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校劳动教育政策变迁特点对新时代的启示

2020-05-03 13:48尹丁鹏
青年与社会 2020年6期
关键词:经验教训全面发展劳动教育

摘 要: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一直秉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并将其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放眼学校劳动教育7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它的总趋势是曲折的,并且中间的过程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从最初坚持“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发展到如今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总结经验教训,以期为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劳动教育;全面发展;经验教训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世界。我国历年坚持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劳动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之后,我国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达到空前的高度。“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将劳动教育视为新时代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内容,以此充分展示出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为劳动教育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一、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各个历史时期学校劳动教育的政策变迁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劳动教育

建国初期,因国家建设的需要,“教育和生产相结合”是当时的主流。那个时期因特殊的国际环境和国家“一边倒”外交政策,学习苏联模式是常态,我们的教育也是改变旧模式并学习苏联教育模式。1949年提出了坚持教育为工農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但在实际中,劳动教育被认为是专业学习,没有被重视。而且在中小学的教育方针存在忽视劳动教育的现象,在学生和教师的心目中留下了不尊重体力劳动者,不重视劳动教育的思想。这种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直接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不想再从事农业劳动。为了解决在教育上的供需矛盾,相关部门出台了很多的政策,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让不能升学的毕业生能够参加劳动实践,提升综合素质。这一系列劳动教育政策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是:学校采取的课外活动方式进行的劳动教育,学生易于接受,而且反响不错,但是在课堂上进行劳动教育就做的较差。面对巨大的全国中小学生毕业生的升学和就业压力,劳动教育作为缓解这巨大压力的一种方式策略受到党中央的青睐,这与以前不重视劳动教育的情况,已经将劳动教育提升到前所未有高度,但是这些政策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劳动教育

1957年之后,教育事业发展速度尤为迅猛。每年大中小学的毕业生比起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毕业生成倍增加,此时的国家经济财力已无法支持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许许多多毕业生不能顺利继续深造,只能走向劳动就业。从中可以看出教育事业的供需矛盾突出……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从这里可以看到出,毛泽东同志将培育全面发展的劳动者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教育的目标,当时党的国家领导人又开始重视劳动教育。但是从新民主主义时期开始,我们社会就面对着许许多多的毕业生无法继续深造的问题,到了社会主义探索建设时期,劳动教育的作用被夸大,将它视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政治意义被过度拔高,“劳心”与“劳力”的矛盾冲突剧烈,并且“劳心”与“劳力”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悬殊。从上述论述中可以说明,在当时的国情下,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适度的生产劳动,接受适量的半工半读锻炼和教育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这项正确的劳动教育就慢慢异化了。

(三)改革开放后的劳动教育

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主成为我国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丢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斗争路线,并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党的工作重心的变化,也反应在了党的教育方针上。从邓小平同志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观点可以看出,他是站在当时的国家生产力发展全局的层面,从国家的整体发展来看待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这比起以前仅从学校来加强二者的结合,就更加进步了,也进一步说明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高素质的知识分子,重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从上到下,从内到外,进而到全国都开始重新重视知识分子,可以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育事业与人才培养已经在抛弃过去那种错误的思想模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为了彻底清除文化大革命在教育领域的极端错误的思想,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新的教育方针,新的方针删除了一些不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地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已经改变,新方针所体现的特点是覆盖的对象更加多样,可见在改革开放后,教育方针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不再局限于教育的需要,更重视这样的教育方针是否适合于当时的经济发展需要。为了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1981年制定的教育方针在变化,后来在1995年教育方针才被正式确定。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来的劳动教育

进入21世纪,我们正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面对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冲击,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重新阐述了劳动的重要性,“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一度成为时代标语。因国家经济发展形势,这四个原则又被继续写入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2010年,胡锦涛同志在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再次强调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思想。可以看出在邓小平同志重新确立了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地位后,“四个尊重”是邓小平同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思想在新时达的拓展和延续。时代在发展,劳动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地融合时代特色,它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地被丰富和完善,使得它的概念越来越模糊不清,不利于后来学者对劳动教育的研究。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劳动教育的新发展

十八大后,国家政治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有了新的历史方位,在国家发展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新时代,势必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育事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探索什么样的教育方针才适合我国人才培养的规律,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策略,并在十八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提高我国人才培养的体系建立和培养具有综合技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对于时代提出的,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要求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劳动教育的作用被凸显。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天然载体,是“德智体美”教育的起点也是归宿,劳动教育重要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正确价值观的传输和培养。党的十九大以后,我国正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更加高度重视劳动教育,除了每年为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发表讲话之外,还特别重视在青少年中进行劳动价值观培育,让我们引起对它的重视。因为劳动教育有着综合育人性,在劳动过程中能够帮助青少年塑造健全的人格、磨炼顽强意志,养成高尚的品格。不管是领导人讲话的推动作用,还是人才培养的内生规律,还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都要求了在新时代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这有利于我们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70年学校劳动教育发展特点对当代劳动教育研究的启示

站在新时代的起始阶段,回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来我国劳动教育的演进历程,可见它发展的曲折艰辛,总的来说,劳动教育70年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特点,每个时期劳动教育实施的措施也带有那个时代的特色,展现不同的教育价值理念。但不管是哪个时期,我国劳动教育70年的发展始终秉承着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念,这使得70年劳动教育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下面将总结概括70年劳动教育发展的特点,以期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70年劳动教育“外生性”发展特点及其对新时代的启示

