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词多义的隐喻和转喻认知分析

2020-05-06 09:22崔文彤
青年文学家 2020年9期
关键词:一词多义转喻隐喻

摘  要: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认知思维方式,文章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视角出发,分析实词“把”的一词多义现象,认为“把”从其动词基本义“握住”出发,语义指向的事物逐渐由具体向抽象发展,涉及到的认知域也逐渐从具体的行为活动領域映射到客观事物的活动、抽象思维的活动和主观情感的关系等领域,从而引申发展出其作为动词、名词和量词的诸多义项。

关键词:把;一词多义;隐喻;转喻

作者简介:崔文彤(1996.6-),女,汉族,河南南阳人,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9--02

汉语词汇普遍存在着一词多义现象,从造字之初一个词表一个基本义到一词多义经历了复杂的词义引申过程。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分析,词义引申的过程反映了人类思维和认知的过程,而隐喻与转喻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两种重要思维方式,也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它们的认知基础又有所不同,隐喻是建立在 “相似性”的基础上,将对源概念域事物的认知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目的概念域的事物,通常涉及到两个领域之间的跨域映射。而转喻建立在“相关性”的基础上,是一种事物通过相关性的联系来指代另一种与之相关的事物,这一映射过程往往发生在同一认知域,涉及的是同个域中整体和部分或部分和部分间的替代关系。

“把”是现代汉语里的常用词,它始见于战国文字,最早作为动词出现,本义指“用手握着”,经过不断的引申发展,演变成为一个兼备多种词性,含有一系列丰富义项的词,其纷繁的词义内部含有某些相似或相关的引申联系。

一、“把”的本义、基本义及引申义

“把”始见于战国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把,握也。从手,把声”。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其根词的词性是动词,本义为“用手握着”。经过词义的不断引申发展,现代汉语中的“把”演变为一个兼备实词和虚词用法,以及多种义项的词。实词“把”又可细分为动词、名词和量词三种,同时“把”还有作为介词的用法,本文暂不讨论其虚词用法。

综合各类字典、词典,总结和选取了关于“把”的以下12种实词义项。

1、作为动词的“把”:

(1)用手握住,抓住。(2)看守,把守。(3)把持,控制,掌管。(4)贴紧,约束住使不裂开。(5)指从后面用手托起小孩的两腿,让他大小便。

2、作为名词的“把”:

(6)指器物上便于手拿(抓)的部分,或称某些一手可握持的长形之物。(7)把东西扎在一起的捆子,表示扎成束的东西。(8)表示“朋友结拜为异姓兄弟等的关系”,即通常称“拜把子”的关系。

3、作为量词的“把”:

(9)个体量词,用于有把手或长柄的器物。(10)集合量词,指一手所握的数量或泛指一小捆。(11)动量词,用于表示手的动作。(12)用于某些抽象的事物。

根据《说文解字》对“把”造字之初意义的解释,可知“把”作为动词“用手握住、抓住”的义项(1)是人类最初认识事物时对其赋予的具体意义,即基本义。而其他多个相互关联的义项都是通过隐喻及转喻的认知机制从义项(1)引申而来的。

二、“把”动词义项的隐喻和转喻阐释

随着人们认知的不断发展,动词“把”后宾语的范畴不断扩展,“把”的动作指向也从跟手直接接触的具体实在的事物,转向动作行为间接结果的事物以及更加抽象的事物,甚至由客观物质领域到主观的意识领域。“把”的语义也由具体手部的动作开始向表示抽象的动作发展,这一过程中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机制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基于隐喻产生的动词义项(2)(3)(4)

义项(2)是基于动作方式的作用和结果特征相似性的隐喻,即由 “握住”物体使其“在手中不失去”这一行为的作用和结果的相似,从手部的具体动作活动域投射到人类的客观事件活动域,指依靠个人多方面才智及一系列动作而对某事物加以保护和看管。

例:电话机两旁把着两个面孔狰狞的人。

又如:把门,把关……

义项(3)是基于动作方式的情状和作用特征相似性的隐喻,即由握住物体使其“在自己的掌控范围内”,或“稳定物体并予以支持和引导”这一动作情状和作用的相似,从手部具体动作的客观活动域,投射到人类的抽象事件或思维的主观活动域,指对抽象事件如局面事态或内心情感等的主观控制。

上一义项(2)中“把”作用的对象还是客观的实物,此义项中“把”的对象已经可以是抽象的事物。如下例①指对国家和政权的控制和管理,例②指对局面事态的控制和稳定,例③中的“把舵”由其基本意义的掌管船舵,同时又喻指对人生这艘航船之方向的引导和掌握。又如:“把不住内心的激动”是指对内心情感的把控。

例:①然则后世谁将把齐国?

