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中遗嘱热:管理财产,也管理情感

2020-04-23 11:18曹颖
南方周末 2020-04-23
关键词:碧云立遗嘱遗嘱

南方周末记者 曹颖

常规的遗产继承人包括父母、配偶和子女,中青年人会把朋友、同性伴侣等列为遗产继承人。图为电视剧《都挺好》中男主角苏大强(倪大红饰)向子女们宣读自己的遗嘱。                 资料图

2019年选择立遗嘱的中青年人数和占比都出现大 幅增 长,2020年疫情期间迎来了新一轮猛增。

东方IC 丨图

★在订立的遗嘱中,有一则“防儿媳女婿条款”,规定继承人所继承的财产属于个人财产,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曾有一位立好遗嘱的女士回来撤销,原因是不小心被儿媳看到“防儿媳女婿条款”,儿媳自此罢工,不干家务,不给婆婆做饭吃。

“最后,妈妈想跟你说,要乐观地、开心地面对生活。对自己要有所要求才会有所进步。对待他人,心存最大的善意,也要有所提防。我爱你,你笑起来小酒窝很好看,记得多笑一点。”2020年4月6日,个体户姚碧云给三岁的女儿王思瑶写下“微信遗嘱”。父母因交通事故意外去世,生前没能给姚碧云留下一句话。人有旦夕祸福,她心中存忧,不想遗憾也发生在女儿身上。

由中华遗嘱库开通的“微信遗嘱”没有法律效力,更像一种情感寄托,又被称为“幸福留言”。“微信遗嘱”2020年3月1日开通以来,超过8000人留言,清明期间达到高峰,约有5326人给亲人、爱人、朋友写下“遗言”。自1月1日至3月31日,中华遗嘱库收到3562份遗嘱预约,线上咨询和预约量是平日的十倍,2月疫情最严重的时期,每天线上咨询量约有400人次。姚碧云在朋友圈提及自己写遗嘱的事,有人询问她怎么写,也想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写一封。

公开资料显示,中华遗嘱库是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与北京阳光老年健康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公益项目,致力于“推动遗嘱进入每个中国家庭”,2013年3月开始运行。中华遗嘱库为年满六十周岁、资产不超过两套房的老年人提供免费遗嘱咨询、登记和保管服务,面向非公益客户提供专业市场化服务。

疫情暴发前,中华遗嘱库广东分库平均每天接待十位立遗嘱人,最多时有十六位。疫情期间,忙碌更胜于从前,虽然线下服务几乎暂停,但很多人通过网络、电话咨询立遗嘱事宜。采访间隙,广东分库的咨询电话不时响起,预约已经排到六七月份。广东登记中心主任杨颖仪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从来没有这么忙碌过。春节期间,她的工作手机从早到晚没停过。

在“微信遗嘱”里,女儿留下对母亲的感激:“作为母女可以像朋友一样相处,彼此有共同语言,我觉得自己真的很幸运。只要是方向正确的事你从来不会阻拦我,爱你哦。顺便说一句,我那些专辑、海报、各种周边都是限量的,千万别误扔。”

参与防疫工作的母亲惦念着孩子:“宝宝,妈妈永远爱你,因为这次的新冠病毒肺炎,妈妈作为居委会工作人员,必须冲在前面,为居民们做好预防的一线工作,很辛苦,但回家有你等着我,我就不累了。妈妈希望你健康,平安和乐,因为疫情的关系,我很害怕,所以决定立个遗嘱,不能去中华遗嘱库,就用微信记录一下。如果有一天妈妈遭遇不测,妈妈名下的房子,转到你名下,归你所有,其他的就由你爸爸处理好了。”

往日冰冷的法律文书在疫情期间以一种温情的方式存在。杨颖仪工作以来,见过不少因遗嘱引发的家庭矛盾,但“微信遗嘱在法律之外让大家有了情感的传递和表达”。

截至2019年底,中华遗嘱库向社会提供遗嘱咨询19.5万人次,登记保管16.5万份遗嘱。《2019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注: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从2017年至2019年,中青年立遗嘱人总体数量平稳增加,其中40周岁至49周岁年龄段立遗嘱人数量迅速增长,占比最多。同时,立遗嘱人呈现年轻化趋势,2013年至2019年,平均年龄从71.26岁逐步降至70.12岁。

