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评弹教学的若干想法

2020-04-27 08:31朱光磊
曲艺 2020年2期
关键词:名家听众学生

朱光磊

本人是一位苏州评弹的听众,喜爱评弹多年。同时,也对当下评弹艺术水准下滑颇感担忧。由此产生了若干想法,故野人献曝,求正方家。

评弹的衰落固然与大环境有关,但我这里主要想讲的是关于评弹教学方面的问题。本文主要观点如下:一是不能以学某位前辈名家像与不像(无论是唱还是说)来评价其艺术水准。二是激发学生有能力结合基础理论、基本功、自身禀赋进行创造是评弹教育的根本任务。三是打开学生眼界。为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南北曲艺的表演与其理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民俗知识、中国文学史、儒释道三教思想以及昆曲的折子戏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会查找资料。

一、论流派传承的工具性作用

流派学习是当下曲艺传承中最大的误区,无论是说和唱,都要与所学的曲艺名家神似、形似。可是即使某人学得再像蒋月泉,也是蒋月泉第二。如果蒋月泉学得像了周玉泉,那蒋调就不存在了。为什么20世纪出了那么多名家,而这个时代基本没有人能形成自己的流派呢?(顶多在某个流派中有这么一点点创新,就已经不得了)不是因为那些名家特别聪明,而我们这个时代的演员特别笨,我想是教学方法不对。

(一)论唱腔

前辈名家学习唱腔的时候,主要为魏调、小阳调、周调、老俞调,甚至一般的书调。这些调子的弹唱与现在名家所翻新的调子相比,非常简单质朴。可以说是名家借以这些调子为基础,加上他们的心血,创造了新腔,同时也生成了自己的流派。但是,这里面的问题就是原来的书调具有极大弹性的创造空间,名家可以依据自身的禀赋来加以改变,最后变成适合自己风格的唱腔。一旦书调变成了某位名家的调,这种流派唱腔的弹性创造空间就减少了。现在的演员要在名家成熟的唱腔上作出革新,困难度远远大于从书调入手进行革新。打个比方,书调好比六十分,有四十分的提升空间。而名家凭自己的努力,已经提升到九十九分了,这个时候,再要提升就相当困难了。而且,这新加上去的三十九分,是为某个名家量身定做的,未必适合名家之外的其他人。

因此,学生学习唱腔,应该做两个方面的学习。其一,唱腔的基本规律,此为根本性的。其二,前辈名家在此基本规律上的创造,此为工具性的。

1.唱腔的基本规律,包括字声和曲律

字声的掌握。需要教导学生熟练掌握与运用苏州话的四声阴阳与变调。这个不是简单说说,而是需要专门的训练。任何一个字,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要能够分清。属于尖声、还是团声,是翘唇,还是圆唇,都要清楚,以及一个字音的白读和文读,也要清楚。如果不清楚,需要知道如何去查工具书。故一些韵书,如《中原音韵》《韵学骊珠》《康熙字典》的查找方法,需要教给学生。此外,一个词中,前一个字在一些情况下需要变调,如“市”是阳去,在“市一中”的“市”要变调成阳平。一个词中,最后一个字若不是阴平基本会弱读,故整个词大致会呈现下降的自然声腔。辨析字音是唱腔的基础,非常重要,是需要专门开设苏州话音韵学的必修课程。

曲律的掌握。唱词基本是七字句,上呼下呼前后照应,仿照律诗的格律不太严谨。其中,开篇还有最后三句。课程需要向学生讲清楚律诗、绝句的格律,平仄布局,何为沾,何为对(以及对联的格律)。平声字可以拖长,入声字要短促,上、去介于两者之间。传统的唱篇在声律上分为二五、四三,以及拖六点七,其与律诗平起仄起的关联。要学生做到拿到新的唱词,自己可以分出二五、四三。做完以上工作后,需要训练学生依字行腔的本事,用最基本的书调,根据唱词的字声的四声阴阳和变调,将唱词唱出来。这样,书调的几个基本腔与字声的关系,需要学生非常熟练地掌握。在练习用书调谱曲的时候,唱词要用新的(可以从《千家诗》里找一些冷门的绝句),这样就没有前辈名家的录音可以照抄。

