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英国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及其启示研究

2020-05-08 08:55石峰可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环境治理环境污染

石峰可

摘  要: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曾经污染严重的英国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民众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梳理战后英国环境治理的过程可以发现,民众绿色发展理念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污染灾难的警醒与美好生活的追求,生态思潮的兴起与生态政治的推动,新闻媒体的宣传与环境教育的开展,环境法律的规约与绿色理念的倡行,等等。当前,我国面临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峻现实,《“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借鉴和吸收英国在这一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将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

关键词:英国;绿色发展理念;环境污染;环境治理;生态文明

作为世界工业革命的开拓者和先行人,近代英国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既为其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又给其环境污染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在水体污染和空气污染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英国也因此付出了异乎寻常的沉重代价。然而,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与调整,今天的英国早已“旧貌换新颜”,天蓝、地绿、气清、水净的自然环境又重新成为了人们的日常体验,实现了由环境污染异常严重到环境治理成效显著的巨大转变。梳理近代以来英国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可以发现,这一转变的实现同战后英国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直接相关,而对其形成原因进行探讨无疑将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有益启示。

一、污染灾难的警醒与美好生活的追求

近代以来,工业化的粗放发展使英国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并导致了一系列环境灾难。在水体污染方面,由于饮用水受到污染,1832-1886年间伦敦曾四次爆发大规模霍乱疫情,仅1849年一次就死亡14000人[1]。到20世纪50年代,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肆意排放,使多数河流污染饱和、严重缺氧,为河里的鱼类敲响了丧钟,只有少量鳝鱼,因为能直接游到水面上呼吸,才得以幸存。[2]在空气污染方面,虽然浓烟和有害气体严重恶化了生活环境,但由于它不会立即致命,近代英国并未对其进行严肃认真的治理,致使空气污染问题越积越重。战后初期,随着恢复重建的全面展开,空气中的污染物骤然增加。1952年12月5-9日,在低温无风的天气条件下,伦敦发生了空前严重的烟雾事件,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含量达到了平常的10倍,直接和间接导致了12000人死亡。[3]严重的环境污染之下无人能做看客。在一系列环境灾难面前,英国政府、企业和民众没有再犹豫,改变过去的粗放发展模式,形成新的绿色发展理念,成为战后各界的共识。

从20世纪50年代前期起,英国经济逐渐走出战后的困难时期并趋向繁荣。1946-1952年间,英国人休闲消费支出只占其总支出的7%,而这一数字在1952-1960年间上升到了30%。[4]与此同时,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英国的产业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传统行业效益下滑,新兴行业和服务业不断出现并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经济的日益繁荣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引发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在传统的资本家和产业工人之间出现了一个新的中间阶层,这个阶层的人们虽然也属于劳动者,但很多人有着体面的职业与收入,被称为“中产阶级”。从60年代开始,在英国教育发展与变革的背景下,“中产阶级”完成了现代化的转变,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经济条件的改善,而是追求整体的更美好的生活,开始关注自己和社会的生存问题,对环境问题关心日甚[5]14。他们不再对环境污染逆来顺受、忍气吞声,而是开始公开表达对环境污染的不满和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并呼吁政府、企业和民众以更加长远的眼光和更为理性的方式组织生产生活。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战后英国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是工业化过程中频繁发生的污染灾难逼迫的结果。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也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虽然其严重程度远远比不上几十年前的英国,但坐视不理的后果想必会比当初的英国更为严重。这告诉我们,要以当前我国环境严重污染及其治理为契机,引导人们科学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决不能重复之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另一方面,战后英国形成的绿色发展理念是民众追求美好生活的产物。毫无疑问,过去几十年我国的经济建设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果的,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正式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同战后的英国类似,新时代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更优美的环境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这启示我们,在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决不能重蹈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一时发展的覆辙。

二、生态思潮的兴起与生态政治的推动

近代英国工业快速发展并造成了严重环境污染的事实,使人们开始反思工业文明并逐渐萌生了最初的生态文明意識。其中,1789年英国人吉尔伯特·怀特的《塞尔彭自然史》一书的问世,标志着工业技术革命后世界历史上最早的生态思想的诞生,[6]并对后世的生态文明思想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此后,欧美的生态文明思想在大西洋两岸的相互激荡中不断发展,并在20世纪转向了构建生态伦理的方向。期间,1962年美国学者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一书的出版对推动现代生态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世界性影响。这部著作第一次向“大自然仅仅是人们征服和控制的对象,而非保护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对象”等人类的基本意识和几千年的社会传统提出了挑战。[7]卡逊的绿色呐喊唤醒了广大民众,欧美世界出现了一大批生态人文主义思想家、生态主义运动和生态主义的政府组织,[6]真正推动了欧美现代生态文明思潮的兴起,“只有一个地球”、“明天和今天一样重要”等信条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意识、生活态度和消费方式。[5]14

