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视域下现代珠绣装饰设计语言解读

2020-04-26 01:32高星邢颖
丝绸 2020年4期
关键词:审美观念解读

高星 邢颖

摘要: 基于非物质视角下分析珠绣装饰设计语言的整体特征,文章认为材料、图纹、工艺是促进其装饰设计语言变化的重要构成元素,同时以案例分析分别从视觉形态、符号指代、形式序列及思维界域等角度对珠绣装饰设计语言的演绎现状进行归纳。分析表明:人文意识的介入使珠绣装饰设计建立起全新的审美观念和创作模式,并基于艺术和技术的彼此糅合衍生出装饰设计语言的诸多表达形式,从而为现代珠绣的装饰创新运用提供灵感来源及设计思路。

关键词: 非物质;现代珠绣;装饰设计语言;审美观念;解读

中图分类号: TS941.3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17003(2020)04010705

引用页码: 041301

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0.04.018(篇序)

Interpretation of modern beading decoration design language from immaterial perspective

GAO Xing, XING Ying

(School of Textiles & Fashion, Jiangsu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Nantong 226007,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beading decoration design language from immaterial perspective,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elements promoting the changes of decoration design language include material, pattern, and process, and the current interpretation of beading design language is summarized from the aspects of visual form, symbolic coreference, form sequence and thinking boundary.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new aesthetic ideas and creative mode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beading decoration design with the the intervention of humanistic consciousness, and lots of expression forms of decoration design language are derived by the mixing of art and technique, which provides inspiration and design ideas for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modern beading decoration.

Key words:

immaterial; modern beading; decoration design language; aesthetic idea; interpretation

收稿日期: 20191029;

修回日期: 20200318

基金項目:

作者简介: 高星(1982),女,讲师,主要从事服装与服饰设计教学及研究。

在主张体验式审美的非物质创意时代,强调以个性设计与情绪感染来彰显对自我的关注,消费需求也逐步由物质归属发展为符号指代,并波及艺术设计界而成为其发展方向[1]。

就珠绣的装饰概念而言,从认知角度来看,它是人们具有明确美化目标的行为方式;从文化角度来说,它反映出人们现实生活感性认知最生动的文化提炼与表现[2];而从技术角度来看,却是具有鲜明技术规律和特征的客观形式。因此,围绕珠绣所展开的研究也各有侧重。丰蔚[3]主要从材料视角进行珠绣装饰工艺分析,凌春娅[4]、季敏[5]、刘丹等[6]探究了珠绣在不同类型服装中的设计运用,张红娟[7]、潘彤等[8]则重点关注珠绣的艺术魅力及发展趋势,但从人文角度探寻其装饰设计语言表达的文献甚少。而顺应文化物态化及符号化的设计需求,非物质视域下的珠绣装饰强调以主观意识的介入来构筑新的装饰创作模式,并以装饰形态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历程来寻找装饰设计语言的全新路径。与此同时,意识外化的珠绣装饰形态有助于更加透彻地理解人、服装与装饰三者之间的内外关系,对于探索文化加持前提下艺术与技术双重作用的装饰设计,从技术密集向艺术创意转变的可行性具有促进作用。

1 非物质视域下珠绣装饰设计语言的元素构成

1.1 材料配伍的延展创新

设计思维的变迁及工艺技术的进步是珠绣材料装饰内涵深化及外延扩展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材料物理属性带来的表面特征及空间体量的丰富多变为珠绣的多元装饰提供了可能。除常规性材料外,木头、竹片、羽毛、贝壳、亚克力、皮革为改变珠绣传统外观肌理效果提供了新路径,而镭射亮片、硅胶、树脂及涂层材料的加入则营造出更为先锋、前卫的视觉风格。此外,二次改造及后处理技术对材料物理特性的改变也极大丰富了珠绣的外观装饰语言。煅烧、砂洗、热压、喷涂、粘合、编结、缠绕等工艺方法对材料表面肌理进行改造或添加的处理方式,使珠绣的装饰效果在材料视角下衍生出无限可能。另一方面,不同材料的空间排布意味着珠绣装饰外观形式的进一步多变。珠绣作为点状元素的空间聚集形式,其形态元素由单一的粒状基础单位走向片、块、管、几何、立体的空间延伸(图1),装饰组织则由平面、规范、秩序化的点状排布转变为立体化的不规则、无焦点式线状或面状空间游移、堆积。而珠绣在由平面向立体、由静止向动态的装饰空间演变过程中,装饰设计语言也基于材料的组织变化而衍生出更加丰富深刻的语义内涵。

