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神的踪迹》

2020-04-29 12:56申赋渔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20年11期
关键词:踪迹黄帝

作者介绍

申赋渔,著名专栏作家,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师、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南京日报专栏记者。著有《匠人》《光阴——中国人的节气》《一个一个人》《半夏河》《逝者如渡渡》《不哭》等多部作品,内容涉及历史、文化、人文、环保等领域。现居巴黎。作品多次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优秀图书”。

作品简介

这本书是“中国人的历史”系列开篇之作。

作者以讲故事的口吻,从上古时代追述到夏商周朝,为我们详细讲述了大禹治水、不食周糜等词语背后的丰富世界。《诸神的踪迹》带我们回到了远古时代,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先人,更了解中国人的历史。

与生而为神的希腊神话众神不同,中国的神是在祖先们口口相传中由人化身而成的,因此,中国神的队伍罕见的庞大杂糅,神的设定与人的生活劳作息息相关;也因此,中国神话包含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密码。本书仿佛是镜头感十足的纪录片,生动、清晰地描绘出中国神的谱系,一步步带你追寻诸神的踪迹,追寻中国人的根。

推荐词

中国的神话不是紧密相连的,而是碎片化的,如大家熟悉的精卫填海、大禹治水、仓颉造字等,都是一个个的小故事。《中国人的历史:诸神的踪迹》把碎片式的故事整理得有条理、有系统、更成体系,按照时间线一字排开。读完这本书后,你会发现:原来我们  当我们为中华源远流长的五千年历史而自豪时,我们应该去触摸这五千年时光。常语有话:读史让人的心灵变得丰盈。我也想说:读懂我们的中国史,我们的生命会“延长”。

这本书的作者申赋渔特别讲究文字的美感与句子的节奏。他朴实无华的文字,却让人有了非一般的体验。好的文字就如同动人的歌曲一样,让人欢愉。这本书让我们在读历史的同时,也感受语言、文字、文学之美,丰富了我们的内心世界。

作品赏析

盘古 女娲(节选)

盘古和女娲离我们已经极其遥远,可是大地上还有他们的踪迹。如果去寻找,就能找着。

据南朝任昉(fǎnɡ)所著《述异记》里说,在南海,有盘古的墓。墓有三百多里长,里面埋的并不是他的躯体——他的躯体早化成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万物了。这里埋的是他的魂魄。

女娲后来又为人类做了一件大事。有一天,天忽然塌下来,她炼了五色石子,几乎用尽全部的力量,才把天补好。这关系到一场可怕的恶战,发生在黄帝的孙儿颛顼帝的时代,我们下文再叙。

女娲终于还是死了。《山海经》里有个记载,说她的肠子变成了十位神人,住在粟(lì)广之野。由此可见,与盘古化为万物不一样,女娲的身体是转化为人或神的。女娲死后,也在大地上留下一个墓,这个墓在山西省的风陵渡旁。千万年过后,到今天,这个墓变得很小了,高两米,周边三十米。小就小吧,大概也只是葬了魂魄在这里,让人们有个纪念的去处。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这是屈原的《天问》。“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是张若虚的惆怅。

“我是谁?”“我从何处来?”“我往何处去?”对于希望清清楚楚过一生的人来说,这是最有诱惑力的问题。而探索的过程,如同回溯久绝人迹、野草蔓生的千年小道。历史之路,充满着歧路与断途,充满着叹息与忧伤。因其如此,这才成就了诗,成就了哲学,成就了哲学一样的诗和诗一样的哲学。

在创造世界与人类的工作上,中国的造物主,似乎没有神圣的背景,他们靠着努力与勤奋,成就着自己的使命,最终功成身退,化为山河大地。而西方的造物主,出身高贵,最终成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两者的异与同,究竟折射著怎样的文化背景,又为后世的文明带来什么影响?【批注1:中国的神是十分“接地气”的,而西方的神多是生而为神的,是高高在上的,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中国文化经历了长期沉淀,形成了含而不露、典雅而恬静的东方气质,这与西方文化是截然不同的,这值得我们骄傲,我想,这也是我们一直在说的坚持民族自信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谓神话的永恒魅力,至少有一部分是来源于此吧。

盘古 伏羲(节选)

东方天帝和句芒管什么呢?管春天。天帝说春天什么时候开始,就什么时候开始。伏羲当了天帝轻易就不露面了,所有的事都指派句芒来做。人世间慢慢就只知道句芒,到处建他的庙。庙不大,就建在东郊的山林里。

