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融入社区
——场所精神下的文化、人际、记忆

2020-04-21 08:57江南大学设计学院214122
大众文艺 2020年8期
关键词:场所居民记忆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214122)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也是人与人生活聚集产生联系的重要场所。随着近代化城市的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同时社会居民聚集的方式也随之变化。从早期村落聚居到城市建设,住宅区商业区的功能性划分再到如今社区概念的更新,社区已经是包含娱乐场所、教育场所、活动中心、商业中心、艺术园地的集合体。人们的需求直接反映在社区建设当中,而一个社区的品质往往也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品质。优质的社区不仅能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更能给居民提供精神涵养。

场所是有人参与的空间,除物质特性外,场所还存在精神上的意义,即场所精神。“他是一种总体气氛,是人的意识和行动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场所感。”1社区作为现代人生活的基本场所,其中的场所精神就代表着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和归属,对社区公共生活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场所精神的构建对建设和谐社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融入大众生活的艺术形式,在社区建设中承担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对于社区场所精神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以打造社区文化传递社区价值

“当今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便是社区建设的同质化及场所精神的缺失,千篇一律的高地标、宽马路和大公建等让人们难以对社区产生归属感,社区也失去了自我独特发展的动力,社区发展需要一个全新的媒介来营造社区价值。”2通过建立具有文化基础和地域性的公共艺术作品,能使居民关注起社区的文化历史,加强对社区的认识和理解,为构建场所精神创造条件。

社区文化能传递社区价值,社区文化建设也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一个社区的精神文化状态不仅仅体现在居民的日常生活方式上,也能够通过特定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来,通过解读便可了解到当地的文化特色,感知社区形象。“公共艺术作为文化的载体,能避免地区文化和价值认识的消失。”3具体而言,在许多公共艺术创作中,地域文化都会作为其表现的重要内容。例如河北省迁安市东部三里河生态廊道的红飘带生态走廊就是以当地历史悠久的纸文化为出发点;澳大利亚公共艺术作品《皮肤与骨头》则是对土著文化的纪念和反思;超线性公园设计中也是受社区滑板文化的启发而开发出一系列运动活动场地。社区公共艺术不仅可以依托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进行创作与表达,激起居民的情感共鸣,也可以结合社区现状,开发新的社区文化。在第四届公共艺术奖作品《感知》(图1)中,开罗市的曼什亚特纳赛尔社区沿袭传统,保留着垃圾自治回收系统,由此被误解为“养猪人”的社区。艺术家在了解状况后,在该社区居民的房子上画上色彩鲜艳的阿拉伯书法壁画,单看一面绝不会了解到其中的意义,但是站在远处的穆卡塔母山上就可以见到壁画的全貌,就像外人同样不能只注意到社区文化的一部分,片面地感知社区形象一样。这个作品改变了周边人对这个社区的固有印象,从此之后,该社区不再是脏乱差的代名词,而成为了充满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社区。

图1 《感知》(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作品《感知》中不难发现,以社区文化为出发点的公共艺术介入能够塑造出新的社区形象,可以是当地文化元素的提取与运用,与周边环境相融合;也可以是对文化的反思与再表现,引发居民的关注与思考。一方面是社区视觉形象的改造,另一方面也是对社区居民文化认知的塑造,产生新的生活形象。“社区文化通过艺术媒介表现出来,不仅让人更易接受,还让社区的精神价值传递得更久远。”4公共艺术不仅可以对社区历史文化进行探索和继承,也可以引入新的价值观念,激发社区价值,通过艺术的方式打造新的社区形象,改变外界对社区的整体认知,从而使居民产生自豪感与自信心,凝聚社区力量。

二、以互动参与促进社区人际交往

工业化以来城市繁荣发展,社区蓬勃建设,各地都呈现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景象,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的同时也呈现出一种独立化的倾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变得越来越冷漠和疏离。生活在同一社区的居民彼此不相识,不来往的现象也屡见不鲜,社区早已经失去了过去邻里间的亲和氛围,也消融了构建场所精神的基本条件。面对这样一种现象和趋势,社区公共艺术如何利用艺术的手段加强邻里沟通,如何加强公共艺术的互动性,最大限度地使居民参与进来从而加强彼此的交往,就成了新的研究方向。

日本著名社区营造专家山崎亮在其《社区设计》一书提出:“比设计空间更重要的,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5许多公共艺术的作品也不再是对空间的改造和开发,而转向了对人的连接的探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一些人们可以直接参与的互动性公共艺术。如加拿大蒙特利尔地的跷跷板游乐设施和美国波士顿公园的发光秋千设施,结合了灯光和声音的效果,人们参与游乐后,这些装置就会发生声音和光影的转变,创造出温馨愉快的氛围。人们在这样一种互动的氛围中彼此接近,自发交流,公共艺术互动装置为日常的交往开拓了可能性,也加强了人的联系。