因此,现代珠绣正基于材料的演变创新而呈现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多维度且彼此影响的立体化特征[3]。人类凭借视觉进行材料风格的判断并引导其他感官感知,通过感觉转移、互换等手法丰富客观形态在人类头脑中的综合印象,在形成感官意向符号的同时再次转化为一种视觉信息,以重构性的听觉感、触觉感、嗅觉感、味觉感来强化视觉经历并进一步构成装饰体验的通感感知。

1.2 图纹语义的解构异变

民族历程、天地万物、图腾信仰、生殖崇拜及吉祥符号等珠绣传统装饰图纹题材源远流长,以对现实物象的具象概括和抽象提取来形成典雅规范的静态平面装饰结构,进而传递出具有典型集体主义倾向的物质及精神诉求。但时至今日,现代珠绣更擅长将不同种类文化形态、视觉风格作为装饰题材的重点,而网络信息路径对各类影像图片的推广则进一步加速了图纹题材的多样化。在此基础上,传统静态、完整的图案形态伴随着题材变化的冲击而被任意化的元素截取、混搭及组合所替代,并呈现更加无序、随机的外观视觉效果。稳定的视觉空间架构被打破,却以大小、比例、方向、位置的冲突加剧了珠绣的视觉动感特质,并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构成了更具戏剧感的装饰表面。图2(a)以对称式端庄稳定的珠绣图案而呈现浓厚的古典主义风格,具有静态的装饰美感;图2(b)

则力求通过渐次变化的图案形态实现视觉装饰由二维静态平面向三维动态立体的演变;图2(c)却侧重以各类不完整元素的无序化、非理性图案组合来引发进一步的主题臆想。以上诸例,无一不说明图案题材及空间结构的变化在丰富珠绣视觉装饰和引导语义解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究其原因,文化观念带动审美意识的变迁冲击了传统的珠绣图纹装饰秩序,由题材的多元延伸至形式的颠覆乃至语义的多义,实质是人文精神的深入弱化了传统的固态审美思维。现代珠绣在题材、结构及风格的演变中实现了能指与所指的空间分离,并以不同艺术理念驱动所创造的文化积累、情感触动、趣味猎奇、符号表征等或含蓄、或直观的审美感悟,带来珠绣装饰的崭新视觉美感和精神感悟。

1.3 工艺技术的糅合叠加

工艺技术对珠绣的装饰改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以针法组织带来的空间维度变化。除传统的穿钉法及颗钉法外,盖钉法、封钉法、扣线法、散珠交错法、连续回钉法、边缘坠钉法[8]等绣缝针法的相互交替,创造出珠绣立、堆、铺、环、卧、悬等众多空间维度状态(图3)。而丝带绣、立体绣、打籽绣、植绒绣等诸多绣种的叠加使用,则进一步发展演变出立体多维的珠绣装饰形象。其次,以工艺组合营造装饰空间的体量层次增减。现代装饰语境下的珠绣与切割、绳编、镂空、印染、镶嵌等工艺形式广泛结合,追求点、线、面、体装饰游移的叠加、并置和重构,以新的视觉平衡创造实与虚、明与暗、光与色的空间层次关系,并发展出具有丰富层次变化与实验趣味的装饰外观,使珠绣展现出有别于传统审美意识的个性指向。再次,科学技术对珠绣装饰物态的改变。摒棄以往的依附性空间存在,凭借机械设备及数字化技术的进步而营造具有技术审美的空间物态装饰,并以独立的状态成为服装制作与装饰的一部分。或以面料形式被裁剪、被制作,或以配件形式进行外部添加。装饰范围的扩展也进一步丰富了珠绣装饰设计语言。

