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设计研究

2020-04-30 07:52邱毅梅
福建建筑 2020年3期
关键词:长者照料卫生间

邱毅梅

(厦门佰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福建厦门 361009)

0 引言

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2018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1](GB50180-2018)中,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纳入“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配套设施设置规定”的应配建项目。此后,新建住宅小区的配套规划,增加了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这一项内容。这些提供日间托养服务的设施,让老年人白天入托接受照顾,并参与一定的社交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是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设计好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让这些设施真正为老年人服务,成为当前建筑师们急需面对的时代课题。

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的功能、服务对象以及服务内容,在《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2](JGJ450-2018)规范中均有明确规定: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是为老年人提供住宿、生活照料服务及其他服务的设施。按照现行民政行业的标准《老年人能力评估》MZ/T039的规定,老年人能力分为4个等级:能力完好、轻度失能、中度失能、重度失能。日间照料设施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前3种。提供的服务内容有:膳食服务、生活照料服务、老年护理服务、协助医疗护理服务、康复保健服务、休闲娱乐服务、环境卫生服务、洗涤服务、心理/精神支持服务等。因此,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有其特定的设计。

1 设计重点

1.1 总平面

1.1.1安全要求

基地及建筑物的主入口不宜直接开向城市主干道,避免快速路的车辆对老年人慢速通行造成危险。用地红线内,建筑的主要出入口与机动车道路之间,应留有满足安全疏散的缓冲空间。同时,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步行条件,路面应满足适老化的无障碍设计要求,避免老年人发生意外跌到等事故。

1.1.2就医保障

为了出现紧急状况能快速就医,应保证救护车辆能停靠在建筑物的主入口处,紧急送医通道应连续、便捷、畅通,担架抬行和轮椅推行等救护设施能快速接到患者,并送达救护车。

1.1.3日照要求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对充足阳光、新鲜空气等自然条件要求较高。如果有条件设置室外活动场地,应选择日照充足、通风良好的区域,并通过日照计算,确定该区域是否拥有足够的面积在标准日照阴影线之外。

1.1.4卫生要求

场地设计应便于保持清洁。场地内的物品运送应洁污分流,应明确规划出污物流线并避免穿越老年人经常活动的区域。

1.2 建筑单体设计不同于一般性公共建筑的特点

1.2.1公共起居厅设置的必要性

《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2]第5.1.8条,对日间照料设施中老年人的生活用房、文娱与健身用房、康复与医疗用房、管理服务用房有具体规定。老年人活动、就餐、休息、卫生间、洗浴等应有相应的用房或空间;有条件时,可设康复空间、医务室、心理咨询室等;相应需配套接待、办公、备餐、员工休息和卫生间、厨房、储藏等用房或空间。

由于一个大空间基本可以满足上述提及的活动、就餐、文娱与健身康复、接待、厨房(开敞或半开敞)、备餐等功能,所以,公共起居厅基本上就是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的核心。其余的功能如:办公、储藏、卫生间、淋浴等,都可以直接开门通向公共起居厅,这样可以节省公共走道空间。

住宅小区附设的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使用者多为本小区的邻里,关系熟悉,人员稳定。老人们的日常活动在同一个空间内,可以增进相互交流,同时也便于护理人员看护,节省人力成本。

实际工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多数项目将该设施设置在高层建筑的下部,空间被多而密集的剪力墙划分得十分零碎,无法规划出一个较开阔、完整的大空间,如图1所示。

图1 高层下部空间示意图

老年人在室内的大部分时间都留在公共起居厅,参加文娱与健身活动、用餐、由护理人员集中提供照料和护理服务。因此,公共起居厅获得充足阳光十分必要。依照规范要求,该类设施日照标准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时数2h,单元起居厅或者居室空间二者选其一满足即可。公共起居厅的人均使用时数最长,如果条件有限,建议首先满足公共起居厅的日照要求。

公共起居厅的面积规模,应根据布置方式及所服务的老人人数确定。周燕珉[3]提出,按照就餐空间与休闲活动空间的关系不同,公共起居厅常见的布置方式分为:起居就餐分离式、半分离式和混合式。分离式所需面积最大,而混合式最小。混合式可依据规范《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2]第5.2.6条中的要求确定面积:“餐厅座位数应按所服务人数的100%配置,每座使用面积不应小于2.50m2”。

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的就餐场所,在非用餐时间段,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空间。由于该设施仅服务于该社区或周边5分钟生活圈的邻里社区,人际关系熟络且稳定,可以采用多人共用的餐桌。有条件的,建议选用异形餐桌,如图2所示。内凹的弧形桌面,便于轮椅老人接近、搭手,而且物品不易掉落。