②这也是自己素来的学问涵养,看得穿,把得定。

③他近来以为应当得芬姑这么一个女人,作他生命之舟上把舵的人。

义项(4)是基于动作方式的情状和作用特征相似性的隐喻,即由手对物体的作用使其“紧靠和制约”这一动作情状和作用的相似性,从手部的具体动作活动域投射到其他客观物体的活动和关系域上,指两物体间的紧靠和约束。

例:①把墙角站着去。

②用铁叶子把住裂痕。

(二)基于转喻产生的动词义项(5)

此词义多出现在词组“把屎”,“把尿”中,显然这里的“把”不是“通过手对事物直接接触”的意义,是指托住小孩的两腿让他大小便,这是基于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和行为过程的相关性形成了替代关系,用结果去代替过程而产生的转喻引申。

三、“把”名词义项的隐喻和转喻阐释

“把”的基本义是作为动词“用手握住、抓住”,这是一种和手部动作相关的行为。其与“手”相关的语义被凸显,基于主体动作与动作受事之间的相关关系,“把”与受事物体相关的名词义项开始产生,“把”从动词转化成了名词,此词性的转换正是转喻思维的结果。同时,还有从具体事物的客观动作域投射到主观情感关系域,在隐喻作用下产生的名词义项。

(一)基于转喻产生的名词义项(7)(8)

基于动作行为的施事主体与受事物体之间的相关关系而产生的转喻,用表示行为主体“手部的动作”来代指动作的受事“用手去握住物体时,与手接触的部分”,于是产生义项(7),如:车把,刀把,茶壶把,把手……而代指动作的受事“用手握住的东西;可以将其捆在一起,扎成束的东西”,则产生了义项(8),如:草把,秫秸把,麦秸把,秧把……

(二)基于隐喻产生的名词义项(9)

基于动作活动的情状关系和作用特征相似性的隐喻,即由“握住”这一动作表现出的手和物体间“紧靠,贴近”的情状关系和其“制约、约束”的作用特征相似性,从客观事物的动作和关系领域投射到人与人之间主观情感的关系领域,指人与人之间所结成的本无血缘关系,而以共同的信仰和誓言来约束和维护其共同利益的一种亲密关系,产生义项(9),如:把哥,把弟,把兄弟……

四、“把”量词义项的隐喻和转喻阐释

量词的使用与其搭配的名词或者动词有很大的关系,通常用来表示名物的数量或者动作的动量范畴。“把”从其动词基本义“握住”出发,与“手部”动作相关的语义被凸显,随着与“把”搭配的名词和动词的语义不断抽象化,从手握住的具体事物和与手有关的具体动作到无形抽象的概念和主观的思维活动,在隐喻和转喻认知方式的作用下,“把”产生了作为名量词、动量词和抽象量词的义项。

(一)作为名量词的义项(10)(11)

从“把”的基本义“握住”以及名词义项(7)“器物上便于手拿(抓)的部分”出发,基于动作的主体与受事物体,以及物体的整体和部分的相关关系产生转喻,用“用手握住的器物上的把手部分” 来代指“带有把手或长柄的器物之数量”,于是“把”有了用来计量有把手的器物的数量义。如:一把刀,一把扇子,一把椅子……

同样是基于动作行为施事主体与受事物体之间相关关系产生转喻,用行為主体“手部的抓、握” 动作来代指“一手能握住的东西之数量”,于是“把”有了用来计量一手所握东西的数量义。如:一把豆,一把米,两把葱,一把筷子……

(二)作为动量词的义项(12)

基于“握住”这一动作行为与行为主体“手”之间的相关关系产生转喻,用动作行为来代指与其行为主体“手”的其他相关动作的动量。

例:①钟佩文立刻跑过来,一把抓住余静的手。

②父亲一把抱住孩子。

又如: 一把扯住,拉一把……

随着与“把”搭动词语义的抽象化,在转喻基础上又发生隐喻,基于表示某动作量的“一次或一下”的相似性,从计量需要依靠手部活动的具体动作域投射到与计量主观意念或思维活动相关的抽象动作域。如:帮一把,赌一把,露一把脸……

(三)作为抽象量词的义项(13)

随着“把”后搭配名词的词义不断抽象,从手可以握住的客观具体事物,到无形的物质或者抽象的概念;于是,在通过转喻产生的量词义项(10)(11)基础上,进一步发生隐喻。基于人们对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似性联想,量词“把”的词义也从计量客观事物的具体数量域投射到计量抽象事物或概念的性质特征的抽象体量域。如下例①中的年龄,例②中的力量(包括客观的力量和主观的努力),例③中的兴趣和习惯等。

例:①他那大把年纪,能舍得我们去打仗吗?

②大家一起来出把力;咱们还得加把劲。

③可算让我过把瘾。

五、结语

“把”从其动词的基本义出发,语义的动作指向由具体事物逐渐向抽象的事物发展。“把”词义涉及的认知域也逐渐从具体行为活动的领域映射到客观事物的活动、抽象思维的活动和主观情感的关系等领域。于是在转喻和隐喻认知思维方式的参与和作用下,从其作为动词的基本义逐渐引申发展出其他的动词义项,以及名词和量词义项,而正是这些有联系的词义构成了“把”这个词的意义范畴。同时我们也认知到人们往往参照他们所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和理解无形的、抽象的概念,这一人类认知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000.

[2]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3]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2005.

[4]罗竹凤.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

[6]李秋杨,陈晨.汉语量词“把”的认知研究[J].长江学术,2010(02):131-137+164.

[7]徐海英. 汉语词义引申中的隐喻和转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一词多义转喻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幸福的认知解读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汉语转喻分类研究
转喻视角下汉语中人体习语的研究
基于原型范畴和隐喻转喻认知的大学英语多义词教学的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分析
词义分析的原型模式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