在现代装饰设计视角下,工艺技术的传统强势角色被改变,人本意识的强化促使其基于艺术审美的渗透而不断进行内容与形式的更新。装饰角色也逐渐由单纯理性的客观行为转变为超越装饰本体的创造力,从而使珠绣在具备技术性物质特征的同时更凸显出对人文精神、自我情感的体系构筑。人们对珠绣的关注重点也从立体多维的视觉装饰转移至更具核心魅力的艺术品质及其附加值。

2 非物质视域下珠绣装饰设计语言的表征形式

2.1 言物的视觉语言表征

珠绣的装饰程序是以材料的空间排布来形成具有具象物态的视觉外观,并在此过程中建立以材料属性为主导的装饰视觉风格。换句话说,材料的物质属性使人们在感受珠绣装饰艺术魅力时有了直观的判断依据,并通过感官体验对其进行物质、精神诉求的深层次思考。因此,材料的物质属性就成为珠绣装饰诉求表达的重要方式。除具象直观的装饰形态外,抽象间接的外观物象也逐渐成为珠绣装饰的主流趋势。如打破客观物象的自然完整性,用交错位置或置换空间创造非客观的意念完整;或是参与设计的元素组合不符合传统理性逻辑思维,出现形象错位、结构混乱之感[1]。在此类形式下,珠绣的物质装饰诉求更为模糊混乱,精神诉求则呈现多元多义的风格可能,以物质形态语言解读其精神内涵的不可控性就越大。图4(a)为Kenzo 2020春季女裙通过色彩实现绣地面料与珠绣材料的视觉统一,同时以不同大小、位置及方向的珠片、珠粒在空间环境中,以铺、堆、立的排布组织来营造装饰肌理的错落与凌乱。服装视觉表面的和谐感在珠绣装饰技艺的作用下被破坏,整体装饰形态也在背离传统秩序逻辑的过程中透露出更多不稳定的情绪。但这种由属性差异所造成的装饰对立并未影响珠绣的设计诉求表达,反而给予思维想象以极大的空间。图4(b)为Alexander McQueen 2012春夏服装中放射状珠管犹如盔甲般覆盖了女性脸部、下颌、领部乃至肩部的全部区域,冷硬的金属质感加之直立外扩的空间形塑与平面钉绣的珠粒表面形成了立与平、放与敛的独特装饰外观,装饰形态的对立、空间结构的错位,以及设计元素的非常规性空间逻辑更强化了装饰情绪的不安与动荡,仿佛暗喻了现代女性极具波动、变化的矛盾内在心理,同时也是性感、独立女性角色的真实写照。

2.2 表意的符号语言表征

珠绣装饰创作是以客观世界的人及物为对象,通过元素的具象模仿及抽象提取形成具有特定符号指向的装饰形态,并以此进行感官认知及精神感悟准确而清晰的信息传达。从艺术符号学的角度来看,符号的功能是赋予对象形式和概念,使事物脱离它游移不定的表象而获得稳定的必然实质[9]。珠绣以虚象、幻象、抽象层次递进的符号表征及内涵寓意建立起与使用者之间的“信道”关系,通过明确的信息指代、交流与记载来实现能指与所指、精神与物质、服装与环境的统一,在利用多变的装饰外观指代特定情绪内容时也切割了与旧形象、旧审美之间的联系。珠绣以生动的价值符号建立起崭新的装饰文化,并通过意识的空间流动来表达自我、传递信念。图5(a)为Cushnieet Oche连衣裙在黑白两色哑光珠片所营造的色彩及纹饰视觉差异下,传递着具有诗意化艺术想象的空间意境。白色珠片所勾勒填充的中国书法笔触式装饰形态,在黑色珠片的背景映衬下成为视觉中心,图案“形”与装饰“形”的合二为一进一步强化了艺术符号所指代的装饰意义。装饰技法与视觉符号在设计思维的协助下打破彼此的元素隔阂而实现完美互融,其所传递的内涵意境也在崭新的装饰外观下显得趣味而别致。图5(b)为Dries Van Noten连衣裙以同色系珠片的纵向疏密排布,营造出海浪般渐次流淌的广阔场景,光影、体态的生动演绎则进一步带动了以视觉为主导的多感官联想记忆体验。通过工艺技术与材料、图纹所共同模拟构建的自然景观式装饰符号,强化了观者在触觉、听觉、嗅觉等感官的复杂性认知,从而引发其心灵触动和情感共鸣。而具有外化符号特征的内隐式装饰意境语言表达,则更具含蓄婉转、耐人寻味的内涵思考。

