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IS战略、绿色动态能力和融资绩效关系研究

2020-05-08 08:55王海芳祖楠楠张笑愚

王海芳 祖楠楠 张笑愚

摘要】近年来,金融机构投资意愿逐步绿色化,对环境存在负面影响的企业可能会陷入融资困境。要想解决这一难题,根本途径还是从企业自身绿色化入手。本文从企业的绿色发展视角出发,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绿色IS战略、绿色动态能力对企业融资绩效的影响。最后,探讨了绿色动态能力在绿色IS战略和企业融资绩效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构建起绿色IS战略对企业融资绩效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绿色IS战略;绿色动态能力;融资绩效

1.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却也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消耗以及污染物排放,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日益恶劣的环境问题,如何引导企业采取绿色行动,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政府出台了相关的绿色信贷政策、环保政策,引导金融机构的投资决策,运用了行政和金融手段监管和约束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1]。随着绿色政策的逐步实施,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从事绿色经营或拥有良好环境表现的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而对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设立了更高的信贷环境准入门槛,导致“两高”企业的新增银行借款显著下降[2]。资金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运营和发展。国家颁布的绿色金融政策,会使“两高”的企业陷入融资困境。因此,企业如何从自身入手节能减排,从逆境中培育绿色动态发展能力,进行绿色可持续发展,吸引眾多投资者的关注,解决融资难题,逐步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面对企业的绿色发展问题,严良(2014)等学者指出,制定绿色战略是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企业由原来的被动型绿色发展正在向主动型绿色战略转变。而绿色IS战略,即基于信息技术和绿色理念相结合的企业信息系统创新,是企业最为行之有效的绿色选择。绿色IS战略可以促进整个企业业务流程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终端产品的环保创新能力,扩大企业绿色发展的透明度以及衡量环境目标的实现情况[3][4]。企业积极的绿色行动能够向外界传递出企业环境友好的信息,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进而能够企业获得较为宽松的融资条件。但是,绿色 IS战略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其作用和影响在国内还未得到完全重视。国内现有研究重点关注的是企业实施绿色创新的动机或绿色创新对环境绩效、经济绩效的影响。而对企业实施绿色IS战略影响企业融资绩效的关注度不足,存在着黑箱。

鉴于此,本文把视线投向绿色IS战略、绿色动态能力与融资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从理论层面分析绿色IS战略、绿色动态能力对融资绩效的影响,试图打开绿色IS战略如何提升企业融资绩效这一黑箱,尝试挖掘值得深入研究的议题。从而丰富和发展企业绿色战略和融资绩效的相关研究结果,并为企业实施绿色IS战略提高融资绩效提供有效指导。

2.文献回顾

2.1.绿色IS的相关研究

2.1.1绿色IS的概念内涵

信息系统(IS)结合了信息技术、组织、管理等方面,是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的社会技术系统。IS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在企业决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难免会产生高耗能、高排放等负面环境效[5]。所以,Huang(2008)指出IS管理的每个运营流程都应该绿色化,应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入信息系统,实施可持续信息系统,即绿色系信息系统(绿色IS)。绿色IS是把IS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应用拓展到环境保护领域,用于跟踪环境信息,减少能源消耗,监测废污的生产和排放量,提高企业透明度,通过技术创新培育生态产品,塑造个人和组织的环境信念[6-8]。企业通过实施绿色IS战略,实现环境目标,是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创新的变革推动者和驱动力(Bengtsson F& ?gerfalk P J,2011),是企业的一种长期发展战略。

