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牵引针法配合中药烫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2020-04-27 22:47曾宪妮李建兵韦荣宝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29期
关键词:董氏椎动脉针法

曾宪妮,李建兵,韦荣宝

(梧州市中医医院 针灸科,广西 梧州)

0 引言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主要由于颈椎椎体、椎间盘及周围软组织退化变性刺激植物神经及卡压椎动脉而出现颈部疼痛、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视物不清、耳鸣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综合征[1]。该病极易引发患者视觉、语言、听觉等感官系统紊乱。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率与日俱增,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7 年7 月至2019 年7 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50 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患者75 例,对照组患者75 例。治疗组(n=75)患者年龄39~56 岁,平均(43.7±2.2)岁,体重51.3~64.9 kg,平均(56.7±3.3)kg,男性40 例,女性35 例。对照组(n=75)患者年龄40~55 岁,平均(44.3±2.4)岁,体重52.1~65.1 kg,平均(57.3±4.1)kg,男性40 例,女性35 例。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1)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椎动脉型型颈椎病诊断标准。(2)年龄为18~80 岁。(3)患者知道实验研究的目的及详细过程,并由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过敏体质者。(2)有心脏、肝、肾等器官衰竭者。(3)有严重精神疾病者。(4)因耳源性、眼源性、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引发眩晕症的患者。(5)有颈椎结核、颅内肿瘤者。

1.2 治疗方法

给予治疗组董氏牵引针法配合中药烫熨治疗,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操作。治疗分为董氏牵引针法和中药烫熨治疗。董氏牵引针法:使用器材选取0.30 mm×50 mm 针灸针对患者行针刺治疗,局部消毒后取健侧重子、重仙穴,再选取患侧远端相关穴位作为牵引针,两端同时捻针,采用动气针法。1日1 次,1 次10 min,10 d 为1 个疗程。中药烫熨治疗:采取院内制剂对患者行烫熨治疗(宽筋散、钻浪风散、田七跌打酒),熨烫部位选取患者颈肩处,持续20 min,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可适当延长治疗时间至30 min,1 日1 次。连续对患者行3 个疗程的治疗。

对照组选取大椎穴、风池穴、风府穴、肩井穴、天宗穴予常规针刺,1 日1 次,1 次30 min,以10 d 为1 个疗程,持续治疗3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统计对比两组有效率,以患者临床症状为参考,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无不良症状为显效,以患者临床症状得到一定控制且无不良症状为有效,以患者临床症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为无效,并统计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眩晕、头痛、恶心呕吐、椎旁压痛点评分,评分方式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展开。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9.0 软件对研究中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均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其中治疗组患者治疗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无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n(%)]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一般参数对比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症状变化的参数。其中治疗组患者眩晕、头痛、恶心呕吐、椎旁压痛点等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评分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评分对比

组别 例数 眩晕 头痛 恶心呕吐 椎旁压痛点治疗组 75 2.213±1.331 2.518±1.134 2.051±0.773 2.456±1.112对照组 75 3.103±1.414 3.214±2.129 2.574±1.591 3.013±1.435 t 3.969 2.498 2.560 2.657 P 0.001 0.013 0.011 0.008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病因颇为驳杂,在大量临床实验中发现,多数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是由于机械压迫或动力因素导致椎动脉被压迫、刺激后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以及眩晕等[2]。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逐年提升。该病病情发展前期对患者影响不大,但随着病情的进展,有可能造成患者出现眩晕耳鸣、瞳孔缩小、眼睑下垂以及眼球内陷等症状,使患者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而目前临床传统常用的外治法有针灸、推拿、牵引、烫疗、拔罐、穴位注射等,部分病情较重的患者可采取手术的治疗方式[3]。近年来由于外治方法的不断发展,小针刀、松拨针、刃针、银质针等中医微创方法已广泛应用于该病的治疗[4]。

常规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一定的疗效,应用于病情较轻的患者时,也往往能起到较为满意的效果,但在病情较重或病程较长的患者治疗中,其治疗效果大幅度下降,且由于传统针刺选取穴位较多,容易导致患者的配合度下降,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本研究采取董氏牵引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在大量的临床治疗实验中发现,其无论是在对病情重还是病情轻的患者治疗时均有显著的疗效。此外由于牵引行针选取的穴位极少,可以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在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时,应用中药熨烫联合董氏牵引针法治疗,前者能起到活络温筋的作用,后者能起到调整的作用,其治疗效果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5-6]。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以及治疗后症状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给予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董氏牵引针法联合中药熨烫治疗,其治疗有效率得到明显提升,能有效缓解患者相关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董氏椎动脉针法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意”与“法”—董其昌的书家维度
彩色多普勒评价椎动脉走行异常的临床价值
跨越八省区市的爱心接力
跨越八省区市的爱心接力
——记董氏膏方微商爱心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