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探索

2020-04-19 10:04赵维
神州·下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创作实践创造性转化艺术教育

赵维

摘要:普通高校的艺术类教育虽然是艺术教学资源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因其在教育目的和教育配置上与专业艺术类高校的不同,面临如何将校园教育成果与社会需求做好对接的问题。所以积极探索适应本校特色和形势的艺术教学实践就成为摆在各校面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艺术教育;创作实践;创造性转化

近些年来,中国的艺术文化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对艺术专业人才的强烈渴求,除了艺术类专业院校外,普通高校也已成为为艺术类教学的一支重要力量。相对于艺术类专业院校,普通高校在生源素质、教学要求、教育目的上都有着诸多不同。但由于起步晚、专业性不强等历史原因,教育教学资源目前虽有极大提高,但和专业院校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特别在教学实践经验方面,全国大部分院校都欠缺和匮乏,都面临如何将校园教育成果与社会需求做好对接的问题。所以积极探索适应本校特色和形势的艺术教学实践就成为摆在各校面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强调错位培养、差异化发展、创作坚持實践主导的思路方向。经过十多年的专业建设发展,已初步形成规模教学和特色教学。师生们创作演出剧目十余部,其中音乐剧《远去的音符》参加第六届全国美育成果展评第一名;多部作品荣获历届全国大学生艺术节第一名。由此可见普通高校的艺术类专业在丰富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以“实践促进教学”为核心的宏观教学理念贯穿始终。

1 通过制度管理,确保创作实践的有效进行

随着我国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的不断扩大和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加,社会对影视(戏剧)表演人才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即:在具备一定表演技巧和艺术修养下,也要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各行业发展需求,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了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教学创作实践作为本科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着重培养创作创新的实践能力。把创作实践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和主要内容,来实现人才模式的复合培养化探索。由以前培养艺术素养和单一掌握表演技巧逐步转变为具有一定创作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实践人才。为了保证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的正常进行,学校及学院通过管理文件,把要求和制度层层细分,既明析艺术生产流程,积极调动起广大师生的创作热情,又通过制度规定为创作实践保驾护航,提高创作工作效率。把日常教学实践用文字的东西制度化后,在制度的规范下,创作的效率也加速提高,优秀作品也应运而出。实践教学行为会反作用推动日常教学活动,把日常教学中没有做好的工作再次调整和规范,这样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通过明确的目标和相应的制度安排,实现合理的资源配置,保证保障教学创作活动高质量的运行。在学校管理层面形成一整套在新的社会需求和新的竞争压力面前有序保证艺术人才的培养优势和发展质量的文件和规范。

2 立足实践教学,教学相长优势显现

日新月异的变化面前,观众思维和社会思维都产生极大的变化,相对于外界变化,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对于实践创作的要求也是与时俱进,对于教师和学校的压力逐步加大。一方面要保持正常教学的基础,另一方面要考虑校园实践创作能否对接社会需要。在实践环节中为了应对不同的社会需求,在不能放松基础教学的前提下,采用不同的创作方式保证质量,加快加强更新创作。在沿用传统的教师带领创作作为主体导向,在学院审查把控质量,学校演出验收为评价反馈,适时把作品水准稍高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范围,把创作实践的主要目标重心放在掌握创作方法这一核心原则上,利用艺术作品的创作规律完成高质量的产出。高效率利用和整合校内所有场地资源,在充分考虑教学,合理分配资源的优化配置下,用学院教学场地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学校演出场所为依托完成艺术实践。

