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译版与霍译版《红楼梦》人名的英译对比
——基于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理论

2020-04-21 09:13刘婧妮
文化产业 2020年5期
关键词:红楼梦补偿文化

◎刘婧妮 张 琰

(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 北京 100083)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亦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刻画了清朝封建贵族家庭中盘根错节的矛盾,深刻揭露出封建贵族统治的腐朽,反映出封建社会必将崩溃的历史趋势。

本文将以乔治·斯坦纳、巴尔胡达罗夫的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理论为参照,就通过梳理与总结得出的558个中文版人名(包括外号等)及杨宪益夫妇、霍克斯和闵福德两种英文全译本中的英译名进行研究与比较,指出跨文化阅读中文化缺省的存在及采用翻译补偿方法的必然性。

一、《红楼梦》人名或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

《红楼梦》原著中人物众多且性格鲜明,作者起名极其注重人物的个性化,用字奇,字面广。“深刻领会小说人物名字的深层含义,对于理解这部文学作品,了解中国姓名文化有重要意义。”[1]现存的《红楼梦》完整版译文有两个: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杨译本以及霍克斯、闵福德的霍译本。虽然这两个版本都已被大众认可,为英语国家读者所知晓,但在跨文化翻译中难免会存在文化归省等问题。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英语读者对《红楼梦》的理解,更会影响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在以前针对《红楼梦》人名或相关理论的研究中,吴丹[2]通过音译、意译方法研究了两版本的人名翻译并给予了个人评价;佘丹、蒋萧[3]采用归化、异化的方法对比了两版本的文化语境与文化立场;胡玉云、龚小萍[4]从翻译心理学视角研究了英译人名,关注了两版本译者心理差异对译文的影响;贺莉、李珊[5]试以功能语言学的元功能理论和语境理论为基础,解读了霍译《红楼梦》人名翻译在元功能方面的对等以及霍克斯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语言创造性;林克难[6]通过霍译版《红楼梦》从广泛意义上对比了中英人名文化;王海霞[7]探讨了《红楼梦》跨文化翻译过程中文化缺省的具体补偿路径。

二、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的基本理论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在社会上获得的能力和形成的习惯。”[8]随着国家与民族的产生与发展,伴随社会形态的影响,社会文化开始拥有民族性、国家性与地域性等特征并跟上社会发展的步调。文学作品则是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é Lefevere)与苏姗·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在其合著著作《翻译、历史与文化沧桑》(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A Sourcebook)[9]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翻译的文化转向”理论:语言学派应将研究重点从语言结构与语言形式问题转移到翻译的历史文化视角上。文化与翻译的确互相影响,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若作者与读者的文化背景有相同之处,作者可适当省略文化性信息,这样既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又可以赢得读者理解文意后的会心一笑;但在相反背景下,则会产生所谓的“文化缺省”。王东风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10]中首次提出“文化缺省”这一概念,意指“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对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因此,文化缺省的内容不在纸面上,而在语篇之外。在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了解与体验文化时,若美学与交际功能残缺,阅读将成为机械性输入。因此,跨文化翻译中,文化缺省现象必须有所补偿,以给予译语国家读者一定的文化默契,促进其对文本的理解。但过犹不及,文字在过度翻译下会显得直白粗鄙,缺少“山路十八弯”的美。