Hart(1997)的自然资源基础观(NRBV)指出,绿色战略由污染预防、产品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三种战略组成。从本质上讲,绿色IS战略与NRBV的基本内涵相一致的(Deng& Ji, 2015),组织实施绿色 IS 战略可以通过对自身的污染防治、产品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业务进行观察和评判[5,9,10]。其中,污染预防是指在业务开展的初始阶段,通过实施绿色IS战略帮助企业降低节能减排、减少浪费以及避免有害、有毒材料的使用,而不是依赖昂贵的“管道末端”控制技术,从而为企业获得成本优势。产品治理是指以环境为导向,在原材料获取、生产过程到产品分销或再制造的环节中降低能源消耗、避免使用有害材料、设计生命周期成本较低的绿色产品。可持续发展是企业通过绿色经营与管理而转变其传统的商业模式,以追求长期发展。即通过实施绿色IS战略实现组织跨部门的绿色业务操作以及管理层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和控制,促使员工遵守环境制度和审计程序。 基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污染预防、产品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这三个维度来界定绿色 IS应用范围。

2.1.2绿色IS的研究现状

近些年来,对于绿色IS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 IS 的概念辨析、驱动因素与绩效方面。关于绿色IS的驱动因素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都会影响着企业采纳绿色IS战略的态度。高管与员工对自然环境的态度、认知度以及关注度等方面是企业实施绿色IS战略的重要前驱[8,9,11,12]。比如:Baggia(2016)等学者研究发现,内部环境是影响实施绿色IS的最主要因素,管理者和员工的文化、个人观念对企业实施绿色IS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技术因素、成本优势、企业形象、竞争优势、制度压力、社会责任、企业的战略方向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实施绿色IS战略有显著的影响[11,12]。Peter (2011)和Molla(2009)一致认为企业实施绿色IS是为了节约成本。Gholamia(2013)等学者研究发现,强制压力对企业实施绿色IS态度有影响,而模仿压力对实施绿色IS没有影响。Baggia (2019)又指出,来自利益相关者的外部压力对企业实施绿色IS有影响。最后,关于企业实施绿色IS经济后果的主要是对环境绩效、经济绩效等单一维度绩效的研究[9,10,13]

综上所述,关于绿色IS的研究多数来自国外学者,而国内仅有杨朝军等少数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多数研究主要解决了绿色IS的概念性问题,以及绿色IS实施的前因问题。但是对于绿色IS实施后果的研究还存在着黑箱,相关研究成果尚不能解决企业实施绿色战略中遇到的众多问题,需进一步探索。所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试图探究企业实施绿色IS战略与融资绩效之间影响机理。

2.2绿色动态能力的概念内涵

近几年,為了响应社会的环保号召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学者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动态能力理论中,提出了绿色动态能力。绿色动态能力是指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通过对内外部绿色资源、流程、惯例、路径的整合、建立、重构、更新和响应,收集、识别和预测外部信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能力,是动态能力的进一步深化和延伸[14-16]。本文基于Teece[17]等主流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绿色动态能力进一步解释,将企业在实施绿色IS战略过程中形成的能力界定为绿色动态能力,即企业在污染预防、产品治理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对绿色资源和能力的识别、挖掘、获取、应用以及不断地更新与再配置,建立企业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绿色运营体系。

本文将绿色动态能力划分为资绿色源整合能力、绿色环境适应能力、组织学习能力和绿色关系能力四个方面。具体来说,绿色资源整合能力是企业识别、获取、配置和运用内外部绿色资源,形成不易模仿的的绿色发展能力,实现企业的绿色价值(张启尧,2017)。组织学习能力是企业在组织内部对绿色知识的交流、沟通和培训,在组织之间搭建学习平台,促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绿色知识信息共享、转移和对接机制,从而提高组内、组间的学习能力(杨德峰,2009)。绿色关系能力是指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建立友好互惠的合作关系、识别出潜在的绿色合作伙伴的能力(Morgan,2009)。绿色环境适应能力是指企业在不确定的动态环境的动态性,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绿色政策,抓住绿色产品或服务的新机遇,开拓新的绿色市场(李先江,2014)。

综上所述,随着环境的日益复杂和快速变化,动态能力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制胜策略。绿色动态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在企业的绿色发展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关于绿色动态能力还没有完全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