句芒的名字很有意思,“句”,就像一个刚刚出土的小芽,勾着头,嫩嫩的。“芒”呢,说的是新生的叶子,毛茸茸的,还有点小刺。请他做春神,那是最恰当不过了。【批注2:句芒这名字的来源,让我们不禁感叹先祖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原来在很久以前,我们的先祖造出的词句文笔就如此生动有趣,富有画面感。这让我由衷赞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每年立春的前一天,要去山上迎句芒神。寂静的郊外突然变得骚动起来。远处的村边小道上,一条长长的充满威仪的队伍逶迤而来。从那非同寻常的鼓乐声就可以听出,是天子前来迎春了。满天的青旗,掩映着天子和他身后的三公九卿,一路浩浩荡荡。

叩拜句芒的礼仪庄严而隆重。在跪拜之后,天子高高举起酒爵,然后徐徐泼洒在句芒面前的地上,接着又是跪拜。礼罢,人们给句芒神让出道路,乐工们高奏鼓乐,句芒在人们的簇拥下向都城进发。稳稳站立在壮汉们肩头木板上的句芒,人面鸟身,方脸,神色端庄,目视远方,仿佛随时都会展翅高飞。头顶上,青色的春幡迎风而舞。在他旁边站着的,是一头雄壮有力却又憨态可掬的泥牛。

句芒进城的路上,欢迎的人群挤满了道路的两旁。扮成春官的孩子,一路奔跑着,欢呼雀跃,边走边喊:春到了,春到了。春神一到,迎春、樱桃、玉兰就次第开放。于是一路的百姓也随之奔走相告:春天来了。

句芒从眼前过去,许多手持红蜡等候的人,便相互招呼着,交换手中的红蜡,交换彼此的财运和福。

山里面还料峭着寒意呢,被这么一闹,天地仿佛立即苏醒了。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及时醒了,这一年必然丰收。祈丰收、祭春神,是家家户户的事,也给每个人带来快乐与祝福。

中国人在春天到太昊陵祭祀伏羲,或者到山上去迎接春神,在热闹中带着虔诚,这就是所谓的中国人情。有了人情,就有了温暖,就有了割舍不了的爱。人情在故乡是最多的。所以无论去了哪里,离开多久,中国人总会想念故乡。

曾经遍布神州大地的春神庙,如今仅存一所,在浙江衢州的妙源村。迎春神的仪式与其他许多古老的风俗一样,随着时代的变  春神没了庙。他会住到哪里去呢?人们不再关心。人们早把他给忘了。与之一起逝去的,还有传唱了五千年的农耕歌谣。【批注3:作者通过对春神和农耕歌谣隐去的感叹,暗示了我国传统文化和古老风俗随时间推移慢慢消逝。笔触中淡淡的忧伤在提醒我们学会珍惜数千年历史的瑰宝,让传统文化永存。】

黄帝(节选)

黄帝升天的地方在陕西的桥山。人们就在这里给他建了陵墓。一代代下来,山上栽了三万多棵千年的古柏,其中有一棵柏树高二十米,粗十米,据说是黄帝亲手所植。黄帝陵高三点六米,陵前立了一块碑,上面刻着“桥山龙驭”四个字。

数千年来,人们对黄帝的祭祀不绝。时至今日,清明有公祭,黄帝升天的重阳节有民祭。人们从世界各地聚集黄帝陵,在他的陵前献上太牢之礼,击鼓鸣钟,行礼如仪。

一代代的中国人,不断地描摹着他们心目中的民族始祖。黄帝果断、智慧、知人善任,有种种发明创造,充满了文化的魅力。他成了最早的英雄的化身,并且塑造了我们这个民族最初的性格。斗转星移,此后不论朝代如何更替,黄帝作为民族之魂的位置从未动摇。每当山河破碎,国家衰败,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愧对皇天后土。黄帝为中央天帝,后土是他的佐神。他们成了天地及祖先神灵的代名词。一九三七年,面对日寇的铁蹄,毛泽东撰祭文告黄帝:“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xuān)。”

每当中国到了危难时刻,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黄帝,他成了凝聚华人的精神图腾,他激荡起每一个中国人身上的勇气、血性与力量。黄帝的血,在中国人身上已经流淌了五千年。【批注4:黄帝是最早的英雄的化身,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人们祭拜黄帝,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人们心目中的民族始祖,更是因为他的正直、坚毅、勇敢的品质一次次给予我们中华儿女勇气,激励我们战胜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与挫折。】