2.3 无序的形式语言表征

从传统视角来看,珠绣的材料、图案等装饰元素通过对生活物象的审美秩序进行合理整合而形成平面化、图形化的视觉装饰形式,并因对某些固定的内隐精神观念的反映而显示出“传统的顽固性”[10],实质是强调集体性、必然性前提下约束个体性、偶然性的装饰成果。但非物质语境下人本意识的介入削弱了思想意识的统一性,传统的珠绣装饰形态被强调个体情绪表达的非常规方式所替代,大量有意无意的偶发性、非理性装饰形式备受推崇,并以不完整、残缺式的创意装饰外观来探寻受众视觉感悟的多元多义。主观意识的强化使珠绣内容与形式的装饰统一逐渐趋于分离,并依据受众心理轨迹的差异创造出新的装饰空间结构,将融入个性意识的审美表达作为珠绣装饰的重点。图6(a)为Balmain 2019春夏连衣裙在犹如女战士般独立、强势的服装廓型风格下,以珠绣、镂空、绗缝等装饰工艺的无序化并置重构出更具新锐感的肌理表面。看似无明显边界的珠绣装饰以随机性、不强调具体细节的视觉形式,切割了与传统装饰形态之间的联系,并通过服装局部款式的变异进一步强化了整体装饰风格的无义性,却于设计结构的破坏、工艺技术的非常规之间建立起崭新的服装装饰平衡。图6(b)为Maison Martin Margiel 2015春夏女装主要通过镜面材料、金属片、人偶及珠粒的空间堆砌,营造出立体多维的无序化视觉表面,并在明艳醇厚的猩红色面料衬托下凸显出强烈的装饰荒诞感与戏谑感。不具备统一审美标准的装饰元素在空间环境内体量、比例的偶发性塑型,不仅加剧了珠绣装饰外观的变形与异化,更刺激了观者的视觉趣味及探知心理。装饰的无序化是对个性束缚的视觉解放,更是开放性解读与感悟装饰设计思维的重要形式表征。

2.4 跨界的思维语言表征

跨界思维是指改变单一的专业领域纵向思维方式,基于原本矛盾或毫不相干的文化、观念的元素组合来构筑对象新的形态或面目,通过创作路径与创作秩序的重构来体现人们经过加工的认知反映[11]。但就珠绣而言,装饰的跨界意味着不再追求属性元素对客观对象的简单复制或刻意模仿,却注重以不同领域元素的巧妙融合为人们提供更具别致、个性的视觉愉悦,强调通过感性的形象思维、理性的逻辑思维、顿悟的灵感思维将沉淀于珠绣装饰中的文化特征与设计者内心的精神感悟呈现出来,以形式内容的“有界”与思维创意的“无界”结合,并进一步构筑珠绣装饰全新的创作模式及审美秩序。图7(a)为Mary Katrantzou 2020春夏女裙以吊钟式服装外廓形与内部规律切割的层叠珠绣流苏,建立起具有数学科学美感的视觉性秩序和谐。几何化的比例分割使珠绣的装饰美感不再停留于感性而主观的情绪宣泄,却倾向以理性客观的视角去评价、鉴赏和反映客观对象。与此同时,珠绣所特有的视觉光影在人体摇曳生姿的步移下为服装平添了几分神秘感,并与廓形比例的严谨规律、服装风格的端庄稳重巧妙地互融于一个整体之内,在视觉的矛盾差异中追求风格平衡。图7(b)为Christopher Kane 2014春夏上衣创新性地将自然科学中的花根茎剖面作为珠绣的装饰图案纹样,从而使整体视觉效果充满了知识的趣味感及装饰的巧妙性。说教式的学科图例借助珠绣装饰技法实现了功能角色的转换,由强调知识传播的文化存在成为具有视觉美化的物质实际。与此同时,跨领域性装饰形态所具有的复杂主题及多元感官体验是其审美价值的重要体现,珠绣装饰风格也因跨领域思维语言的丰富而呈现多样化趋势。