翻译,实际上就是语际转换,但因为各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义构成系统,在与其它符号形成排列组合时会产生特定的语法意义与位置意义,文化缺省就此出现,语义等值亦极难做到,“信”原则极难实现。因此,人们开始在翻译过程中使用各种方法,最大程度的降低或弥补该类损失,翻译补偿即为其中一种。基于对翻译过程中“失本”的认识,西方著名学者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等人提出了“没有补偿,不成翻译(Translation fails where it does not compensate.)”的理论[11];俄罗斯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балхударов)在《语言与翻译》(язык и перевод)[12]一书中则更加具体地指出:“补偿法即为达到等值翻译的一种特殊替换手法。”德国翻译学家沃尔夫拉姆·威尔斯(Wolfram Wills)在其著作《翻译学:问题与方法》(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Problems and Methods)[13]中首次提出解释性翻译方法,并将其视作应对文化缺省导致的翻译困难的唯一补偿手段。在《加注和增益:谈变通和补偿手段》[14]一文中,柯平对“增益”的概念定义包括解释性翻译。夏廷德的《翻译补偿研 究》[15]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翻译补偿研究的专著,该书对包括增译在内的补偿手段进行了分类概括。当译语中因某种文化因素,而没有源语中某些成分的等值成分,也无适当的表达手段时,常用增译法。这时,译者可利用其他手段传达该信息,同时改变它的位置。译者在充分正确理解原文的情况下,应结合原文语境,利用自身扎实的译语功底寻找双语间的共通之处,用可替代的等值物补偿原文所蕴含的特定文化信息、审美与交际价值,以减少“文化缺省”所带来的理解障碍,使读者可以更清晰地体会到作者的言外之意,推动原文在文化上的传播。目前,文化缺省的翻译补偿手段多分为:文外补偿(即为文内直译加注释)、文内补偿以及替换补偿(亦称为归化)。

三、《红楼梦》里的文化缺省

中国自古以来极其注重取名。在孔子“正名”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把为后代取名看得非常神圣,甚至神秘。自周朝起,命名已纳入礼法,形成相应制度。名字既可表达父母对孩子的美好希冀,亦可表示该家族受某文化流派的影响,名字的好坏甚至也会对自身的命运产生影响。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在命名文化方面亦十分出彩。曹公创作了四百余个拥有姓名的人物,但基于中国命名文化,人名又远远不止四百个。经过查证总结,作者共总结出558个名字及其两版本译名。数百个人名皆蕴含深意、独具匠心,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类:(1)名字内涵:以轶事诗句典故、性格、爱好寄托或身份命名;(2)名字谐音;(3)名字辈分;(4)避讳;(5)乳名;(6)昵称与绰号;(7)字与号。

表1 名字内涵之轶事诗句典故例举

如表1所示,《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名字来源于“生来衔玉”的轶事,贾元春的“元春”二字因其正月一日出生,英文中若直接以为“jade(玉石)”,“spring(春天)/first day(第一天)”则补偿过多、缺少委婉的美感。宝玉的大丫鬟花袭人因姓花,故宝玉取陆游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之意赐此名,典故的理解与取名亦难译。人物的名字在一定程度上亦可反映其性格特征,如贾母的大丫鬟鸳鸯,人如其名,忠贞不屈,不为强权所迫。如表2所示,许多丫鬟小厮的名字多为主子对人生的寄托与爱好,如“四春”的抱琴、司棋、侍书与入画,王熙凤、贾琏夫妇的丰儿、庆儿,薛姨妈的同贵、同喜等,这些在英文中都无直接的对应翻译。读者亦可以通过名字中的“官”字得知文官、芳官等十二人的戏子身份与智通、智能等人的“智”字辈分对应的水月庵女尼身份,但英文中鲜少用官职称呼他人。

表2 名字内涵之兴趣爱好例举

《红楼梦》中的谐音命名亦是一大特色,从名字中即可知道某人的命运或作者对其的感慨。例如,甄士隐意为“真事隐”;贾雨村,原名贾化,即为“假语存”“假话”;“四春”,即为元春、迎春、探春与惜春四姐妹,名字的首字连起来即为“原应叹息”;原甄府丫鬟,后成为贾雨村正妻的娇杏,名字亦为“侥幸”的谐音。这些中文中特有的语义双关、谐音命名若是直译将失去名字背后所隐含的意义,若意义过于直白,又会让人一眼看透,毫无悬念。