图2 异形餐桌

1.2.2卫生间的特殊设计

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卫生间应在起居厅或集中使用的餐厅邻近设置,便于活动或就餐期间的如厕需求。因此,建议采用与居家相似的卫生间布置方式,这样有利于营造家庭氛围。除了常规的无障碍设计外,卫生间的设计需要兼顾以下3项需求:

(1)满足各种不同身体条件的老人使用需求,例如:轮椅、助行器、拐杖、侧偏瘫等状况;

(2)考虑护理人员照护协助的需求;

(3)私密性和安全性的需求。

要满足第(1)(2)项的需求,空间上需要适当加大,坐便器的前方要比常规空间多预留出400mm,以保证护理人员与老人能够共同进入,并在前方协助老人起坐;坐便器的后方要预留出400mm空间或单侧方预留出600mm空间,让护理人员能协助老人穿脱裤子、擦拭、起身站立,避免老人重心移动时失稳。图3为坐便器后方留出400mm空间案例,在实际操作中非常实用。

图3 坐便器后方预留空间

满足第(3)项需求,要着眼于门的设计。厕位独立隔间的门有以下不利点:①老人在推行助行器时,不便于开关隔间门;②老人如厕时发生意外,不利于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和施救。许多养老设施的卫生间都拆掉了隔间门,改用软帘代替,这样既能阻隔视线保证隐私,又方便于老人进出和护理人员协助。如果采用居家型卫生间,在紧急情况下,门应确保不需要使用钥匙等工具即能从外部打开。因此,首选推拉门,其次是外开门或折叠门,最后为内开门。外开门要求门外侧的空间较大,门开启后,不能影响走道通行。常用的内开门最大的弊端是老人意外跌倒时,可能导致门扇无法开启,延误救援时间。图4为台北长庚医院所属的护理之家自行研发的卫生间内开门,在门下方附设可外开百页,方便护理人员爬入救援。

图4 附带外开百页的门

特别要介绍图5中的两款扶手。其一,墙上安装的呈网格状的树脂扶手。该款扶手不仅可抓握处点多面广,无需精准判断抓握点,方便视力和判断力在逐渐衰退的老年人使用,而且适用于任何身高的使用者攀扶,无需随着老年人的年龄变化、身高变化调整扶手高度和位置。

其二,马桶前方可上翻的辅助扶手板。如厕时,偏瘫或身体虚弱的老人难以长时间保持稳定的坐姿,需要扶手或靠背的支撑。该扶手板不仅为稳定坐姿起到助力作用,还可以作为起身的支撑,保证老年人动作变换的安全性。非如厕时间段,该扶手板也是老年人锻炼的有效辅助工具,稳定上身后,做抬腿、伸腿等动作,强化下肢肌肉的训练。

图5 网格状扶手和辅助扶手板

1.2.3室内外过渡空间的设计

老年人由于身体抵抗力较弱,风吹日晒、温度骤变容易引起老年人的不适。在建筑物的室内外设置过渡空间,如架空层、连廊、出挑较大的雨蓬、阳光房等,在天气不佳的时候,老年人仍可以适度开展户外活动,接触自然环境,观察外界他人的活动,避免与社会产生疏离感,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1.2.4与社区其他服务设施的有机结合

未来的发展,社区公共服务日益成为社区等级的评价标准之一。社区餐厅、社区共享厨房等配套,可以与有类似需求的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资源共享。在流线上合理规划;出入口分开设置,便于独立运营管理;消防上防火分隔设置到位;特定时间段可以共享部分设施,提高资源利用率,体现绿色环保理念。

2 老旧小区改造

将已有建筑改造为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应进行以下6项排查并改造到位。

(1)在老年人必经的路径上,对高低不平的地面进行平整化处理;设置无障碍坡道连接较大的高差,为节省空间也可以使用升降平台;出入口室内外地面高差不应大于15mm。

(2)坐便器、浴室、主要通道依照无障碍要求安装扶手和安全抓杆,适当的地方安装呼叫按钮。

(3)洗脸台进行低位改造;蹲便器加装坐便椅或者更换为坐便器;浴室加装安全浴凳或者助浴椅。

(4)卫生间门改造为从外侧可以方便开启,首选推拉门,其次外开门或折叠门,最后为内开门。

(5)厨房、卫生间、阳台及其他用水房间的地面进行防滑处理。

(6)更换室内已经老化的和裸露的电气线路,配置安全插座;更换室内已经锈蚀或即将损坏的水管。

3 台北市2个实例

台湾的老年人照料机构分为三大类,根据入住老人的不同状况分别采取不同的照护服务。

(1)安养服务:主要是生活自理的健康老人。其中,男性37%,女性63%。年龄以80~90岁居多,占比62%。

(2)养护服务:需要长期照护的介护、介助老人和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以及需要提供暂托及喘息服务的老人。男性39%,女性61%。年龄在80~90岁居多,占比56%。介护老人大多带有尿管或鼻胃管。