回溯建国70年以来劳动教育的发展态势,可以明显地发现,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趋势具有明显的外生性,即每次劳动教育的巨大发展都与当时领导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密不可分。最明显的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阶段,不管是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取得巨大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更为迅猛。从顾明远所著的《中国教育大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教育(下)》中呈现的数据,可以看出社会主义进入全面建设时期后,中小学的毕业生人数比起新民主主义时期上涨了很多倍,以当时国家的财力状况是无法负担教育规模的膨胀性增加,加之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错误思想观念,使普通的群众家庭但凡是有条件都会选择让自己的孩子继续读书深造,这样的传统文化观念,更加剧了教育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在矛盾如此突出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毫无疑问地使劳动教育在那个时期成为解决矛盾重重社会的有效良方,加之错误地估计了国内的形式,夸大了矛盾,这时候把劳动教育也视为了阶级斗争的工具;教育经费的困难,勤工俭学、半工半读的方式,将劳动教育也视作了解决教育经费的手段。上述种种原因,让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同样的在新时代,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特别在知识经济的冲击下,要求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培育全面发展的人,这使得我们越来越重视劳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了劳动教育,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因国情需要,因领导人的讲话而再次提升到新的高度。我们要吸取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经验,不能让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看起来轰轰烈烈,只是外部力量推动他的发展,更需要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具有内部驱动力,重视青少年的劳动习惯、劳动精神的培养,让他们愿意劳动,激发劳动热情,并在劳动中获得了幸福感和满足感,从而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注入内驱力,使劳动成为人的一种习惯。相信在内外力量的驱动下,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必然会开展得越来越好。

(二)70年劳动教育“服务性”发展特点及其对新时代的启示

70年来,我国的劳动教育一直秉承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呈现出了阶段发展的特征,并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将劳动教育视为素质进行素质教育的手段,劳动教育的目标由谋生变为人的素质培养。回看总结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前的阶段,不管教育方针如何变化,劳动教育都带有鲜明的工具性特点,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而表现出缺少“劳动教育灵魂”的存在。这种特点和趋势突出地表现在改革开放后那段时期,我国国家建设的中心向经济转移,这无疑会带动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纵观国际国外整体形势,这时的劳动教育被自然而然地被看成是最能为国家和社会带来效益的投资,不管是劳动技术教育还是劳动思想教育成为服务于社会发展进步的工具,让这时期的劳动教育缺乏了“劳动教育之魂”。劳动教育这种为社会进步服务的外在目的论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使它偏离了“劳动教育之根”——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价值和目的。同时,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西方思潮也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涌入国内,中国传统的劳动者勤俭节约、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的劳动价值伦理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兴盛起来的是资本创造价值,消费至上的文化大潮,劳动服从于商品市场的游戏规则,劳动者失去了独立的人格。不少管理者认为,劳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报酬,当劳动只是为了赚钱,仅仅只是作为谋生的手段时,人们会没有什么幸福的感受。由此可见劳动教育70年的发展,“服务性”特点十分明显。

纵观劳动教育70年的发展,之前的勞动教育是对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将劳动教育的目的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到现在将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手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在新时代对劳动教育发展的启示是,要让日常的劳动教育活动,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使劳动成为一生的习惯。进入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利用劳动教育培育全面的素养,使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劳动品德和劳动技能都得到发展,这样新时代的劳动者就达到了追求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统一的要求,就会越来越扩展劳动教育的“乐生性”特点,让劳动成为彰显劳动者自身价值,激发个体潜能,实现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生产方式。

(三)70年劳动教育“单一性”发展特点及其对新时代的启示

回首我国70年的劳动教育,不管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还是教育路线有些激进的社会主义探索时期,都始终秉承着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念,这使得70年劳动教育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每个时期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单一性”发展特点,即没有构建整合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这样的情况,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劳动教育和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劳动教育发展中比比皆是,这两个时期针对中小学毕业生成倍增长的情况,将劳动教育作为缓解社会矛盾的手段,并同步出台不少的方针、政策、意见,对学生的劳动时数、劳动形式作出了规定,但是都没有形成劳动教育体系。单一的劳动教育实践形式,让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不能充分的发挥,教育功能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所以在1955年《关于初中和高小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宣传教育工作报告》出现,学校采取课外的劳动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经常性的课堂劳动教育就成效渐微的现象,究其原因是课内课外的劳动教育没有充分结合,但更本质的原因是,没有形成系统的、劳动教育体系。时代发展到今天,劳动教育的内容在不停地修改改善,并且劳动教育的对象越来越复杂,这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形式有了更高的要求。

从劳动教育“单一化”历史经验,可以启示我们进入新时代之后,务必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整合劳动教育的实践体系。具体而言,首先要将劳动教育观念,贯穿于新时代全面育人的全过程。要知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劳动育人的系列观点,都是对70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价值观的继承与发展。劳动教育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社会形成热爱劳动、劳动使我们光荣的社会气氛,这有利于将劳动教育的观念,贯穿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过程。还要有适合当代经济发展的劳动教育课程。进入新时代,我们面对的劳动教育对象具有新的特点,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劳动教育的课程应该多元丰富,能够充分引起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对劳动教育体系进行顶层设计、总体规划,不仅单独开设课程进行劳动实践技能和劳动知识的培育,还应在其他学科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增加劳动实践的机会,培养综合劳动素养,并在各级各类劳动实践中融入劳动教育理念,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系统性课程体系以满足新时代对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2] 李珂,曲霞.1949年以来劳动教育在当的教育方针中的历史演变与省思[J].教育学报,2018(05).

[3] 李庆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探索中的制度创新[J].北京党史,2017(03).

作者简介:尹丁鹏(1993- ),女,四川资阳人,法学硕士在读,四川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经验教训全面发展劳动教育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东山岛抗登陆战斗经验教训及启示
抗美援朝战争中武建里穿插战的经验教训
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的经验教训
美军注重吸取军事历史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