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分析素养下的“随机事件及其概率”的教学设计

2020-04-25 11:36云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杨妍莹
数学大世界 2020年7期
关键词:红球硬币概率

云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 杨妍莹

一、数据分析素养

数据分析素养是高中数学学科六大核心素养之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将数据分析素养解释为“数据分析是指针对研究对象获取数据,运用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推断,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知识的素养”。

概率能为人们提供思维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统计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而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就要两手抓。本文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为目标构建了一份关于“随机事件及其概率”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要素分析

1.教材分析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是苏教版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既是前面所学的延伸,又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储备。《课标(2017)》中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了解随机事件与概率的意义”,所以本节课内容无论在理论知识上还是学生的素养培养上,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对频率与概率有了些许认识。随机事件不仅是在课本中,更多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学生对随机事件在生活中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接触。对于即将离开高一升入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具备一些基本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但是对于随机性的认识还是比较少的,对概率的认识也是不完善、不具体的。因此,本节课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在知识上的薄弱之处。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运用概率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随机现象问题。

(2)过程与方法:借助工具,经历数据分析全过程,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随机性和规律性;探究得出利用频率估计概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通过学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获得集体认同感;利用统计概率的现实背景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人生观。

4.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试验正确理解概率的统计定义;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

(2)难点:频率和概率的区别与联系;利用频率估计概率。

5.教法与学法

教法上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前期侧重合作学习,通过小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抓住他们对课堂的注意力;后期侧重于探究学习,用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试验让学生了解到随机事件的概率是可以用频率来估计的;最后,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在试验中引导和帮助学生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观察、分析,最后进行合作交流归纳出结论。

6.教学用具

黑色不透光布袋,若干红色和黑色小球,一元硬币和课件。

三、课堂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游戏引入

导入语:在正式开始我们的课堂内容之前,我们先来进行一个有趣的游戏。

游戏过程:在一个黑色不透光的布袋中放入两种颜色的小球(红色和黑色)。让学生进行有放回的摸球,摸到红球的进入下一轮,循环游戏,筛选出十名同学。最后一轮以4 ∶1 的比例放入黑球和红球,摸到红球获胜。

边玩游戏边提出以下问题:

(1)既有红球又有黑球时,摸到红球是否会发生?(可能会发生,可能不会发生)

(2)全是红球时,摸到红球是否会发生?(一定会发生)

(3)全是黑球时,摸到红球是否会发生?(一定不会发生)

【设计意图】利用小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在游戏过程中边游戏边提问,让学生在玩中学,也在学中玩,可为后面课堂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做好铺垫。

2.温故知新,提出概念

(1)确定性现象和随机现象

师:老师发现有两个问题大家没有犹豫就说出了“一定会发生”“一定不会发生”,像这样的现象,我们把它称作什么现象呢?

生:确定性现象。

师:那有没有哪位同学可以告诉我确定性现象是怎么定义的?

生1:在一定条件下,事先就能断定发生或不发生某种结果,这种现象就是确定性现象。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注意到了一个前提条件“在一定条件下”,那大家能不能根据确定性现象的概念,也概括出随机现象的概念呢?

(2)回顾几种事件的概念

师:试验的每一种可能的结果都是一个事件。现在想一想,初中时学习过哪些事件?事件分成哪几类?

生: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师:它们各自的概念是什么?

生: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会发生的事件叫作必然事件;在一定条件下,肯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作不可能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作随机事件。

师:回到我们课前的小游戏,大家还记得那三个问题吗?它们分别是什么事件呢?

生: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

(3)课堂小练

课本88 页练习2:指出下列事件分别是哪种事件。

①在一条公路上,交警记录某一小时通过汽车超过500 辆;

②发射一枚炮弹,命中目标;

③明天下雨;

④奥运冠军杜丽射击一次且命中10 环。

师:如果老师射击一次且命中10 环是什么事件?

生:随机事件。

师:那为什么奥运会不派老师去呢?

生:派杜丽去命中10 环的可能性更大。

师:看来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可以衡量的。可我们要怎么来衡量呢?

生:概率。

师:看来大家都是课前预习过的。如何才能获得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呢?

生:试验。

【设计意图】通过确定性现象、随机现象概念的提出和回顾初中学习过的几种事件的相关概念,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伴以课堂小练,使学生更牢固地把握知识点。最后提出的问题是为了引入“随机事件的概率如何得出”这一知识点。

3.合作试验,深入探究

(1)投硬币试验

①试验要求:

A.从约30cm 的高度抛硬币,让其自由下落在桌面上;

B.小组由三人组成,一人抛掷硬币,一人记录“正面向上”(记字为正面,花为反面)出现的次数,一人负责监督检查。各组长做好统计,并计算出正面朝上的频率,最后汇总。

②频数与频率:在相同条件下进行n次重复试验,某一事件A出现的次数称为事件A发生的频数;称事件A出现的比例为事件A发生的频率。

③提问:

A.“抛掷一枚硬币,正面朝上”事件一定会发生吗?

B.与其他组的结果比较,各组的结果一致吗?

C.在大量重复的试验中,该事件的发生有没有规律?

(2)计算机投币模拟实验

①用计算机模拟试验5000 次并统计数据;

②进行数据分析,用统计图描述频率的变化情况。

(3)介绍历史上的试验

(4)提问:从以上三个试验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抛硬币出现正面向上是一个随机事件,但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能看到正面朝上这一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发生的可能性会稳定在0.5 附近。

(5)概率

在相同条件下,大量重复进行同一试验时,随机事件A发生的频率总是接近于在某一个常数,我们把这个常数叫作随机事件A的概率,记作P(A)。

思考:随机事件A发生的概率P(A)的取值范围是多少?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能是0 或1 吗?

提问:由以上问题分析频率和概率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联系:频率是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估计值。

区别:频率具有随机性,在试验前不能确定,可能会随试验而改变,即与每次试验有关,反映事件的次数;概率具有稳定性,不随试验而改变,即与每次试验无关,反映事件的可能性。

【设计意图】这三个试验是重点,重要的不是试验本身,而是学生可以从试验中获得什么。第一个掷硬币,可以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第二个是计算机模拟试验,这个试验能够直观表现出频率的特征;最后列出历史上的试验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4.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例1:教材91 页例题。

例2:教材91 页练习。

例3:教材92 页习题。

【设计意图】通过代表性例题的训练,让学生明白概率可以用频率进行估计。

5.课堂小结,回顾理解

【设计意图】目的是教师和学生同时对新知识再次进行回顾、梳理和理解。

6.课后作业,巩固知识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是为了让学生课后也能继续理解新知识。

四、反思总结

本节课在设计之时注重学生数据分析素养的培养,所以在教学时应该把握住数学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情境或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本节课开头的小游戏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这对本节课的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试验全程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亲自体验数据分析的全过程,这对他们数据分析素养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帮助作用。

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在保证学生参与度与积极性的前提下,好好把握试验需要的时间,还应该多用生活中的例子来教学,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这样更能促进学生数据分析素养的培养。

猜你喜欢
红球硬币概率
概率与统计(一)
概率与统计(二)
概率与统计(1)
概率与统计(2)
让硬币飞
巧移硬币
一定、可能和不可能
概率与统计高考解答题考向
骗人的抓奖游戏
硬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