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上有效性提问的策略

2020-05-06 09:24王晓洁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32期
关键词:提问科学有效性

王晓洁

【摘要】为了提升科学课堂的高效性、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勇于表达的能力,有效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分析、个体知识性差异分析、学习习惯和兴趣分析,发现有效的提问需要具备思维性、指向性、多样性和吸引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注意以上策略,有助于提高科学课堂的高效性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提问;有效性;策略

提问是课堂中实现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活动建议中,提倡教师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学习方式,比如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的顺利进行少不了探究问题的精心设计,缺不了有效性提问。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有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反思;有效的提问能舒缓学生对问题的恐惧。怎样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优化课堂教学、使教师提问有效、学生学有所得、因而收获良好教学效果呢?下面,我将根据教学经验浅谈几个策略。

一、把握提问的思维性

1.避免出现缺乏深度、明知故问的问题

在探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课中,执教老师逐一拿起胡萝卜、回形针、土豆、泡沫块、石头、橡皮擦等物品问:“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这个呢?”学生百无聊赖地回应。所有物品名称经过如此一般重现,不仅耽误宝贵的课堂时间、消耗了学生注意力,而且没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2.避免只有“是或不是”“有或没有”的简单回答

在五年级《蚯蚓的选择》探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环境?”环节中,教师指着已经放置在桌上的实验装置,问:“盒子的左边有光吗?”学生答:“有。”再问:“盒子右边有光吗?”学生答:“没有。”再问:“左边的土壤是湿的吗?右边的土壤是湿的吗?”如此简单的提问,像是一位母亲给幼儿一口一口地喂辅食。而五年级的学生是需要培养他们基于所学知识,能用科学、完整的语言比较全面地描述一个现象或者装置的能力。过于简单的回答让学生思维得不到发散、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锻炼。

二、把握提问的指向性

1.问题应是面向全体学生

首先,不少教师抛砖引玉式地提出一个问题后,总是期待学生能很快给予回应。如若学生站立而不语,教师可能又转换别的问题或是另请他人代为回答。但是,我们应有“静待花开”的耐心,给他思考的时间。这份等待给了学生信心,给了他开拓思路的可能,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对于老师都能收获更多惊喜。其次,教师在课堂中的问题要让全體学生都有参与感,如果整节课是简单、基础的问题,难以激发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如果问题太难,则打击基础较弱的学生,徒增他们的挫败感,进而对科学产生距离感甚至排斥感。所以,科学教师需要把握问题难度,在学生认知水平和未知水平之间设置问题,也就是“最近发展区”的设问。既能巩固以往的知识,还能结合新知识做出联系。尽量让全体学生都能在课上体会过成就感。

2.问题应是服务于教学目标

课前教师应对教材详尽分析,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确定上课的重点、难点。缕清思路、条理清晰,设置的问题层序分明,前一个问题与后一个问题之间紧密连接。提问如此有条不紊,对突破重难点起到关键作用,也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养成有着积极意义。

三、把握提问的多样性

1. “师——生”问答模式

“师——生”问答模式即指传统教学课堂中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模式可分成两种形式:同一形式提问和复述式提问。前者的回答对象是全班异口同声说出唯一的答案,这种方式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也可集中大部分学生精力,减少走神的发生;后者的回答对象是个别同学回顾之前所学知识,这种方式既能调动学生回忆的思维“触角”,也能培养其他学生懂得倾听和对知识及时查漏补缺。

2.“生—生”问答模式

“生—生”问答模式即指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会学生提问,这种模式符合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古人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把握课堂主动探究权,在自主学习或是小组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多方渠道解决问题。如此提问方式,学生收获更扎实,学生交流之间碰出思维的火花,有利于发展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大致从西蒙斯·涅克的“黄金圈”理论中三大方面着手: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例如,一个小实验展示出一张纸覆盖在满水的杯后倒立,为什么一张纸能拖住整杯水?把牙签从纸巾戳进后为什么水依旧流不出?如果把纸巾换成铁片会怎么样?是什么原因促成这一神奇现象?

四、把握提问的吸引性

1.创设情境

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曾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创设有趣、合适的情境,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带着愉悦的心情提高课堂注意力,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讲一年级《观察一瓶水》这一课的导入,教师结合当时热播的动画片《小猪佩奇》中猪妈妈给佩奇和乔治都准备了秘密盒子的片段,把自己的秘密盒子也带来了。学生上台把玩具海豚、水(标签未注明)和洗发液(标签注明)摸出。教师提问:“这个透明的瓶子装的一定是水吗?”没错,还可能是醋或是酒精,那么我们怎么判断出它是不是水?创设这个情景可以达到三个目的:一是通过游戏导入,引起学生兴趣,上课开始便将学生注意力集中;二是摸出没有标签的疑似水的物体为后面认识水的特征做铺垫;三是摸出的海豚为最后的情感教育铺垫。这种方式使学生产生内驱力参与到课堂中,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2.制造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是思维发展理论观点之一,对培养学生的课堂专注力起重要作用。通过制造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教师在给学生介绍伯努利原理时,请学生体验一个简单却又看似不可思议的实验:一人站立,左右手分别拿一张A4纸相距10厘米后;另一人启动电吹风,风口直对两纸之间的间隔,发现两张纸竟然相互靠近!看完实验结果,学生表现惊讶,并新生疑问:有风吹,纸为什么没有分到相距更远的两边,反而拉进距离?学生通过体验与自己以往认知相反的实验,更能激发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3.联系生活,深入思考

综合性和实践性是科学这门课程的重要特点,结合生活设计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当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他们会收获成功感,进而留心生活、热爱生活、并尝试理解更多的现象。在“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中,经过实验得知尺子伸出桌面越短,振动频率越快,音高越高。教师由此提出问题:用铁片如何做出七个音符的乐器?用吸管又如何实现?由此引领学生留心生活,用科学创造生活,体会科学之美。

综上所述,科学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提问技巧,根据学情和教材从趣味性、启发性、实践性等方面提出有效问题。学生在有效的问题中收获一节高效课堂、养成良好的思维、激发探究科学的兴趣、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参考文献:

[1]王锡翠.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J].甘肃教育,2017(17):41.

猜你喜欢
提问科学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