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华彩段落”的快板不是上乘之作

2020-04-27 08:31王济忱
曲艺 2020年2期
关键词:华彩绕口令快板

王济忱

先解释“华彩”二字。这是为说明问题,行文方便,借用过來的音乐术语,所谓“华彩”,就是华丽、精彩,或者干脆就是当下人们常说的“金句”,再或者,就是可以预期现场掌声,能够让人记住并得以流传的台词。由这样的台词形成的段落,即为“华彩段落”。

曲艺中的快板也可以有“华彩段落”吗?当然!

问题的提起

在一些人看来,在四五百个曲艺曲种中,快板的写作门槛是最低的。说的也是——写相声,写到200字,就得考虑让观众笑一次了,可观众哪有那么爱笑;写评书,单一个“扣子”,就不知难倒多少作者,想把观众“扣”住,谈何容易;写鼓词,曲牌、平仄、修辞,甚至一句台词多少个字,都有讲究;写二人转,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之说,光是常用曲牌,什么“文咳咳”“武咳咳”“胡胡腔”“三节板”“四平调”“五字锦”……实在是让人望而却步。而只有快板,似乎说道最少,只要做到合辙押韵就一切“0K”了(这当然还是“在一些人看来”)。

于是,我们见到了太多这样的快板作品——主题、立意或许不错,故事、人物也算齐备。然而通篇台词多是陈述性、说明性文字,只是在合辙押韵的框架下,完成了对一个故事平铺直叙的述说或对一个事物直白干瘪的颂扬(或批判),很难寻见体现修辞美、韵律美、意境美、乐感美,还有快板艺术独有的辙韵冲击力美的台词。当然更少见到“华彩段落”。最终,作者成了技术工人“押运(韵)员”,作品成了味同嚼蜡的顺口溜。

实则,“门槛低”乃浅薄之论。曲种或文体之间,并无高低之分,无论什么曲种,粗枝大叶的大路货都好写,精雕细刻的精品都难成。快板亦不例外。

作品没能写出华彩也就罢了,更为严重的现实是,一些作者压根儿没有华彩意识和出彩冲动。这就有必要大声疾呼:没有“华彩段落”的快板,不是上乘之作。

华彩助力上乘

诚然,快板只要遵循其自身要求规范去写,主题积极,内容健康,即使没有所谓“华彩段落”,也不失为可以上市的合格产品,正如没有“华彩段落”的交响乐也是交响乐一样。这里说的是上乘,或叫精品。要到达这样的目标,“华彩段落”就很重要了。华彩是鲜花着锦之花、烈火烹油之火。

在卓越的前辈快板艺术家李润杰传世的几十段快板作品中,几乎每段都有“华彩段落”。而且,作品问世几十年后,这些段落仍被很多后学者乃至普通观众中的爱好者、粉丝们津津乐道,时不时摇头晃脑,背上几句,并直呼过瘾,陶醉其中。也正是因为这些段落的存在,才使作品得以流传。李润杰在谈快板创作的体会时说:“一段快板书作品的成功,是由于多方面的条件促成的。我把这些条件归纳成八个字:有人儿、有事儿、有劲儿、有趣儿。”我的理解是,“有人儿”“有事儿”是基本要求,“有劲儿”“有趣儿”是艺术体现,而这“劲儿”和“趣儿”,又多半要靠“华彩段落”来实现。平淡无奇的文字、得过且过的台词,是不会形成什么“劲儿”、“趣儿”的。

那么,“华彩段落”长什么样?请看:

第一次洪峰正作乱,

第二次特大洪峰又来窜犯。

来得猛,快似箭,

它一心要把天津漫。

它要把天津都走遍,

它要到市里看一看,

它要到大街转一转,

它要到胡同串一串,

它要把工厂机器涮一涮,

它要把自来水给换一换,

它要到三楼顶上站一站,

这特大洪峰要把天津灌!

这是1963年李润杰为讴歌天津人民抗洪抢险的动人事迹而创作的快板《抗洪凯歌》的片段。谁都知道,这必定是一篇表现真人真事,不可随意虚构、夸张并且限时交卷的命题作文。可以想象,它的写作难度之大。还可以想象,把这样的题材最终写成标语口号式的宣传品,也是极有可能的。而李润杰偏偏把它写成了经典,而且是轰动当时,且历数十年久演不衰,乃至被誉为“李润杰创作道路的一曲凯歌”。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理由可能有三条五条,而有如上述所列“华彩段落”的助力与支撑,一定是其中重要的一条。体味一下:拟人(把洪水当做人来写)加排比(连续十来句“它要……”)的修辞手法,再加“楼上楼”(连续十几句同韵同声的韵脚)的辙韵技巧,把洪水的肆虐、灾情的严峻,写得何等形象透彻,而同时它所营造的朗朗上口、愉悦听觉的艺术效果又是何等强烈精彩!