(3)日间照顾:白天老人到机构接受照顾,晚上回到家中,以女性居多。大部分是失智的老人,占比达80%。

依照台湾2017年的数据,65岁以上的老人,每13位有一人是失智者,80岁以上的老人,每5位有一人是失智者。如何让老人们平安度过晚年,正逐渐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台湾当地照料机构里称呼老年人为“长者”,后文也延用此称谓。

3.1 铼工厂日照中心

该中心为铼德公司私人开办的盈利性日照中心,地址在厂区用地内。主要服务对象原本是本厂员工年迈的父母亲,后来逐渐接纳一些社会人士的父母。长者由子女每日开车接送或者自行到达接驳车接送点。

据经营方介绍,铼工厂日照中心(以下简称铼工厂)管理模式是借鉴日本的梦之湖村[4]。梦之湖村的核心理念就是不做过度照护。大部分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只是观察和记录长者的自理程度,按3个等级划分:①力所能及的;②需要辅助的;③完全不能自理的。起居活动尽量让长者自理,目的是尊重和唤醒长者内在的生存意志。同时强调,即使失去部分活动能力,也应该将康复重心放在强化尚存的能力上,而不是盲目追求已经失去的能力。该护理理念被称为“减法照护”,为了实现这个理念,铼工厂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1活化生活

铼工厂的门口挂着“人生现役养成所”的牌子,暗示每一位长者人生还未抵达终点,仍应感受生活,享受生活。走过换鞋的玄关,看见的俨然是一个居家的大客厅,这里摆放着长者们熟悉的日常家居用品,感觉就好像来到了一个20年前的家,一个亲切的生活空间,不会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色彩基调采用鲜艳模式,多为饱和度很高的红、黄、蓝、绿(图6),既契合长者们日渐衰退的视觉感受,也让生活环境呈现活跃的元素,激发长者们对这样的环境产生兴趣,爱交流,增进人际间的互动。

图6 高饱和度的环境色彩

3.1.2让障碍产生意义

这里的设计,看上去平凡无奇,却能督促长者尽量自理行动,让长者在日常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康复训练,不可不赞叹其心思巧妙。

例如,在这里很难找到常见的无障碍扶手,但却利用家具的合理摆放、高矮搭配,让长者可以借力走动。摆设的看似随意摆放的家具,实则按一步一物设置,让长者能充分发挥身体功能,靠着走,摸着行,拉着上,很多看似障碍的地方其实都是用心打造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让长者持续保持练习。例如,特意将坡道、楼梯、无扶手长走廊布置成游戏通道,让长者可以用各种方式上下移动身体。其保障措施之一,即增加地板材质的摩擦力,避免练习时跌倒。

3.1.3重拾生活信心

长者通常会担心的是失去基本的生活技能后成为家人的包袱,要让长者重拾生活信心,最重要的是想方设法让老者保持或者恢复一些基本的居家生活动作,例如:自由行动、用餐、如厕、洗浴、更衣、整理等。铼工厂先对长者习惯性的动作进行测评,定出等级,然后与长者一起制定目标和进度。如同一项全民健身计划,长者们一起遵守约定,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其实,许多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也能达到康复训练目的,关键在于设计者是否用心揣思。例如,倒水的动作,水壶和水杯也成为最简单的工具;游戏中,使用筷子夹弹珠也同样在训练用餐动作,而这些活动都能助益于老年人们重拾生活信心。

3.1.4融入康复游戏理念

诚如《邵恒头条》[5]所说,多数长者在进入养老机构后会失去价值感。如果能帮助他们回归到熟悉的生活模式,就可以重新寻找到价值感。那我们最熟悉的模式是什么呢?就是赚钱、存钱、花钱。这样一来,长者们就容易恢复原来的生活动力。有不少人之前都是一种“混吃等死”的消极态度,在这个机制下,开始积极主动参与康复活动,精神面貌和身体状态都提升了许多。

对此,铼工厂引入了一个特殊的运行机制,自己发行一种代币——“梦币”,类似于游戏厅的游戏币。长者每参加一项活动,都能赚到一定数量的代币。比如说刮胡子、洗头或者参与游戏、使用器械等。赚到代币后代币不仅可以用来买东西,如零食、咖啡等,还可以用来购买服务,比如洗衣、购物等。

在一位被照护长者辉哥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铼工厂。辉哥已年逾八旬,说话仍中气十足,只是因有轻度的失智症,有时会多次重复同一句话,但并不妨碍辉哥待人接物的热情。

长者日间的活动场地除了少部分房间,如卫生间、回想室、欢唱屋独立分隔外,其余为一个大空间。图7为手绘平面图。

图7 平面图

使用的家具颇具年代感,是经营方专门去旧货市场费心思掏出来,既营造出长者熟悉的生活场景而且能成为助力工具或扶手。如图8所示,其落地钟下方挂着的白板上,写着长者参加的日常技能性项目、时间段和代币数额。

