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微博和微信传播如何实现互补

2020-05-03 13:46樊玲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微博微信

樊玲

摘要:在新时期,微博与微信的合作更加全面地覆盖了不同人群对于信息传递与获取的渠道,成为现阶段发展过程中最不可获缺的社交工具。然而在实践中,微信与微博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受众选择以及传播形式上依旧有较大的差距,搭建恰当的衔接渠道,拉近新媒体环境下微博与微信传播之间的距离以及成为改进人民群众生活的又一项研究,对传媒行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传媒手段:微博;微信

一、微博传播的主要特征

微博作为新浪旗下的社交媒体,能够打造陌生人群之间的直接交流平台,具有较高的开放性。根据微博披露的信息,截止至2018年第四季度,微博的月活跃用户数量为4. 62亿人次,占据了中国总人口数量的四分之一以上。相较微信平台而言,微博更加强调传播的内容,能够实现个体传播与公众传播的结合。微博用户能够在完成注册后通过发布微博消息使得自身粉丝获取自身信息,实现依靠个体影响力的传播。同时微博的传播也具有较高的开放性,所有用户都能够直接获取到用户所发布的消息,完成了公众传播的效果。在微博平台之上,用户能够对内容进行转发、点赞、评论等,用户既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新闻报道内容的传播者具有双重的新闻角色。在微博这个开放的平台上,新闻的传递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同样也会给舆论的发酵提供较为优良的支持。近些年来“范冰冰偷税案件”、“小杨校园暴力案件”、“江苏高架桥坍塌”等事件都是发酵于微博凭条,在引发人民群众广发讨论后直接形成舆论力量。

二、微信传播平台的主要特征

微信作为腾讯旗下的社交网络平台,为用户提供了全面涵盖社交聊天、移动支付、购物以及文章传播等多种功能。相较于微博这一搭建多为交流为陌生人提供沟通渠道的社交属性来说,微信更多是“熟人外交”。在微信平台之上,更多是现实交际的一种体现,相识的人通过聊天、朋友圈等渠道可以进行隐私度较高的互动,信息的传递也显得更加直接。微信平台更多强调信息传递过程中自我意志的展现,所传播的消息多为自身兴趣所在或身边的事情,其传递信息的形式主要有三种:好友之间的微信聊天、朋友圈的状态以及公众号的文章展示。微信平台对于信息更多属于点对点的信息传输手段,这也直接造成信息传播内容种类与范围受到了限制。正式基于微信好友之间的私密性社交,微信的信息传递的到达率与影响效果整体高于微博信息传递,但在新闻话题的形成与舆论引导效果来看,整体表现依旧较为逊色。

三、新媒体时期微信与微博之间的互补性及促进手段

1.在传播主体与传播范围上的互补性

综合来看,微博倾向于信息传播平台,微信则更多倾向于服务性质的平台。新浪微博能够实现大面积的信息的传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横向传递;而微信则能够借助用户之间的黏性,提升信息的接受程度,也就是纵向传递效果较为突出。微信和微博平台在传播内容与传输范围之间的互补能够实现信息传递的覆盖性与针对性的结合,提升信息传递的综合质量。在推进此类互补融合的过程更加强调信息的划分,通过对信息的细化,明确传递平台的定位。如:在微博平台进行信息的大包容度获取与分析后,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所有内容进行细化区分,提炼其中优质版块与微信平台进行衔接,从而完善信息传播的产业化链条,充分利用微信和微博的传播特点的基础上,为更加高质量的信息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实现微博与微信之间的互补。

2.传播内容的互补性

在传播内容的角度上,微博在广泛进行传递的同时,对于信息的承载量提出了要求,对于所发送微博的数量设置了字数的限制,对用户单日的发送条数则并未设置最高限制,更多是一种适应人民群众碎片化信息获取习惯的手段;微信则是在公众号与小程序中的文章数量设置丁单日最高值,却没有对文章的字数添加干涉条件,文章内容更多强调分享性与思考价值。从这个层次来看,新闻报道的展示与人民群众自身观点的阐述能够在两个平台实现有机的结合。需要借助建立微博与微信之间的分享链接与共享平台,实现了相互的查看通道,突破平台自身对用户的限制,提升信息流通的实际价值。

3.从用户的黏性的互补性

微信用户之间的黏性建立主要借助好友关系以及对公众号的关注建立,信息的供给与获取方之间能够进行直接简单的交互,粘性较高;而微博粉丝中则具有较高的不活跃用户,也就是常说的“僵尸粉”,点对面的信息传输模式直接造成信息传递过程中交流的不对称,降低用户之间的黏性。在现实过程中,通过微博手段培养自身粉丝群体之后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手段对活跃粉丝进行交流平台的迁移能够帮助用户更好的维护固有的信息传递关系,拓宽用户间的互动与交流手段,增强信息交换效率,实现两平台的优势互补。

4.互动机制层面的互补性

微博的互动机制具有极高的开放性,陌生的用户拥有较高的机会参与到同一话题的讨论过程中;而微信则更多是好友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具有较高的私密性。正是基于双方在传播手段中的特征,微信与微博在舆论引导的过程中也存在较大的互补性。微博是短时期对新闻导向的引导,则微信则可以通過用户间的交流完成新闻交流过程中思想的深层次变革。借助功能的分工,提升新传媒对于自身社会职责履行过程中广泛性、深度与公信力之间的结合,实现优质的互补。

参考文献:

[1]孙静,汤书昆,新媒体环境下“微信”科学传播模式探析[J].科普研究,2016,11(5):10-16.

[2]杨春红,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及其发展分析[J].新闻传播,2015 (15):39-39.

[3]訾小南,刍议新媒体时代下微信与微博的功能分化[J].戏剧之家,2015 (5):233-233.

猜你喜欢
微博微信
传统媒体所办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分析
微信
微信
“985工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调查与分析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微博的有效运用思考
微信
微信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