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要素管控的历史风貌保护体系构建
——以福建省的实践与探索为例

2020-04-30 07:52许勇铁
福建建筑 2020年3期
关键词:历史风貌风貌福建省

许勇铁

(厦门理工学院 福建厦门 361024)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历史风貌的构建工作取得很大的进步,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提升的空间。对城乡历史风貌要素片面的认知,保护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架构,保护和利用工作主要是针对单体、类型的碎片化开展,各部门局限于各自管理体制,缺乏保护管理的协同平台的问题,使得历史风貌保护体系的广度、深度等方面还不尽完善。

近年来,福建省建立了分头部署、历史风貌保护工作机制合理有效,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工作多方尝试全要素管控和体系化建设,初步建立了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主体,工作重点是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依托历史建筑,分层、分类、分级相对完整的保护体系,同时出台一系列政策对体系建构进行制度化保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将对福建省近年来历史风貌保护工作体系的建设过程进行梳理、回顾和凝练,以期探索一种全要素管控下行之有效的历史风貌保护体系工作方法。

1 保护体系工作基础

1.1 保护体系内容要素

福建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资源丰富。全省现在已经拥有2个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和厦门鼓浪屿)以及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8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中包括泉州、漳州、长汀、福州4个国家级和邵武、莆田、建瓯、武夷山4个省级),31个历史文化街区(其中包括4个国家级,27个省级),60个历史文化名镇(其中包括19个国家级和41个省级),175个历史文化名村(其中包括57个国家级和118个省级),997个传统村落(其中包括494个国家级和503个省级),截至2019年年底,各市县已认定公布历史建筑4731处。闽东、闽西、闽中、闽南等区域的历史资源面广量大,历史风貌特征多元丰富,如图1所示。

图1 屏南县龙潭村传统村落

现福建省历史风貌保护的内容,点状内容有历史建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和传统村落是属于面状历史风貌保护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福建省历史风貌现状保护内容

1.2 初步法制保障

《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于2017年4月由福建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共分为总则、申报与认定标准、保护规划、保护措施、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7个章节。该条例通过立法保护传统村落,在全国范围内是先例,为传统村落提供法制保障。《保护条例》不仅是法律依据,也是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工作顶层设计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也编制各类保护条例。以福州市的做法为例,先出台了《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随后发布《福州市三坊七巷、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的出台对历史风貌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强化福建省历史文化保护的力度,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1.3 开展历史建筑普查与认定

福建省历史悠久,孕育了大量具有历史记忆和地域特征的历史建筑,是城市独特性的体现。出于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目的,2014年福建省开展了历史建筑普查工作,对全省历史建筑现状进行全面摸底。截止2019年年底,进入14 000多个行政村,共计普查历史建筑线索8.8万多栋,基本全覆盖全省设区市、县(市、区)、镇(乡)、行政村及自然村范围,较全面掌握福建省历史建筑、特色建筑分布及保存状况。建筑普查与认定工作充分挖掘了福建省历史建筑资源,为接下来开展保护利用和管理历史建筑的工作提供基础。

2 保护体系的反思与优化

福建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海洋文化、军事文化、闽台文化、宗教文化(如妈祖信仰)与地域文化等多元文化交汇下自然资源丰富,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特征,丰富多样的空间格局和别具一格的街区景观,如图2所示,能反映当地某一历史时期地域文化的特点,这是保护和传承福建省历史风貌工作开展的出发点。

图2 漳州市漳州古城历史街区

因此,在历史风貌及文化传承和保护过程中,福建省需要以充分挖掘历史文化为基础,明确自身特色。在整体层面总结和提炼福建省历史风貌的保护特征,进一步提炼特色、提升保护的系统性。丰富的历史建筑、传统村落等点状内容,以及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面状内容,构成了的主要内容。现阶段历史风貌保护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历史建筑的普查认定与建档保护,进行历史文化街区的提升和开展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上,福建省历史要素保护体系基本涵盖了点、面各个层级的保护要素和保护内容,在以往的工作中发挥了有效作用。但就完整性而言,该体系在保护体系的深度和广度上尚待加强。