中国人在取名时,还会在名字中用一些方法来区别同一个家族的不同辈分。《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人员众多、亲缘关系复杂,可简单分为荣宁二府,主人与仆人。曹公以名字中相同的偏旁表贾府辈分,但英文名字翻译中却难以体现其辈分:贾源、贾演等“水”字辈;贾代善、贾代儒等“代”字辈;贾政、贾赦、贾敬等“文”字辈;贾宝玉、贾珍、贾琏等“玉”字辈以及贾兰、贾蓉、贾蔷等“草”字辈。因为偏旁是汉语独有的构造,英文中并没有偏旁也没有辈分的文化传统,辈分文化的省去忽略不明言说。贾家四姐妹“四春”名字皆为二字但有“春”一字表辈分,而另一字表示取名所表示的含义。英文中若直译,读者只能发现四者名字有相似之处,若意译,则发现其亲缘关系。

受宗法制的影响,古代中国亦讲究“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为尊者讳”的避讳制度。在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父长上的名字一律要回避。《红楼梦》第二回中,林黛玉不读母亲贾敏名字——“敏”及其同音字。在英文翻译中,需额外备注方可体现中国的避讳文化,否则十分突兀。

除了大名,在中国古代,亲戚朋友们多用乳名或小字称呼未成年人与女性。王熙凤学名为“王熙凤”,小名即为“凤哥儿”;贾宝玉小名“宝哥儿”;贾巧姐小名“大姐儿”等,这些乳名的翻译和同一个人物不同人名的对应也需要译者做好标注,否则英语国家读者将难以理解与对应。

《红楼梦》人物众多,绰号昵称亦各有特色,既有“凤辣子”“泼辣货”“玫瑰花儿”这样带有人物性格特征的褒义外号,亦有“醉金刚”“多浑虫”“中山狼”“傻大舅”“呆霸王”这种明显带有贬义色彩的诨号,直接表现出作者的喜恶之情。译者的翻译需要注意褒贬情感色彩,否则将失去原意。

除了名之外,中国传统上还流行取表字与号,一般是在成年礼时取字,号则是较正式的别名,称呼别人时亦可呼号。礼仪上,名通常仅长辈可唤之,平辈或晚辈一般仅称字或号,不称名。即使是帝王、君主,平时对臣子也通常称表字,若称名则较为轻蔑,甚至是意指其人有罪。《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钟鸣鼎食,在朝廷里做官的不只是家庭里的男性,更有提拔上来的仆人、远亲、清客等,因此表字的称呼亦十分流行,如秦钟,字鲸卿,宝玉与其日常交往中亦称其鲸卿;甄费,字士隐,即为甄英莲之父甄士隐;贾化,字时飞,号雨村,人们多知贾雨村一名。因为英语中无表字与号文化,因此将名字、表字、号对应起来,对于英语国家文化背景下的读者理解《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要。

四、《红楼梦》里的翻译补偿

《红楼梦》人名的翻译补偿采用文外补偿、文内补偿以及替换补偿三种方法。杨译版中多采用文外补偿与文内补偿,霍译版中多采用替换补偿。

表3 文外补偿人名例举

(一)文外补偿

如表3所示,在杨译版中,对于谐音名字,作者通过注释详细解释了谐音名字的内涵与象征意义,且脚注未在文中,可避免行文拖沓的缺点。同时,甄士隐、贾雨村二人的字与号皆一语双关,译者亦用脚注解释了其双关义。这不仅能让英语国家文化读者看懂作者所给的提示,更深入地读懂《红楼梦》,亦有利于传播中国特有的博大精深的名字文化,时刻不忘“文化交流”的目的。而霍译版则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删除了双关语 意义。

《红楼梦》人名中的“甄贾(真假)”是个极其重要的双关。基于东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差异,英文中难以找到音意兼有的双关姓名以代替,所以译者采用脚注,即文外补偿十分恰当。

(二)文内补偿

中国文化中的亲戚关系复杂,而英语国家则相反。英文中“cousin”一词,在汉语中对应的含义有“叔伯家兄弟姐妹、姑家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姨家表哥表弟表姐表妹、舅家表哥表弟表姐表妹”这么多含义。再比如“grandchildren”一词,在英语中外孙女和孙女不存在亲疏之别,同用一个词表示,而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倡导男尊女卑,孙子、孙女是儿子的孩子,女儿的孩子则被称为外孙、外孙女。在翻译上述词语及其类似词语时,杨译版多采用意译的文内补偿方法,充分体现出句子的文化内涵。如:

王熙凤因笑道:“……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见原著第三回)

译文:She 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son - in -law of our Lady Dowager,but looks more like a Chia.

