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T 核磁共振成像在子宫肌瘤诊断中的应用评价

2020-04-27 22:47张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29期
关键词:误诊率肌瘤检出率

张伟

(河北省馆陶县人民医院,河北 邯郸)

0 引言

子宫肌瘤属于女性生殖器官中常见的良性肿瘤,是人体最为常见的肿瘤之一[1]。子宫出血、腹部包块、压迫、疼痛等均是子宫肌瘤的常见症状,此疾病无传染性。子宫肌瘤的发病率随着女性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严重的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医学治疗手段的不断革新,提高了此疾病的治疗效果。但由于诊断过程中的漏诊率和误诊率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严重的影响此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为进一步提高子宫肌瘤的确诊率以及临床治疗效果,更为有效的诊断方式受到了诸多的关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收治的50 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观察组25 例,平均(32.5±6.5)岁,对照组25 例,平均(33.5±7.5)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分析后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有效诊断的过程中对照组采用日本日立0.3T 核磁共振有效诊断。诊断之前使患者保持膀胱的适当充盈,取患者仰卧位,并确定患者宫腔内无节育器。使用自旋回波序列,采用体部线圈,用短恢复时间反转恢复法,进行冠状面T2WI、横断面T1WI 及T2WI、矢状面T2WI。有效确定层厚为4 mm、6 mm,层距间隔1 mm,矩阵251×251、251×360,采集次数为2~4 次,应用多序列MRI 平扫。

观察组在有效诊断的过程中采用上海联影uMR5601.5T核磁共振诊断,检查前患者需要在3~5 h 保持禁食,有效进行检查。扫描过程中采用T1WI、T2WI、有效增强T1WI 及DWI序列,利用EPI 序列采集DWI 成像参数,TR:2400 ms,TE:100 ms,层厚为2 mm,层间距:1 mm,FOV:160×106,矩阵:450×512,扩散梯度因子取 40 s/mm2、200 s/mm2、400 s/mm2所有序列的FOV、层厚、层间距均保持一致。

所有诊断结果由2 名副主任医师共同阅读,对肿瘤的大小、数量、形态等多方面进行有效分析,并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与超声诊断进行对比,确定其诊断过程中的确诊率。

1.3 观察标准

有效诊断的过程中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观察并做好相关的数据记录。两组患者漏诊及误诊情况的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 18.0 软件中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并以s)表示,P<0.05 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肿瘤的分布特征以及MRI 的检出率

50 例患者中,多发的有5 例,单发的有45 例。肿瘤类型有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肌瘤大小不一。总体直径在1~5 cm。50 例患者中病灶区域直径<2 cm 的患者居多。肿瘤的形态呈现椭圆形或圆形,在25 例观察组患者中肿瘤的检出率为92%(23/25)。25 例对照组患者中的肿瘤检出率为72%(18/25)。数据表明两组患者的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所示。

表1 两组患者子宫肌瘤的检出率(n, %)

2.2 两组患者漏诊及误诊情况的对比

通过两组患者漏诊率及误诊率的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所示。

表2 两组患者漏诊及误诊情况的对比(n, %)

3 讨论

子宫肌瘤又称纤维肌瘤,是肿瘤科较为常见的疾病[2]。属于良性肿瘤的范畴,同时也是一种依懒性肿瘤。子宫出血、腹部包块、压迫疼痛、白带增多等均是此疾病的常见症状;其疾病的发病原因目前仍在考究中。可能与肌层细胞的突变、性激素及局部生长因子间的较为复杂的相互作用有关[3]。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善和经济条件的不断提升,此疾病的发病率不断的上升,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医学治疗水平的不断革新,有效的提高了此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但由于诊断过程中的漏诊率及误诊率较高,使得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4]。为进一步提高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误诊率及漏诊率的发生。更为有效的诊断方式受到了诸多的关注。

目前在子宫肌瘤的临床诊断中最常运用的诊断方式是利用0.3T 核磁共振进行诊断,有效诊断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漏诊率及误诊率依旧得不到有效的控制[5]。随着疾病的发展变化,0.3T 核磁共振检出子宫肌瘤的检出率也在不断的降低,严重的影响了临床诊断效果以及患者的后期临床治疗效果[6]。

针对这一点,1.5T 核磁共振受到了诸多的关注,有效诊断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利用1.5T 核磁共振能够快速的判断子宫肌瘤所在的位置,分析子宫肌瘤的大小,有效的反应子宫肌瘤的形态。同时能够区分子宫肌瘤与其他子宫疾病[7]。诊断的过程中图像分析的医师必须有效掌握图像的特征,充分发挥诊断中的确诊率,减少漏诊和误诊现象的发生[8]。本研究显示,在子宫肌瘤的诊断过程中,利用1.5T 核磁共振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0.3T 核磁共振的临床诊断效果,观察组患者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漏诊率及误诊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子宫肌瘤的临床诊断中利用1.5T 核磁共振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0.3T 核磁共振的诊断效果,能够有效的提高子宫肌瘤的确诊率,降低漏诊和误诊现象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值得有效推广。

猜你喜欢
误诊率肌瘤检出率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腹腔镜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海扶刀对比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效果
子宫肌瘤和怀孕可以共存吗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乌鲁木齐市医疗机构丙型肝炎病例诊断及报告质量分析
以胸痛为首发的带状疱疹误诊为心绞痛35例分析
X线平片和CT检查诊断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和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