2.1 保护体系的深度有待完善

现有保护体系对历史建筑过多注重传统建筑,忽略了工业建筑与现当代建筑的价值,对构成风貌特征的 “背景建筑”关注度不够。主要强调单点的历史建筑与整体历史街区,对风貌保护道路、河道线性保护内容保护力度不足。对历史风貌区的特色与整体性缺乏考虑,仅仅仿照历史街区的保护要求。

2.2 保护体系的广度有待完善

完整性而言,线性风貌保护内容尚待加强,需从“点线面”三大层次构建完整的福建省历史风貌保护体系,有助于推动保护管理工作,使福建省城市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更新发展。

3 完善历史风貌保护体系的内容和类型

在目前福建省历史风貌保护内容的基础上,福建省历史风貌保护体系的构建需要结合“点、线、面”,并制定相关政策,使得点状内容(历史建筑、风貌建筑)、线性内容(风貌道路街巷、风貌河道)、面状内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传统村落)成为一个全面涵盖历史要素的有机整体,从而使城市历史文脉得到全面延续,使城市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加强,如表2所示。

表2 福建省历史风貌保护内容体系构架

在建构“点、线、面”全要素保护体系上,主要采取以下具体方式。

3.1 点状层面,单体建筑保护类型增加风貌建筑

以往工作表明,仅依靠保护点状的历史建筑并无法真正、全面地对城市整体的历史文化环境进行保护,风貌建筑具有历史文化特色,数量多,是构成风貌特征的“背景建筑”,保留风貌建筑,对保护工作的整体性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单体建筑保护类型应增加风貌建筑。

根据福建省已普查的8万多栋历史建筑线索进行甄别与认定,尚未具备历史建筑资格的建筑在今后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镇等保护内容的规划编制中可以进一步认定为风貌建筑,其中,风貌有明显特色的建筑可以确定为重要风貌建筑,其余为一般风貌建筑。

重要风貌建筑是构成历史文化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外观应予以保护,内部可以结合功能与现代生活需求予以维修、改造与再利用。一般风貌建筑也应予以维修与再利用,确因功能、结构等方面需求,可以拆修复建,但要保持并延续原有风貌。

3.2 点状层面:拓展历史建筑保护内容至产业建筑和现、当代建筑

随着城市发展步伐加快,很多有价值的产业建筑①与现、当代建筑②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都面临被拆除的可能。而积淀了独特时代记忆的产业建筑与现、当代建筑,是城市历史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福建省不同时期城市历史风貌的丰富性起着积极作用。因此,单体建筑保护对象应在关注传统历史建筑的基础上,拓展至产业建筑以及现、当代有代表性建筑,增强其普查工作和保护力度。

因此,在既有建筑普查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开展产业建筑以及现、当代建筑普查工作,其中有代表性的优秀建筑应该被列入历史建筑或风貌建筑名单。同时参照历史建筑与风貌建筑执行保护与管理,不能整体拆除,建筑内部可以结合功能与现代生活需求予以维修、改造与再利用[4]。

3.3 线状层面,保护内容增设风貌道路(街巷)③与河道④

人们对于城市的意象、历史文化的记忆受到街道、河道的影响比受到单体建筑的影响更直观。在城市建设中,因为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汽车时代到来带来的变化和沿街建筑不断提升的经济商业价值,街道、河道在城市更新中首当其冲,历史风貌极易遭受威胁。因此保护城市重要街道、河道,对于整个福建省历史风貌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目前,福建省一部分历史街区已经开展风貌道路(街巷)与河道确定工作,但风貌区以外尚有不少的风貌道路(街巷)以及古官道、古驿道,它们是构成福建省历史风貌保护工作整体性的重要内容。