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内外压力的共同作用下,英国公众开始大量关注环境问题,政府对环境问题的管理力度也不断加强,英国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政治产生了。其一,环保组织的规模、组织水平和影响力大大增强。到70年代中期,全国有1000多个社区成立了致力于改善地方环境的团体;70年代期间,地球之友和绿色和平组织英国分部成功组织了欧洲环保年和30多次全国性示威。其二,政府的环境行政管理体系明显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都设立了环保机构,1970年,中央政府设立了环境事务部,负责空气污染、水质管理、土地规划和噪音污染等与环境有关的问题。其三,环保问题日渐成为党派政治的重要议题。1970年,工党发表了《向污染宣战》的白皮书,环保问题第一次出现在大选议题中;1973年,英国成立了欧洲第一个绿党,积极呼吁“人类生活应最低限度扰乱生态平衡”,并迅速发展成英国环保运动的一支重要生力军。[8]环境问题进入政治视域,为英国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打了一剂有效的强心针。

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发现:一方面,战后英国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在近代以来欧美生态思想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中形成的。近年来,在各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我国人民的环境意识有所增强,但多停留在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层面,还没有全面上升到构建生态伦理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同彻底改变人们行为所要求的思想状况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告诉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要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宣传力度,为广大群众生态意识的提高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战后英国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得益于其蓬勃开展的生态政治活动的推动。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并将其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但仍存在基层党政部门责任落实不到位和民间环保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这启示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在充分发挥民间环保组织作用的同时,要不断加大对基层党政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督导和督查,使其更好地发挥以上率下、以政促民的作用。

三、新闻媒体的宣传与环境教育的开展

早在19世纪后半期,《柳叶刀》等刊物就已经十分关注英国的环境问题特别是空气污染问题,并对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做了相应的报道。[9]战后,随着污染状况的进一步严重和新闻媒体技术和理念的现代化,新闻媒体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大量增加,并通过报道环境危机、宣传治理好处、普及环保知识、监督政府行为等方式,制造了有利于开展环境治理与保护的社会舆论。一方面,报刊杂志等纸质媒体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直线上升,比如,英国《时代》杂志上有关环境问题的文章从1969年到1973年增长了281%[8];另一方面,战后英国的广播电视等新兴媒体快速发展,并以更加直观感性的方式向受众传递关于环境问题的信息和观点。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英国的新闻媒体多以客观中立自居,认为负面新闻更有价值,[10]因而往往以报道污染真相和分析环境影响为重点。虽然由此构建起的多是一种负面消极的舆论氛围,但这却为英国的环境治理与保护同时带来了压力和动力,并因此助推了英国民众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

战后,英国政府逐渐认识到,环境思想是环境行为的先导,为此,它通过积极开展环境教育来寻求改变人们的环境观念。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所谓“卢卡斯模式”,它将环境教育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关于环境的教育”以让学生掌握作为评判环境问题的知识基础为目标,“为了环境的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环境的积极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环境中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包括交往、计算、学习等在内的环境技能。这种模式主导下的英国环境教育目标层次分明、过程注重实践、多方整体协调,[11]对培养青少年的环保理念起了基础性作用。1988年,英国议会规定环境教育为英国公立学校实施国家课程的科目之一,标志着环境教育在学校取得稳定地位。[12]进入21世纪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开始深入英国的环境教育领域,甚至上升到了学校发展指导思想的高度。几十年来,英国在环境教育方面的持续努力促进了英国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也藉此有效改善了英国的生态环境。

通过前面的梳理可以看出:一方面,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为战后英国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营造了有利的舆论氛围。近年来,我国新闻媒体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大量增加,并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科学环境知识、传递生态文明理念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着过于注重正面报道和宣教的问题。这告诉我们,我国的新闻媒体也应当在污染严重程度揭露和生态环境困局分析等负面维度上有适当作为,以增强人民群众绿色发展理念形成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另一方面,环境教育的开展为战后英国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年来,环境教育在我国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各级各类学校都会在相关课程中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教育,但还比较普遍地存在着重环境知识传授和生态文明政策宣传,轻环境理念塑造和生态问题实际体验等不足。这启示我们,在环境教育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生态环境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青少年的生态环境意识特别是解决实际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四、环境法律的规约与绿色理念的倡行