遗嘱不再是人人避讳的话题。广东分库坐落在居民楼里,“中华遗嘱库·幸福留言”的招牌格外醒目。2015年,分库在这里设立时,曾遭到附近居民的强烈反对,很多人觉得不吉利。五年过去了,反对声渐渐消失,陆续有居民来这里登记遗嘱,他们还热情地为陌生人指路。

广东分库正对着的小区门在疫情期间暂时关闭,中华遗嘱库公益推广部主管庞华幸隔着栏杆为南方周末记者指路,绕一大圈走到小区另一个入口,测量体温后才能进入。广东分库的大门关着,线下接待服务几乎暂停,四五位工作人员身着统一的白色衬衫与深色西装,佩戴着印有“中华遗嘱库”字样的胸针。

庞华幸认为遗嘱正成为大势所趋:“城镇化的进程,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开始现代化,运用法律工具管理个人家庭事务和保护财产成为一种刚需。随着人们生活的提升,积累的财富越来越多,而家庭关系、婚姻情况越来越复杂,立遗嘱变得尤为重要,并且更加日常化,成为每个家庭保护财产的必备法律工具。”

“有时候人性经不起考验”

目前,广东分库年纪最小的立遗嘱人是一位20岁的运动爱好者,他担心自己出意外,提前把现金、银行存款以及支付宝等虚拟财产写进遗嘱里,交代好由父母继承。相较于60周岁以上人群,中青年人在遗嘱中登记的财产种类更丰富,除了房产、存款,还有公司股权、保险单等,年轻人甚至把宠物也写进遗嘱里。

白皮书显示,除父母继承、配偶继承、子女继承等常规继承之外,中青年人还会把朋友、同性伴侣等列为遗产继承人。一位女企业高管在办理遗嘱登记时,提出将部分财产留给自己的闺蜜。女高管离异后带着女儿生活,由父母帮忙照顾孩子。她担心,如果自己不幸发生意外,财产会旁落,以致父母和孩子的生活陷入困境,便考虑让闺蜜继承部分财产,以便意外时帮忙照顾她的父母与孩子。

广东分库最年长立遗嘱人97岁。杨颖仪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绝大部分老人会选择让子女继承财产,但她也见过形形色色的子女强迫父母把财产留给自己。曾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向她讲述,自己有两套房子,一套给了家庭条件一般的小儿子,另一套想留给大儿子。小儿子得知后,要挟他:“房子不给我,就对你不好,天天折磨你。”看着老人在自己面前痛哭,杨颖仪感叹:“有时候,人性也经不起考验。”

在订立的遗嘱中,有一则“防儿媳女婿条款”,规定继承人所继承的财产属于个人财产,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杨颖仪告诉南方周末记者,99.9%的老年人会选择该条款。“现在很多年长的市民,会考虑到年轻人的婚姻相对脆弱,担心自己的财产旁落。”

曾有一位立好遗嘱的女士回来撤销,原因是不小心被儿媳看到“防儿媳女婿条款”,儿媳自此罢工,不干家务,不给婆婆做饭吃。中华遗嘱库工作人员常常提醒立遗嘱人,遗嘱不要提前外露。偶有例外,一位男士坚持拒绝“防儿媳女婿条款”,他说,女婿对自己非常好,即使被骗了,也心甘情愿。

庞华幸提及,目前遗嘱内容中,“防范自身婚姻风险”和“防范财产旁落风险”是多数人考虑的核心问题,这与中国人重视家庭、重视婚姻的习俗相关。

不能写进法律文书的心里话

作为指定财产归属的法律文书,遗嘱有时候显得冷冰冰。它无法消除亲人间潜在的误解、猜疑,也无法传递对家人的劝慰、开导和关爱。为此,中华遗嘱库开通“微信遗嘱”,在这个情感空间里,人生回忆、叮咛嘱托、身后安排以温情的方式传递着。

2020年1月23日早上,中华遗嘱库工作人员接到医生江华的电话,他语气急迫,要立刻办理遗嘱登记。江华工作的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接待了几名疑似新冠肺炎的患者,其中一名患者确诊。江华担心意外来临,想给自己刚满12岁的女儿留下遗言:“孩子,很高兴在我的生命中拥有你! 你是爸爸的骄傲。无论你将来成就如何,爸爸都爱你! ……愿你一生幸福,常怀感恩之心,常常喜乐!”

