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急诊护理对脑梗塞患者预后的影响

2020-04-27 22:47曾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29期
关键词:满意率脑梗塞急诊科

曾芳

(江苏省新沂市中医医院,江苏 新沂)

0 引言

脑梗塞是由于各种因素对脑内动脉的长期持续作用,导致脑内动脉发生狭窄或闭阻性病变,使脑组织血氧供应异常而造成的一组脑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骤、发展迅速以及预后较难预测等特点[1-2]。因此,重视加强对脑梗塞的临床急诊救治及护理处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部分脑梗塞患者中实施改良急诊护理流程,取得较好的急诊护理成效,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所选70 例脑梗塞患者资料均完整,于2017 年5 月至2019 年5 月由我院急诊科进行救治。纳入患者均由头颅CT 或MRI 等检查证实,且患者及家属已签字同意进行研究;排除近期有大手术者以及伴其他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与恶性肿瘤者。利用计算机对70 例脑梗塞患者做随机数表分组,A 组35 例中,男性20 例,女性15 例,年龄最低52 岁,最高69 岁,平均(63.2±4.8)岁;B 组35 例,包括男性19 例,女性16 例,年龄最低53 岁,最高67 岁,平均(64.2±2.2)岁。将A、B 组的性别构成比、平均年龄等基线资料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 20.0)处理,P>0.05,有可研究性。

1.2 方法

A 组按标准急诊护理流程进行救治,由家属或急救车将患者送至医院,在完成病情评估后,给予开通绿色通道抢救。B 组接受改良急诊护理流程救治,具体内容包括:(1)改良接诊程序:在接诊患者的3 min 内,迅速完成对患者的病情评估,并及时通过绿色通道将患者转送至急诊科,第一时间与影像科、神经内科等科室医师取得联系,以便后续急救工作的开展。同时引导家属为患者办理相关住院治疗手续。(2)成立脑卒中急救单元:由经过系统知识技能培训的医护人员组成脑卒中急救单元,提前将各种溶栓与急救物品备齐,并制定用药单位换算表,定期检查床位、溶栓药物等是否充足,在接到急诊预检台人员的电话后,即刻对患者进行急诊溶栓处理。(3)改良急救与转运程序:①急救时间上,于患者入室后2 min 内做好氧疗、基础体征监测等工作,此后再于3 min内及时采集患者的静脉血并送检,做好建立输液通路、心电监护等工作。②职责分工上,需做到明确分工、合理安排任务。针对个体的急救与护理,主要由责任护士完成;针对急救各个环节的调控,则由护士长负责。③患者转运上,患者行头颅CT 扫查前,需提前告知CT 室相关人员,以缩短扫查时间;待确诊后,由护士长第一时间将诊断报告送至主治医师处,详细了解患者相关病况,如既往是否有出血史或外伤史、近期有无使用抗凝药物等。对有溶栓指征者及时制定合适的溶栓方案[3],对存在明显的负性情绪者,安排责任护士给予情绪疏导与安抚,引导患者正确将不良情绪发泄出来,以减轻其情绪负担,加强急诊救治配合等。

1.3 评估项目

记录两组的临床急救相关指标,包括:①分诊时间;②总急救时间;③急救满意率,其中急救满意率通过我科自制问卷进行调查统计。同时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编制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4]及Barthel 指数(BI)[5]为参照,评估两组不同急诊护理阶段的神经功能恢复状况以及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状况,其中NIHSS 评分越低,说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越明显;BI 指数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获得的改善幅度越明显。

1.4 数据分析方法

将此次研究的计数、计量数据输入SPSS 20.0 软件程序中处理,具体通过卡方与t 完成对计数与计量两种数据的检验,由(%)与±s)的形式表现,P<0.05 说明数据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B 组的临床急救指标记录结果

与A 组相比,B 组分诊时间、总急救时间有更显著的缩短,急救满意率有更显著的提升,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A、B 组的临床急救指标记录结果

表1 A、B 组的临床急救指标记录结果

images/BZ_269_1271_2600_2278_2670.pngA 组(n=35) 1.97±0.33 41.58±3.25 29(82.9)B 组(n=35) 0.62±0.16 30.46±2.38 34(97.1)

2.2 A、B 组不同护理阶段的NIHSS 评分与BI 指数记录结果

护理前,A 组与B 组的NIHSS 评分、BI 指数相比差异较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B 组的NIHSS 评分较A组减分更显著,BI 指数较A 组加分更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A、B 组不同护理阶段的NIHSS 评分与BI 指数记录结果

表2 A、B 组不同护理阶段的NIHSS 评分与BI 指数记录结果

NIHSS(分) BI 指数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A 组(n=35) 16.91±4.79 7.81±0.73 42.35±7.52 62.38±9.13 B 组(n=35) 17.02±4.86 6.24±0.58 43.11±7.84 66.59±8.26组别

3 讨论

脑梗塞是急诊科较常接触的急重症之一,其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及病理改变是造成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的主要原因[5]。但该过程并非完全不可逆,在脑梗塞发生后的一定时间内,缺血半暗带中仍存在部分正常的血流供应,此时注重对急救护理时机的把握,对于防止患者神经功能发生不可逆性损害、改善疾病预后均有重要的意义[6-7]。

改良急诊护理流程是近年国内逐步推行的一种新型急诊护理策略,也是标准急诊护理的一种强化。与标准急诊护理流程相比,该急救护理模式更注重医护人员在急救过程的配合与调度,能够充分发挥急救团队的优势,做到分工明确、系统调度,大大提高临床急救效率;同时还可量化管理整个急救过程,尽最大限度把握转运、诊查等各个环节,缩短各环节所需时间,进而为患者赢得更多的救治时机[8]。本研究结果显示,B 组经改良急诊护理流程救治后,该组的分诊时间、总急救时间相对A 组均有明显缩短,并且急救满意率较A 组提升更显著,达到97.1%,充分说明了在脑梗塞患者中开展改良急诊护理流程的可行性,对于减短急救用时、优化急诊科护理服务质量均有明显的作用。结合两组急诊护理后的NIHSS 评分与BI 指数分析,B 组均优于A 组,可见改良急诊护理流程的应用,为患者赢得了更多的救治时机,这对于改善患者预后也有良好助益。

综上所述,按照改良急诊护理流程对脑梗塞患者展开救治,整体急救效果较理想,对患者的预后更具有改善意义,值得推荐。

猜你喜欢
满意率脑梗塞急诊科
超声技能提升对急诊科住院医师能力提高的影响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发现腔隙性脑梗塞怎么办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探讨生长抑素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
米诺环素治疗急性逆行性牙髓炎的疗效探讨
26例颅脑损伤患者中西医联合治疗的研究
情绪护理在改善28例脑梗塞患者治疗配合性中的应用
中风(脑梗塞)恢复期的中医辨治及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