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准扶贫理念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

2020-05-06 08:59郑睿颖张百慧李露征张桂根
青年与社会 2020年7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精准扶贫

郑睿颖 张百慧 李露征 张桂根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对于大学生的资助工作越来越重视,新形式下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有着新的要求,文章通过分析现今高校资助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其短板探讨出培养和引导困难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方法,進而提出帮助贫困大学生物质与精神双重帮助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资助育人;精准扶贫;心理帮扶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州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精准扶贫”重要思想。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帮扶大学生的前沿阵地,随着国家对于其“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视,学校也应当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做到政策公平、公正的落地实施,进而稳定推进。

扶贫重在扶志,各大高校的资助工作大部分都是从学习、生活费用上帮助,而这离国家倡导的扶贫扶志还有一定的距离,高校应当将育人提升在新的状态模式上。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引导、教育学生勇敢的面对困难,敢于积极的去努力,培养自己的“自强自信”,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努力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

一、高校资助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国家对于贫困的学生极其的重视,不仅仅建立了相关的制度,而且也设立了相关的体系,如“奖助勤贷补免”,网络平台的资助工作、感恩教育活动等。尽管如此,我们也不难发现,政策的设立和落实还是有它的不足之处。

(一)精准识别方法落后,贫困认定标准单一,程序落后

各大高校的贫困生认定是一年一次,其主要的工作是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以及建档立卡户的工作。每年由学生提供贫困证明材料,班级民主评议,初定班级各档次贫困生,班主任认定审核后,由学院领导审核认定,并提交学校资助管理中心,学校统一公示,看上去程序完整,但从操作层面看,认定过程主观性大,贫困证明材料的开具存在“人情开”,班级民主评议存在“人情票”;学生贫困情况的掌握对辅导员是一个难度较大的工作,存在无法及时掌握困难变更情况,对于羞于表达自身困难的学生,存在着一定的不公平性。

(二)精准需求同一化,缺乏差异

每个贫困生的困难原因不同,他们的实际需求也不同,当前资助形式中,经济资助为主,缺乏目标精细化,仅仅关注贫困学生的共性,缺乏对个体差异性的关注,这就导致了资助效果精准度差。

(三)精准形式片面化,缺少精神扶贫

高校的资助形式主要是针对经济贫困展开的,资助工作更应该注重育人功能。当前高校资助还是以经济资助为主,缺乏对贫困学生的精神贫困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或者家庭突发变故引起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会有些学生在思想上接受困难,或者心理自卑心态,这样的学生非常值得关注和帮助。高校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或许只是表面现象,复杂的家庭困境、突发的家庭变故等会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这些困境不是仅靠经济帮扶就可以解决的,心理帮扶不可缺失。

(四)精准效能表面化,缺少反馈评价机制

当前的资助管理中,以奖助学金发放到贫困生手上,意味着本轮资助工作的结束,缺乏对资助后续效果跟踪反馈和审核评估。资助工作是一个长效管理机制,更是一个循环向前的发展机制。从短期看,资助是否缓解了学生的贫困,生活条件是否改善,贫困生对于各类助学金使用是否合理;从中期来看,贫困生利用勤工助学是否基本满足生活所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提高等;从长期看,学生的人格是否更加健全,自立自强,诚信感恩等。这些都应该是资助管理中应当跟踪和反馈的,没有反馈机制,就无法发现问题和改进优化工作,也难以最大效果地发挥作用。

二、高校资助管理工作精准化思考

(一)精准认定

公平和公正是贫困生认定公众中最重要的一点。而国家所推行的“精准扶贫”旨在把扶贫资金真正落实到需要帮助的困难的家庭,这就要求学校合理的分配其资源,实现其资源效益的最大化。高校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利用大数据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针对学生的情况设立合理的资助方案。首先,各政府职能部门联合共享贫困学生信息,确定各种各类困难家庭学生情况,对贫困学生有一个比较官方的认可度;其次,走访部分困难学生家庭,实地调查了解;再次,引入互联网技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利用大数据来对学生的消费水平进行量化测评,体现认定的科学性和公平性;最后,动态常态化认定机制,一年一次的困难生认定工作,要依托学生群体、辅导员、班主任,及时把握突发困难的学生情况,动态化认定困难生。准确计算并分析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科学认定特别困难学生和一般困难学生。

(二)精准帮扶

高校帮贫扶贫工作的落实普遍以无偿资助的“输血型”方式,如困难生补助、助学贷款、减免学费这几个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学生生活困难的情况,但这只是一个短期的效果,并不具备长久性。对于大学生的资助仅仅停留在物质这一方面是远远不够的,更应当的是精神上的富足,如果不能解决学生的自卑心理,那么资助工作也只是停留在一个浅显的水平。“我们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所说的话。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也是如此。学校应当把精神资助与物质资助两者合二为一,如此才能达到资助育人的真正目的。第一,学校应尽可能多的为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提高岗位工资,让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培养学生自力更生的精神,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第二,高校可以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通过活动去引导学生树立自强自立的意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三,关注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国家和社会对其的资助,以此为动力,发奋图强,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奉献社会。加强对困难生的思想教育,促进其健康发展。

让每个莘莘学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都能够找到自己、健康的成长,是党的十八大关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的重要部署。这是在对“不失学”的基础上,对资助育人工作提出的进一步的要求。高校必须在落实其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点,学生的成长规律来制定相应的措施,通过活动参与、心理辅导、学习指导与规划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成长,让学生真正有所得,有所获。

(三)精准管理

良好的体制建设是高校在资助育人工作实施上的重要一环,高校应当在国家已有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地改进、完善其体制机制,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效率。一方面需要从发展与全面的角度去思考与考量问题。一方面,需要设立更加完善的资助工作机制与领导体制。要始终从全局、统一的角度出发,将资助育人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做到季度小总结,年度大总结,将工作进一步落实与改进。组建学校、学院的资助工作小组以及班级帮扶小组,力争做到细化落实。强化各部门、各校园的沟通与合作,做到全方面、全方位切实可行的做好资助育人工作的评估与落实,确保其工作的畅通。另一方面,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资助育人工作评价体系,规范资助学生的评定流程,以高标准的要求准则来评定、做好监督工作,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担当意识,做好定性与定量、客观的统一,外部和学生内部评定的统一,短时间与长时间助力学生成长、进步的统一,进而建设科学、可行的资助育人体系。

三、结语

学生的资助工作不仅仅是建立在经济领域方面的支持,更體现在对育人工作的重视,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高校的资助工作不仅仅局限于短暂的物质帮助,更为重要的在于心灵的慰藉与健康成长。同时,引导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也是高校应当致力做好的重要一环。帮助学生在思想上树立感恩意识、让学生学会自强自立、努力学习,将温暖与感恩传递给社会,传递给身边的人。

参考文献

[1] 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05).

[2] 方思仪.精准扶贫背景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新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8(23).

[3] 王嘉毅,封清云,张金.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教育研究,2016,37(07).

[4] 习近平赴湘西调研扶贫攻坚[EB/OL].新华网,2013-11-03.

[5] 张秀杰.精准扶贫理念指导下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创新思考[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33):68-70.

[6] 徐燕婷.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资助育人工作探析[J].科技视界,2018(24):143-144.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编号为:19YB145;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8年度校级科研计划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编号为:2018JXGXSZPT006。

作者简介:郑睿颖(1972.11- ),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精准扶贫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让阳光点亮你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