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世界文化遗产”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

2020-04-20 11:46徐丽平
文教资料 2020年4期

徐丽平

摘    要: “世界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在教学中存在内容多、覆盖面宽、感知程度不强的问题,利用互联网,采用动态、视频的方式提高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感知,引入沉浸式教学模式,通过链式模型构建世界文化遗产的框架,便于掌握不同世界文化遗产之间的特性。

关键词: “世界文化遗产”    感知教学    链式教学

在文化自信背景下,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在文旅高度融合的要求下,对文化遗产进行深层的剖析和广泛的传播,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导下对世界文化遗产有新的观念和视角。“世界文化遗产”类课程能够起到培养文化自信、促进文旅融合、拓展文化世界观的作用,世界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

一、“世界文化遗产”课程教学存在的困境

(一)教学内容量大,课堂教学课时难以完成。

世界文化遗产资源浩如烟海,“世界文化遗产”课程基本以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项目作为教学的主要资料。即便如此,教学涉及内容也是很多的。根据UNESCO WORLD CENTER统计,截至2019年7月,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缔约国176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有869项,混合遗产39项。世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有178个,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508项。两者合并共有1377项遗产要进行教授,涉及内容丰富。

(二)学生的知识积累不足。

《教育管理辞典》认为“应试教育”是“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实际存在的一种以提高升学率为目的、围绕‘应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片面的、淘汰式的教育”[1](202)。因为应试教育具有淘汰性,导致学生学习具有功利性。虽然从小学到中学,都将关于文化类的书籍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增长学生的文化知识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但是因为这些不作为考点,这些书籍便被束之高阁,造成学生对世界文化方面的知识积累不足。

(三)教材缺乏时代诉求。

201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内首部文化遗产法教材——《文化遗产法教程》,从法律法规的角度阐述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晁华山编著的《世界遗产》,是国内学者完成的文化遗产领域第一部高校教材;刘新静编著的《世界遗产教程》,王巨山和于海广编著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概论》,王晨、王媛、胡惠林编著的《文化遗产导论》,孙克勤编著的《世界遗产学》和《遗产保护与开发》,郭凌等编著的《世界遗产旅游概论》,彭顺生编著的《世界遗产旅游概论(第二版)》,多是以例证的方法阐述世界遗产项目,对世界遗产进行分类和分析[2](82-86)。这些书籍基本以文字和图片的方式展现,20万—80万字不等。然而,学生对大量的文字和图片等静态资料阅读的兴趣远没有对动态资料的兴趣浓厚,因此,这些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

(四)视频教学资源匮乏。

现在,慕课已经成为大学生课外学习的主要方式,但是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慕课数量有限。通过对网络资源的统计,截至2018年,中国大学MOOC中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仅有一个课程;网易公开课上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课程有33个,其中国外制作的16个,中国制作的17个;爱课程上与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的课程有3个,其中有一个课程与中国大学MOOC重复;学堂在线上有8个;MOOC中国上有5个。这些课程多数是对某一项世界文化遗产现象进行阐述,没有关于世界文化遗产全面阐述的课程。

二、“世界文化遗产”教学资源的动态化转变

(一)短视频引入教学。

随着5G应用广泛融入社会,传统教学资源将不断加深数字化成度,形成具有可视化、交互性、沉浸式等体验特性的动态化教学资源。“世界文化遗产”教学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强文化的表现力,创造一个可融合场景,引导学生进入场景,在情景中学习。

2019年5月27日—29日,第七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发布了《2019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指出:在短视频忠实用户中,30岁以下群体占比接近七成,在校学生群体占将近四成,一线、新一线城市用户占比相对较小,五线城市用户占比大[3](60)。由此可见,学生群体获取知识的方式在发生转变,高校要更改教学资源的模式。文化类、知识类、生活类的视频是学生喜欢的视频内容,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源内容最贴近这样的素材。

关于世界文化遗产,媒体和网络中已经存在许多制作良好的纪录片,例如在腾讯视频APP上,截至2018年关于美食的纪录片有97个,历史的纪录片275个,社会的纪录片517个,人文的纪录片416个,共有1305个纪录片可以作为教学资料。但是由于有的纪录片制作侧重点不同,不能被直接用于教学;有的视频时间较长,学生没有时间和耐心把纪录片的视频看完,也不能作为教学资源,因此需要对视频资料进行编辑和剪辑。对世界文化遗产视频进行编辑要遵循以下要求:

1.编辑原则

第一,视频编辑要符合逻辑,用视角完成对逻辑的叙述與展示。不符合逻辑,学生看不懂,不能够理解,抓不住文化遗产的重点和特点。第二,在编辑过程中,要注意“有趣”“有可看”“有挑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第三,视频要有较高的清晰度,编辑设计能够展示世界文化遗产的特征,做到文、图、景结合,兼顾艺术性与整体性。

2.编辑组织

在视频编辑过程中,教师是“编剧”,学生是“导演”,学生参与世界文化遗产视频的教学开发与实践。由于世界文化遗产数量繁多,教师主要的工作是做好框架,建好模块,做好文化遗产课程视频的“编剧”工作。将视频制作和视频设计的工作交给学生,需要学生在了解一项世界文化遗产后,再进行设计和开发视频。由此我们将教学前置化,增强学生课前学习的必需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进行世界文化遗产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加强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互,增强教学效果。

