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摩尔根的历史分期法浅析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

2020-04-20 11:21宝娃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摩尔根中华文明

宝娃

摘 要: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提出了社会进化理论,叙述了人类从野蛮经过开化而又走向文明时代的发展历程。摩尔根认为,人类的管理制度、亲属制度、财产制度等主要制度都是起源于野蛮社会、发展于开化社会,成熟于文明社会。《古代社会》在19世纪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重视,之后的几十年里又长期受到批判和议论。在这本书中,摩尔根用详实的田野调查资料、问卷调查和历史文献整理描述了原始社会的生活面貌,其方法和内容都给后世的民族学研究以重要启迪和影响,是民族学领域丰碑式的著作。尽管此书已问世一百多年,但其中的社会进化理论仍然会引起今天的我们对于原始和文明的关系、民族发展差距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让我们可以从原始社会的视角重新定义当今的现代文明,从社会进化的角度思考中国的民族政策取向。

关键词:《古代社会》; 摩尔根; 社会进化观;中华文明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1B-0093-03

《古代社会》的首次出版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在这期间不断引起人们的讨论和思考,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以现代人的眼光去批判这本书的不足,片面地宣布其观点的过时和落后,而首先应回归于摩尔根的创作时代去理解这本书的内容和意义,其中的一些批判和质疑只有回归到这本书写作时的时代背景才能够得到解答。摩尔根的社会进化理论论述了野蛮社会进入开化社会,再走向文明社会的历程,虽然没有指明文明之后的发展道路,但是恩格斯在摩尔根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之后,社会发展要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结论。摩尔根的社会进化观丰富和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也为我们认识现在的各项社会制度提供了一种视角和思考方式。今天的我们仍可以运用社会进化观去解释和认识民族和国家的必然消亡,当前中國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国情,以及为缩小民族发展差距而采取的一系列民族政策。

一、《古代社会》的写作背景

《古代社会》的作者路易斯·亨利·摩尔根是美国著名的民族学家、原始社会学家,生于1818年,卒于1881年,这期间正是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时期。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西欧社会占据主导。1865年随着美国南方军队的投降,历时四年的南北战争结束,从而废除了奴隶制,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为今后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这一时期,西欧和美国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生产力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产生了思想认识领域的探索和进步。笔者认为,在这一时期,生产力和工业化的发展导致具有民族属性的文化或美国的印第安原始文化受到了现代化的冲击,引起了人们对文化领域的关注,尤其是对传统和原始文化的重视。

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重要著作《物种起源》,首次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强烈反响,以至于一时间洛阳纸贵。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而不断发展和进化。这一生物进化学说的产生,给唯心的神学造世观以沉重打击,首次将生物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为人类发展进程的探索,阐述了深刻而广泛的理论。自此以后,许多科学家开始用进化论的观点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现象,斯宾塞在达尔文的进化论问世后,提出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达尔文主义中生存竞争所造成的自然淘汰,在人类社会中也普遍适用。不论是达尔文主义还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尽管在今天看来存在诸多的质疑和不足,但在当时却为人类的社会科学研究开启了新的大门,对于原始社会的研究也有诸多学者运用进化论的观点去解释和认识。在19世纪这一时期,英国学者拉伯克的《史前时代》和《文明起源》,瑞士学者的《母权论》等著作,都受到进化论的影响,对原始社会的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除了这些已有的研究和著作,在当时社会中考古学、人种学、生物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和研究成果的增多,为摩尔根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和历史支撑。

在19世纪的美国,尽管资本主义已迅速发展并占主导,但是在印第安人易洛魁部落,还过着原始野蛮时期的生活。1846年摩尔根加入到鹰氏族以后,与氏族内的人们一同生活,深入研究易洛魁的原始生活,从而得到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摩尔根《易洛魁部落》(1851年)和《人类家族的血亲和姻亲制度》(1871年)都是在大量的田野调查、问卷收集和史料整理基础上完成的,这两本书的写作也为《古代社会》的完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古代社会》是摩尔根历经四十多年的实地调查和史料收集的研究成果,是从1871年到1877年中历时七年才得以完成的代表性著作,在其发表以来的一百多年间,始终是东西方学界讨论和评议的重点,是人类学和历史学史上影响最广泛的著作。