2.3融资绩效

融资绩效是企业获取资金的效率和效能。宋文兵(1997)指出融资绩效包括交易效率和配置效率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企业以最低的成本融得较多的资金,后者指的是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对最优分配资金的能力。卢福财(2000)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考虑了融资绩效,其中微观融资绩效是对企业的影响与作用,宏观融资绩效是对一个国家的影响作用。Tagoe(2005)从融资可得性 、融资期限、融资成本等方面衡量企业融资绩效。高学哲(2005)认为,应当根据企业本身的资产运营率来衡量企业的融资能力、融资成本和融资的难易度,进而评价企业的融资绩效。卢宇荣等( 2008) 认为企业融资绩效是创造企业价值的融资能力,包括企业融资成本的高低、融资渠道的选择、各种融资方式的比例关系与企业配置资金效率之间的关系,以及引导企业融资绩效比较,提高动态严谨的金融市场制度效率。颜白鹭(2013)认为企业的融资绩效包括:融资成本、资金使用率、融资制度、融资主体自由度、偿债能力五个方面。杨毅(2015)从融资难度、资金成本、时间效率和民间融资四个维度来考量企业融资绩效[18]。融资绩效不仅代表着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市场接受程度,还代表着企业再融资的难易度,体现了企业内部的经营成果[19]。在近期的研究中,宋华等学者从融资成本、信用额度、融资期限三个方面来界定融资绩效。宋华(2019)研究认为,创新能力和整合活动是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关键。

3、理论模型构建

由上述分析可知,大多数国内外文献对绿色IS战略、绿色动态能力、融资绩效的研究是独立的或两两之间的研究。对于绿色IS战略、绿色动态能力与融资绩效的耦合机理及内在逻辑关系缺乏深入与系统的研究。实际上,从绿色政策、绿色能力的角度来说,绿色IS战略、绿色动态能力和融资绩效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深入研究绿色IS战略的实施,沿着绿色战略与企业职能管理相融合领域做延伸和拓展研究,对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如何将绿色战略与企业信息系统管理相结合,提高企业融资绩效提供合理建议。基于“战略--能力-绩效”内在逻辑机理构建理论框架,对于相关变量绿色IS战略的维度,结合Daugherty(2005)、Chen(2008)、Gholami(2013)的研究,将从污染预防、产品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三个战略来界定绿色 IS战略。根据Teece等主流学者对动态能力的定义,Sharma和Vredenburg对环境组织能力的分类以及李先江(2014)和曹翠珍(2015)等学者的研究从资绿色源整合能力、绿色环境适应能力、组织学习能力和绿色关系能力四个方面衡量绿色动态能力。对于融资绩效,本文借鉴宋华、陈思洁(2019)等学者的研究将其划分为融资成本、融资期限以及融资额度几个方面。依据“战略--能力--绩效”的框架,从绿色IS战略与融资绩效的内在逻辑与关系机理,绿色IS与绿色动态能力的内在逻辑与关系机理,绿色动态能力与融资绩效的内在逻辑与关系机理几个方面进行探究,构造一个新的理论框架。

3.1绿色IS战略与融资绩效的内在逻辑与关系机理

随着绿色金融政策的实施,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逐渐加大对非重污染企业的信贷支持,拥有良好绿色声誉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长期贷款,而重污染企业的长期负债等有息债务融资均显著下降[20]。企业发生环境事故后,会面临更高的贷款成本,获得银行债务融资的难度更大[21]。所以企业的绿色环保信息就成为了金融机构信贷决策的重要指标[22]。绿色IS战略对企业形成环境信念、改善企业内部绿色运营流程以及提高企业环境绩效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实施绿色IS不仅可以树立绿色形象,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Gholami,2016;杨朝军,2016;等),还符合国家绿色环保政策的要求,能够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投资意愿。