从19世纪前期开始,为应对严重污染对民众生活和健康的不利影响,英国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环境立法。但由于当时英国的环境立法具有被动反应立法、立法孤立分散等特征,[13]加之执法力度不够导致违法成本很低,环境治理的整体效果不佳。战后,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以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为契机,英国加大了立法治理环境的力度,相继颁布实施了《清洁空气法》、《制碱工厂法》、《河流污染防治法》、《公共卫生法》、《水资源法》、《污染控制法》、《机动车辆(制造和使用)规则》、《环境保护条例》、《环境法》、《各种能源法》、《汽车使用条例》等法律法规。在环境立法全面具体且与时俱进的同时,英国政府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环境法律的单位和个人处以重罚,使英国的环境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战后英国以法律手段认真和严格治理环境的做法,在有效改善了英国的环境状况的同时,也使社会各界养成了自觉遵守环境法律的良好习惯,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绿色发展理念。

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既要靠政府的强力手段,更要靠民众的自觉行为。据此,在环境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的基础上,英国政府主动承担起了倡行绿色生产生活理念和方式的重任。在生产方面,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14]倡导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并采取了多项措施帮助企业实现绿色低碳生产。在生活方面,英国政府积极宣传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比如,在伦敦街头时常会看到这样的公益广告:今天你手洗衣服了吗?充电器不用时拔下插头每年能节约30镑,用多少热水就烧多少每年能节约25镑,换个节能灯每年能省60镑。[15]在政府的积极宣传和推动下,不仅企业界将绿色低碳发展视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广大民众也在住房环境、出行方式、废物利用、节能降耗等日常生活方面形成了良好的理念和习惯。

通过前面的总结可以看出:一方面,战后英国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在民众遵守环境法律的习惯中形成的。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法律运行工作特别是其中的立法和执法环节都得到了很大的加强,但也仍然存在立法工作不够具体、细密以及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等问题,人民群众也没有在长期遵守环境法律的过程中形成相应的习惯。这告诉我们,在加强环境立法工作的针对性的同时,要大幅提高环境违法成本,并通过长期的严格执法使人们形成自觉遵守环境法律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政府对绿色理念的倡行推动了战后英国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近年来,我国各级党委政府在倡行绿色理念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大而化之和重生产轻生活、重口号轻实效等问题,到处都能看到生态文明的宣传标语,但很少会发现绿色低碳的具体指引。这启示我们,在倡行绿色理念的过程中,要从宏大处着眼、细微处着手,坚持生产和生活并重,既要做好理念的宣传,更要进行行为的指导。

综上所述,战后英国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是战后英国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产物,是主客观和内外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英国最终成功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并在此基础上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当前,我国面临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峻现实,承担着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的艰巨任务。在广大群众心中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前提,在这一方面借鉴和吸收英国的经验和教训必将有助于這一千秋伟业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梅雪芹.19世纪英国城市的环境问题初探[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105-108.

[2]田德文等.为什么偏偏是英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168.

[3]包茂宏.英国如何治理空气污染[N].学习时报,2014-12-15.

[4]刘成.理想与现实:英国工党与公有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91.

[5]颜永光:20世纪中后期伦敦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的历史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于文杰,毛杰.论西方生态思想演进的历史形态[J].史学月刊,2010(11):103-110.

[7]蕾切尔·卡逊著.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译序1-2.

[8]李峰.英国环境政治的产生及其特点[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1999(5):15-18.

[9]王越.英国空气污染防治演变研究(1921-1997)[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51.

[10]罗雅琴.《人民日报》和《泰晤士报》雾霾报道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17.

[11]黄香琴.“卢卡斯模式”对我国环境教育的启示[J].教育导刊,2015(7):94-96.

[12]杨冬利.英国中小学环境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8.

[13]许建飞:浅析20世纪英国大气环境保护立法状况——以治理伦敦烟雾污染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4(5):91-93.

[14]董必荣.国外绿色发展模式借鉴——以英国为例[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11):72-76.

[15]吉子.在伦敦感受低碳生活[J].自然与科技,2010(1):64-65.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理念环境治理环境污染
我国环境污染犯罪治理机制中的不足及对策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转型战略需要更明确的路径选择
探索小秦岭金矿环境治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低碳环保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分析及阐述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可采取的环境治理措施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绿色发展理念教育的有效途径
绿色发展理念下建筑给排水及采暖通风空调安装问题研究
2008年高考中的环境污染与保护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