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武汉文化资源嵌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探索

2020-05-09 09:47卢江
青年与社会 2020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探索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等多层面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的任务。武汉作为华中地区历史名城,有着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对武汉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利用整合并嵌入“原理”课教学内容之中,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可有效提升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培养大学生对中华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武汉文化资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探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等多层面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的任务。“原理”课教师不仅要围绕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板块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完整体系,还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改革创新,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武汉作为华中地区的历史名城、荆楚文化重镇,有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对武汉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合利用并嵌入到“原理”课教学之中,不仅能使枯燥的理论鲜活起来,提高课程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而且对于引导学生立志投身建设大武汉、发展大武汉、复兴大武汉的伟大事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原理”课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央相继出台多个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文件和政策,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相继召开,思想政治理论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全国高校在经费支持、师资队伍建设等“硬件”方面投入巨大,但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三进”等“软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现阶段,如何利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有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熟练度,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解决现实问题则成为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笔者在武汉一所普通本科医学院校从事“原理”课教学四年,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原理”课教学存在一些共性问题。第一,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理论性和逻辑性,学生在理解上有难度;第二,课程案例主要突出共性,个性案例相对较少,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选取合适的案例支撑理論教学;第三,实践教学环节有所欠缺,无法有效支撑理论教学;第四,大学生学习“原理”课多以考试成绩为导向,学习的动力主要在于应付考试,不能有效做到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尝试在课堂进行了将武汉文化资源嵌入“原理”课的教学改革。

二、将武汉文化资源嵌入“原理”课教学的价值意义

武汉是国家中心城市,长江汉水造就了武汉两江四岸、三镇鼎立的格局,有“九省通衢”的美名;武汉是历史文化名城,琴台知音、木兰从军、白云黄鹤等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动人故事影响深远;武汉是经济重镇,清朝末期张之洞在武汉大兴洋务,促进了早期武汉的工业兴起和经济发展;武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发祥地,辛亥革命第一枪在这里打响;武汉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诞生了一大批道德模范和“感动中国”人物。文章认为,将武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嵌入“原理”课教学,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元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带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

(一)将鲜活案例嵌入抽象的原理,提升教学亲和力

学好“原理”课,对大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教师足不出户就能通过互联网获取海量信息,将丰富的武汉文化资源以多种形式嵌入到教学中,这些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素材则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和认同感。

(二)在实践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提升教学针对性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不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循环往复的一个过程。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对本土文化资源加以发掘利用,使大学生结合课堂中所学的理论,在实践中认识武汉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更深刻去读懂武汉这座他们求学和生活的城市。

(三)培养大学生对武汉文化的认同,为武汉发展储备人才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一座城市的发展需要大量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古语有云:“惟楚有才”,湖北是教育大省,武汉是全世界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据统计,近三年武汉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都在26万人以上。武汉市近年来在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文化留人才是吸引人才最有效的办法。将武汉的独有文化资源嵌入“原理”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主人翁意识和对武汉文化的认同感,使他们能主动去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更早的适应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三、将武汉文化资源嵌入“原理”课教学的探索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要把握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核心内涵,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方法从天上回到人间、从空中回到地上、从文本进入学生心中,内化为学生实践的方向和准则。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授课经验,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个知识点与武汉文化资源进行了有机结合,开展了对多个理论知识点的教学改革探索。

(一)将敢为人先的武汉精神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提升大学生对“原理”课的认同感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成就了我国在多个领域的发展奇迹,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居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武汉的具体体现。自近代以来,武汉就是一个风云变幻的舞台,100多年前辛亥革命诠释了“敢为天下先”的首义精神;武汉是中国最早向近代大城市转型的城市之一,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享誉中外的“天下第一街”汉正街是武汉作为中国商品集散中心之一的重要标志;四十载改革开放为武汉发展注入活力,武汉从一个以冶金、机械、纺织三大支柱产业的老工业基地,变成以钢铁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环保、食品烟草、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日用轻工和建材11大支柱产业的现代化城市;在理论教学中,融合武汉历史上所取得的多个辉煌成就,让大学生在一个个鲜活案例中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武汉自古就有“楚人重然诺”、“高山流水觅知音”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不仅造就了武汉人重情重义的良好品质,更与当代“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一脉相承。武汉人民在其影响下为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做出不懈努力,先后涌现出11名全国道德模范,12位感动中国人物。这里面不乏让人们耳熟能详的“信义兄弟”孙东林、“背着父亲上大学”的黄来女、“小处方医生”王争艳、“轮椅上的天使”董明等。这些道德模范以实际行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武汉精神。将这些普通个人所展现出的可贵精神嵌入到唯物史观教学中,能引导大学生更深刻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也能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将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升大学生对“原理”课的获得感

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不断从低级到高级演进的过程。武汉有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市博物馆,江汉关博物馆等历史博物馆,其丰富的藏品完整地展示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演进的过程。还有杨泗港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天兴洲大桥等代表中国基建水平的“中国桥”,以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与现代服务业为支柱产业的科技新城。将这些反映历史发展足迹的博物馆和代表先进科学技术的新事物作为实践对象,让大学生在武汉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感受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也能让他们更能深刻体会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武汉革命文化资源颇丰,如代表中国民主革命起点的辛亥革命博物馆、武昌起义纪念館,记录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的中共五大会址、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武汉二七纪念馆等。通过实践教学,能够让大学生在实地考察中体会到社会革命在社会形态更替和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中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

(三)将武汉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与大学生服务社会相结合,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这个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经过不懈努力,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武汉的发展和巨变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成就的一个缩影。“原理”课教学可将武汉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成就和宏伟蓝图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结合起来,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建设和复兴大武汉的热情结合起来,在实实在在的实践中为武汉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如近年来风靡全国的城市马拉松大赛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主办城市,“汉马”大赛志愿者多来自武汉各高校的大学生,他们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着真正的“武汉精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是我国第一次承办综合性国际军事赛事,也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国际体育盛会,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近万名现役军人亲临武汉同台竞技。在汉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体现出浓浓的爱国情怀和热情的主人翁精神。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跳出书本、走出校门,在社会的大课堂里践行着真理,追逐着理想,在服务社会中展现出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将武汉文化资源嵌入“原理”课教学,不仅能让青年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实践中建设大武汉、发展大武汉、复兴大武汉,也能让大学生们真真切切体会到“我们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向着最高理想所进行的实实在在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Z].

[3] 武汉市统计局:武汉统计年鉴2018[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323.

[4]陈宝生.让思政课的内容方法从天上回到人间[EB/OL] http://edu.people.com.cn/n1/2016/1205/c367001-28926618.html.

[5] 武汉翻天覆地40年[N].长江日报,2018-12-18.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外文出版社,2017:143.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19.

基金项目:文章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重构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18Y088。

作者简介:卢江,湖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南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探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