企业良好的环境表现给企业带来未来的融资优势(Clarkson ,2004),能够进而缓解外部融资约束,降低融资风险,提升融资可得性[23]。从社会契约理论的视角看,实施绿色IS战略和发展绿色业务,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向外界传递他们履行社会义务以及对社会目标承诺的信息,提高企业的资信水平,以及加大对投资者的吸引力[24]。从RBV理论的视角看,一个有价值的、稀有的、不可模仿的、不可替代的资源为组织创造竞争优势。实施绿色IS战略可以成为企业的关键资源,在污染预防、产品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帮助企业节能减排,降低生产成本,对组织的环境绩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组织在市场上变得更加有效[13]。因此企业实施绿色IS可以树立良好的品牌效应和绿色形象,带来更多的潜在客户,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高盈利能力意味着企业拥有较高的偿债能力,能够吸引更多投资者的青睐,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增强企业的资金获得性,提高融资绩效。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信号理论的视角看,绿色IS可以跟踪和监测许多环境因素,有效地管理供应链,实现一个最优的物流系统,从而减少整个供应链中运输产品所消耗的能源[3]。绿色IS与绿色供应链的协同匹配度能够减少企业的绿色投资成本,增加企业的绿色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李晓璞,2017)。此外,绿色IS支撑着企业的环境管理系统,能够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提供支持个人绿色选择的信息,增强与可持续性问题相关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选择能力[25]。这些对于利益相关者来说,都是值得信赖的,增强了企业信息的透明度,可以降低企业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影响企业获得信贷融资的能力和信贷融资期限结构,进而影响企业的融资绩效。

总的来说,金融机构作为债权人会关注企业的环境风险,企业实施绿色IS是一个前瞻型的环境战略,符合国家绿色发展政策的要求,可以向资本市场传递出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信号,降低融资风险,增强企业资金的可获得性。基于上述分析,可以提出如下假设:

H1:企业实施绿色IS战略能够提高企业的融资绩效。

3.2绿色IS与绿色动态能力的内在逻辑及关系机理

如果企业在实施战略的过程中不能保证新的组织结构和日常工作的有效性,那么战略的实施可能是无效的。前瞻型环境战略在动态环境中可以为企业带来具有强竞争优势的利益相关者协调能力、高阶学习能力和组织创新能力,这些能力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形成动态能力[26]。企业在绿色实践中不断积累会形成一种有价值的、独特的、集合的和动态的一组内生动力,即构建和培养了绿色动态能力[14]。绿色IS是注重污染预防、产品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战略和实践,可以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降低能耗与物耗水平,为企業带来以环境为导向的资源(Dengand Ji, 2015)。企业需要重视这些绿色资源的获取、重构、组合、更新与响应,才能组织变得更加高效,而这些都对组织的绿色动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绿色IS的实施影响着绿色动态能力的培育与提高。

Lu Qiu(2018)认为绿色发展促进企业能力的进化和转型,增强企业对行业变化的敏感性。绿色IS有很强的变革能力,可以促进企业的绿色创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提高可持续性方面的适应能力,识别机会或威胁[27],加强企业的绿色环境适应能力。企业实施绿色IS战略可以促进绿色管理创新[8],将快速变化的信息、绿色资源和能力整合在一起融入到组织的绿色发展战略与业务流程中,形成和构建了企业绿色资源的整合能力[26]。绿色IS是一个综合和复杂的发展战略,增加了生产或分配过程的复杂性,要求企业各级员工提高他们的绿色技能,这就对绿色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绿色IS可以与供应链伙伴共享信息,帮助整合和协调整个供应链的可持续努力[27],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绿色需求,还可以通过展示企业对环境意识的承诺来提高对投资者和客户的吸引力(Erek & Schmidt ,2009),进而增强企业的绿色关系能力。

综上,绿色IS渗透到从初始至售后的整条价值链中,通过综合各种绿色运营信息,开发一个高效的绿色管理系统,有效地实施、管理、协调和监控企业的各个绿色运营环节,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绿色动态能力。基于上述分析可以提出如下假设:

H2: 绿色IS战略对绿色动态能力有正向影响;

H2a:绿色IS战略对绿色资源综合能力有正向影响;

H2b:绿色IS战略对绿色环境适应能力有正向影响;

H2c:绿色IS战略对组织学习能力有正向影响;

