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语言学角度阐述微信表情符号与现代人心理变化的关系

2020-05-03 13:48席子涵
青年与社会 2020年6期
关键词:表情包社会语言学

席子涵

摘 要:网络媒体语言是现代社会语言的重要变体之一,而表情包的使用在网络媒体语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表情包在聊天中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语言表达的意图的直接化和表达方式的含蓄化,同时其对于词汇和句子在语义、语用方面的理解起到了莫大的帮助。文章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浅析微信“微笑”、“笑哭”等表情符号的使用所折射出的现代人心理变化的状态以及二者的关系。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表情包;心理变化

“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这是写在微信官网的标语。微信,自从2011年进入整个互联网平台以来,成为目前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社交软件运行中,最受欢迎的社交移动软件。比起QQ较为繁杂的设计界面和过于个性化的展示内容,微信最受现代人欣赏的莫过于其简洁大方的聊天功能。而微信传统的“小黄人”表情符号,更是现代人情不自禁联想到的最易于情感表达的方式。表情包的在聊天中的运用,无疑折射出人们对词汇或者句子在语义、语境、語用等方面所表达的情感。社会语言学,是从言语社区内人们共有的规范、规则和语言期待等角度研究语言,研究语言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它与人类学和社会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社会心理学有一定的关系。微信表情符号已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呈现出现代人语言表达的意图的直接化和表达方式的含蓄化,对于我们理解现代人的社会交往方式极有帮助。

一、“微笑”和“再见”表情的社会变化和群体差异

美国石英网站于2017年3月29日刊发了题为《当中国人发给你一个笑脸符号,他其实另有深意》的文章,其中表示中国人主要在两大社交平台上使用表情符号——微博和微信,其键盘上提供的表情和样式与外国社交软件不同。同时微博曾有一个热门话题是来讨论“最令你讨厌的表情包”,微笑表情毫不意外勇夺榜首。

早在QQ 2014年版本中,我们熟悉的“微笑”表情就定型了。但是随着表情符号在人们日常交际中占据着越来越多的使用空间(据2006年国家语委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态报告》中公布的数据,在当时表情符号的使用率就已经达到了55.07%),这个看起来冷漠克制、毫无新意的“微笑”随着微信的广泛应用再一次复兴——它也许是微信默认表情中使用率最高的表情之一。在现代中国人的聊天过程中,“微笑”表情所赋予的默认的新的含义意思是:“迷之微笑”——表面意思“呵呵哒”,深层意思却是鄙视、嘲笑或者讨厌的态度。而“微笑再见”的表情,在多数情况下表达了“再也不见”、“友尽”,而不是“真诚的挥手告别”。该表情给人一种不友好的态度,双方心照不宣但明白了没有继续聊天的必要。

现代人对“表情符号”的使用注入了众多语用学的意味,也有话语分析的价值,因为表情和文字通常被人们结合使用。语用学研究说话人试图表达的意思,亦即隐含的意义,也研究人们组织未直接表达的暗含意图的方式。交际的顺利进行依赖于人们共有的知识、对话语的腿短和期待。其中,语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表情符号”配合着语境而诞生并使用,同时体现了人们表达意图的趋向直接化,表达方式的趋向含蓄化。“表情符号”表达了生动的“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的意义,使说话者的言语行为更加具有亲和力,同时显得更礼貌。即便其未包含任何词汇和句法,但可以与词汇和句法共同创造语境,更尤为可贵之处在于“表情符号”能够表达“含蓄而心照不宣”的同时使对话“活泼且更容易被双方接受”。尽管“微笑”和“挥手”表情符号的当今意义令多数人不悦,但比起言语直接的“面子威胁行为”,其表达效果仍较弱。因为“表情符号”是被设计师研究并定义的符合市场需要的产物,其本身就赋予了“维护面子行为”(Face-saving act)的意义,文章的第二部分将对此进一步阐述。

近日,也有人调侃道: “表情符号”的演变和使用使人类回到了4000年前的象形语言。这意味着“符号”具有象形文字一样的功能,其代表着“信息等价物”,“表情包”则是当今社交媒体上最利于传递信息的工具。然而,表情符并不是100%的一般等价物,它的使用与理解也存在主体、个体方面的差异,尤其在不同年龄人看来,可能有截然相反的意思。像简单的“微笑”表情,在长辈看来,上扬的嘴角代表着礼貌而不失稳重,表达赞同或由衷的开心;而在90后、00后看来,可能成了“蜜汁尴尬”——因为年轻人理解此表情“眼轮匝肌无收缩,伴随着视线向下转移,表明此表情不光是假笑,而且映射出负面的心态。而大笑应该是伴随着眼轮匝肌的变化”;但是,中老年人就觉得这个表情很含蓄和蔼,只是想表达简单真诚的微笑。更加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不同群体有不同的“脸庞”,也有不同的“语境”。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90后、00后与他们的长辈之间,成长环境与生活环境有了很大差异,对互联网的熟悉程度、使用程度,更可能放大代际差异。所以才有一种代沟,叫“你的表情包,爸妈看不懂”。

