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课堂实践教学的行动研究

2020-05-06 08:59陈曦
青年与社会 2020年7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实践教学

摘 要:文章通过日常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运用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梳理总结社会工作课堂实践教学的授课方式,充分利用多元教育手法改变课堂授课方式,结合专业实习实践,加强日常生活的观察与互动,总结和梳理社会工作专业课堂实践教学的方法和经验,进而针对现有探索经验进行反思。

关键词:实践教学;社会工作;多元教育手法

一、问题提出

从发展历史来看,教育被认为是教师的职责,无论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还是“提问式”教育,教师毫无疑问被认为是推动者和实施者。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不仅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而且十分注重实务知识的体验与实践,因此,社会工作课程教学需要结合理论知识与实务经验,不可固步自封,而要将不同社会资源纳入课程教学实践中来,充分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法,假发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故对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也有更高的要求。由此引出文章的研究主题,运用多元教育手法探索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创新的新路径。

二、文献回顾

行动研究最早是由社会心理学家Kurt Lewin(1890-1947)提出,被教与学、社会工作、心理学等专业所使用,是一种跨学科和领域的研究方法(古学斌,2013)。古学斌(2013)指出:“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是一种新兴的研究范式,也是一种实践培力增能之助人工作方法,它是集研究、教育和实践与一体。”

Kurt Lewin认为,行动研究最重要的特征是:行动与研究相结合,主要关注行动过程中什么样的动力和条件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与改变。后来,Smoekh与Lewin(Somekh & Lewin,2005)总结了行动研究的八个原则:行动研究结合了研究和行动;行动研究是研究者和参与者的协同研究;行动研究必须建构理论知识;行动研究的起点是希望社会变迁和致力于社会正义;行动研究必须有高度的反身性(reflexivity);行动研究要探索各种各样的实用性知识;行动研究对于参与者而言必须产生强有力的学习(powerful learning);行动研究必须将对知识的探究放在更宽广的历史、政治和意识形态脉络下(古学斌,2013)。

台湾学者陶蕃瀛认为:“每个人都是行动者,每一个行动者都处于某一个社会位置,在该社会位置的角色与情境下行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在做行动研究,或者每个人进行的研究都是行动研究。要被归类为行动研究必须是有意识的研究工作,并且是行动者自主的研究。行动研究必然是从行动者真实的社会位置进行观察、收集资料和分析”(陶蕃瀛,2004:36)。

行動研究强调实用性关怀,它不仅是一个研究者对行动者行动的研究,而且是一种学术探究的研究方法(古学斌,2013),正如夏林清老师所言,它是一个致力于寻求改变的方法(夏林清,1993)。行动研究的几个核心思想:(1)它是“一切参与行动的人的研究”;(2)行动者不仅是研究改善实务工作者的实务工作,更是改变了实务工作者的生命;(3)故事是行动研究者进行研究的主要资料;(4)行动研究中最核心的方法是“反映对话”;(5)行动研究强调理清人的复杂的生存脉络,清晰处境;(6)行动研究的目的是寻找改变的可能性和促进改变,而关系、空间和机会是“改变”的条件(杨静,2013)。

社会工作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特别强调人在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均是行动者和学习者,在不断对话的过程中,创造共同知识,进而实现学习的目的。

三、实践探索

(一)改变课堂

(1)营造氛围

每个人都会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安放自己,真正打开的交流,需要教师营造一个开放、包容、舒适的环境,无论在哪个位置,安顿自己,是最关键的前提之一。

真诚的打开,需要时间、耐心,与每一届学生接触,营造一种安全的氛围都至少需要三分之二个学期,甚至更长。而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则需要留意许多不经意的生活细节。

那次团康后,你喊我名字是你第一次感动我,因为在那之前我们还没有交流过,今天看到明信片上的话是你第二次感动我,因为我受之有愧,上帝摆在我身边的每一个人,就是对我的每一个祝福,谢谢你,如此美腻的祝福。(C同学的微信留言,2014-12-31)

一个老师,往往面对数十个学生,但对于学生而言,更希望被关注、被平等看待,有一个机会发声。学习接纳学生不同的态度与想法,是创造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的前提之一。打破原有的师生关系,以一种包容、平和、开放的态度对待师生关系,d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平等的关系,打开内心,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不是不会遇到困难,而是努力让自己强大起来,用坚定的内心,应对最坏的结果。

(2)多元的协作手法

课堂,不只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教室:

在大多数人的固化思维中,课堂,只能是四四方方的教室,而我,则更喜欢外面广阔的蓝天。我会针对不同的课程设计场地,最常用的是桌椅可以活动的空间,或是舞蹈厅、操场等空间。例如《团体康乐辅导》课程,将学生带到户外操场进行,课程内容可以设计为运动会等形式;讲到《公平贸易》的章节时,可以将课堂设计为以物易物市集等形式。

此外,在课程设计中,设计一些课程实践环节,例如《农村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中,可以请学生分成不同小组,亲自前往社区、学校、工厂等不同地方,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进行访谈与观察,真正进入他们的场域中,感受氛围,找寻第一手资料。

常用的参与手法:

虽然可以跳出教室的框框,却不可否认教室的功能与作用,如何在教室中运用不同的手法?我会根据情况而定,多种手法相结合。小组讨论、世界咖啡馆、情景模拟、辩论会、自由辩论、4F提问法、ORID提问法、SWOT分析法、团队共创、一人一故事剧场、绘本治疗(绘画&撕纸)、身体艺术、场景道具、各类热身游戏……通常在一个课堂中,可能不只是运用一个,而是多个结合。