除了加强公共艺术的互动性可以促进居民交流之外,参与艺术创造的过程同样能使得人们加强联系,彼此认同。艺术家叶蕾蕾1986年在美国费城怡乐村的社区改造活动,就是公共艺术促进人际交往的典型例证。在艺术介入之前,这个社区充满了暴力、肮脏与绝望,是一个人人都避之不及的场所。开始的时候,叶蕾蕾以一些简单的镶嵌画、壁画等为起点进行街区改造,孩子的参与给了她继续创作的信心和勇气。叶蕾蕾在她的艺术创作中融入了哲学、宗教、族裔等题材,艺术改造和社会改造同步进行,更重要的是邀请了当地失业贫苦的居民参与进来,共同完成这一系列活动。在居民参与的过程中,他们看到了社区的价值和自身的生存意义,开始关注起环境与人的关系,意识到彼此之间是紧密关联的。从一开始无人问津的废墟之地到后来发展成为欣欣向荣的社区模范,怡乐村的改变见证了公共艺术作用于社区的力量。居民加入艺术实践活动,不仅能丰富精神活动,获得艺术体验,也能在参与的过程中加强交流,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共同完成社区建设,促进社区发展。

三、以共同记忆激发社区情感共鸣

社区作为居民共同生活的家园,不仅仅是居住空间和活动空间的共享,更应该是生活记忆和情感的牵连,在精神空间中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和情感认同。“记忆不仅是一种个体认知现象,它同时是连接个体与家庭、群体、宗教、文化的主要因素。”6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依靠构建共同记忆形成的,同一地区的居民能享有对过去历史的共同记忆,也能通过特定事件聚集起来创造共同记忆。一些纪念性公共艺术就能从居民日常生活出发,在创作中使人们感知共同记忆,激发出情感共鸣。

“生发于社区的艺术主题、内涵、形式与媒介方式,可以借助社区居民自身关心并有兴趣参与和表达的活动予以呈现和交流。”7在这种类型的公共艺术中,可以没有固定的媒材和载体,更多的是依靠公共艺术活动引导大众参与,使人人既是参与者也是创作者,以共同记忆引起大众的情感共鸣。图2《脸庞 村庄》为阿涅斯·瓦尔达与JR所做的公共艺术。两位艺术家在社区中创作,以一种为当地人摄影并放大粘贴在墙上的形式作为自己的艺术语言。阿涅斯走到社区当中去,和社区的居民交谈,了解当地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居民对自己生存空间和自身生活状态的看法,邀请当地人走到镜头下表现自己最自然的状态。每个人都留下照片被张贴在断壁残垣上,守护着自家土地的劳作者、在村子里当了大半辈子的邮递员、以天地为屋的流浪者、有角羊等等,这些形象都被艺术家注意到并放大化,人文记忆就在放大化的图像中被唤醒,人们注意到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羁绊。每当看到这些作品时,居民都能够回想起这个街区的历史文化和人际往来,而社区就由抽象的空间变成了情感的人化空间,成为了有意义的场所。在这样的场所下,共同记忆被一遍遍加强,不断地引起居民的情感共鸣,场所精神也就由此产生。

四、结语

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重点不应该仅是对环境的改善和场所的营造,更重要的是关注生活社区中居民的内心感受,公共艺术能成为构建社区内场所精神的最佳手段。公共艺术作品融入社区场所内,不仅是对空间的一次艺术改造,也是对社区文化和居民心理的激活。通过多种形式的公共艺术创造,立足于社区的现实情况,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善居民的生活空间,增进居民的交际往来和对社区文化的心理认同,从而使社区更加具有活力和凝聚力。

注释:

1.陈育霞.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及其批判[J].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2004-02-20.

2.刘雨菡,张珊珊,鲍梓婷.艺术介入的社区营造与规划思考[J].规划师,2016,32(8).

3.孙瑶,李险峰.公共艺术介入城市边缘社区的应用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8,(5).

4.赵远.浅析住宅社区公共空间中的文化与艺术建构[J].美术大观,2018.11.

5.山崎亮著;胡珊译.社区设计[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60—72.

6.李璇,解丹.城市景观意象创构中的记忆与情感[J].建筑与文化,2019,(11).

7.翁剑青.情境·语言·策略:社区艺术形态及其适切性刍议[J].公共艺术,2018,000(003).

猜你喜欢
场所居民记忆
石器时代的居民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20年4 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2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1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