同时,“微笑”、“挥手”的表情符号也体现了礼貌原则中的“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礼貌体现出人们对他人“面子”的意识和照顾,一个人的面子是他在公众中的自我形象。“消极面子”指的是需要独立,寻求自由,不受强迫,一个强调一个人消极面子的行为会表现出对强加的关注。假如对方发送了“挥手”表情,或许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对方想要摆脱束缚,深层意义说不定是:“我受够了你一直以来命令的口吻”或“即便我们表面友好,不适合撕破脸皮,但我其实忍你很久了”等等。另外,“表情符号”还体现了话语分析中的另一重要原则——Grice的“合作原则”(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Grice的合作原则称,在大多数会话交流中,一个基本的假设似乎是参与是面对面的,相互合作,成功的会话需要交际各方的合作。交际者根据会话发展所出的阶段的要求和目标来决定自己说什么。而“微笑”、“挥手”等表情所赋予的现代意义则打破了“合作原则”,即“不合作”的表示。以及在话语分析时,需要注意的言外之意(Implicature)和委婉语(Euphemism)的使用也通常伴随着表情,使得语言更易于表达。因此表情的普遍使用,让对话变得更加耐人寻味,猜想对方的深层意图也需要社会背景知识的基础。

二、“捂脸”、“笑哭”表情所折射的现代人的心理状态和价值观念

万能的“笑哭”表情是当之无愧的表情之王。早在2015年,《牛津词典》评选出的年度词汇是“Face with tears and joy”(“笑哭”),入选的理由是: 传统的词汇很难满足时下快速、以视觉为主的沟通需求,而像“表情符号”则可以填补空白。“捂脸”作为“笑哭”表情的升级版,据腾讯公开数据,微信10亿活跃用户中有50%的人发过。也就是说,目前,有超过5亿人使用过“捂脸”表情。《2018微信年度数据报告》分析了不同年龄段用户最爱使用的表情,该报告表明 00后最爱“捂脸”,90后最爱“笑哭”。自媒体“新世相”曾在2016年发起过一项“24小时不用表情”的实验,在5307名参与者中,超过30%的人失败了,而成功坚持了24小时的人,一半以上觉得煎熬难忍,被提到次数最多的原因是:尴尬。而“捂脸”、“笑哭”无疑是消除尴尬的良药,广泛的普适度使该表情“放之四海而皆准”。

除了避免尴尬以外,“捂脸”和“笑哭”还蕴含了诸多的社会语言学价值。该表情与“微笑”表情所表达的意义某种程度上相反,其意义可以是“让步”与“妥协”,抑或“惊喜”、“不悦”,甚至“无语”。总之,该表情的目的便是使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更加含蓄而柔和——这便是该表情与合适的语境所共同表达的“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的写照。下面列举几则我国大学生的聊天实例:

例一体现的是“礼貌原则”。提问者利用“捂脸”表情使“要求”的语气显得更加礼貌、柔和,使对话看起来不那么生硬、咄咄逼人。礼貌体现出人们对他人“面子”的意识和照顾,一个人的面子是他在公众中的自我形象。“捂脸”表情进一步维护了双方的“面子”和“公共形象”,倘若去掉了“捂脸”和语气词“吗”,就会造成“面子威胁行为”。“表情符号”所表达的意思强于语气词,在此例中,“捂脸”表情是生动形象的“维护面子行为”。

此例中,“笑哭”表情与其语境共同表达了“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积极面子”指的是个体对归属感的需要。一个强调积极面子的“维护面子行为”将表现出对团结的需要并引起人们对一个共同目标的注意。例二的“笑哭”表达了“我支付宝没钱了,我想把微信的钱转到支付宝来逛淘宝/还花呗,你可以帮我吗”的意图,目的是和对方达成一致。此例还体现了“合作原则”,并遵循了数量原则、关系原则、方式原则等。

例三中的“捂脸”进一步例证“合作原则”——成功的对话需要交际各方的合作。首先,图一与例二的说话者都表达了“企图和对方合作以达到目的”的意图,同时图一的表情与文字共同表达了“间接言语行为”的效果,转化为直接言语便是:“如果你经过韵达帮我取个快递吧”。

其次,图二是打破“合作原则”的体现。但由于“捂脸”表情的独特功能,委婉的表拒绝了提问者“想要考题”的愿望。回答者通过“捂脸”自然的隐藏了“我没办法帮助你因为我的老师也没说考题”或者“故意不希望告诉对方考题”的意图,因此达不到提问者设想的双方合作“交换考题”的目标。