由于风貌道路在城市管理中涵盖非常细致的内容并涉及多方部门,往往容易受到忽略,福建省历史风貌保护体系内将增加风貌道路(街巷)与风貌河道线性环节。

在线性保护内容层面,将开展风貌道路(街巷)、风貌河道的普查与认定工作。为了保持街道两侧的建筑风貌、街道尺度,在保护体系中,不得拓宽风貌道路(街巷)红线,禁止对整街坊路段修缮、整治和建设活动,如图3所示。不得擅自改变风貌河道,不管是河道的走向、宽度,还是断面形式。在风貌道路(街巷)、风貌河道普查与认定的工作基础上,应当制定风貌道路管理办法,开展风貌保护道路规划编制,多部门统筹协调并实施管理[1]。

图3 龙岩市长汀县丁屋岭村牛市街

3.4 面状层面上,强化历史风貌区普查工作

目前,面状内容是福建省历史风貌主要保护对象,已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等,但在实际过程中尚存相当多零星分散、但有一定规模的成片历史风貌地区,加快普查,实施抢救性保护,避免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消失殆尽[2]。

历史风貌区是指与历史文化街区相比,没有大规模和大尺度的区域,特点鲜明的建筑样式,因地制宜的空间格局和独具特色的街区景观,能反映当地某一历史时期地域文化的特点的区域,类型上包括不同时期的居住、教育、产业等。在历史风貌区的层面上,加强关于教育、居住、产业等特色类型的成片历史风貌地区普查保护工作,如图4所示。

图4 泉州市晋江市五店市历史街区

工作内容上要进行整体保护,参照历史街区进行管理,允许开发,在城市开发过程中统筹考虑风貌保护与旧区改造,实现有机更新[3]。

4 构建全要素管控的历史风貌保护体系

构建全要素管控的历史风貌保护体系是针对福建省具有面广量大,空间形态上各自不同又互相联系,历史风貌特征多元丰富特征的历史文化资源,完善福建省的历史风貌保护体系的做法。在整体层面上,通过提炼福建省历史风貌的特色、提升保护的系统性,针对不同类型和等级的保护对象、保护要素和保护范围,从而进一步延续文脉、留根留魂,彰显福建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如表3所示。

表3 福建省历史风貌保护全要素管控体系

现福建正对各类保护要素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进一步拓展特色保护要素的类型、进一步完善法定保护要素的类型、对各类保护要素的广度进一步延伸、对各类保护要素的层级进一步细化、对保护要素分项保护要求进一步归置,已初步建立了历史风貌保护体系,具有范围上覆盖全域、突出核心保护价值、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的保护要素的特点。将历史风貌保护体系和“多规合一”的空间管控体系相结合,已完成平台的建设和动态维护机制的设置,在福建历史风貌保护工作中起到全新的基础支撑作用。

4.1 对各类保护要素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一定的保护数量和保护规模才能较完整地保留城市的历史风貌,扩大保护规模首先要在法定保护要素范围内对保护要素补缺补漏,完善保护要素的内容,并全面覆盖法定的保护要素,接下来才是进一步补充保护类型和进一步细分保护层级。构建“多规合一”平台,促进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内容的补充,1800多个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点在两年内就完成了划定工作。

将“保留历史建筑”与“一般历史建筑”两类建筑加入历史风貌保护体系中,是因为现在还有很多有风貌价值的一般性历史建筑,虽然没有受到法定保护,但是历史风貌不可或缺的部分,有助于对历史文化风貌的体现。“保留历史建筑”是保护建筑的备选,存量大,虽然还未被列入各类保护建筑名单,但承载风貌区的主要风貌,是历史风貌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一般历史建筑”虽然质量大部分较差,一般允许拆除翻建,但有机组成历史风貌,是风貌区历史风貌不可或缺的部分。福建省历史文化资源数量庞大且年代悠久,这样的情况更为突出,将风貌建筑概念引入点状保护内容层面,对历史风貌保护工作进一步细化,从而保护城市空间肌理。

