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外部影响机制研究

2020-05-06 08:59龚丽萍杨妮
青年与社会 2020年7期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大学生创业创新创业教育

龚丽萍 杨妮

摘 要: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通过改革教学及考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从而使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2017年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到2020年,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人数显著增加。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业面临的困境也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这两方面因素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的自我效能感。为此,本文将从教学内容与形式、教育师资、教育国际化与教育平台等方面入手,分析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影响我国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外部机制。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外部影响机制

自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后,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去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再次重申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鉴于此,《意见》要求高校明确自身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积极进行教学和考试改革,制订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上述转变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生对自我能力的肯定程度,而这又直接反应在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学者指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仅受学生的自我认识影响,学生的所处的环境、學生的相关经历也将对其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1]还有学者明确指出,学生在专业上的自我效能感会直接影响其在事业上的自信与成功,而培养学生专业自我效能感的关键途径就在于学校教育。[2]鉴于此,本文将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基点,从教学内容与形式、教育师资、教育国际化与教育平台等方面入手,分析影响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外部机制及因素。

一、影响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外部机制的不足

尽管国家大力提倡和强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不仅要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要促进知识普及以及促使学生将专业知识向创业能力的转化。然而,随着高校创新创业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学者发现,我国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当前面临着严峻问题,不利于学生创业的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程度不够,创新创业理念滞后

我国政府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适时调整了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和要求,提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方针和政策。然而,部分地区的高校对国家提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认识还不到位,未能对其有一个正确的把握,甚至“把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技能培训或企业家速成班”。[3]这就使高校不能有效理解和把握国家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在源头上与国家倡导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产生了一定的差距,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在学生群体间有效实施,不利于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正确认识和了解。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足,就业指导课程固化

国家在《普通本科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规定“创业基础”必须纳入高校必修课教学体系。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学校的创业文化和创业氛围并不浓厚,学生获得的创业教育远远少于国家的规定。[4]与此同时,据了解,部分高校的创业和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依旧遵循传统教育模式,内容陈旧、单一,不能与当前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有效结合,未能让学生体会到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给他们带来的非同寻常的影响。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薄弱,不利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由于部分地方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缺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且未能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使得教师们没有明确的教育方向和目标。加上教师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较少结合社会发展步调,调整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以致于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停留在口号上,未能得以落实。[5]

(四)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短缺,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大学生创业经验不足,创业平台受限,以致其创业能力较低,创业成功率普遍偏低。[6]部分高校因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有利平台和必要场所,从而无法开展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然而,部分高校虽有创新创业基地,但因其硬件设施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从而一方面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还限制了部分学生接受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二、完善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外部影响机制的出路

(一)高校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加强师资培养与建设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其源于对教育现实的思考,是教育主体对教育现实的自觉反映。因此,理论上它们是教育理念的持有者对教育的清醒认识,是他们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7]高校应积极研读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和指导思想,形成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创新创业师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的培养。在组织学校内部集中学习和培训的同时,加强校际之间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交流与学习,在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和学习他人的优秀做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本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与模式。

(二)更新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方法,改革就业指导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是学生获取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它们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与理解。班杜拉曾经提出,教育活动将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学校应该利用适当的教育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8]鉴于此,本文建议学校应该一方面通过整合学校的创新创业资源,如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等,从而形成创新创业的体系和平台。另一方面还应集结创新创业师资,打破传统就业指导课程的思维模式和现有的教学套路,优化教学方法。不仅要开发适合社会发展步调的就业指导课程,还应该摸索具有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创新创业教育新特色。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目前,我国各高校都在积极响应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但内容和模式缺乏新意。有学者还提出,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9]。鉴于此,本文建议国内高校应在认识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加强与国(境)外相关高校之间的联系,引进国境外高校的优势师资,利用国境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孵化器和基地。一方面不仅有利于给学生提供实践和拓展视野的会,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兴趣;另一方面还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本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短缺与不足。

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调整创新创业的教育形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思想模式,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不高。相关研究表明,适当的外界激励因素将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10]鉴于此,本文建议高校可以调整创新创业的教育形式,如通过设立学生专周学习、基地考察与实践等方式,利用外界成功的模式和案例,增强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直观认识和了解,从而激发和巩固他们的创业热情。

参考文献

[1] Griffin, C. S. & Gable, R. K.(2016).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of Voluntary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Optional Exam Review Sessions with Academic Self-Efficacy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Higher Education. Paper 21. http://scholarsarchive.jwu.edu/highered/21.

[2] Kuo, M., Stedge, H. L., & Weller, M. S. (2016).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Professional Self-Efficacy Levels in Recently Graduated Certified Athletic Trainers.The Research and Scholarship Symposium. Paper 9. http://digitalcommons.cedarville.edu/research_scholarship_symposium/2016/poster_presentations/9

[3] 睢利萍. 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经营管理者, 2009, 24:282-283.

[4] 徐小洲,梅伟惠,倪好. 大学生创业困境与制度创新[J]. 中国高教研究, 2005,1:45-53.

[5] 章巧梅.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5(21):1-3.

[6] 姚毓春,赵闯张,舒婷. 大学生创业模式: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吉林省大学生科技园创业企业的调査分析[J]. 青年研究, 2014(4): 84-96.

[7]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qwFleJzZwD61Eczs-2Un9-ctHEsumV2pSoqaLajrswxZv4PU3xCSzIPVuTUvsk4WbNbwBnfuXdA-ak6K8Lke5a.

[8]Bandura, A. “Self-efficacy”, in Ramachaudran, V.S. (Ed.), Encyclopedia of Human Behavior, Vol. 4,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NY, pp. 71-81,1994.

[9] 鄭承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 [EB/OL].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510/c40531-28339039.html. 2016年05月10日.

[10] Wiggins, J.B.; Grafsgaard, J.F.; Boyer, K.E.; Wiebe, E.N. & Lester, J.C.(2016). Do You Think You Can? The Influence of Student Self-Efficac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utorial Dialogue for Computer Science. Intern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Society.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四川省省属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批准号:16SA0096);成都工业学院人文社科重点课题“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现状及教育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2016RW003A)。

作者简介:龚丽萍(1981- ),女,汉族,成都工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杨妮(1987-),女,汉族,成都工业学院学校办公室(外事办),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教育政策、比较教育。

猜你喜欢
自我效能感大学生创业创新创业教育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