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她比你疏……(见原著第二十回)

译文:You are the daughter of my father’s side,while Pao-chai is a cousin on my mother’s side—you’re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me than she is.

表4 主人大名译名例举

(三)替换补偿

1.主人

如表4所示,杨译与霍译版几乎皆采用音译法,直接翻译主要男性人物的姓名(如表格中类别2),或采用身份/职业+姓名的方式来代替(如表格中类别1),两个版本的拼音方法不同。但杨译版中仍有一些不同,按上述方法,王熙凤可被称为“Xi-feng/Hsing-feng”,但文中亦称其为“Mrs.Lien”,这个称呼体现了贾琏、王熙凤二人的夫妻关系。作者深谙中西方文化,既符合了古代女性嫁人后在自己的母姓前添夫姓的传统,也符合西方女性嫁人后从夫姓的习俗。这不仅传播了中华古代姓氏文化,亦让西方读者更轻松、无障碍地走上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的桥梁。而男主人公贾宝玉在两个版本中都被称为“Bao-yu/Pao-yu”,杨译版中亦称其为“Master Bao”,而宝钗在出嫁前被称为“Miss.Bao”,而不是“Miss.Chai”,这暗示了“金玉良缘”——嫁给宝玉,从“Miss.Bao”转换到“Mrs.Bao”的结果。但是黛玉与宝玉之间“玉”字的“木石姻缘”却从未在名字翻译中被暗示,亦可体现两人感情的悲剧结局。

《红楼梦》的绰号英译亦十分有特色。文中共起了两回诗社,第一次取名海棠社,第二次重建叫桃花社,但诗社成员的别号依旧。林黛玉诗社别号为“潇湘妃子”,霍译版中被译为“River Queen(河后)”,有湘水之意,却丧失了“湘妃”“竹林”等隐藏意象。“颦颦/颦儿”是宝玉送给黛玉的绰号,形容她皱眉幽思时别有一番风韵的姿态,霍译版译为“Frowner(皱眉)”极为恰当,但还是少了一丝风流,多了“不悦”的含义。王熙凤性格火辣,做事果断,有“凤辣子”的外号,杨译版将其外号译为“Hot Pepper/Fiery Phoenix”,通过“hot”体现出她八面玲珑、精明强干、泼辣霸气的特征。

2.仆人

(1)主要仆人管家

四大家族的管家仆人们在主人的庇护下拥有较高的地位,家财万贯,因此在一方成为“主子县官”也极有可能,因此如表5所示,他们的名字和主子一样,仍是音译直译,而“……家的”在中文中即表示“……的妻子”,直译为“……’s wife”。作者采取直译法,亦体现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封建社会,并揭示了封建社会终将逐步没落的必然趋势。

表5 管家译名举例

霍译版“替换补偿”侍女小厮名字

(2)侍女小厮

杨译版中皆采用直译音译法,直接放弃名字中所隐含的意义,而霍译版采用意译法文内补偿,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作者通过名字暗示的命运或性格。