3.编辑工具

编辑工具不宜过于复杂,应使用学生能够掌握的、便捷的编辑工具,例如PPT、快手、抖音、会声会影、爱剪辑、猫影工厂、快剪辑等软件,如此学生容易操作,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二)微课的问题式教学。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开发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已经成为高校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教学基本技能。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四个原则:坚持育人为本、坚持融合创新、坚持系统推进、坚持引领发展,确定了资源与知识的关系、知识与体系的关系、体系与人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生态[4](2-5)。学生将世界文化遗产视频制作好以后,需要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要求将这些视频转变成教学资源。教师对已经制作好的世界文化遗产视频进行微处理,制作成不同类别的微课、微视频、微动图等,每一节微课就是“世界文化遗产”课程的每一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与学生制作的世界文化遗产视频联系到一起,将世界文化遗产课程的文化资源与知识联系到一起。同时,教师也可以制作问题式微课,形成世界文化遗产的知识体系,利用微课将世界文化遗产的短视频串联起来,阐述世界文化遗产的特征,将资源转变成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迅速掌握。

三、学教合作的链式教学模式

(一)教学内容的链式组合。

使用区块链的思维模式,将世界文化遗产划分为不同文化区域,引导学生在知识点中寻找共性与异性,形成不同的区块数据,激发学生集体合作教学,创造教学沉浸式体验。建立三重链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引用区块链、联盟链和公链的概念。联盟链的参与方相互知晓,链上的数据是需要取得共识的数据,其公开透明有利于联盟各方的利益实现,链上数据更倾向于透明性[5](1-6)。

第一,建立区块链的个性教学模式。区块链技术“分布式账本”的特点,将大量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料划分成多个任务单元,分配给学生。每个学生负责一个任务单元,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

第二,建立联盟链的差异性教学模式。每个学生对负责的世界文化遗产单元进行总结,描述其特征与特性,在微课教学中找到同类世界文化遗产之间的差异性。

第三,建立公链的共性教学模式。学生首先按照教师提出的公链主题,确定个人认领的世界文化遗产对公链主题的表象,在微课教学中找到不同文化遗产间的共性。

(二)教学团队的分散式融合。

在世界文化遗产教学中,教师安排学生形成不同的学习小组,组建不同的项目团队,创造分散式的教与学的氛围:教师教,学生学;学生教,学生学;学生练,教师导。学生组建的学习小组不是一成不变的,会伴随着项目内容的不同,形成新的项目团队,团队成员也在重新组合。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课堂主体的翻转,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按照国家标准,根据教学计划和教材要求,制定不同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动态项目。例如按照地理位置、文化特征、文化类别、历史脉络等将世界文化遗产划分为不同的项目主题,由学生组成相应的项目小组。首先,学生根据自己认领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内容与特点,辨别自己符合哪一个项目小组的主题,确认自己是否属于这个项目小组成员;其次,判断其他成员是否属于自己的项目小组,帮助其他学生对负责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分析;最后,教师引导项目小组内的成员相互讨论,确定项目小组的成员,分析本项目小组的共性与特性。当一个项目主题学习清楚后,教师再提出新的项目主题,学生再次分散开来,形成新的项目小组,再次进行分析和研究。分散式项目团队能够让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随着项目团队的变化,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合作能力。

(三)教学主体三维度的结合——教师、学生、专家。

2019年5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字节跳动平台责任研究中心发布《抖擞传统:短视频与传统文化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5月初,抖音平台上传统文化相关短视频超过6500万条,累计播放量超过164亿次,累计点赞数超过44亿次[6]。数据表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视频媒体平台上的主流话题之一。2018年抖音上播放量排名前五的传统文化门类为书画、手工艺、戏曲、武术和民乐,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传承人通过直播或视频的方式在社交媒体上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引入课堂,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会沉浸在传承人的具体操作中,主动与老师和专家进行讨论和练习。教师可以通过课程公众号、雨课堂等软件,利用互联网将专家带入课堂。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技艺,通过图片、视频无法激起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知。但是通过线上传承人的制作和讲解过程,学生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具象感、亲切感和参与感,从而形成沉浸式的教学环境。这些专家引入课堂的方式可以采用提前录播和现场直播两种模式,教师可以将专家的录播内容作为线下教学资源,将现场直播作为线上教学伙伴。

为了实现线上实践教学的及时性,可以开通世界文化资源与课堂同步的教学模式——直播达人教学法。传承人可以定时在教学实践平台上进行线上直播,学生可以与传承人互动,增强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视化和人性化。通过开通传承人直播的教学方式,传承人可以在工作过程中完成教学,学生也可以在线上重复学习。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直播达人仍然面临技术、内容、时限、版权和人的问题,需要逐步研究与解决。

参考文献:

[1]李冀.教育管理辞典[K].海口:海南出版社,1989.

[2]王晓琨,方晴.文化遗产教材及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基于Web of Science和CNKI數据统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8(2).

[3]第七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2019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J].中国广播影视,2019(12).

[4]图解《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9).

[5]王毛路,叶灏文,李莉莉.基于区块链技术应用选型的关键问题研究[J].网络空间安全,2018(4).

[6]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字节跳动平台责任研究中心.抖擞传统:短视频与传统文化研究报告[EB/OL].http://ssroff.whu.edu.cn/info/1009/5549.htm.

基金项目:宝鸡文理学院第十三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8J

GYB70);宝鸡文理学院第十四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9JGYB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