此外,学习各种曲牌。曲牌是塑造人物形象最好的音乐表达方式。弹词音乐主要是板腔体,而不是曲牌体。我们完全可以发展出与板腔体并重的曲牌体音乐。这是一条弹词音乐可以创新的道路。尤其是在主角抒情的时候,可以用多个曲牌连套的方式来表现。

2.借鉴前辈名家的艺术创造

我们学习名家的作品就不应该以模仿作为学习的根本目的,而是应该研究名家创造的方法。老师需要讲解名家如何在原來基本调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他这么创造基于什么背景,有什么理论支持,是否一定要这么创造,可不可以不这么创造而那么创造。因此,学习流派仅仅是工具性的,不是终极性的。

比如,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训练,让擅长蒋调的同学唱蒋调《寇宫人》,用擅长徐调的同学唱徐调《杜十娘》。或者,同样唱蒋调《杜十娘》,可不可以用蒋调的其他声腔来唱,大体听是蒋调,但又和蒋月泉的录音不一样。在这种训练中,同学们在排腔上需要考虑:唱词的字声和曲律对排腔的要求,唱词所表达的情感对排腔的要求,流派特征腔对排腔的要求。如果能满足前两点,第三点上的突破应该可以允许。

于是,唱腔就不是死学,甚至可以创造,甚至在满足字声、曲律、情感及正确的发音方式的前提下,进行自我的创造。有的学生嗓音好,可以往高走,有的学生嗓音不好,就往低走,都应该允许。在教学中,书调是基础。流派是工具,如同佳肴,不是必备的。每个同学都可以在书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再去借鉴其他戏曲的唱腔,化到自己的弹词演唱中。学校要鼓励学生的创作,不要坚持让学生亦步亦趋去模仿名家。唱得好的同学,完全可以将新编的唱段挂到网络上去,发送到微信平台、喜马拉雅听书网等自媒体上。学生需要有创新的意识,但不是为了创派而创派,而是在基本功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禀赋来进行,这样每个学生的表演都有自身的特点。

弹乐器可以向民乐学习。尤其是在定弦上,不一定要5⌒1 5,也可以配合不同的曲牌,有其他定弦法。这样,音乐形式就会更复杂多变。

(二)论说表

同样道理,在说表的练习上,不能根据录音机,一字一字复述。在听完了名家的录音后,可以记一些关键的要点。然后要求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来进行表述。老师在上课时,需要分析这一段表,哪些是介绍故事线索,哪些是描述周围环境,哪些是交代人物背景,哪些是起角色,哪些是对白,哪些是咕白,哪些是艺人自己的评述等。课堂上可以经常截取古典演义小说中的某一章节、某一场景,或者看一段传统戏,让学生自己编书,将上述说表的多种内容合在一起。此外,还可以将传统书中以前不说的一些情节(被一表带过的),让学生自己发挥,自己去编,根据既有的情节和人物的性格,进行合理创造。

老师也可以用学生没有听过的名家的录音,将其中要交代的内容用文字写好,将这些文字的卡片交给每一个同学,让他们自己设计几天,最后统一展演。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互不相同,然后相互讨论优缺点。比照名家的录音,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地方,甚至可以指出名家表演的不足之处。最后,大家在讨论过后,再完善自己的作品,再来一次展演。

在说表中,有一些场景需要有赋子,如厅堂、公堂、做亲、闺房、法场、开打等。需要学生背熟,并在相应的书目中可以加减词句,这样可以一赋多用。

有一些关于历史知识的内容,需要开设相应的课程。比如,历代官职,朝服,古人之间的称呼,诏书的格式,书信的格式,历史地理(古代地名,主要河流在历史上变迁),古代的计量(如丈、斤、里,以及银子、金子、铜钱在不同朝代的实际购买力)。评弹中传统书比较多,这些历史知识演员不懂,开口就错。

