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市蒲剧传承的现状及未来展望

2020-04-20 10:59高庆
北方音乐 2020年5期
关键词:传承

【摘要】蒲剧被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省永济市作为蒲剧的起源地,对蒲剧的宣传和重视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就对山西省永濟市蒲剧的传承现状提出问题及对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蒲剧;永济;传承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5-0064-02

【本文著录格式】高庆.永济市蒲剧传承的现状及未来展望[J].北方音乐,2020,03(05):64-65.

2006年5月20日,蒲剧作为最古老的梆子剧种之一,被国务院批准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蒲剧具有悠久的历史,自身有着独特的戏曲特色,深受晋南地区群众的喜爱,但如今,在现代社会它却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因此,山西永济市的蒲州作为蒲剧的起源地,对传承好蒲剧这一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起到关键,为此山西永济市政府不断加强对蒲剧文化的建设。

一、蒲剧的发展历史

在乾隆年间,山西的梆子还没有分出剧种。明清时期, 元杂剧的衰落开始兴起各种声腔剧种(如昆山腔、弋阳腔、青阳腔等)。因此山西地区将梆子腔系统划分成以蒲剧(蒲州梆子、南路棒子)为主,及晋剧(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合称为“四大梆子戏”。

到了清代末期至民国初年,蒲州梆子到达了一个重要繁盛时期。在蒲州、平阳等地区地区,梆子戏已经作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精神食粮,如喜宴、寿宴、庆典,官衙饮宴,集市贸易、殡葬、服丧、祭祖祭祀都会请戏班坐台。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蒲剧艺人们受到战争的影响行艺艰难,这些艺人们或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剧场、军政活动中演出,或在地区合作社的蒲剧团演出,或在一些已经沦陷的地区艰难的挣扎糊口。除演出传统戏以外,大都会创编一些新的历史剧和现代戏反应当时社会状况。如墨遗萍在延安创作的《正气图》《胜败图》等。

新中国建国以后,蒲州梆子重新被重视起来,在晋南各县建立了三十多个专业蒲剧剧团。1950年以后,在西安的老艺人们相继返回晋南,为蒲州梆子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不仅如此,长期伴随老艺术家们的几位艺术资料的建设者对蒲剧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先后整理改编了《窦娥冤》(已摄成影片)、《赵氏孤儿》等传统剧目,创作了《白沟河》《结亲记》、等新编古代戏与现代戏。在八十年代中期,老艺术家王秀兰受邀在中国戏曲学院为各国留学生讲解蒲剧的表演艺术,将蒲剧推向国外。到了文革期间,十年的躁动时期使一些老艺术家们息影舞台转入“传道授业解惑”的行业。之后涌出一批像任跟心、武俊英、郭泽民等新的蒲剧新秀们为蒲剧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蒲剧在永济的传承现状

(一)蒲剧团

永济市是蒲州梆子起源的核心地区,永济市蒲剧团的前身是1948年成立的虹光蒲剧团。蒲剧团自成立至今年正好70年,该团人才济济、剧目丰富,为各县各市其他蒲剧团输送了大批人才。近年来,以团长郭安存带领该队伍,合力向外推出该团打造的精品剧目,如《西厢记》《三义亭》等剧目多次播放在中央电视台11频道《九州大戏台》栏目,不断扩大了蒲剧的影响力。并且永济蒲剧团每年都会到各地区进行演出。

(二)旅游业的兴起

永济市蒲州是《西厢记》中普救寺的所在地,近些年来永济政府打造普救寺品牌使其纳入为国家4A级景区,受文化影响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前来一游。值得一提的是在普救寺内部设有免费影片观赏区,影片讲述着在《西厢记》中张生崔莺莺所发生的爱情故事,影片中以蒲剧形式播放。

2018年6月,永济市文化局、旅游局、山西鹳雀楼旅游集团公司携手永济市蒲剧团演员们结合普救寺景区的文化内涵,为游客们带来一系列精品剧目,如《黄河风》、《红娘传言》等,使游客在欣赏美景之余,感受到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魅力。

(三)博物馆

近几年来,永济市政府为了将永济打造成一个“舜都蒲坂,盛唐中都“黄河中游地区的明星城市,大力发展全市的文化盛事。作为一个县级市的永济地区建设了属于自己地区传统文化的博物馆。馆内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将“千载变迁的蒲州古城,千古传唱的蒲州古韵,千年繁华的蒲州古风”展现的淋漓尽致。还重点将蒲剧作为一个区域,以文字与影片的形式为参观者普及蒲剧文化。

(四)戏曲比赛

2015年9月,运城市举办的第三届文化”菊花奖“戏剧”新剧目老唱腔“展演大赛的地点之一就在永济人民大剧院,参加的剧种有蒲剧、眉户、豫剧、曲剧、线剧五个剧种。参与者有两个市级剧团、13个县级剧团、1个民营剧团。9月11日晚永济蒲剧团作为永济地区的代表出演了《铁牛村》这一剧目并获得很好的成绩。

2017年11月,运城市文化局举办了”赛格河东广场“杯——以老带新,以师带徒之传承经典戏曲表演艺术大赛。永济市蒲剧团移植传统故事剧《哑女告状》获得巨大凡响,并将新一批的蒲剧演员们带上舞台出现在观众的视线里。

(五)旧习俗

根据上述历史可知,清末民初期间,蒲剧就盛行在各大喜宴、寿宴、庆典,官衙饮宴,集市贸易、殡葬、服丧、祭祖祭祀的仪式中。文章作者是土生土长的永济人,从小接触的婚嫁丧葬等仪式都会请戏班搭戏台演戏,仪式有几天戏班就跟演几天。戏曲剧种内容会根据不同场合换一些不同的剧种。如在丧葬仪式中,就会采取哭戏很多的剧目以祭奠逝去的亲人。不管是老人、小孩还是青年人,坐席期间都会接受戏曲的熏陶。