帝喾(节选)

帝喾刚生下来的时候,就会开口说话,说了一个字——“夋”。父母就用这个字做他的名字。夋的父亲是蟜极,蟜极的父亲是玄嚣,玄嚣的父亲是黄帝。夋是黄帝的曾孙,是颛顼的侄儿。《山海经》上又称他为帝俊。

……

夋让两个妻子在天上照顾太阳和月亮,又让两个儿子去管理星斗。《史记》上说他“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再没有人比他更重视天文历法了。他夜望北斗,日看太阳,再根据月亮的阴晴圆缺,划分出一年四季,定下冬至、夏至等节气,算出历法,人们照着节令安排衣事。原本在颛顼时遭到重创的九州大地很快就变得欣欣向荣。据说夋很会治理天下。他穿着普通的衣服,和民众一起劳动。处理事情总是中正平和,不偏不倚。好处都给别人,“普施万物,不于其身”,像太阳一样给予,自己不要回报。

夋是个有真性情的人,不是好大喜功之徒。他既没有与诸神有什么争执,也没有发动大的战争去征服人间的对手。只听说他跟一个房王发生了小小的冲突,而且,还是房王挑起的事端。不过战争没有打起来就平息了。据说是夋的一条狗趁黑咬死了这个野心家。

夋治理天下的几十年,风平浪静,岁月静好。他除了喜欢奏起音乐与鸟儿们一起跳跳舞之外,也没有其他奢侈的享受。他简简单单地生活平平淡淡地照管着国家。要说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就是生了太多的子女。照理說,这样的时代、这样一个人,历史是会遗忘的。可并非如此。后来经历了太多灾难的人们,一直记得这段难得的宁静岁月。人们铭记着他,却没有把他当神来崇拜。自他之后,人间的帝王就不再升天为神了。即便他身上带有某种神性,也只是人觉得亲切、亲近,不再惧怕他,只把他当成可敬的祖先。人们后来对他的祭祀,也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烟火气。

夋被后人称为帝,又名高辛。高辛是他曾经长居过的地方,夋死之后,一种说法是和颛顼一起葬在内黄县的二帝陵,另一种说法是葬在商丘的高辛镇。

商丘的帝喾陵,南北长二百三十三米,东西宽一百三十米。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日,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帝喾陵,说是祭祀,也是看看戏买些日常的用品,尝尝天南海北的小吃。这样的热闹有十天。在过年前,好好热闹一番。据说这个庙会从唐朝开始,至今已有一干余年。这样的祭祀,是帝喾所乐意的,他不要那么高高在上的庄严与肃穆,随意快乐、热闹就行。

史书当中,帝王攻城略地的记载总是占据巨大篇幅,似乎是帝王最主要的业绩。帝喾却是少见的无征战纪录却流芳百世的帝王。多灾多难的历史上,和平只是两场战争中间短暂的喘息,人们更向往无为而治、岁月静好、自然而然。【批注5:战争后的和平,似一种沉重的、如释重负的喘息。不少统治者总想着通过战争扩大疆土,却忘了人民自始至终渴望的都是“天下熄”的安定。大国最初的形成,靠的不是征伐,而是造福。我们应当坚定不移地维护和平,停止战争。】

读书感悟

时间慢慢地向前走,很多的传统文化渐渐淡出喧嚣的城市生活。现代人的生活很浮躁,我们总是无法静下心来看清自己和未来的路。

读史,能使我们回眸过去,汲取存留在血脉的能量,使我们能更加坚定走向未来。读《诸神的踪迹》,让我懂得了许多。举禅让制为例,通过此书,我看见禅让制背后的万般无奈,明白了社会结构要随人之变、时代之变而变,我深深体会到了人才对于国家强盛的重要性。

《诸神的踪迹》让我沐浴中国神话之美,其中的许多哲思也让我受益匪浅。同时,我们的先祖黄帝、伯夷、叔齐等的高尚精神,在历史星河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照耀着我,照耀着每一个中国人,也照耀着全人类。我们追寻诸神的踪迹,也是在追寻我们心灵的归宿。

(荐评人: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第二外国语学校八年级〈5〉班陈昕盈,指导老师:兰秋云)

猜你喜欢
踪迹黄帝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背影
无题
为什么独角仙总是爱打架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学书有感
黄帝是个养生大师
偶然
不要小看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