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文化与汉代诗歌的交融及成因分析

2020-05-03 16:10殷永建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1期

殷永建

摘要:丝绸文化是我国历史传承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作为物质形态与文化载体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奠定了稳定基础,特别是在汉代时期,国家百业繁荣昌盛,丝绸生产与丝绸技术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形成独具特色的丝绸文化。下面文章以此为基础对丝绸文化与汉代诗歌的融合展开探讨。

关键词:丝绸文化:汉代诗歌:诗歌交融:文化交融

两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把当时世界上的文明大国

中国、安息、罗马等联结起来,并使这些国家以其经济和文化的最高水平互相吸引。这是最早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期。

一、丝绸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丝绸文化也自然带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它不仅包括丝绸产品、生产工艺等物质层面,也包括其所承载积淀的一定时期内的习俗、文学、艺术审美等精神层面。丝绸文化起源于中国,是属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与创造。北方有螺祖饲蚕、南方有蚕神娘娘、湘西有蚕祖传说、中原有盘古植桑,可见关于丝绸文化的传说在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积淀。最早关于丝绸的典籍记载见于《尚书·禹贡》,其中记载了丝、织文、玄纤搞、玄綞矶组等诸多丝织品种类,可见此时中国丝绸已经具备了多样化的发展特点。到了汉代,丝绸之路开辟,丝绸文化走出国门,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创造带向全世界。无论是浩如烟云以丝绸为主题的诗词歌赋,还是数量众多的丝绸文物,都见证了我国丝绸文化辉煌的发展史。可以说丝绸文化伴随着中华文明产生又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中国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丝绸文化并不是丝绸与文化两个意象的简单叠加,而是饱含着浓重的中国特色,是发展着的,具有时代性的[1]。

二、丝绸文化与汉代诗歌的交融的体现

1.丝绸文化与民间乐府

两汉时期民间乐府盛行,乐府内容形势较为復杂,主要体现在幻想性、抒情性、叙事性等多方面。丝绸文化的融入为两汉诗歌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出丝绸文化所具有的作用和内涵。比如:桑是在中国文化中古老的植物崇拜,作为文化意象在抒情类的乐府中被征引却意味深婉。官吏张堪造福百姓,于是百姓歌日:“桑无附枝,麦秀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渔阳民为张堪歌》)无华辞丽藻,就地取材,引喻贴切,直率表达对张君的拥戴之意。文人赋往往语词夸饰,辞藻艳丽,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与精神的震撼。体式一般情况下为先有序引,后有乱辞,中间则是大篇幅的叙述、描绘。有学者指出:“在文学的层面上,赋与乐府也有着一定的关系,乐府艺人在对采自民间的歌谣进行加工时,或许对同时的文人作赋的手法有所吸收,如许多乐府都是铺陈排比的特点,反映了与汉赋相近的修辞趣味。从内容上看,乐府的歌乐舞戏,也是汉赋重要的表现对象之一。所以在汉代,赋与乐府之间,是有一种相通性的,并不像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样隔绝。汉代诗歌如何生成,是个复杂的问题。一种文体的发展既有其内在机制,同时往往又在与其它文体互动中获得滋养,所谓“各种文学体裁之间相互渗透,吸收其他体裁的艺术特点,变化出带有新的气质的作品”,尤其是丝绸文体,往往更需要借助其他文体积累的创作经验。在汉代,赋体是优势文体,经过众多名家的精心创作,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能够为汉代诗歌提供艺术资源。因此,从诗歌内部规律入手,结合赋体的艺术特点,对汉代诗歌生成问题进行研究,不失为一个有意义的尝试。

2.雅俗隶属有别时期在

两汉初期,周轰雅乐已经僵化并快要消亡期间,雅正的思想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并逐渐受到了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从此,在江山初步确立之时,刘邦就开始重点修复雅乐,指导西汉鼎盛时期,依旧将编创的全新雅乐体制放到首要位置。从隶属层面上看,太乐令主要负责雅乐的管理,通常用在祭祀王礼殿诸食举等较重要严肃的音乐活动中,在汉乐四品中属于前二品,享受特殊的待遇。乐府令当中的俗乐,在当时的政治地位较低。从历史记载中能够看出,直到东汉时期,都没有彻底恢复乐府创建制度,但新的统治者都能够探索到有效的方法,积极效仿西汉初期的体系,分别设立太予乐以及承化两个机构,来科学管理雅乐与民间俗乐。

三、丝绸文化与汉代诗歌的交融成因分析

首先,社会原因。汉代丝绸业高度发达,汉代高度发达的经济为丝绸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营造了浓厚的丝绸文化氛围,因此大量丝绸文化意象在汉诗中出现也是情理之中的。在加上女性形象频频出现于汉代诗人笔下,诗人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丝绸服饰的衬托。因此,在汉诗中无论是宫女、思妇、贵族妇女还是歌舞伎的形象总是与丝绸意象相联系的。其次,个体原因。除了社会原因之外,诗人所特有的家庭环境、人生经历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且这种影响又是潜移默化,不易被察觉的。以汉代婉约派诗人代表温庭筠为例,他这一生落魄无行,以绮情自遣,常流连于歌楼妓馆的浪子经历,拉近了他与歌妓们的情感距离,因此在他的诗中有大量的女性形象出现。温庭筠将丝绸意象作为刻画女性外在形象、开掘内心世界以及描写居所环境的重要工具,并以工笔细描的手法着力刻画她们的服饰之美。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丝绸文化意象的运用,开拓了两汉诗歌的创作视野,丰富了两汉诗歌的创作素材,增强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以诗歌为平台丰富了汉代丝绸文化的内涵,让丝绸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张静.汉代音乐的艺术特征及历史地位[J].戏剧之家,201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