说书需要噱,但是噱的好坏能够说明说书人品位的高低。笑话不能重复听,听过的笑话再听效果就要打折。所以,名家录音的笑话,听众基本都听过了,不能亦步亦趋学习。重复名家的噱头,不如不放。噱头要常说常新,要经常换。此外,不能在书台上放黄段子。说段子要翻新,可以向滑稽戏、相声学习,可以参阅历代的笑话书,传统相声集这类书籍以及网络段子,从里面找好点子,化用过来。

(三)论表演

前辈名家一般不怎么讲究演,但杨振雄先生除外。为了增强视觉上的效果,我认为可以学点演。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我们现在与其学习杨振雄的表演,不如直接学习昆曲的表演。学生可以学习几出昆曲折子戏,里面包含了各种行当。这样各种行当的身段就都会一点。在说书的时候,如果要适当演一下,就可以直接表现出来,尤其要注重上半身的身段及眼神的使用。

(四)论评论

评弹的评论本来属于说表的范畴,由于特别重要,所以单列。说书的评论可以让学生依照时代理解来评论,不一定要沿用老一辈的评论。但有些地方,书中正面人物的忠孝节义,尤其寡妇守节,三从四德等,我们也可以用同情的了解来看待,用儒家的理论来了解,不一定要评判其为封建落后思想。

听书最有嚼头的地方,在于里面的人物碰到选择时思想上的分析。比如陈彩娥看到其父从典当里拿回珍珠塔时,心中的万般猜疑;比如何九叔碰到西门庆要他火化武大郎尸体时,想到怎么样既能不得罪西门庆,又能不得罪武松。这些心理活动,都需要说书表出来,而且面前有多种可能,这些人物如何在这些可能面前做出选择,他们是如何思考的。又比如,这个人物想到了甲、乙、丙三种选择,依照常理一般会做甲的选择,但此人物却做了丙的选择,那么说书人需要说明为什么这个人物会做出违反常理的选择;比如这个人太骄傲、太轻敌,或者这个人物曾经碰到某个场景事件对他产生影响。那么,人物的性格和场景事件需要在此选择之前进行“种根”。如果不“种根”,临时说他选择丙就非常突兀。在小书中,这多种可能可以编成唱词,一种路线想下去,几句唱词,最后发现行不通;再选择另一条路线想下去,又是几句唱词,发现还是行不通;最后左右思量,选择了一条路。这些心理活动的分析,是说书独有的。还有一些地方,充满了处世的智慧,比如《珍珠塔》最后,方老太太被迎回陈府,责骂方卿不应该羞辱姑娘。这个棋子的高妙,需要演员有生活经历才能领悟方老太太必然如此行事的苦心。演员在这些地方的分析评论,正是听书要听的地方(其他戏曲曲艺形式做不到)。但有些演员表演,越来越表面化,没有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度刻画,人物形象流于表面,书中的人物给听众留不下印象,听书就没有嚼味了。

评弹脚本里的故事和人物是具有自己发展的内在脉络,不是说书人凭自己的水平来揣度,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书生虽然落魄,但他读过四书五经,具有儒生的道德境界。小姐虽然思春,但是读过《女诫》,会写诗词等,知道行为的端方,放到现在起码也算文艺青年。官员、皇帝等都有他的气度修养和符合身份的思维方式。有一些评弹演员文化水平低,如果不上进,连古典小说也看不懂。评弹演员不能以一副市井市侩的滑头腔,并用一些庸俗的觀点来为书中正面人物的道德选择做评价,演员自以为是地联系了时代,虽然博得一些笑声,但是拉低了书中人物的境界,毁坏了书中的理性,真是万万要不得。评弹演员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多读书,多向有学问的人请教,多揣摩社会上各个阶层人物的行为举止、心理状态,要能适当理解书中人物的选择,评论出这些人物选择的心理活动,让听众能够理解这些书中人物,而不仅仅是对反派好色好财进行简单地解读,或者对正面人物假大空的道德说教。这样,听众来听书,就不仅仅是听一段唱,而是真正受到高台教化的感召,并且也通过听书充实了自己的人生经验。