举例而言,协作手法贯穿整个课堂,《农村社会工作》讨论“社区文化”的章节,目标是希望学生理解在社区中,不同宗族部落之间的矛盾以及族群之间血缘、地缘关系的紧密性,看到背后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连结。上课前,我会给学生一个半开放式的案例,学生根据角色分成不同的小组(设有观察组),各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情景模拟,之后就某一个关于宗族祠堂的争议话题,进行分组辩论,解决该祠堂使用权的问题。最后进行整体的反思与讨论。

协作手法根据课程内容,可以做整堂课的设计,也可以是课程中某个环节,参与式教学只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例如,运用“空椅子”方式,讲解和讨论“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关系”的话题,简单小巧的方法,可以短时间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并且印象深刻。

多元教育手法运用到的使用工具,对于学生而言,也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学工具也需要不断修改,根据学生特点、课程内容等做适当的调整与改变。

意料之外的课堂:

课堂,除了按照课程设计的预想之外,也会有一些不期而遇的情况出现。

在我尝试用体验式教学的方法之后,逐渐发现学生有一些改变,懂得抓住一些机会表达自己、反思知识、提出见解,甚至于在课堂中与教师对话。我的同事给学生上课,请学生谈谈对于中国教育的看法,学生出乎意料地开始在课堂上进行自由辩论,讲出自己期待的课堂是可以拥有“发声”的权利,每个学生可以自由表达的课堂,而非与高中一样的“灌输式”课堂。同时,他们对于我的上课方式也提出认可,希望可以给予他们更多思考、发言的机会,让他们开始学会如何独立思考。

体验式的课堂,对教师的挑战非常大,需要拥有足够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共同学习的效果在学生身上体现,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空间和启发,不断鼓励与支持。

反思性的提问:

现代化科技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空间,单纯地知识可以很容易被找到,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无益,真正的思维火花是在分享、讨论、碰撞中产生,而这一切需要思考与提问,因此,我在课堂中会运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和思考方式,鼓励学生不是简单的接受知识,而是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作为教师,起初会担心学生的沉默、质疑,但我却我透过沉默,看到不同学生的状态,反思课堂氛围的安全感、教师表达或讲解的清晰程度、学生当下的状态等,都会直接影响课堂的效果。反思性的提问可以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引发内心的好奇,学习看待问题的方法,逐渐找到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机会。

(二)实习实践

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模型中,将知识维度(学什么)分为事实知识、概念知识、程序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将认知过程维度(如何学习)分为六个过程,分别是记忆、理解、引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仅能满足事实知识和概念知识层面,培养学生记忆、理解能力,而引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能力则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培养。

课堂教学之外,我担任社会工作专业项目督导,直接指导学生专业实习,加之,该项目是农村社会工作项目,所有社工与实习生都需要扎根社区、同吃同住,因此,在真实生活中,看到学生的每个面向,尤其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与成长,对知识的分析、评价和创造等能力,都充分展现出来,同时,通过团队氛围以及其他成员互相影响,从而实现对学生“全人”的教育。

(三)日常生活中的互动

夏林清老师曾说:课堂一定是要在真实的过程中看见的,而现在的课堂是一个虚拟的。因此,协作需要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开始,不是以成绩、专业等单一标准评判每个学生。教师应该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充分了解每个人的真实生活,用不同的视角看到学生的真实样貌,从而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想法、需求。

此外,通过日常生活与学生建立起的连结,也让学生能在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找到师生彼此互动的机会和空间。

作为学生,迈入象牙塔,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生存、如何做人、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而作为老师,除了传递知识外,拥有更丰富的人生经历与阅历,应该在学生需要时给予更多的点拨与指导,在其踌躇纠结时,点破迷雾。

四、社会工作反思

(一)协作,不是简单的玩游戏

越来越多的社工教师开始运用体验式教学手法,然而,更多地是从形式出发,学生对此有这样的反应:

每次都是玩游戏,没什么意思,好多游戏都玩过,不想玩,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Z同学对话,2016-09-25)

学生常会用“有趣”、“好玩”等词语定义课堂,却忽略了课程设计的初衷。体验式教学不仅是方法,背后更是理念与理论。游戏只是一种手法和方式,现在的社会工作教育课堂中,往往喧宾夺主,失去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本质的关注。

(二)教学,是一個完整的体系

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更应该考量如何将课程体系化、不断加大课程与知识的深度和难度,课程之间不是单独的部分,而是整体之中重要的环节,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学生培养的体系性与发展性,更值得社会工作教师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 古学斌.行动研究与社会工作的介入[J].中国社会工作研究,2013:1-30.

[2] 陶蕃瀛.行动研究:一种增强权能的助人工作方法[J].应用心理学研究,2004(25):33-48.

[3] 夏林清.实践取向的研究方法[J].由实务取向到社会实践,1993(03):27.

[4] 杨静.回观历史,辨识经验,寻找变的力量——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行动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9):104-113.

[5]  Somekh·B.&Lewin·C.(2005).Research Methods in Social Sciences.London: Sage.

作者简介:陈曦(1989- ),女,汉族,内蒙古包头人,博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社区发展、农村社会工作等。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