些非专业背景教师先前的理论不足。其次要注重引进产业教授,平衡学科建设中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力量,有助于改善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增加专业的实践机会。

强化协同创新,促进产学研建设。加深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建立起社会与高校人才培养对接的有效模式。积极发挥创新型企业作为产学研结合桥梁的作用,引导文化创意走出校门,走向市场,鼓励文化产业人才走向社会。通过组建创业服务网络,加大创业孵化器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探索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方法;落实实施高校科研人员创办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激励保障办法,通过税收优惠政策以及专项奖励等手段加大对教师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扶持鼓励高校教师创业,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有助于提高高校文化创意的产业转化效率和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特色艺术智库研究”(17ZD09)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学科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超学科”来啦
毛遂自荐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