H2d:绿色IS战略对绿色关系能力有正向影响;

3.3绿色动态能力与融资绩效的内在逻辑与关系机理

从动态能力的角度看,RBV中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模仿的、不可替代的资源是企业更新知识、重新配置资源以应对外部经营环境变化的常规和过程,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绿色动态能力作为实现企业绿色发展的高阶能力,体现了企业的绿色探索性[28]。企业利用现有的资源和知识来更新、开发企业的绿色组织能力,以适应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最终构筑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16],进而向潜在的投资者发出有关企业发展能力和未来价值的信号。

具体来说,随着绿色环境适应能力的增强,企业能更好的了解和把握绿色发展相关的政策、行业的绿色技术变化、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客户的绿色需求,快速响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建立核心竞争优势[29],同时还能享受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各种优惠条件,进而有效缓解融资约束。绿色资源整合能力的提高,不仅使组织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而且促使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或服务,不断满足客户的绿色需求[30],树立绿色品牌和声誉,进而提高贷款的可获得性。企业高管以及员工的绿色学习能力的提高,使他们根据掌握的绿色知识、绿色技能,能够评估、处理、推断和运用从外部获得的环境信息,做出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的绿色决策,提高资源型企业的绿色资信水平。具有较高绿色关系能力的企业,往往与合作伙伴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拥有较多的政治、社会、商业等其他优质资源[30],提高了企业自身信息透明度,拓宽了融资渠道,降低企业从外部获取资金的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的融资绩效。

综上, 在市场中,几乎所有成功的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都具备敏感性和前瞻性,并具有快速和高效的重组能力,此类企业不仅拥有良好的资源基础,更重要的是具有协调和创新的管理能力(Teece & Pisano, 1994)。所以,绿色动态能力是企业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进而使企业拥有更高的资金清偿能力,能够坚定外部投资者对企业投资的信心。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

H3:绿色动态能力能够提高企业的融资绩效;

H3a:绿色环境适应能力能够提高企业的融资绩效;

H3b:绿色资源整合能力能够提高企业的融资绩效;

H3c组织学习能力能够提高企业的融资绩效;

H3d:绿色关系能力能够提高企业的融资绩效;

3.4绿色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

Marcus 和Fremeth(2009)研究表明,企业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时,若拥有绿色能力,就会从绿色管理中受益。黄晓杏[31](2017)研究发现,绿色产品创新会通过绿色动态能力显著影响企业绩效。同样,曹翠珍[14](2017)研究指出,利用性和探索性绿色创新会显著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且绿色动态能力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绿色动态能力使企业更具柔性,提高企业内部灵活性(潘楚林,2017)。面对国家颁布的绿色政策时,高绿色动态能力的企业能迅速做出反应和决策,将绿色资源整合转化为企业的绿色竞争力。因此企业实施绿色IS战略可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活动,增加不同职能部门的沟通学习,提高生产率以及绿色管理能力[27],即逐步培育绿色资源整合能力、绿色环境适应能力、绿色组织学习能力和绿色关系能力。而正是企業的这些绿色动态能力,一方面帮助企业构筑绿色竞争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进而增强企业的还款能力。另一方面,绿色动态能力够与利益相关者建立绿色联盟,增加了企业的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为融资提供了便利。

综上,绿色动态能力在绿色IS战略对企业融资绩效的关系作用中,更多的是强调在绿色IS在实施的过程中企业的绿色资源整合能力、绿色环境适应能力、绿色组织学习能力和绿色关系能力影响企业的融资绩效。企业通过实施绿色IS战略,不断提高绿色动态能力,向社会公众传递出企业对环境责任的承担,以及企业自身的绿色发展能力,从而树立更加绿色的形象,更易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4:绿色动态能力在绿色IS战略与企业融资绩效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4.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构建“绿色IS战略--绿色动态能力---融资绩效”的理论模型,回答了前文所提出的问题,即企业实施绿色IS战略怎样影响企业的融资绩效,探究了绿色IS战略对于融资绩效的影响作用机理。 其中,本文选择绿色动态能力,旨在研究绿色IS战略对绿色动态能力的影响,进而通过绿色动态能力影响企业绩效。第一个方面,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来说,企业实施绿色IS战略,可以免遭环境惩罚负担,符合绿色信贷的要求,能获得金融机构等投资者的高度认可。第二方面,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实施绿色IS战略可以帮助企业积极跟踪日常活动的环境足迹,通过在高效调度、采购、流程优化等过程中减少原材料的总投入和能源消耗,有效地实施、管理、协调和监控企业的绿色运营[27],这无疑会提高企业的绿色动态能力,可以使整个企业迅速收集、共享和综合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降低面临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进而提高企业的融资绩效。