如我校原创音乐剧《远去的音符》就是在学院统一的安排下,根据专业特点,在教学目标和学期任务内,以作品切入教学内容,由各专业教师协作完成的。其中涉及到创作各专业,如戏剧影视文学,音乐文学,音乐作曲等专业,在结合专业的特点,我们采取两步走的理念:第一步,先期进行课堂和课题创作,而后进行协同工作完成最终文本文稿。如:由戏文专业师生结合剧作专业课,完成剧本文本的创作和修改;而音乐文学专业根据创作课题负责歌曲填词;作曲专业同学结合作曲课程以作业的形式为剧本谱曲。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注入新的活力,是一种新的尝试,让学生创作学习更加积极,另一方面让同学们尽早接触熟悉并动手实践。最后再交由专业教师精心的打磨和润色,完成音乐剧剧本。第二步为演出部分,则由表演方向的专业(如:器乐专业、声乐表演专业 戏剧表演专业、舞蹈表演专业)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作品呈现。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将作品的呈现和平时教学的养成有机结合,根据剧本做出教学计划方面的调整,在以剧目演出排练为核心的教学目标下,完成各方面知识点的学习。对于其中出现问题,老师在排练中调整修正,改善不足,完善作品。其中既结合课堂的理论概念,变枯燥为鲜活;又跳出课堂范畴,在排演中加强知识点掌握。特别是在老师的全局带领下,少走弯路,感知创作的过程,不仅达到教学目的,也为自己的职业道路积累了部分经验。从形式到内容直接关联涵盖全部专业的所有课堂教学。做到“创作一个作品,受益全院专业”的目的。大大增强了专业教学的效率,也激发同学们的创作兴趣,带着问题思考,走进实践中去寻找答案。完成教学相长的最终目的。难怪徐晓钟老师在总结《桑树坪纪事》的创作和教学时讲道:新时期在戏剧艺术领域出现了很多新的创作现象和新的理论问题,无论在剧本创作导演表演或舞台美术创作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要求我们的教学能够适应,并在教学中予以回答。

3 市场中再实践模式下,加强能力培养确保创作进行

创作,是最直观的教学成果体现,也是衡量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但创作出的艺术作品要表现出其价值,就必须经过市场的检验方得承认。在强调加强艺术专业的创作能力的培养大思路下,只有把创作产品推向市场中进行检验,在商业社会下凸显其产品价值,完成价值最终转化。才算完成了教学和作品在市场实践中的价值转换过程。艺术作品价值的得以体现就是找到与时代相契合的对接点和与受众接近的共鸣点,这一切都有赖于如何做到做好“创造性转化”。我们的做法是:通过校园-社区-资本市场反复演出,不断修改和调整作品最佳呈现方式,以达到最终完成市场和观众的双重认可。

作品在校园演出后,经过校园观众建议的修改和整理后,在做到校园观众的认可和赞许后,再次从校园推向社区,通过不同社会人群的反馈和建议,再次完善作品:通过不断听取专家指导;积极采纳业内同仁意见;接受演出市场反馈;对作品重新按照艺术品市场化要求再制作,最终以推向市场为目的,在完全的市场机制商业行为下重新检验作品的娴熟度和完成度。这样科学的循序渐进般推进,最大限度地缩小商业风险的同时保证作品质量水准。比如我们创作的小剧场话剧《一个关于爱情的模型》就是按照这样的模式进行创作的,在参加一个个戏剧节中不断调整作品结构和内容,先后参加“南锣鼓巷戏剧节”及“隆福戏剧节”,最后在“哈尔滨青年戏剧节”荣获“最具潜力青年戏剧奖”。事实证明这样的实践模式,是目前作为高校这样的科研单位进行艺术创作价值展现的最佳方式和途径。这不仅仅是单一艺术品的创作,也是艺术商品完整创作;不仅仅是教学成果的展现,也是教学改革的尝试,通过在教学目标指导下教学方式为创作作品服务。

最终达到各方面多赢的结果,开创校园艺术创作新局面。当然在具体的摸索过程中我们注意并发现很多借鉴的经验和问题,如市场和教学两者关系的协调;如何做好学生课堂内容和商业演出不脱节;在商业演出中保持保证正确的价值导向这都是我们今后还需要花大力气去解决的课题。

我们看到目前校园艺术教学成果和社会需求已比以往出现更加紧密的结合,在强调呼唤和创作新时代作品的同时,我们不仅应该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主,多学科协调的创作实践理念,也要追求社会利益、学校价值、商业诉求等多方的共赢局面。艺术教育在“立德树人、固本铸魂”的引导下,实现资源的创新结合是我们当代艺术教育者的责任,也是国家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社会发展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徐晓钟,谭霈生等.新时期戏剧艺术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天津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项目 项目名称:高校影视表演专业教学实践改革与探索研究 项目编号:JGYB01217034

猜你喜欢
创作实践创造性转化艺术教育
教育改革背景下中国民族弹拨乐的发展现状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节日影像志创作实践初探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从《小小冠军梦》看传统爱国主义在儿童舞中的创造性转化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