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16 排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的价值

2020-04-23 06:43葛成俊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25期
关键词:三维重建分型胫骨

葛成俊

(江苏省东海县人民医院,江苏 连云港)

0 引言

胫骨平台骨折是临床关节内骨折的一种,其伤情复杂,属于膝关节损伤中较为严重的一类,可导致患者骨劈裂、关节塌陷。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可表现为关节肿胀、关节淤血等,可伴有关节软骨损伤、半月板损伤等,若治疗不及时可诱发膝关节僵直、关节炎等并发症,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影响[1-2]。对于胫骨平台的临床诊断,传统方法为X 线平片诊断,然而该方法局限性较大,无法探查患者骨折类型、骨折移位情况、关节塌陷等,不利于医师的临床诊治[3-4]。而16 排螺旋CT 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可有效明确患者骨折具体情况、膝关节内骨骼之间解剖关系,可显示患者骨折范围、骨折程度以及骨折分型等,为医师临床开展诊治提供了信息和依据。我院就16 排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详细报道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从我院2016 年1 月至2019 年2 月收治的胫骨平台患者中抽取,且均通过研究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患者共90 例,依次予以X 线片检查、16 排螺旋CT 检查。男/ 女为48 例/42 例。年龄上下限为32 岁、79 岁,平均(62.32±0.21)岁。左侧占49 例,右侧占41 例。因交通事故致伤患者有43 例,高空坠落致伤占23 例,重物砸伤患者占20 例,其余4 例。分型显示,有16 例患者为Ⅰ型,有15 例患者为Ⅱ型,有13 例患者为Ⅲ型,有12 例患者为Ⅳ型,有23 例患者为Ⅴ型,有11 例患者为Ⅵ型。患者知情且同意参与此次研究。

1.2 方法

X 线检查:患者坐稳后保持静止,严禁晃动,将骨折位置置于摄影床板,伸直膝盖,垂直双腿,将径髌骨下端作为摄影中心线,经胶片中心垂直摄入。自胫腓骨上缘至股骨下缘进行X 线拍摄,需要侧位摄片的患者,则指导患者调整体位为侧卧,保持膝关节与摄影床板面平行。

16 排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检查:设备选择西门子16 排螺旋CT,管电流设置为199 mAs,管电压设置为140 kV,层厚设置为2~3 mm,螺距设置为1,重建间隔设置为1.5~2 mm。仰卧,将膝关节作为扫描中心,明确扫描范围。将获取数据上传至医学影像后期处理工作站,经软件进行多平面重建。经表面遮盖法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同时经X 轴、Y 轴以及Z轴旋转图像,经切割法清除重叠骨结构以及固定石膏,显露胫骨平台骨折形态、部位。获取各个位面立体图形以及单独胫骨近端图像,如图1 所示。

图1 各个位面立体图形以及单独胫骨近端图像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种检查方法的骨折分型诊断情况,同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度、特异性以及诊断正确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 统计学软件,合理选择数据集,进行临床疗效的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 和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法的骨折分型诊断结果比较

CT 的分型诊断率高于X 线,数据统计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法的骨折分型诊断结果比较[n(%)]

2.2 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比较

CT 的诊断敏感度、特异性、诊断准确率高于X 线,数据统计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比较[n(%)]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伤情复杂,属于关节内骨折。胫骨平台的软组织附着较少,容易受损导致骨折。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骨折加重,影响预后。对于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传统方法为X 线摄片在骨折固位、分型方面准确性较差,且在关节面塌陷程度评估方面较差,因此临床应用存在较大局限性[5-6]。

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开始得到应用,多层主要指探测器为多层排列,探测器厚度为0.5~1.25 mm,薄层扫描探测器的光电转换效率可达到99%,可对X 射线信号持续接受,余辉较短且稳定性好[7-8]。

多层螺旋CT 可进行高速、大范围容积扫描,成像快,且纵向分辨率、时间分辨率更高。相比单层螺旋CT,多层螺旋CT 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范围,在对相同体积数据采集的过程中,多层螺旋CT 扫描的单位时间覆盖率更大,且射线剂量低,延长了X 射线球管的使用寿命,减少了对比剂剂量,且降低了噪声、伪影等情况的出现。三维重建技术为螺旋CT 后处理技术,螺旋CT 除了经采集数据进行成像,还可经后处理技术将数据上传至工作站进行器官表面重建、多层面重建以及三维立体重建等,使图像更为立体。

我院研究得出,CT 的分型诊断率高于X 线,数据统计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CT 的诊断敏感度、特异性、诊断准确率高于X 线,数据统计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这是因为,胫骨平台骨折多存在关节内附件损伤,伤情复杂,因此常规X 线正侧位成像难以对骨折塌陷情况进行评估,诊断效果较差。而应用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可经后处理技术重建图像,也避免骨重叠,有利于显示患者骨塌陷、骨折移位、关节内骨碎片以及骨折线等情况,还可对关节塌陷、骨劈裂距离进行检测。

综上所述,采用16 排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对胫骨平台骨折进行诊断,相比X 线检查,具有更高分辨率以及准确率,应用价值高,值得推荐。

猜你喜欢
三维重建分型胫骨
胫骨内侧开放楔形高位截骨术中矢状位截骨倾斜角度对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影响
改进贝叶斯统计挖掘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证候分型经验
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7例
3D技术打印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应用及护理
青少年双侧胫骨近端对称性疲劳骨折1例
CT在早期预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同临床分型的应用
三维重建的飞机机动动作库设计与可视化
基于Mimics的CT三维重建应用分析
光编码技术在犯罪现场重建中的应用
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在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