《抗洪凯歌》作为快板中的名篇,“华彩段落”当然不止这一段。再请看:

上游卷来一片麻,

一捆一捆黑压压,

急流翻滚赶浪花,

赶到减河进洪闸。

闸孔小,麻捆大,

麻过闸孔挤疙瘩。

挤不过,往上叉,

个个闸孔叉上麻。

麻叉闸孔闸孔堵,

闸孔叉麻麻堵闸。

这一段巧借“麻”“闸”二字编成的绕口令,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要知道,《抗洪凯歌》篇幅不短,共有267句,演出时长大约要20分钟,如果没有这样别致新颖的花样台词穿插其中,观众的疲惫感是不可避免的。不论其他,单单为了提起观众欣赏兴致,“华彩段落”的必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也是在1963年,另一段红色经典横空出世,迅速红遍大江南北。毫不夸张地说,当时及其后,凡是具备一点快板表演能力的人,少有没演唱过这段快板的。这就是军旅曲艺家朱光斗先生创作的对口快板《学雷锋》。《学雷锋》又给我们留下哪些“华彩段落”呢?

首先,贯穿全篇的甲乙二人为争夸雷锋而互比谁与雷锋更近的台词,就是一连串的华彩,并且是类似相声“包袱儿”,可以使人发笑的绝佳华彩:“乙 雷锋的事迹我知道,我听过广播看过报。”/“甲 你看过报也别自满,我到过雷锋事迹展览馆。”/“乙 你看过展览也别骄傲,我听过雷锋本人作报告。”/“甲 有一回听完报告我没走,我跟雷锋握了手。”/“乙 我和雷锋肩并肩,当兵就在一个班。”/“甲 我了解雷锋比你多,俺俩同开一台车。”/“乙 我和雷锋一块住,俺俩睡的上下铺。”/“甲 俺俩关系最亲密,简直就像亲兄弟”……这样的句子,对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介绍雷锋事迹,对提升整篇作品的艺术魅力,将起到怎样大的作用,真是怎么估计都不过分。此外还有——使用“一字(含谐音)辙”“小辙儿”形成的华彩等。

老舍先生在谈到民间文艺(当然包括快板)语言的时候,用了一個有趣的提法:“耳朵的考验”。他说:“民间文艺,多半不是预备悦目的,而是悦耳的。”因此,“我们再写东西的时候,就会不止在纸上推敲文字,而要用耳朵考验考验了……经过耳朵的考验,我们才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而外,还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这就发挥了语言的声韵之美。”上述所举数例,正是接受了耳朵的考验,并得到了耳朵的喝彩,体现了“声韵之美”,而成为“华彩段落”的。

这一节说的是“华彩段落”可以助力上乘,成就经典。其实反过来说也是一样,凡是上乘、经典之作,无不像美丽的织锦一样,镶嵌着珍珠般的“华彩段落”,李润杰的作品(如《劫刑车》《三打白骨精》等)不说了,还有王凤山的《双锁山》,高凤山的《闯王斩堂弟》,朱光斗的《巧遇好八连》,刘学智、刘洪滨的《人民首都万年青》,梁厚民的《奇袭白虎团》,王印权的《清明上河图传奇》,李立山的《哪吒闹海》,常志、吕秋义的《中华颂》,唐文光的《军营新歌》,王秀春的《信不信由你》等。

可能形成“华彩段落”的相关技巧

形成“华彩段落”的技巧在上一节已经涉及了一些,比如“拟人”“排比”“楼上楼”“一字辙”“小辙儿”“绕口令”等,都是可能形成“华彩段落”的相关技巧。这一节,我们再细一点地梳理一下。

1.拟人。把动物、植物、一般事物拟人化,可以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可以使语言更形象生动,因此也更具感染力。李润杰在谈到快板书的“有趣儿”时曾说:使用拟人的手法,“会使观众有意想不到的新奇感觉”,“舞台效果是相当理想的”,当然可以形成“华彩段落”。如:

这眼睛一见汗水哪能干,

“刷拉拉”,眼泪就往外涌。

这眼皮说话真叫横:都出去!