图8 20年前的家具和活动预告牌

为了在室内营造坡道、楼梯等微地形,以及在坡道上布置一些力量康复训练的项目,造价因此有所增加,但经营方认为是值得的,如图9所示。因此,即使是设置了靠墙扶手的地方,经营方也特意在墙上注明“推墙走路”“不要抓扶手”,目的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长者能自行恢复身体机能,重新唤醒活力。

图9 康复训练的项目

长者每日开展的活动都是自主选择,而不同于常见的机构,铼工厂为长者安排了每日固定的课程,长者只能被动接受。一些掌握特殊才能的长者可以发挥自身的专长参与组织活动,在完成的过程中收获满满的成就感。经过长期的锻炼和引导,有些轻度失能失智长者甚至可以掌握较为精细的技能,例如:做餐食、木工、弹钢琴等。

总之,尊重和鼓励就是铼工厂的主导词。

3.2 中正多元日照中心

3.2.1旧房改造

该中心位于市区繁华地段,设立在一幢临街小高层住宅的二层,通过已有建筑改造而成。公共起居厅附设有开敞厨房,方便长者自行完成取餐、洗手、帮厨、打扫等居家生活动作。由于在市中心地段,空间略显局促,长者们各自的休息座椅沿墙边排布,公共起居厅的中间放置可灵活拼接的方桌,以满足长者就餐、桌游、打牌等需求,俨然典型的起居就餐混合式布置。

3.2.2独创桌游系列

游戏在老年人生活中能起多大作用呢?据调查,一些机能衰退的老人和残障人士,由于肢体行动不便,很多事情无法像普通人一样去完成,久而久之,自信心受损,产生孤独、自卑等消极情绪,不仅不利于康复治疗,而且会使身体状况变得更糟糕。最近,NHK电视台报道,北海道一家医院专门打造了“电子竞技治疗室”,配置了专属机器,让入院的老弱病残都玩起来。由于这类人群的治疗周期较长,院方将电竞纳为治疗过程的一环。在电竞的世界里,患者们可以用自己清醒的大脑,和普通人站在同样的舞台上展开竞争,重燃生活信心。该做法目前在社会上获得了一定的认同。

该中心由涂心宁女士创办。涂女士有着深厚的教育学背景,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借鉴蒙特梭利教学法,自行研发并投入生产了适用于长者的桌面游戏系列,如图10所示。

图10 桌面游戏

3.2.3适老化设计

涂女士多渠道采购适用于长者的产品,例如座椅、扶手、拉手等。居室内在床头放置可移动金属扶手,并结合家具不同时期的摆放要求,随时移动或添加。还有,其中一间卫生间内除了常规的扶手外,还安装了上文述及的网格状的树脂扶手和马桶前方可上翻的辅助扶手板,如图11所示。

图11 床头的可移动金属扶手

经涂女士观察,无扶手卫生间反而更受欢迎。长者们认为,使用普通卫生间表示“我还未老,我还健康”。其实,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已经老到不能自理,需要他人或者器具的协助才能生存。因此,在服务老年人生活需求的同时,不要让老人们觉得“我已经老了,需要特殊对待”,这才是对长者尊严的一种保护。

3.2.4独处的座位

在同一个大空间里,同时照护一二十位性格各异的长者,难免出现不同需求。该中心特意留出几个孤立的座位,如图12所示。在门口玄关处、接待台附近等,方便部分长者可以有相对独立的空间,又不会脱离护理人员的视线。

图12 孤立的座位

3.2.5照护的终极目标

在涂女士赠送的《葵照护》[6]中的一句话,看到了这类照护中心设计的初衷。

“我们常以为在提供恰如长者所需之安全照顾,殊不知反而再剥夺了他们的想望,否定了老人家的想法和理由,一味地要求他们放弃心中的想法,破坏了信赖关系。照护的终极目标,在于建立人际关系与信赖关系。”

4 结语

(1)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设计应符合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往往更大于生理需求。

(2)保护老年人的隐私和尊严是设计老人居屋亟需关注的任务之一。在安全的前提下,让老年人按自己喜爱的方式生活,是真正的尊重和爱护。

(3)采取各种途径帮助老年人寻找到价值感,最大化地恢复他们的生活动力,从而刺激身体机能的康健,是老人居屋的终极目标。

猜你喜欢
长者照料卫生间
照料父母对子女健康福利的影响研究
——基于CFPS 2016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学中文
正式照料抑或非正式照料:照料模式对高龄老人临终照料成本的影响①
卫生间抢劫案
大象“长者”会把生态知识传给下一代
PLC和触摸屏在卫生间控制系统的应用
我帮你上卫生间
在卫生间里“玩一会儿”
——长者的期盼">"老博会"剪影
——长者的期盼
无微不至照料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