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艺术空间 一介:摆在家门口的艺术

2020-04-27 02:57黄修眉
中华手工 2020年6期
关键词:一介玉林普通人

黄修眉

法国著名艺术批评家伊夫·米肖在《当代艺术的危机:乌托邦的终结》一书里写过一句话:“艺术正在从严肃的、结构性的、充满意义并向大众传播的教化过渡为关乎气氛、体验、愉悦的个人审感美学。”说得直白点就是,曾与普通人保持距离的艺术正逐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好比在成都,蜀地的艺术与诗意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气质中。常常会在一些寻常街道和小巷“偶遇”社区艺术空间,可以体验到“普通人的艺术”——可能是一句话、一件器物或一次行动……这样的惊喜触手可及。

成都武侯区的锦绣街是一条充满生活气息的老街,傍晚总能看到广场上小朋友们在肆意奔跑、爷爷戴着眼镜看报……这些闲适生活的背后,“一介”社区艺术空间已经在这里“生活”了4年,且与一旁社区的市井生活和谐而处,融为一体。

“艺术是一个无法界定的东西,艺术属于每个人。这就是一介的含义,即便作品反映的是普通日常,但只要你有想法、有思考,作品能以展览的形式完整呈现,就可以在这里成为一名艺术家。”表面上看,一介只是一家开在社区、没有店招的咖啡店,但创始人张唐和Jinger则希望以“一杯咖啡作为媒介”,活化出更多东西。

2016年夏天,曾在东京学习建筑与设计的张唐与自苏格兰留学归国的Jinger结识后一拍即合,希望打造一个让艺术成为人们生活日常的空间。就这样,两个“90后”姑娘迅速将一家老理发店盘下来改造成了现在的“一介”。

一介对社区和向往艺术的普通人意味着什么?Jinger时常会被前来参展或观展的人感动。至今,一介小展已经举办到第5届,参展者有艺术相关专业的学生,也有不少非艺术专业的普通人。

举办第1期一介小展时,展览人是一位导游姑娘。因为工作的关系走南闯北,收集了数百个五颜六色的袋子——塑料袋、帆布袋、品牌购物袋、航空袋……在一介帮助下,这些袋子被布置成地球的样子,引来社区居民参观的同时,也触动了他们的环保意识。类似这样的故事很多,Jinger在这些展览中察觉到细微事情背后的精神执着——人们可以如此坚持自己所爱。

住在周围社区的大爷大妈们,最初大多不懂展览。一介来了,他们也好奇,进而去了解,就像一颗石子掉进湖泊里,湖面会源源不断泛起涟漪。经过几年“熏陶”,现在居民们也会到一介门口的枕木上坐坐,吹吹风,晒晒太阳,甚至喝一杯咖啡。如果看到忙进忙出的年轻人,也會问问下次的展览是什么……正是通过这样点点滴滴的积累,和老社区共生多年的一介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居民。

但一介影响的不仅仅是居民,还有社区文化,乃至整条街道的气质,这里如今俨然成为了青年艺术家、文艺爱好者、社区居民共同涉足的艺术小场地。如今,曾经一片“空白”的锦绣街陆续开设了白胡子、饮善和KUROKII等咖啡馆。而这些都源自“一介”这颗荡起层层涟漪的“石子”。

然而,“一介咖啡馆”只是“一介”计划众多项目中的一个。在这4年里,一介举办了数十场青年艺术家个展,完成了自己的第1个社区艺术计划和4个社区改造项目,足迹也从锦绣街蔓延到了隔壁的玉林街道,又到了城南以及西北角的万兴社区。

3年前,赵雷的一首《成都》唱火了玉林,这里渐渐成了成都的一张新名片。“玉林四巷车棚改造项目”社区艺术计划(后称“CAP社区艺术计划”)就位于这条街上,被改造的车棚位于玉林四巷两个老院坝之间,曾先后被作为停车场、废弃教具摆放地。经过几个月的清理整改,CAP社区艺术计划于2019年8月31日正式开幕,之后插画、装置、影像作品的展览和分享,以及美学课堂等各种与艺术有关的内容和形式都开始出现。在这样年轻而新潮的形式熏陶下,如今居民早已见怪不怪,人们习惯了买了菜提着肉或推着婴儿车或牵着孩子,走进这个与街区市井气质沾不上边的“异质空间”。对他们来说,艺术成为了一件日常中自然的事。

张唐与Jinger期待通过日常艺术的在地化,实现“艺术即日常”的理念。对于他们而言,一介拥有慢慢浸润社区的特质,能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居民的生活,提供新的生活方式。但最近1年,张唐开始认真思考一介的商业模式,因为她意识到,只有一介可持续,她们才有更多的可能让这些“自由的表达”持续下去,也才能在做社区设计时给到更有力的支持。

猜你喜欢
一介玉林普通人
王玉林作品
普通人的梦
向这些普通人致敬
汤一介:自由的思想最重要
邱玉林艺术作品欣赏
普通人的“美好生活”
Unit 6 Travelling around Asia Listening and speaking
赵玉林藏石欣赏
读《一个普通人》有感
先生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