别在这里乱折腾。

“叭啷儿”这眼皮一挤不要紧,

“嚓楞叭噗咕咚咚”,

钎头一滑铁锤打在班长手臂上,

这可急坏了马云龙。

2.排比。这种修辞方法最大的特点是把结构相同、意思相关、语气相近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在一起,可以达到层层递进、加强语势的效果。而这一点又恰巧与快板富有节奏感、韵律感契合,用它来制造“华彩段落”是比较简捷,很容易掌握的一种手段。仔细品味,快板艺术的“劲儿”多半得益于它。如:

这时候,雨过天也晴,

红日正当空,

照得群山翠,

照得松柏青,

照得河水浪花舞,

照得桥墩起金星,

照红了山,照红了水,

照红了桥墩顶上二英雄,

照红了老兵陆班长,

照红了新兵马云龙。

这样的台词,想要观众不鼓掌都难。

3.楼上楼。快板押韵或“一辙到底”,或使用“花辙”。“一辙到底”的押韵方法是“隔行押韵”;“花辙”的押韵方法是“双句对韵”。而有一种押韵方法,却突破了上述的一般规律,既不是“隔行押韵”,也不是“双句对韵”,而是连续几句、十几句同押一个韵(有时还是同韵同声)。汪景寿说,这种押韵方法“曲艺术语叫做‘楼上楼”。显而易见,在一段一二百句乃至更长的快板作品中,忽然插入一段“楼上楼”的句子,会让观众(听众)耳目一新,兴致大增,因而也极易形成“华彩段落”。比如,笔者曾写过一段数来宝《防暑棉鞋》,其中说到,盛夏酷暑,某局长为了推销其亲属鞋店滞销的棉鞋,竟然指令其管辖的学校利用采购防暑用品的经费买棉鞋。该局长在陈述棉鞋可以防暑的奇葩理由时,用了一段“楼上楼”:

防暑降温也要树立新观念,

要把思路换一换。

新时代一切都在变,

就是要大胆“改革”敢实践。

反季节蔬菜多么方便,

冬天穿裙子也好看,

小伙子也能梳个大辫儿,

大姑娘照样剃个溜光蛋,

三伏天出门就是一身汗,

什么茶叶绿豆作用太有限,

你穿上棉鞋试试看,

立马降温十度半,

就觉得一股凉气从脚跟一直往上蹿,

气死那个空调电风扇!

4.一字辙(含谐音)。吴文科在《中国曲艺艺术论》中提到,一字辙“指的是每句唱词的韵脚都连续押在同一个字上”。这种押韵方法的益处是连续多句(当然是可以构成规模的十几句乃至更多)的句尾出现同一个字,来突出了这个字所包含的信息量,由此体现快板辙韵反复又变化在快语速中带给听众的冲击力。同时,听到这样的台词,观众也一定会因折服作者(演员)的巧妙安排及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而由衷喝彩。这当然是“华彩段落”。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论的用一字辙形成“华彩段落”,是指非全篇使用一字辙的作品。有的作品全篇使用一字辙,如朱光斗的《说兵》,如《学雷锋》中夸赞雷锋的那一段:

雷锋是解放军的战斗员,

本职工作驾驶员,

火车上,他是列车乘务员,

火车站,他是旅客服务员,

到学校,他是校外辅导员,

回连队,他是党的宣传员,

他积极帮助炊事员,

主动协助卫生员。

八月十五月亮圆,

雷锋想起伤病员,

四块月饼圆又圆,

送给医院休养员。

他过去是个好团员,

后来是个好党员,

他是人民忠实的勤务员!

5.小辙儿。指句尾字儿化以后押韵的辙,小辙儿的特点是俏皮、亲切、活泼、风趣,用它来制造“华彩段落”也不失为聪明之策。同样,这也只适用于非全篇使用小辙儿的作品。比如《学雷锋》中,说雷锋的节约箱那一段:

里边有:鞋帮、鞋底、鞋后跟儿,

麻绳头子、碎铁丝儿,

舊车胎、猴皮筋儿,

铆钉、螺丝、大头针儿,

碎布条儿、烂布块儿,

毛巾、袜子、破手绢儿,

罐头盒、瓶子盖儿,

碎铜烂铁、麻袋片儿,

一件儿一件儿又一件儿,

没有别的净破烂儿!