综上所述,理解话语的深层含义对于人际交往至关重要。语用学主要是研究说话人试图表达的意思,亦即隐含的意义,也研究人们组织未直接表达的暗含意图的方式。交际的顺利进行依赖于人们共有的知识。而“符号表情”与语言共同作用,展示了说话者内心的深层含义。当今现代人的交往已经离不开社交软件,比如一个“规定时间内请他人帮忙”的话语,如果不加任何语气词和表情,在社交媒体上就会自然的引人不悦。但如果我们注意使用“~”符号、叠词、语气词等,就显得礼貌且自然,与对方达成一致的可能性也会增大。就像网上流传的“微信社交礼仪”:老板要求回复“嗯嗯”,而决不能“嗯”。

但“表情符号”的精妙之处在于其表达意图的直接化和表达方式的含蓄化。生动的表情会使人立刻明白对方的意思并提示双方接下来的聊天过程应注意/避免/畅所欲言何事等等,即便对方因为某种原因不愿意用文字说明。同时,“表情符号”的幽默感大大抵消了“命令/生硬/强迫的口吻”,使得双方即使发生了分歧也不会难堪。同时在一个群组中,“捂脸”和“笑哭”表情有时印证了“中立”的思想,即是“既不合作也不明确拒绝”的意思。通俗的讲,就是“吃瓜群众”来“捧场”,不至于“冷场”而难堪。有时在不知道如何回复消息的情况下,觉得不回复不符合“微信社交礼仪”,便使用“笑哭”和“捂脸”,这也是大多数现代人有意識“维护面子”的体现。

三、“表情符号”使用的性别差异与思考

在进行对话的同一性别组中,女性通常比男性更多地讨论自己的个人感受,男性似乎更喜欢体育和新闻等非个人话题。男性倾向于通过提供解决方案的建议来回应情感或问题的表达,而女性则更倾向于提及与其他女性相匹配或相联系的个人经历。在美英社会语境中,有一种模式是女性通过语言合作并寻求联系,而男性则更倾向于通过提供建议来回应情感或问题的表达。女性的表达方式更趋向试探性,比如模糊性表达和反问句的使用更为频繁。

因此,“表情符号”被定义的属性决定了其更能表达使用者主观的个人经历,而文字则能更加清楚的陈述具体而客观发生的事件。IOS系统的表情和微信中除了“小黄人”以外的表情,似乎都带有部分女性化的特征。如果一个男性使用过多,则下意识被认为“缺少男子气概”。即便如此,“表情符号”从来不是任何一种性别使用的“专利”,它是一种更为直接的表达感情的方式,任何人都有平等的使用权利。我们不应持有“有色眼镜”和“刻板印象”,而应以积极的心态看待“表情符号”的使用,掌握合适而恰当的“微信社交礼仪”,展现一定的情商的同时多向他人传递快乐。

四、结语

“表情符号”显然已经渗透到了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同时,铺天盖地“表情符号”也给予了现代人些许的危机感。例如:社交软件中,大家都习惯用“表情符号”化解尴尬、无奈的气氛等以示尊重、礼貌;群聊中,人们有时争先恐后的“斗图”,恐怕被迫“退出聊天室”或现实生活中被“孤立”;有时人们无法真实的表达情感,而是隐藏彼此的真实意图,习惯性回避问题而不是解决;同害怕因“跟不上时代”、不懂何种表情的意义而不敢随便乱用……

无论如何,“表情符号”是时代应运而生的产物,其产生与现代人的心理状态变化和基础的社会语言学知识息息相关。当代大学生是90后与00后的结合,是“表情符号”的使用者和推广者,是新时代的“弄潮儿”。但是,在我们敞开胸怀接受新鲜事物的过程中,也请理解尊重并宽容对待“边缘化”的人群,相信家长的“微笑”表情只是真心牵挂的微笑,“脸红红”不过是不好意思的害羞,朋友间的“玫瑰花”和“爱心”不是陌生人故意寒暄的标志。我们不应该过多的揣测表情背后的含义,而应使生活简单化,享受并传递网络世界传播的“正能量”。更重要的是,如华裔作家伍绮诗在《无声告白》中写道:“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表情符号”的使用也正是如此,希望“微笑”背后少一些两面三刀,“笑哭”背后少几分无奈,让我们寻觅真实的表情,来表达真正的自己。

参考文献

[1] George Yule.The Study of Language[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2000: 239-240.

[2] 邓晓明,话语分析与商务谈判[J].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

[3] 杨昊.人民日报评论:最爱“捂脸哭”,但我不是00后[EB/OL].2019,1.

[4] 代曼漫.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的反思[J].群文天地,2012.

[5] 王丽玮,吴楠[EB/OL].人民网,浙江频道,2019,11.http://zj.people.com.cn/GB/n2/2019/1108/c186327-33520972.html.

[6] 王焱,黄秋顺.表情包的身体狂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J].社会科学报,1622(06).

[7] Nicholas Allott.Key Terms in Pragmatics[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1-2.

[8] 朱悦,王显志.探析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的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J].教育教学论坛,2012.

基金项目:文章为2019年度海南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30101100389。

猜你喜欢
表情包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我的“表情包”里没有难过
我的“表情包”里没有发怒
多元文化语境中语言变体的社会语言学意义
英语语音国别变体的社会语言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