4.2 对特色保护要素的类型进一步拓展

在法定体系外对特色保护内容进行补充。也就是说,除了法定保护要素外,还增加了法定保护要素和非法定保护要素间的过渡分类,对保护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进一步提高了历史风貌保护工作的时效性和灵活性。增加特色保护元素的做法,单列保护涉台文物古迹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于2010年,普查涉台文物古迹的先例做法在福建开展,170多处涉台文物古迹被登记,63处涉台文保单位先后在2011年和2017年被公布。这些涉台文物古迹,为台湾同胞到海峡西岸的寻根之路提供物质基础。对涉台文物进行单列保护,系统地保护了闽台历史遗存,巩固和加深了闽台关系。

城市遗产涵盖了建筑实体和空间要素,是城市中一切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存在的总和[5]。空间作为“虚体”,在现实中,相比建筑“实体”更容易被人们忽略,缺少针对性的控制指标,受到的改变和破坏不易被察觉。在保护历史风貌中,空间与建筑同等重要,有些道路空间甚至比建筑还重要。特色风貌的老街巷在福建省有很多,如福州市的陆庄巷、能补天巷等,如图5所示。

图5 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街区

对历史保护道路的保护意识在福建省部分城市有了逐步提升,如福州市把51条传统老街道的保护与提升工作加入历史风貌保护工作中。根据整体性保护理论,加入风貌道路(街道)、风貌河道线性保护内容,保证了历史风貌保护内容体系的完整性,保护网络空间体系,使历史风貌的体验与感受得到增强。

4.3 对法定保护要素的类型进一步完善

在法定体系内,补充保护要素类型,进一步完善法定保护要素内容。以厦门市现有的历史风貌空间保护体系为例,该体系包括历史风貌区、历史风貌建筑、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古树名木4个类型。各级文保单位的划定在其中较为完善,共6个子项,分别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区县级文保单位,涉台文物和未定级的不可移动文物。

不止是传统历史建筑,产业建筑与现代、当代建筑是近代城市发展的见证者,见证了城市的蜕变与升华。现代城市的基本格局和城市环境的形成与近代城市与产业建筑、现当代建筑的出现密切相关。《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保护条例》中将保护建筑建成时间的范围从1949年以前扩大到具有30年以上,将产业建筑也涵盖在内。

产业建筑与现、当代建筑是福建发展历程的见证,是历史和人文的凝聚,是城市记忆的物化,是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厦门的沙坡尾艺术西区已经成为新一代城市魅力地区。福建在发展过程中,是否保留产业建筑、现当代建筑以及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问题要着重处理好。在点状层面上,将产业建筑与现、当代建筑纳入历史建筑保护内容。

4.4 对各类保护要素的广度进一步延伸

城市历史风貌空间保护条件构建完成之后,可以将保护体系服务的范围从行政区划延伸到更大区域,从而协同保护区域文化和同质或相关文化的协调。福建各地市可建立历史风貌空间体系保护工作机制,用于区域协同。各地市合作开展各种相关的基础工作,包括整合历史遗存信息、资源勘查、开采研究等基础工作,汇集并共享合作成果的数据,完成统一信息平台的搭建,创建区域文化网络体系。也可以与省内外相关省市合作开展相同或相关的历史文化遗产等重要脉络的研究课题,一起完成体系保护规划的编制和保护措施的制定。以闽南建筑文化为例,台湾闽南文化和泉州、厦门、漳州的文化同根同源,如果将研究的空间范围扩大到闽台建筑文化圈区域层面,将更容易揭示闽南文化在海峡两岸关系中的重要地位,保护价值更具有普遍意义。

4.5 对各类保护要素的层级进一步细化

保护动作的反应要快速,才能避免城市开发对利益的强势诉求造成这些建筑失去的危险。因此对于某些历史建筑或风貌街区的现状暂时无法确定保护价值或等级的,先将其收录到未定级的保护名单,做好预先保护措施,完成划定控制范围的工作[6]。