二、基础理论的学习与基本功的训练

评弹演员可以不模仿名家,但一定要有坚实的基本功和比较丰富的基础理论。

(一)基础理论的学习

基础理论是评弹学校学习优于传统师徒制学习的地方。比如前面所讲的字声、曲律等,这是评弹的基础,不懂这个就难以进行高水平地创造。以前师徒制,有的老师理论基础不行,学生也没有系统地学习,只是经验的摸索。我认为,现在应该好好发挥评校的理论平台的作用。

此外,还要有文化素养的学习。以前学说书,是穷人家的孩子居多,他们不是笨,而是穷,所以读不起书,只能吃开口饭。像名家蒋月泉、杨振雄这种智慧的头脑,放到现在估计也可以考取研究生学历。所以,这些人的聪明脑袋放在琢磨评弹上会有卓越的表现。但是,现在学习曲艺的学生,除了一部分家学渊源之外,其中一部分是文化课不行的。

评弹学习要有点聪明,台上要活口才好听。评弹学习又要认死理进行钻研,单靠小聪明,艺术生命不能长久。所以,我们的教学需要让小聪明的学生沉住气来学习理论,不要以为天赋嗓音好,唱得像就了不得了;需要让死脑筋的人多锻炼,多练习,在台上才可以放得开。

评弹要吸引年轻听众,尤其是有文化、肯掏腰包的听众。这些听众起码得是大学本科学历。这就要求评弹演员的文化素质的修养起码超过理工科专业的本科生文化素质的平均水平。这样,评弹才担当得起高雅艺术的称号。如果评弹演员都是江湖滑头,其艺术只是卖弄小聪明,吃祖宗老本,估计也不会被听众喜欢。

基于这一点,我认为评弹学校的文化课非常关键,需要聘请大学文史哲的老师进行系统地授课,尤其是民俗、文学、儒家思想这一类。以前演员多是请教老先生,因为这些老先生多是生长在晚清至民国时期,亲身经历过很多传统的事情。现在的老先生大都是随着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经历过政治运动,对传统的事情也没有多少亲身经历。除非是说现代书,说传统书与其请教老先生,不如请教专门研究此领域的学者以及自己翻阅相关的资料。

教导学生进行对联的创作,诗词的创作,以及开篇的创作,尤其是开篇的创作,可以结合苏州风景旅游区来进行。现在很多旅游区都有唱弹词的茶馆。可是,这些茶馆里都是听厌的开篇,而且与当地景观不合。可以结合地区来创作,比如就山塘街的传说来写开篇,就某个名小吃来写开篇,就某段苏州的史实来写开篇,就苏州的历史名人来写开篇。为了推广和扩大影响,也可以向社会征稿,将开篇的格律、弹词的韵书刊登好,请写诗词的文人参加。获奖的开篇可以让每个学生自己去谱曲,然后在电台、电视台播放,让观众来评出优胜。

(二)基本功的训练

基本功的训练,需要做到:(1)拿到任何唱词,稍微研究一下,就可以用比较平的书调唱出来,逐渐产生自身谱曲的特色。(2)可以有比较熟练的书调的弹奏。(3)可以根据一段情节提示,在半天内自己编创一段说表。此三者,都要在平时学习中反复进行。入学半学期之后,就可以开始训练,一直训练到毕业。

在弹唱上,根据自身的嗓音禀赋,对唱腔和弹奏进行加花,可以借鉴大师的创造及其他剧种的创造。学生在毕业时,需要达到根据某个故事,自己编写出一部中篇评弹的水平。在这样的要求下,每位学生还需要将名家的谈艺录仔细研读,这样可以活学活用,吸收得快。

(三)自身禀赋的发现

在编写本子时,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特征来编写。如果自己唱得好,就多写唱词,多在唱上下功夫。如果自己唱得不好,就少唱多说。如果自己念白好,就多起脚色,对话的情节多一点。如果自己擅于说笑话,就将各种笑话串起来,重新编个故事,让听众一路笑下去。如果自己乡谈好,就在书里塞个说发言的人物。如果自己文字功底了得,可以在片子里多做一些文字游戏,比如双关、嵌数字、花名、药名等。