疫情期间,杨颖仪接到许多中年人的遗嘱咨询电话,他们大多上有老下有小,面对生死,更加焦虑。杨颖仪曾与死神擦肩而过。有一年,她独自去日本旅游,遭遇特大台风,路旁的树被风吹得连根拔起,石墩也倒了,她乘坐的大巴车都差点被风掀翻。杨颖仪形容当时的感受是“被死亡铺天盖地地包围”。逃过一劫后,她去办理了遗嘱登记。

1996年出生的小夕曾经觉得死不是大事,但这次疫情让她否定了以前的想法,“没经历过生死才会这么大言不惭”。疫情让小夕第一次近距离面对生死,每天看着不断上涨的数字,疑似病例从市里到县里再到镇上一步步蔓延开来。

日渐严格的防控措施也让小夕和父母焦虑更甚。最初,镇政府号召取消过年聚集活动,后来号召村里自发设置关卡,再后来村领导亲自设置关卡,登记出入人员并控制出入时间。小夕父母最开始还常常出门打牌,之后连出门买菜都小心翼翼。

小夕形容那段时间自己“惶惶如惊弓之鸟”。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可能病毒本身都没有这种恐惧感更摧残人,然而害怕与惊慌却又不能表现出来,因为怕影响到年迈的父母,所以每天还要若无其事地和他们说笑。”

隔离在家让小夕与父母有了更多相处时间。一家三口一起练毛笔字,重温《三国》《水浒》等电视剧,一起做家乡特色小吃。“这次疫情确实让我和父母的关系近了一些,因为平时他们都会出去打牌,而且假期也短,在家的时间有限。”小夕坦言,家人之间的鼓励慢慢减少了她的恐惧感,她感受到家是个避风港。

“微信遗嘱”的前身是“幸福留言卡”。2018年3月21日,中华遗嘱库推出“幸福留言卡”,立遗嘱人可选择在这张卡片上留下不能写进法律文书的心里话。截至2019年3月,线下收到的3916张留言卡中95.17%都是写给子女的。小夕的微信遗嘱写给了大学朋友,感谢与其相识相知相遇,她没有写给父母,因为无法承受自己比父母先离开的可能。

1970年代末出生的姚碧云比小夕看过更多生死。三岁时爷爷去世,她第一次面对死亡。“爷爷躺在推车里,我爸推爷爷去卫生院的路上,昏暗的天,高大的马尾松……”姚碧云讲述着关于爷爷的最后记忆。父母离世后,女儿成了姚碧云最大的牵挂。

女儿出生后,姚碧云迁了两次户口。第一次为了让孩子读幼儿园,第二次把户口迁到新房子上,保证孩子转学有学位。姚碧云计划以后与丈夫一起立一份正式遗嘱,把财产留给孩子。在她的微信遗嘱中,对女儿学习、工作、婚恋的叮嘱面面俱到,她说:“孩子读书,有老师教。但是人生的路怎么走,除了父母,没有什么人会教她。所以我们走过的弯路,得告诉孩子。”

姚碧云陪伴女儿的时间很多,没有老人帮忙,她几乎全职带孩子。朋友圈里多是记录女儿生活点滴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封面图是一家三口的合照,女儿在中间,粉红色纱裙,卷卷的头发,笑得很甜。

(应采访对象要求,小夕为化名)

猜你喜欢
碧云立遗嘱遗嘱
“继承权”新规来了!
遗嘱人立了多份遗嘱,最后应该以哪份为准
插秧
逆行者的武汉
专家建议四类人尽早立遗嘱
年轻人也立遗嘱
万元遗嘱
写了遗嘱却“无效”,怎么办
柴碧云:多面的灵气女孩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与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