4.1理论贡献

第一,绿色 IS 的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相关研究成果尚不能解决企业实施绿色战略中遇到的问题。目前,国内重点研究的是企业实施绿色创新的动机或绿色创新对环境绩效、经济绩效的影响,并且大部分企业并未重视绿色IS的实施,只有少数龙头企业将绿色IS看作企业绿色运营的关键。因此,对于绿色IS的研究还未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关于绿色IS战略、绿色动态能力与融资绩效之间的关系更是鲜有人探究。本文将在绿色发展背景下,探究企业实施绿色IS战略对融资绩效之间的作用机理,进一步弥补现有研究的理论缺口,为企业实施绿色 IS战略及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撑。

第二,本文打开了绿色IS战略如何影响融资绩效路径的黑箱。从现有的研究看,白云霞等(2016)指出资本市场能够为企业绿色投资提供长期融资以及风险分散渠道。绿色信贷对重污染企业具有融资惩罚效应,即重污染企业的债务成本明显上升且经营能力下降[20],而对于环境表现较好企业,其融资成本会显著下降[32]。基于此,本文从企业自身绿色化为研究角度,具体探究构建绿色IS战略对提升融资绩效的影响作用机理,丰富了融资绩效的相关研究。

4.2实践贡献

本文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对于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来说,鼓励并引导企业在绿色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将环境问题纳入战略规划。政府应继续推进绿色信贷、环保政策,扩大其影响力,进一步鼓励并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实施前瞻型绿色战略的企业。环保部门等相关部门应加强企业环境信息相关数据的共享与应用,降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进而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应更加重视企业的绿色发展能力和绿色声誉,将资金更多的投入到无污染、低能耗的企业中。对于企业而言,绿色治理指数越高,成长能力越高、风险承担水平更低、融资约束更为宽松,企业长期市场价值会越高[33]。企业应主动建立绿色发展体系,将绿色贯穿企业生产运营全过程,培育绿色动态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绩效。

4.3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探讨了“绿色IS战略--绿色动态能力--融资绩效”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并选择了绿色动态能力作为其中介变量,打开了绿色IS战略对资源型企业融资绩效影响研究的黑箱。但对于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绿色管理创新能力、供应链的整合能力以及管理者和员工的自身因素等方面都没予以考虑,在今后的研究可以将这些因素全部考虑进去,使得模型更加的完善。其次,绿色战略是企业谋求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此理论框架,还需要具体的实证检验或者具体企业案例探究,来研究企业实施绿色IS战略培育了绿色动态能力是否真的有利于提高其融资绩效。

参考文献

[1] 连莉莉.绿色信贷影响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吗?——基于绿色企业与“两高”企业的对比研究[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5,30(05):83-93.

[2] 蔡海静,汪祥耀,谭超.绿色信贷政策、企业新增银行借款与环保效应[J].会计研究,2019(03):88-95.

[3] Watson R T ,Boudreau M C, Chen A, Huber M. Green IS: Building sustainable business practices[J]. Information systems: A global text, 2008: 1-17.

[4] Loeser F. Green IT and Green IS: Definition of constructs and overview of current practices[J]. 2013.

[5] Chen A J W, Boudreau M C, Watson R T.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J]. Journal of System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8, 10(3): 186-201.

