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践行群众路线研究

2020-05-06 08:59杨满康
青年与社会 2020年7期
关键词:群众路线新时代研究

杨满康

摘 要: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之一,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和娴熟运用的制胜法宝,要在新时代发扬光大。灾后重建以来,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在重建中不断使之具体化,实现了践行群众路线化危为机,走重建新路把好事办好的执政宗旨,成为新时代践行群众路线的典范。

关键词:新时代;群众路线;研究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之一,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和娴熟运用的制胜法宝,要在新时代发扬光大。习近平指出:“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这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党的未来走向的深刻揭示。灾后重建以来,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在重建中不断使之具体化,实现了践行群众路线化危为机,走重建新路把好事办好的执政宗旨。

一、依靠群众撼山易,脱离群众搬砖难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灾后重建的核心主体是灾区群众。他们是地震灾难的受害者,也是灾后重建的参与者,更是重建成果的评判者、受益者。没有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灾后重建就会失去广泛的民意基础,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灾区重建自始至终坚持把“灾区群众广泛参与”作为推动重建工作的主线,“把好事办好”作为灾区群众满意的标准,团结带领广大灾区群众重建幸福美好新家园。

(一)“问需于民”,把群众的安危冷暖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

当灾难降临、地动山摇之际,惊慌失措的人们最希望的是有一根擎天大柱,撑起一片安全的天。危难之际,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共产党人,义无反顾挺身而出,把群众紧紧团结在自己身边。平时工作看得见,关键时候冲得上,危难之际豁得出,是共产党人形象的体现。“群众需要时,有我!”就是共产党人存在的价值。灾后重建千头万绪,应该从哪里入手呢?“从群众最迫切的需要入手”,这就是雅安实践的答案。

于是,雅安在全市范围广泛开展“一根凳、一席话、一条心、一起干”“四个一”走基层活动,深入了解民情,仔细倾听民声,认真收集民意。市级领导带着感情带头走村入户,进灾民屋、讲灾民话、聊灾民事,“面对面”“心贴心”交流沟通,用温情和笑脸慰问群众,疏导情绪,鼓舞士气。通过和群众的互动交心,深度了解基层干部群众的真实诉求,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工作创造了前提条件。以后,雅安实践中就以群众的呼声作为我们工作的导向,积极回应民意,做好事办实事解难题,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里。所以“呼声导向”,是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点滴心得。

(二)“问计于民”,把群众的智慧凝聚在创造性实践中

善于吸纳群众智慧、总结群众实践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灾后重建的成果是群众智慧和力量的结晶,也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积极吸纳和集中群众智慧并将其凝聚融入到創造性实践中的结果。

在重建中,怎样集中群众智慧,雅安做了一些探索。雅安广泛开展“两代表一委员”(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联系活动,积极推行群众代表列席基层党组织会议制度和重建户大会、党员会、院坝会“三会”工作制度,将群众意见集中整理后提炼出合情合理合法建设性观点或办法,转化为党委政府推动重建的具体措施。在帮助群众度过难关同时,又从群众中吸取智慧和力量。

“自建委”到“自管委”模式就是这样。住房重建从规划制定到具体建设方案都充分征求社会各个层面和广大群众意见,规统统建、统规联建、自主重建等建房方式供农户选择,做到群众自己的房子自己选。新村建成入住后,为解决由“散”到“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雅安又借鉴居民住宅小区业委会模式,推动“自建委”向“自管委”转型升级,引导群众自主履行环境整治、住户安全、和谐文明、产业发展等“四自管”职责,有效解决了群众集中入住后的一系列问题,实现了群众“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在推广总结的基础上,雅安利用雅安获得地方立法权契机,制定首部实体性地方法规《雅安市新村聚居点管理条例》,对新村聚居点“自管委”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确认,使之成为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方式。

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群众就能涌现惊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疏浚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渠道,搭建民众建功立业的平台,把思想尊重和工作放手有机结合,是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又一经验。

(三) “问政于民”,把群众的监督转化为“廉洁重建”的“安全阀”

灾后重建是经济资源比较集中的工程,又是一个赈灾济民的良心工程,还是一个社会关注度很高的社会工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工程建起来,干部倒下去”的现象时有发生,迫使雅安不得不高度重视“廉洁重建”,时刻绷紧党风廉政建设这根弦。为此,雅安积极探索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结合、党员干部自我约束与制度约束结合的途径和方法,使灾后重建总体成为展示良好党风政风作风的工程。

雅安灾后重建一直在“聚光灯”下前行,一举一动都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曾有一段时间,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少数群众对重建政策误解,通过网络散布谣言,挑唆、煽动不明真相群众“闹事”。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回应,“小事”就可能发酵成“大事”,“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所以,雅安重建中加强重建信息公开,主动抓好舆论引导。通过现场公示、网上公告、网络问政、新闻发布等方式,及时准确、实事求是地反映重建项目进度、重建资金使用情况和阶段性成效,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及时给社会交本“明白账”,提高了社会各界对灾后重建的认可度。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网络对话机制,设置“雅安网络问政平台”,健全网络问政第三方评价机制,使群众的意见建议得到常态化重视、规范化处理和制度化落实。“网络问政”,被人民网等权威媒体评价为“实现了群众路线的网上新走法”。“4.20”地震以来,雅安成功处置各类涉雅涉灾舆情1000余起,未发生重大负面影响。