(六)公共建设

永济市政府出资在永济市银杏东街建立了一个代表蒲剧文化的公园——“蒲园”,蒲园是永济市整体规划的一个区级公园,公园建设以山水为手段,以盛唐文化为背景,正门以一个巨大的”板胡“为公园标志,象征着蒲剧是永济的传统文化之一。公园分为仿唐传统式山水园林、民俗园、戏曲园3个核心区域以及民俗文化展区、蒲剧文化展区、自然山水浏览区等功能区。公园的建设不仅可以看出政府对永济传统文化的重视,也可以看出正努力将永济打造成一个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魅力城市。

三、永济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未来展望

(一)永济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蒲劇的“老龄化”

蒲剧作为地方戏种,永济人的口白是最正宗、最容易听懂的。但除了从小专门去学习蒲剧之外的年轻一代,由于学业繁重,都很少愿意接触蒲剧文化,也不会主动去欣赏、去学习。只有老一辈的人在逛公园的时候才会哼唱两句。还有很多去外地上学,外地打工的青年人群,使得蒲剧”老龄化“现象严重。

2.蒲园的“空虚化”

政府大力投资的“蒲园”自建设以来,除了公园内喇叭在傍晚会播放一些剧目之外,其也仅仅是供人们晨练、散步等。并没有很好将蒲园作为永济传统文化的象征将蒲剧推向社会,普及社会。并且其所建设的戏曲园、蒲剧文化展区很少开放,甚至从未使用过。这使得“蒲园”建设的意义“空虚化”,仅仅成为一个人们日常出游的公园。

3.传统习俗的“消失”

上述提到过的传统习俗都要请戏班坐台,但随着现代人生活的西式化(尤其是婚嫁方面),在市区内仪式已经很少有人再请戏班了,只有在一些农村地区然会请戏班,而且大多数戏班已经不像原来一样搭台化妆换装去唱戏,而是就在院内穿着便装。虽然唱的很正宗,但是还是感觉缺少了传统上的味道。

4.蒲剧的“普通话”

方言作为城市的标志之一,是象征着每个城市地域文化的不同,戏曲的语言与方言是不可分割的。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有一些人群已经完全“普通话”。在向外宣传时,别的地区听不懂永济方言。所以戏曲为迎合现代人而改用普通话演唱,对戏曲的传承无疑是一大缺陷。

(二)对永济蒲剧的传承提出的未来展望

1.走进校园课堂

俗话说:”学习要从娃娃抓起”。要想将蒲剧这一地方特色文化传承下去,对于年轻一代实施普及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若年轻一代对蒲剧的认知越来越少,那么对蒲剧的传承来说就是个巨大的挑战,传承仅仅靠蒲剧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针对校园教育问题,在岭南地区,戏曲进校园已经开始实施并取得一定成效,倘若蒲剧也能走进校园,不仅对蒲剧的发展发挥良好的作用,还对我国整个戏曲的传承起到促进的作用。

2.蒲剧的普及

虽然政府建设了博物馆、蒲园、大剧院等地方,但在宣传力度和举办活动上远远不够。例如大剧院就算有免费的剧场可以看,但是人们很少关注,甚至不知道大剧院有演出。因此,可以先利用露天场地——蒲园等地举办一系列活动,为推广蒲剧打好基础。不仅可以使人们的业余生活丰富起来,还可以使人们在娱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蒲剧文化的“洗礼”。随后再充分利用大剧院,丰富大剧院的演出活动,逐渐将“市井普及”逐渐转为“剧院普及”。

3.推陈出新

演出曲目。虽然蒲剧文化富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蒲剧艺术面临着与时代文化脱节的问题。因此,在演出的曲目及形式上要不断推陈出新,结合时代特点,创造出具有现代人们生活特点的曲目和形式。这不仅是对我国现阶段状况的艺术表达,引起年轻一代对蒲剧的兴趣,也促进了蒲剧艺术在表演艺术上的发展与改革。

蒲剧宣传。在蒲剧的宣传上,传统的形式已引起不了人们的好奇心,因此对于蒲剧观众流失的问题,首先应多举办一些公益的蒲剧文艺节目在市井上,让更多人参与到蒲剧艺术之中。其次需要各个蒲剧团多举办公益讲座和活动,针对蒲剧艺术中的脸谱、唱腔、器乐分别做介绍活动,并结合实际操作(如:脸谱活动可以将画脸谱的材料准备好,现场边科普边实际操作)。这样不仅具有针对的一一普及,还可以将形式有趣化,使普及更加容易。

演出人员。蒲剧团可以召集对蒲剧有兴趣的社会人员组建业余蒲剧团,不仅使蒲剧的传承更加大众化,还可以集思广益,从不同行业提出对蒲剧的看法进行改革创新,可谓是一举两得。

4.方言辞典

戏曲方言问题是不可忽视的,想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使方言书面化,音频化。这样可以使戏曲演唱者快速掌握某一地方方言,也可以使大众学习或研究方言的魅力。

综上所述,蒲剧这一古老的梆子剧种作为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传承至今经历了无数次历史的洗礼。同京剧、书法艺术等一样都属于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结晶。我相信,通过广大蒲剧艺术家和蒲剧爱好者孜孜不倦的努力,蒲剧艺术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李斗.晋南地区蒲剧艺术的民俗文化成因[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2]卫国荣.晋南蒲剧的文化生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传承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创新性研究
中国传统招幌对当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小议“柳青文学创作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镇沅麻洋纸的现状与对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