6.绕口令。这是历史久远,很受群众喜爱的文字游戏,也是很有难度的口语技巧。用快板形式说唱绕口令,更是难上加难。然而,唯其难,才有前辈艺人迎难而上,使绕口令与快板联姻,如传统快板段子《花唱绕口令》,其中包含了《十八愁》《玲珑塔》等十几个小段。当代也有一些用绕口令写成的快板作品,如唐文光的《军营新歌》,郑文昆、郑屹的《红柳楼》等。当然,这些都是全篇使用了绕口令,更多的则是为出彩而非全篇地出现一二处绕口令段落。如前文所引《抗洪凯歌》中“上游卷来一片麻……”那一段,此处不另举例。

7.特殊句式。早前快板的基本句式为“三三七”式、“七七”式,后来又出现了八字句、十字句、十二字句等不同句式。快板书的句式变化可能更多一些。但无论怎样发展变化,有三种句式还是要归为特殊的,这就是“三字头”“四字连”“五字垛”,即由三个字、四个字、五个字的连续叠加、罗列,形成的一种精短、整齐的句式。这种句式,因特殊而新奇,因新奇而易出彩。如:李润杰的《峻岭青松》里面的“三字头”:

手上的茧子赛钢锉,

不怕磕,不怕碰,不怕磨,不怕蹭,不怕扎,不怕钉,扎不透,拉不疼,这双手是又坚又硬还又灵。

李润杰的《金门宴》里的“四字连”:

他嘴里拌蒜,

脑袋出汗,

舌头发硬,

嗓子发干,

两腿发软,

腰眼发酸,

“吧唧”趴在地上边。

王印权的《清明上河图传奇》里的 “五字垛”:

但只见:上河荡楼船,

水门街市宽,

虹桥对画阁,

绣户映珠帘,

百戏凭观赏,

旌旗衬蓝天,

宝马驰御路,

雕车竟街前。……

8.珍珠句。它是鼓曲和二人转经常使用的技巧,吴文科的《中国曲艺艺术论》里提到,它“是将各种数目字(笔者按:通常是一到十或十到一)以不同的方式,有规律地穿插到每个排比使用的句子之中,以发挥特殊的表达效果”。耿瑛说:“珍珠句好比一条金线串起十粒珍珠。又好比十根木柱,涂油画彩。”快板借用了这一技巧,为出彩之用。如:

一队兵弓箭手待令放箭,

二队兵藤牌手手把刀擎,

三队兵三股叉叉盘响亮,

四队兵四棱锏锏放光明,

五队兵五虎钩钩人落马,

……

十队兵十面埋伏杀气腾腾令人胆惊!

9.包袱儿。包袱之于快板,不是必须,偶尔出现可以起到调剂色彩的作用,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如1997年,在《曲艺》上曾看到一篇王秀春、赵静波合著的数来宝《信不信由你》,有几处包袱,让我读着读着就笑出了声,因此印象深刻。它是讽刺靠假冒伪劣的勾当骗人赚钱的。如:

乙 (白)搞建筑?

甲 (白)对!

乙 (白)技术行吗?

甲 我那瓦工技术高,

最高的技术二把刀。

下面的工人五十多,

大部分都会垒鸡窝。

乙 (白)就这实力呀?

再如:

甲 预制板,自个儿造,

废品公司进管道。

能减掉的就减掉,

能假冒的就假冒,

能不要的就不要,

能瞎闹的就瞎闹。

一座大楼封了顶,

老远一看像布景。

以上说了这么多,只是就技术层面而言。广而言之,优美的抒情、澎湃的激情、含蓄的幽默、鲜活的人物、机巧的对话、感人的故事、跌宕的情节,更是培育“华彩段落”的土壤和养分。乃至,一段漂亮的“开脸”如《劫刑车》对双枪老太婆,《三打白骨精》对孙悟空的相貌描写,都可能成为不错的“华彩段落”。

还是老舍说得对:“乍一看,快板似乎很容易写。其实,不用心去写,很难把它写好。要写好,真得下一番工夫。”

(责任编辑/邓科)

猜你喜欢
华彩绕口令快板
浅谈快板的创新与发展
为快板艺术正名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盛世华彩丹青颂歌
快板艺术形式及其发展路径
西江月·初夏饮归
偶然
绕口令绕绕绕
绕口令
绕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