本着“项目建得好不好,重建群众说了算”的原则,雅安广泛引入社会监督。这不仅是对灾后科学重建“以人为本”的体现,对行政监督的有效补充,更能充分保障公众对灾后重建的知情权、参与权、检举权和评议权,是实现科学重建、民主重建、依法重建的重要举措。具体做法是:建立重建项目社会评议机制,明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城乡住房、防灾减灾等四类与灾区群众生产生活关联度较高重点项目在竣工验收前,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邀监察员、媒体记者、项目实施地群众等对项目的重建效果、工程质量、廉洁规范、公开公示等进行评议,并将评议结果作为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社会各界组成的评议团中,群众始终都是主体力量。重建中,累计对1827个完工项目开展社会评议,群众综合满意度近95%,极大增强了群众的参与度、认同感、获得感。

让群众监督有制度、有操作、有力量、有效果,成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各方面工作的“验证码”、“安全阀”、“连心锁”,是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又启示。

二、切实实现维护发展好群众利益,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灾后重建本质上是民生工程,必须站在群众利益的基点上去谋划,去思考,力求每一项工程、每一件事情都有符合规律的生命周期,满足群众的心理预期。

(一)“生命工程”让群众更安全更安心

灾后重建雅安根据群众迫切需求首位推进住房重建,但防治地灾也同样刻不容缓。震前勘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667处,震后增至2607处,极易造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严重威胁灾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治理地灾,给群众的生命安全构建一道严密的保护体系,就显得格外重要。为此,雅安率先实施了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命工程”。

一是高效实施治理工程。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将工程类项目依法依规纳入应急治理工程实施,采用竞争性谈判、直接委托、依规下浮预算等方式,减少复杂的中间环节,缩短启动时间、赶抢项目工期,高效实施应急治理工程。对小型简易地质灾害排危除险工程,吸纳当地群众直接参与实施,营造人人重视地质安危的主动氛围,有效加快排危除险进度。全市387处应急排危除险,235个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主体工程在2014年主汛期前完成并投用,为三年多来雅安灾区安全度汛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二是全面抓好群测群防。在加强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隐患点专业监测的同时,健全完善市、县、乡、村、社、监测员6级群测群防工作体系。针对当地群众熟悉地质灾害隐患点地形地貌的特点,广泛发动群众主动参与,及时预警,实现监测、防控全覆盖。合理设置公益性岗位,落实群众专职监测员,既实现点点有人盯、处处有人防,又推动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由“无义务的责任”向“有责任的义务”转变,极大拓展了防灾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三是主动避险提前避让。始终坚持“防范胜于救灾”理念,加强对受威胁群众、基层干部、监测人员等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与应急演练工作,让群众掌握避灾知识,熟悉撤离信号、撤离路线、避险场所,确保群众心中有数、理性应对,“闭着眼睛都知道往哪里跑”,不断提高防灾避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针对极少数群众安全意识不强、不愿搬迁等情况,乡镇、村组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做好思想工作,确保所有受威胁群众及时转移、迅速撤离,并及时拆除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住房,防止汛期群众自行居住遇险。“4.20”芦山强烈地震至今,雅安避险搬迁安置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3330户,主动避险转移11万余人次,成功避险59起,成功避险转移群众4240人次,灾区没有发生重大群死群伤事件,实现了强震之后无大灾的防灾目标。

老百姓的生命安全高于天。所以只有把人民群众举到天上,人民群众才会把我们举到天上。共产党执政就要时刻把群众利益置于最高。

(二)产业重建让老百姓“生活的更体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检验践行群众路线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雅安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核心是缺乏产业支撑。受地震影响,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仅为3.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5%,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下降24.09%。全市产值上亿元企业不足百家,群众增收缺乏有力支撑。

产业重建是增强灾区“造血功能”,解决灾区群众长远生计问题的基础。为此,市委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确立了“抓住灾后恢复重建大机遇、做好生态文明示范大文章、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的总体思路,积极探索“绿而美、绿变金”的特色发展之路。具体操作上,坚持把产业重建作为灾区跨越发展和同步小康的重要支撑,明确了“农业强底座、工业挑大梁、三产当尖兵”的产业发展思路,着力增强灾区造血功能,让灾区群众通过产业发展增收,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一是以新型工业强财力促就业。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对新型城镇化、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增加财政收入和新的就业岗位,整体上解决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大多数、平均数问题。新建、扩建9个工业园区,芦天宝飞地产业园区全力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中恒天汽车、广药王老吉等一批事关灾区长远发展的招商项目,形成环雅安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合作发展新格局,全市工业园区建成区面积、工业园区营业收入分别较震前增长68.9%、118.6%,新增总产值上亿元企业47户,新增就业1.87万人。二是以生态产业惠民生富群众。坚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产业扶贫、生态富民相结合,大力发展雅茶、雅竹、雅果、雅药、雅鱼“五雅”特色产业,建成5个特色农业示范园和3条百公里百万亩生态茶叶、果蔬、果药特色产业经济走廊,以及多条产业小环线,成功打造名山牛碾坪茶旅融合主题园区、雨城“中国藏茶村”、芦山龙门休闲农业园区、宝兴雪山村、汉源九襄花海果乡等一大批以乡村旅游、休闲康养、农耕体验、观赏采摘为重点的休闲农业示范基地,成功创建全国首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國家4A级旅游景区由震前的3家增长到18家,综合收入比震前增长161%,间接带动就业近15万人,让更多的灾区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致富。三是以重建帮扶摘穷帽拔穷根。把灾后重建与精准扶贫、奔康致富紧密结合起来,扎实推进“灾后重建帮扶一批”,把重建各类项目资金向贫困村集中倾斜,充分运用重建形成的丰硕成果,集中精力打好脱贫攻坚战,不断提升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实施“灾后重建帮扶一批”,改善4.7万扶贫对象生产生活条件,减少集体经济空壳村66个。截至2016年底,全市103768名农村贫困人口减贫85673人,全市贫困发生率从9.1%下降到1.6%。低于四川省同期4.3%的贫困发生率。

猜你喜欢
群众路线新时代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