如表6所示,(1)类丫鬟小厮名字大都是根据自身性格取的,不仅有褒扬意义的名字,如:平儿——在王熙凤贾琏的压榨下仍有同情之心;鸳鸯——贾母身边的大丫鬟,忠贞不屈,不畏强权,忠心侍主。亦有贬义反讽的名字,如表中(2)类所示:贾宝玉身边偷玉的良儿,名字本义为“良善”,她的行为却非如此,译者翻译时保留了名字中讽刺的含义,英文名中仍含“忠诚”“诚实”之意,并未直接将其偷盗行为揭发;虐待尤二姐的丫鬟善姐,名字本义为“仁慈、善良、宽容”,她的行为却毫不仁慈,名字与其所作所为刚好相反。其实,英语文学中双关名字也很多,例如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的代表作《不可儿戏》(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rnest)题目本身就包含了双关人名厄纳斯特(Ernest),该剧以人名双关始,以人名双关终。这样的翻译有可取之处,但还少了一丝隐含意,如“鸳鸯”应为双宿双飞,爱情美满的象征,但丫鬟鸳鸯却在贾母去世后上吊自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誓死不嫁好色的贾赦;“Faithful”可以体现出鸳鸯忠心的性格,但“贞”的悲剧含义仍有缺省,难以体现封建时代女子身不由己的悲惨命运。因此在必然存在“文化缺省”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尽力最大程度地进行翻译补偿,但仍难以达到完全的弥补。

表6 自身性格译名例举

表7 主人兴趣爱好命名译名例举

表8 主人愿景命名译名例举

还有一阵丫鬟小厮名字与主子的性格脾气、审美趣味有关,且仍可细分为两类。如表7,第一类是表达主人的兴趣爱好,多用名词表示,与山水风景、花鸟鱼虫、琴棋书画相关,且主子多为年轻一代。如表8所示,第二类为愿景寄托,多用形容词或名词,与金银富贵、愉悦丰收相关,主子多为夫人、老爷一辈。这些名字不仅能体现贾府代际间的追求差异,亦与主子们的辈分相连,从“玉”字辈再到“草”字辈,纵“金玉”堆砌,但也逃不过“三世而衰,五世而斩”的宿命吧。

表9所示均为谐音双关,杨译版全部处理为非双关语,霍译版则区别对待,大部分译为非双关语,如(2)类所示。对出现频率极少的个别人名采取大胆译意,如(1)类所示,以双关语译双关语,令人叫绝。如甄士隐家丫鬟因无意瞥了贾雨村两眼,后被娶为妾,真是“侥幸”,英文名为“Lucky”,符合“幸运”的内涵;甄士隐家家丁在出门看花灯时将小主人甄英莲丢失,后来甄家起火破产,真所谓“祸起萧墙”,英文名为“Calamity”。这些译名都有助于英语读者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表9 谐音译名例举

表10 官伶及宗教人物译名例举

(3)官伶及宗教人物

如表10所示,对于官伶及宗教人物的人名,杨译版中少部分采用意译,多为直译无补充,霍译版多运用拉丁语、法语等外来词汇替代补充。霍克斯选择用法语译出芳官、艾官等十二官的名字,充分考虑到了英法两国之间的渊源以及英语国家人民往往具备相当的法语基础,这些名字在他们那里容易被理解接受,更带有一丝浪漫情怀。《红楼梦》中的神仙、道士、和尚、尼姑等虽出场时间有限,或者从未在大观园生活过,但举足轻重,在关键时刻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了突出这些人物并使其带上宗教的神秘色彩,霍克斯别出心裁地用拉丁语来翻译他们的名字,一眼看上去,就可以知道他们的非凡身份了。

五、结语

本文以乔治·斯坦纳、巴尔胡达罗夫的翻译补偿与文化缺省理论为参照,研究与比较杨宪益夫妇、霍克斯和闵福德《红楼梦》译本中的558个人名(包括外号等),指出跨文化阅读中文化缺省存在的必然性,以及为减少阅读障碍、增进理解与美学感受而采取的翻译补偿方法。总体上,杨译和霍译各有千秋,既有相似,亦有区别。杨译版以文内补充与文外补充为主要方法,以源语文化为导向,尽可能忠实于原作,让读者离源文化与源语更近;而霍译版则以替换补充为主要方法,以译语文化为导向,主要忠实于译文读者,让读者能更轻松明了地了解原作所蕴含的内容。

猜你喜欢
红楼梦补偿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谁远谁近?
别样解读《红楼梦》
解读补偿心理
谈电力客户无功补偿运行管理中的难点
基于自学习补偿的室内定位及在客流分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