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曲《春到湘江》作品分析

2020-04-20 09:39王欣
锦绣·下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曲式调性

摘 要:《春到湘江》由引子、如歌的行板、欢腾的快板、尾声几部分组成。该曲以湖南地方花鼓对音调为基础进行创作,富有地方特色,旋律带有典型的花鼓戏特点,是一首五声性乐曲,表现了春天来临时湘江两岸秀美的春色,表达了湘江两岸人民对建设家园的火热干劲以及对未来生活无限憧憬的幸福场景。

关键词:春到湘江;曲式;调性

一、作品简介

1976年,宁宝生先生以湖南花鼓戏音乐为素材,创作了竹笛作品《春到湘江》。作品以其鲜明的湖南花鼓音乐特色,时而优美流畅,时而激情如火的旋律,引起了音乐爱好者的特殊青睐。中国著名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王中山先生尝试运用古筝的特有音乐表现力和演奏手法移植改编了这首作品。乐曲旋律优美,湖南音乐风格浓郁,描写了湘江两岸美丽如画的景色和人们幸福愉快的心情。

乐曲表现了湘江两岸秀丽的春光和人们欢欣鼓舞建设家园的壮志豪情。引子广阔而富于激情,展现出湘江波光粼粼,烟雾迷蒙的美丽景色。如歌的行板,轻盈的旋律时而吟唱般的低回,时而激扬高唱,甚为柔媚动人。中段由羽调式到宫徵调式,意境清新。欢腾的快板富有湖南花鼓戏的韵味,热烈中隐有鼓声点点,又有深情交融、奔放洒脱、诙谐乐观的神态跃然在乐曲中,几番递升的旋律把乐曲层层推向高潮。演奏时要把深深的情意富有神韵地呈现出来。

二、乐曲节构

作品的调式、调性为#F羽调——E徵调——#F羽调。

《春到湘江》由引子、如歌的行板、欢腾的快板、尾声几部分组成。此曲的“速度布局”为“散板——慢板——快板——散板”,這种结构布局使音乐跌宕起伏,有似迂回婉转、荡气回肠的气韵。

引子为散板乐段,旋律优美流畅,展现了一幅波光粼粼的湘江美景。

《春到湘江》的引子在演奏时要求大气而连贯,体现出一种跌宕之美。第四小节第一拍la的延长音,应尽可能地拉长,并注意音量的变化:从特强后突弱再渐强,以表现一种湘江的辽阔之情,第三、四拍高音do的颤音,要使用大颤,演奏得生动而富有朝气,以体现湘江的浪花之美。另外,升sol和降mi(即升re)是湖南花鼓音乐的特色音律,在引子和尾声中多次出现,再配以灵活的颤音技巧和连贯的摇指技巧,湘江之春的波滚和浪花的起伏就鲜活地体现了出来。滑音在全曲中的多处运用,特别是在引子和行板中的运用,使全曲在激情之中更增添了柔美的特色。在演奏引子时,要注意强弱的变化,以及与颤音、滑音的配合运用。总之,引子是全曲的开篇,其鲜明的风格和独特的个性都在引子中强烈地体现了出来,引子弹得好坏与否,对全曲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

引子由摇指展开,该摇指做了一个由弱渐强,演奏时要从较弱的力度进入并保持,再逐渐加强,情绪上表现湘江迎来了清晨,江面上的渔民在晨曦中开始准备新一天的工作,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摇指渐强后过度到do音上,收在低音la上。第二虚拟小节的摇指低音mi要渐弱,这时的左手有一个刮奏,不要急于出现,一定要等摇指的语气摇足,然后推出第3小节的mi,而不是作为第2小节摇指延长的补充装饰。第4小节的三连音要坚定,左手的分解和弦应由慢渐快再渐慢,力度由弱渐强再渐弱。到第6小节时,要保证摇指la的连贯,同时中指在适当的节奏速度点上色出升sol,力度渐强,体现湖南花鼓戏的音调。

在引子部分,碧波荡漾的刮奏之后进入了如歌的慢板,速度为每分钟52拍。

慢板部分由三个乐段组成,#F羽五声调式。第一乐段(第1-8小节)由两小节分解和弦的前奏引出主题,主题由三个乐句组成,通过右手的长线条摇指技巧配以左手的分解和弦,一气呵成。在弹奏该乐段摇指时,摇指要均匀细密,强弱对比鲜明。左手的分解和弦在中低音区贯穿始终,摇指在中高音区飘荡,相互呼应。

第二乐段,音断意不断的旋律配以呼应式和弦,抒发了作者对湘江从心底发出的赞美之情,犹如江水的波涛,时而没激扬高歌,时而吟唱低回,与船行江中,摇橹划桨的节奏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生动地刻画出一幅湘江两岸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歌声荡漾的的幸福场面。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第22-27小节),速度几乎加快一倍,情绪上涨,为迎接快板做铺垫。

快板为E徵调式,同宫系统转调。主题以答应式上下句不断展开,融合湖南花鼓戏鼓点节奏,情绪热烈欢快,使乐曲的情绪热烈中隐含鼓点声声,很好地表现了春回大地,湘江两岸生机勃勃的景象和人们迎接春天的喜悦。整个快板欢腾而跳跃,恰似翻滚的波涛,把情绪层层推上高潮。

尾声是从中段的徵羽交替调式,回到羽调式。从134小节开始,乐曲进入尾声,经过快板段一串渐强密集的十分分音符的推送,落在mi音的三指摇上,这里又出现了湖南花鼓戏的特色音升re。在乐曲的最后一句,王中山把快速指序用左手来演奏,这是非常难的,演奏者既要做到颗粒清晰,速度上也不能慢下来,正如曲谱上要求的要回原速,最后乐曲在一片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结论

《春到湘江》是不同器乐曲之间相互借鉴融合的产物,它们在音乐旋律和技巧效果上的交叉点,使得古筝移植作品成为可能,也预示着可以挖掘更多的适合古筝演奏的作品进行移植。该曲以湖南地方花鼓对音调为基础进行创作,富有地方特色,旋律带有典型的花鼓戏特点,是一首五声性乐曲,表现了春天来临时湘江两岸秀美的春色,表达了湘江两岸人民对建设家园的火热干劲以及对未来生活无限憧憬的幸福场景。从宏观布局上看,呈现了我国传统“速度布局”来组织音乐的风格。

参考文献

[1]冯彬彬.山东筝派与河南筝派之民同比较[J].中国音乐,2006(03).

[2]于林青.曲艺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3]吴赣伯、项斯华.中国筝乐的源流与风格[A].中国古筝名曲荟萃,1991.

[4]高自成.山东筝曲集[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5]樊艺凤.河南筝乐考略[J].交响,1994(01).

作者简介:

王欣(1986—)女,汉族,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201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古筝演奏

猜你喜欢
曲式调性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谈“调性”
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及演奏分析
谈音乐中色彩性的应用
浅析笙在柳子戏音乐中的演奏技巧与风格
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的钢琴伴奏特点之解析
莫扎特巴松管《降B大调奏鸣曲》初探
门德尔松《春之歌》分析
一把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钥匙
“共性写作”时期的非典型曲式中的典型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