二、《古代社会》的社会进化观

1.主要内容。

在《古代社会》的开篇,摩尔根就指出人类的进步是由阶梯的底层发展而来,即“人类系由阶级的底层开始其生活的进程,借实验知识的徐徐积累,从野蛮状态而上达于文明之域” 。摩尔根将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三个时代,即野蛮时代、开化时代、文明时代,其中的野蛮时代和开化时代又可进一步分为低级状态、中级状态和高级状态,每一个阶段的划分都以上一个时期的“发明和发现”为开始标志,又以下一个时期的“发明和发现”为结束标志。

摩尔根认为在人类发展史上,有八个方面的发明、发现和制度是极为重要的,即生计、政治、语言、家族、宗教、家庭生活及建筑、财产。在书中,摩尔根重点论述了生产资料、政治制度、家族制度、财产制度在各个社会发展时期的表现。(1)发明和发现即生产资料方面,生产技术的提高带来了社会时代的进步。从野蛮的低级阶段到开化的高级阶段,人类分别经历了对木棍石器、火、弓箭、制陶、饲养家畜和灌溉栽培、冶铁的发明和使用,以这些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为标志划分不同的时期。(2)政治制度的发展是以社会组织的发展为表现。在氏族组织出现以前存在比氏族组织更原始的组织,即以性为组织基础的级别制。氏族制度发端于野蛮时代,经过开化时代的三个时期,一直延续到政治社会的建立为止。文明时代的社会组织是以土地和财产为基础的政治社会,即国家。(3)家族制度,从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经历了血婚制家族、伙婚制家族、偶婚制家族、父权制家族再到专偶制家族的发展。(4)财产制度方面,在野蛮时代财产十分稀少,对于财产的价值和继承观念极为微弱,财产的继承分配于氏族内其他成员之间。在开化时代的低级和中级阶段,财产分配于宗族亲属之内,而将氏族中的其他成员排除在外。在开化的高级阶段直至文明时期,子女拥有财产的绝对继承权。

文明时代是从音标字母的发明及文字的使用以至现在,至于文明与否也分不同的状态和阶段,摩尔根并没有说明,但在全书的末尾展现了未来社会的美好前景:“自从文明时代开始以来所经过的时间,不过是自由人以来所经过的时间总的一小片段而已;较诸行将到来的时代,亦不过是一小片段而已。社会的解体将很有希望变成以财产为终点即目的的人生历程的终结;因为这样的一种历程,其中即含有自行毁灭的因素。政治中的民主,社会中的友爱、权利和特权的平等,以及教育的普及,预兆着行将到来的此一较高的社会,而人类的经验、智能及知识,都是稳步地朝着这一方向走去的……”

2.争议性。

第一,有诸多批评者认为《古代社会》中的社会进化是“技术决定论”。

摩尔根以生产技术的发明和发现作为区分不同阶段和时期的标志,这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摩尔根将婚姻、家庭等社会现象都与生产技术相联系,并随着生产技术提高而革新,批评者认为他的这一论断过于简单而绝对。

第二,一些批评者指出《古代社会》中的社会进化是单线进化,具有局限性,忽略了人类社会发展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地理环境的关联性。批评者认为社会进化不应是单线的,而是多种途径和多线发展的,并不存在具有普遍性的进化规律。摩尔根的社会进化观即使有丰富的材料支撑,也难以概括世界上众多民族集团纷繁复杂的情况。

笔者认为,这些争议和批评其实是对摩尔根进化观的片面认识。摩尔根在书中作出解释:“要找到人类进步的标准来标识以上各时期的开始、并且可以绝对的适用于一切大陆而无由例外,纵令不是不可能的事,而是很困难的事。但是从现在的讨论需要而言,并不需要没有例外的存在。只要能够将主要的人类部落按照它们的相对的进步程度区别为可以认为是各种不同的状态时,便已足够了。” 争议是否准确的历史分期不是社会进化研究的目的,而把握每一历史阶段的本质从而达到对社会发展进程的认识和解释才是研究的核心。从这一方面看,《古代社会》的社会进化观是有成果的,他给后人提供了一个解释和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思路和视角,也为研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提供了一种解释路径。