3 结 语

顺应意识外化的设计需求,现代珠绣基于材料、图纹、工艺等元素的变化拓展而获得崭新的视觉装饰形态,由此所建立的新的审美观念及艺术形式也动摇了珠绣的传统装饰角色,并以装饰内涵从简单到复杂、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实现珠绣装饰设计语言的多维多义。因此,基于非物质视角的多元文化渗透有效拓展了现代珠绣的装饰指代范围,创作模式的更新也带来了珠绣形式构成和设计语言的日趋多样。装饰的能指与所指、诉求与表达有了更为自由、个性的展示空间,不仅为现代珠绣的装饰创新注入更多的设计灵感及创作动力,同时也为拓展其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指明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熠, 吴志明. 非物质语境下解读服装装饰艺术设计语言[J]. 丝绸, 2012, 49(7): 44-48.

LI Yi, WU Zhiming. Interpretation of clothing decorative art design languagein non-material context[J]. Journal of Silk, 2012, 49(7): 44-48.

[2]鄔烈炎. 装饰语意设计[M]. 南京: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2: 4.

WU Lieyan. Decoration Semanteme Design[M]. Nanjin: Jiangsu Art Press, 2002: 4.

[3]丰蔚. 材料语境下的珠绣装饰工艺探究[J]. 丝绸, 2019, 56(1): 73-79.

FENG Wei. Bead embroidery decoration technology under material context[J]. Journal of Silk, 2019, 56(1): 73-79.

[4]凌春娅. 浅析珠绣的设计方法[J]. 现代装饰(理论), 2016(11): 126-127.

LIN Chunya.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design method of pearl embroidery[J]. Modern Decoration(Theory), 2016(11): 126-127.

[5]季敏. 珠绣在毛呢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 毛纺科技, 2015, 43(2): 53-56.

JI Min. The application of bead embroidery in woolen clothing design[J]. Wool Textile Journal, 2015, 43(2): 53-56.

[6]刘丹, 贺义军, 王璐雨. 中国传统珠绣工艺在现代礼服设计中的二次设计研究[J]. 毛纺科技, 2015, 43(11): 64-67.

LIU Dan, HE Yijun, WANG Luyu. Study on the secondary desig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beaded embroidery in modern dress design[J]. Wool Textile Journal, 2015, 43(11): 64-67.

[7]张红娟. 浅析珠绣的艺术魅力与传承创新[J]. 艺术工作, 2016(5): 88-89.

ZHANG Hongjuan. Brief analysis on the artistic charm and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pearl embroidery[J]. The Work of Art, 2016(5): 88-89.

[8]潘彤, 梁惠娥. 中国珠绣技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服装学报, 2019, 4(3): 263-269.

PAN Tong, LIANG Huie.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pearl embroidery technology[J]. Journal of Clothing Research, 2019, 4(3): 263-269.

[9]张静. 艺术符号论语境下的服装装饰设计[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2, 32(1): 75-76.

ZHANG Jing. Clothing decoration design in the context of art semiotics[J].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2, 32(1): 75-76.

[10]李向偉. 装饰艺术风格的共性与个性刍议[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05(2): 57-60.

LI Xiangwei. On the commonness and personality of the decorative art style[J].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Fine Arts & Design), 2005(2): 57-60.

[11]丁颖. 跨界思维在当代服装设计领域的应用探析[D]. 武汉: 湖北美术学院, 2018: 5.

DING Ying. The Application of Cross-Boundary Thinking in the Field of Contemporary Fashion Design[D]. Wuhan: Hubei Institute of Fine Arts, 2018: 5.

猜你喜欢
审美观念解读
论姜夔的书法思想及其审美观念
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审美教育 文
《红楼梦》读后感
微情景教学法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个案解读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雅”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