《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中,历史风貌区的认定条件是:“空间格局、景观风貌、建筑样式等较完整地体现地方某一历史时期地域文化特点,具有一定规模,但尚未达到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物、构筑物总用地标准的,应当公布为历史风貌区,其保护与管理,参照历史文化街区执行”,但相对笼统。亟需抢救性保护的成片历史风貌片区在福建还有很多,虽然规模和尺度较小,零星分散,但空间格局、景观风貌、建筑样式等较完整地将福建省不同时期的居住、教育、产业等人文特色体现处理,是福建城市风貌的重要基底。现实中,这些历史风貌地区的建筑质量一般,建筑空间与现代功能不匹配,空间利用效率与土地价值不匹配甚至,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免不了被忽视且推倒重建,如图6所示。

图6 厦门市翔安区大帽山境旧村活化

对此,在保护历史风貌建筑工作中,福建的做法是增加历史风貌建筑这一保护层级,和原来只有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两个层级的情况相比,通过推荐保护,没有长时间的等待和复杂繁琐的认定程序,能够快速对保护范围进行划定,推荐保护名单收录,做到预先保护。之后推进认定工作按年度进行,形成历史保护名录,使保护工作形成良性循环。合理地细化保护要素层级,使保护管理工作更详细,保护更精细、有效。在面状层面上,推动历史风貌区普查工作进一步加快,实施抢救性保护,避免其消失在城市快速更新中。

4.6 对保护要素分项保护要求进一步归置

在现实中,各种保护要素都涉及到不同的管理方法、保护条例、保护规范、地方法规等,在保护管理中,存在需要查阅大量资料来验证保护控制要求的问题。

在对各种专项制度进行整理的阶段,将所有与保护要素相关的保护要求整理出来,形成保护要求简单明了的信息库,方便在保护管理过程中的参考和管理。此做法可以减少管理过程中出现错、漏的情况。而且一旦有新的保护控制要求,又可快速比对,梳理、纳入,不断更新、优化、完善该控制平台[7]。

以福建历史街区为例,涉及的规范有4个,各标准对如何划定历史街区范围、保护要求是相同的;如何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调整范围的程序和编制保护规划的要求是不同的。只有将所有规范通读,才能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有效管理,大大影响了管理的简捷性。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针对每个要素均出台有效衔接国家法律、法规,并适用于当地的地方管理办法或实施条例,保证管控清晰,但这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因此,实效的办法是在此之前,首先,对现有的规范进行分类,并将类似的要求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涵盖所有规范的管理要求。

5 结语

历史风貌保护作为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践性工作和研究来完善,以应对未来更为广泛的内容和问题。近年来福建省建构全要素管控的历史风貌保护体系已取得初步成效,今后还将开展建立保护措施筛选技术和数据的、进一步完善日常管理机制和动态监测历史风貌保护措施、建设公众决策参与平台、细化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期望在城乡空间治理过程中,完善历史风貌空间保护体系,传承中华优秀建筑文脉,讲好福建风貌文脉故事。

注 释

①产业建筑一般指具有保护价值的产业建筑是指在产业发展史上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产业文化遗迹,包括厂房、作坊、商铺、矿场、仓库货栈、交通运输设施、市政基础设施以及用于住所、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产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

②具有保护价值的现、当代建筑是指建于1949年以后的有代表性建筑,能够反映一定时期城市建设历史与建筑风格、具有较高建筑艺术水平和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③风貌道路(街巷)是指沿线历史建筑较为集中,建筑高度、风格等相对协调统一,道路线型、宽度和街道界面、尺度、空间富有历史文化风貌特色,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道路(街巷)或者道路区段。

④风貌保护河道是指沿线历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沿河界面、空间、驳岸和桥梁富有特色,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河道或者河道区段。

猜你喜欢
历史风貌风貌福建省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包裹的一切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浅谈历史风貌街区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历史风貌建筑防护修复材料疏水性试验研究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历史风貌建筑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