[6] 郑大庆,张灵弟.绿色信息系统内涵及发展动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1):191-193.

[7] Watson R T, Boudreau M C, Chen A J.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ergy informatics and new directions for the IS community[J]. MIS quarterly, 2010, 34(1).

[8] Loeser F, Recker J, Brocke J, et al. How IT executives create organizational benefits by translating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into Green IS initiatives[J]. 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2017, 27(4): 503-553.

[9] Gholami R, Sulaiman A B, Ramayah T, et al. Senior managers perception on green information systems (IS) adoption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Results from a field survey[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13, 50(7): 431-438.

[10] 杨朝君,邹承元,张亚莉.绿色IS与企业竞争力:绿色成熟度的中介作用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6,38(02):438-443.

[11] Baggia A, Maleti? M, ?nidar?i? A, et al. Drivers and Outcomes of Green IS Adoption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J]. Sustainability, 2019, 11(6): 1575.

[12]杨朝君,马双宁.綠色IT/IS的采纳实施及其环境绩效综述[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4,36(04):470-475+483.

[13] Anthony Jr B. Green inform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for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 organizations: An extension of belief–action–outcome framework and natural resource-based view theory[J]. Benchmark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9, 26(3): 1033-1062.

[14] 曹翠珍,赵国浩.资源型企业绿色创新、绿色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7(06):177-181.

[15] 李先江.绿色创业导向背景下动态营销能力、顾客价值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J].软科学,2013,27(09):60-63+72.

[16] Lin Y H, Chen Y S. Determinants of green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roles of green knowledge sharing, green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green service innovation[J]. Quality & Quantity, 2017, 51(4): 1663-1685.

[17] Teece D J, Pisano G,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7): 509-533.

[18]杨毅,侯雁.基于四维度评价体系的中小企业融资绩效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03):107-119.

[19] 胡海青,王兆群,張颖颖,张琅.创业网络、效果推理与新创企业融资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环境动态性调节分析[J].管理评论,2017,29(06):61-72.

[20] 苏冬蔚,连莉莉.绿色信贷是否影响重污染企业的投融资行为?[J].金融研究,2018(12):123-137.

[21]唐松,施文,孙安其.环境污染曝光与公司价值——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J].金融研究,2019(08):133-150.

[22]周于靖,罗韵轩.金融生态环境、绿色声誉与信贷融资——基于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南方金融,2017(08):21-32.

[23] 夏天添,李明玉.环保投入、政策扶持与绿色金融效率[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07):68-72

[24] Erek K, Schmidt N H, Zarnekow R, et al. Sustainability in information systems: assortment of current practices in IS organizations[J]. AMCIS 2009 Proceedings, 2009: 123.

[25] Esty D C, Winston A. Green to gold: How smart companies us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to innovate, create value, and build competitive advantage[M]. John Wiley & Sons, 2009.

[26] Sharma S, Vredenburg H. Proactiv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ly valuable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19(8): 729-753.

[27] Liu Z, Wang H, Li P. The antecedents of green information system and impact on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J]. Available at SSRN 3377034, 2019.

[28]Zahra S A, Sapienza H J, Davidsson P. Entrepreneurship and dynamic capabilities: A review, model and research agenda[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6, 43(4): 917-955.

[29] Qiu, L.;Jie, X.;Wang, Y.;Zhao, M..Green product innovation, green dynamic capability,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Evidence from Chines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J].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9

[30] 张启尧,才凌惠,孙习祥.绿色资源整合能力、漂绿行为与企业绩效——恶性竞争的调节中介作用[J].工业技术经济,2017,36(01):141-145.

[31] 黄晓杏,胡振鹏,傅春,余达锦.绿色创新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基于绿色动态能力的中介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7):104-109.

[32]邱牧远,殷红.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企业ESG表现与融资成本[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36(03):108-123.

[33]李维安,张耀伟,郑敏娜,李晓琳,崔光耀,李惠.中国上市公司绿色治理及其评价研究[J].管理世界,2019,35(05):126-133+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