三、扩大学生眼界

开设上面提到的文化素质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非常重要,需要从事专门研究的专家来授课。可以不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有系统、深入的分析。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具体的历史知识,也是要让学生知道,一旦自己在说书的过程中需要了解这些知识时,他们应该如何去查找。

国家图书馆、江苏省图书馆、苏州图书馆如何查书,上网除了百度之外,有什么专业的数据库可以查到。哪些大学的专家是研究这些领域的权威,可以在碰到问题去请教。比如,说到“监察御史”,那么监察御史是什么类型的官,哪里可以查到。当对一个人物进行开相时,身上的装束,应该穿什么衣服,戴什么帽子,穿什么鞋子,才符合这个人的身份地位。学生当然不可能都知道,那么他们可以去查找,去相应的传统节目里寻找,或者去查历代服饰史的研究书籍,然后进行综合。再比如,圣旨是怎么写的,八股文是怎么写的,榜文告示是怎么写,学生不知道很正常,但他们需要知道如何去查到。

苏州评弹博物馆有很多以前的开篇书,这些开篇都非常有趣,现在没有人唱了。可以让学生依据这些开篇,进行创作,自己依字行腔,创造适合自己的调子来唱。

我觉得,评弹学校的人文教育不仅要教学生多少人文的知识,也要教学生人文的情怀以及在说书用到时如何去查找相关的资料。

四、评弹学校的教育

评弹里一个扬子江,一个惠中秋,都是半途杀出的黑马。他们自己可以编书,自己可以唱不标准的蹩脚的流派唱腔。他们不是评校教育出来的,却深受观众的欢迎。而评校出身的,模仿名家说唱的演员,却不及他们受欢迎。如果说扬子江说“文化大革命”書是讨巧,因为观众的青春岁月都耗在那个时代,“文化大革命”书可以让观者回忆起那个时代。但是,惠中秋可不是如此,他也有说传统题材的,照样受欢迎。

以前师徒制的学生,跟师一年就可以出来说了,为什么我们评校几年学习下来,只能说几回书,唱几个开篇呢?

我认为,这是源于教学方法的误区。一方面,严格模仿名家的说表和弹唱,学生精力都花在这里了。其实,一个高音上不去,一个颤音唱不出来,都无所谓的。上不去,就走下行的;颤不出来,就唱直的;模仿不像,就唱自己的腔好了。关键是字的头腹尾要咬准,字音要准,曲律要对,发音要用丹田;声腔能够表达人物感情。另一方面,忽视文化素质教育。说书先生之所以为“先生”,是演员发展的后劲,需要非常重视。学生的知识和视野要达到大学文科生的水平。不然,如何在满大街都是本科生的社会上受到年轻听众的热捧。评弹听众的年龄普遍比昆曲听众年龄老。昆曲被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热捧,已经成为文艺青年文化身份的标配了。评弹也要被热捧,才有未来,演员才有创作的动力。

如果死死地抓流派传承的学习,则没有师徒制的宽松与自我创造的心得。(在师徒制中,有的老师是不用心教的,学生只得偷学,反而促成了学习积极性。他们模仿老师,不可能一模一样,也就大致像,然后填加上自己的创造,反而能够创派。)如果不重视文化素质,只是用一些中学文科知识来教学生,甚至比中学文科学习还要简单,这些学生将来上台表演,如何吸引大学生群体?说书要有未来的发展,其所针对的群体,不能一味走低端路线。票价要政府补贴,自己不能造血,需要政府财政的输血才能维持,那么评弹的灭绝也就快了。

因此,在我看来,评校的教育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练好书调弹唱的基本功,自己敢于把自己逼上梁山,这就是吸收传统师徒制的优点。学生能够学习理论课和扩大眼界,这是学校制度的优点。这两个优点要结合,互相补充,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说不定可以多产生些新的流派名家。

(作者:苏州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琪颖)

猜你喜欢
名家听众学生
名家与楚雄
名家题词
赶不走的学生
名家推荐:2018暑假阅读书单(下)
名家寄语
听众
学生写话
怎样让竞职演说“挟持”听众
表达心情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