还有诸多批判的声音对《古代社会》一书中的众多内容产生怀疑和反驳,甚至对其问卷材料的可靠性表示否定。但是这些质疑的声音应当回归于摩尔根写作的时代,去解答这些问题,作为早期进化论学派的代表人物存在这些不足和缺陷是可以理解的。一些资料论述的不完整或缺乏是由于在那一时期资料的局限性造成的,19世纪的事实材料和研究成果势必不可能和21世纪的今天相提并论。《古代社会》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能被被奉为经典的主要价值在于,其历史和比较研究的方法的运用仍然可以为今天的社会科学研究所借鉴。

三、从《古代社会》的社会进化观而产生的反思

1.给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性质提供了解释路径。

《古代社会》就是要回到过去,看看人类的祖先所创造出来的社会跟我们今天的社会有什么样的内在逻辑。我国的民族识别研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确立了56个民族,并研究新中国成立前后各民族的社会经济现状和其社会性质。这些成果为制定社会改革的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处于不同发展时期的少数民族采取不同的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一些地区仍存在母系社会、氏族公社等原始社會形态,对保存原始公社制及其残余的少数民族采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对存在奴隶制和农奴制的民族和地区采取“和平改革”的方式。

2.解释我国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用以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价值取向。

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滞后,较之东部地区,发展缓慢,一些民族和地区仍存在原始社会的封建习俗和传统,地区和民族间发展差异较大,不仅,经济发展不平等,资源、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发展也不平等。我国的少数民族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人口政策等民族政策,以及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等民族工作,也是为了缩小民族间的发展差距,使相对落后的民族和地区实现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从落后向先进的发展,以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3.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提供了社会进化论视角的支持。

《古代社会》中摩尔根将文明状态分为古代和近代两期。恩格斯在沿用时,对摩尔根的这个分法进行了删改,把“文明社会”改称“文明时代”,并把文明时代划分为奴隶制、农奴制和雇佣劳动制三种社会形态。 在摩尔根这一书中的结尾,论述了文明社会最终的发展趋势,将会开启社会的“下一个更高级阶段”。摩尔根所说的“社会的下一个更高阶段”,在恩格斯看来便是共产制。恩格斯在给左尔格的信中说:“摩尔根在自己著作的末尾对现时代作出了共产主义的结论”。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提出,也是摩尔根的社会进化观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沿用和深化后,在中国的发展和运用。使中国的各项发展和制度都遵循这一阶段的国情,一切从实践出发,对照国情的认识为各项政策方针的制度和实施都提供了基本依据,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4.民族的融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民族是经过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民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文明时代的不断发展演进中,民族的界限逐渐模糊,各民族势必会走向融合。

5.文明如何划分等级。

《古代社会》为我们展现了人类从野蛮经过开化至文明的发展路径,我们可以通过了解文明以前的社会发展状态去了解文明阶段。对于文明社会,摩尔根并没有详细论述和具体分期,只是将文明划分为古代和近代。文明社会是否也可以进行低级、中级、高级的划分?我们所认为的文明是否真的就是文明?我们所理解的原始是否真的原始?在当今社会,一些民族和地区仍存在较为原始的习俗和传统,但并不意味着这些民族和地区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这些习俗和传统也许正是文明的一种价值观表现,例如刀耕火种、天葬以及游牧民族的逐水草而居等,这些看似落后的原始习俗,也是对生态和自然的尊重和理性认识,是否也应该理解为是先进的科学价值观?笔者认为,文明不是千篇一律,也没有一定之规,文明是不分等级也没有优劣的。文明是什么?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去划分,而应当用全面的、发展的、科学的视角去思考和认识。

参考文献:

[1][美]摩尔根,杨东莼,张栗原,冯汉冀译.古代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1.

[2]侯哲安,马克思主义民族学[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

[3] 蔡和森,社会进化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4]姜井水.恩格斯和摩尔根的历史分期法[J].新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3).

[5] 孙平.摩尔根《古代社会》:社会发展的理性思考[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

[6] 孙令平.实事求是的对待摩尔根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1989,(5).

[7]黄淑娉.人类学的社会进化观及其批评的辨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

猜你喜欢
摩尔根中华文明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因一只果蝇摘得诺贝尔奖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值守中华文明——解码文化传承
因一只果蝇 摘得诺贝尔奖
回顾“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历程
文明起源理论入华之争的文本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摩尔根:谁“误读”抑或过度诠释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