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工作室+学生社团”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探索

2020-05-09 10:24耿之矗
科教导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学生社团思政课实践教学

耿之矗

摘 要 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着生师比过大、刻板印象、沟通机制不畅、内容认同感低等问题。以“教师工作室+学生社团”的形式,探索新的教学机制,通过双向选课、共同选题、规范流程、个性化考核、成果延续等方法,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贴合性、有效性。

关键词 思政课 实践教学 教师工作室 学生社团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2.034

Abstract Currently,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y is faced with such problems as too large ratio of students to teachers, stereotyped impression, poor communication and low sense of content identity. In the form of "teacher studio + student associations", exploring new teaching mechanism, through two-way course selection, common topic selection, standardized process, individualized assessment, results continuation and other methods,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pertinence, conformity,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in University.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practical teaching; teacher's studio; student associations

为了加强思政理论与实践教育的结合,全国各地及各高校都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机制探索。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设计了“模块”式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又探索了“教师工作室+学生社团”的教学机制,经过实践检验发现,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增强教学效果。

1 “教师工作室+学生社团”实践教学机制的缘起

本文所指的工作室,是为了解决教师与学生联络沟通而设立的带有个性特点的教学组织单位,它主要面向学生,以教师的教研特色为标识,吸引有类似兴趣的同学,形成团队,开展“共同体”学习。本文所说的社团主要是指高校数量庞大的兴趣类社团。

目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从“思想道德修养”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各划出一个学分开展2学分的“模块”式实践教学,共分为三个模块,分别是“社会调查、主题活动和专题研习”,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自由选择时间在选课系统中选择其中任一模块,成绩合格即可获得实践学分。其中社会调查模块主要让学生以社会热点和重大理论问题为对象进行实地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主题活动模块以为学校和社区(社会)提供相關宣传展示作品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并需撰写认知报告;专题研习模块主要就社会热点、重大理论问题以及大学生关心的社会话题进行研究并尝试将成果运用于实践,具有实践意义的可操作性方案或报告是其主要成果形式。

但是,由于生师比、刻板印象、沟通机制等原因,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学生对实践学习的预期目标不明晰,部分实践教学的主题是教师和学生见面后才仓促确定的,因而不能很好的贴合学生的特长与兴趣,教学过程难以产生师生合力;再如,实践教学通常一个学期完成,经常是一个项目刚开始,学生刚刚有一点积累和心得,就要结课,因而很难形成深入的研习与持续的效果;同时,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组织跟踪指导也是公共课面临的一大难题。

针对这些问题,在三个实践模块当中,我们先期选择了专题研习模块为主要领域,开展“教师工作室+学生社团”实践教学机制的探索,学院支持教师依据自身教研特色与兴趣设立工作室,可以一个人对应一个工作室,也可以几个人形成团队对应一个工作室,并与一个或多个学生社团对接,试图从教师端与学生端共同发力,理顺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各种关系与流程,同时为其他模块的教学改革提供经验。

2 “教师工作室+学生社团”实践教学机制的运作

目前,“教师工作室+学生社团”的做法并没有多少现成的经验和成果可以借鉴。我们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进行了几轮试验,探索了一套可行性操作方案,如下:

2.1 师生双向选课

选课与组班是一个需要系统解决的问题。目前,学校本科生所有思政课程都是通过网络系统进行自主选课的,学生在限定学期内可以自由选择某门课程的某个老师所开班级,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开足课程以满足同学选课需求。这样显然是无法满足教师工作室课程组织要求的。因此,在实验阶段,我们尝试给予了选课方面的“特殊政策”:教师在学期期末前确定工作室研习主题,制定研习规则及报名要求,向同学推介,制作报名表,要求学生填写相关意愿及前期基础。在限定的时间内,感兴趣的同学向工作室报名,再由教师进行筛选,平均每个教师可安排30-50人,在学期放假前,教师将入选学生名单导入选课系统,学生不再进行网上选课。为了避免影响学生其它可能性选择,这项工作要赶在网络选课之前基本完成。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社团的介入非常必要。做法是,根据某一工作室的研习主题方向,召集目标学生社团骨干座谈,一方面向他们详细说明相关的要求,发放相关文件,另一个方面也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社团在制定发展规划和招新的时候,就可以将思政实践的内容与社团活动结合起来,进而内生为社团活动的一部分,以保障小范围内有效落实这种选课方式。

2.2 师生共同选题

教师工作室与学生社团的对接,最主要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师生共同的志趣,达到资源共享,在课程与社团的互动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形成课程与社团的精神品格,打造实践教学品牌。教师工作室的实践主题在大方向上是相对固定的,在具体内容上则根据教师自身兴趣专长,结合学生兴趣特长确定,以满足师生双方个性化、创新性的需求。

集体性的宣讲和研讨是确定选题和组成团队的主要方式。教师在开学初召集工作室全体同学开展集体选题会,向同学们详细讲解实践教学的意义、目标、要求,发放《专题研习流程任务表》。

2.3 规范实践流程

在整个研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教师集体活动与小组活动相结合,老师在学期内至少需组织3次集体活动,其余根据需求采用小组活动方式,任课老师负责区别化指导监督,并以工作室的名义设定专门的咨询地点与咨询时间,增强过程中的师生交流。当然,教师最好可以担任社团的指导老师,参与社团活动,以更好的联系学生,了解学生诉求。

考虑到教师工作的繁重,在研习过程中要及时总结经验,把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和方法尽量书面化、条理化,形成各种图表与流程,系统体现整个实践过程的步骤和各个阶段的具体要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比完成《专题研习流程任务表》的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比如表格中有题目、小组成员及分工、成果形式、参考书目、研习规划、出勤记录、自我评价、报告撰写模板等栏目。

2.4 个性化考核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核分为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其中,专题研习活动的考核需提交过程材料和不少于3000字的研习报告或工作量相当的成果。为了体现和落实实践性,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教师根据开学初发放的《专题研习流程任务表》各项内容完成情况及学生的综合表现给定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中有小组成员互评分占10%,以防止过程中“搭便车”的现象。

由于专题研习内容相对灵活,相应地结果考核在形式和内容上的要求也会多样化,但整体上要求成果具体,有操作性,可以在实践中直接运用。

2.5 成果的转化与深化

工作室与学生社团的相互作用是研习成果转化和延续深化的组织基础。根据预先的设计,社团可以在自已的传统品牌活动中对研习成果进行应用,也可以在工作室的指导下开展新的活動或者与某些机构合作完成一些项目。同时,在工作室的穿引下,不同批的学生,可以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同一个项目或方向进行后续的观察分析和实践,不断提升完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注意自身教学科研方向与实践教学的互动,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调研、总结、深化,以实现在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方面的转化。

3 “教师工作室+学生社团”实践教学案例分析

为了详细分析“教师工作室+学生社团”实践教学的运作机制,我们不妨举例进行说明。根据教师本人的研究兴趣与专长,某教师先设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主题研习教师工作室,并主要对接了学校的汉服社开展实践教学。考虑到汉服社活动的三大方向:汉服、汉舞、礼仪,报名表中便要求简单填写特长爱好、加入社团的目标等内容,除了帮助实现“招生”目的外,更重要的是在组班之前促使教师制订合适的教学方案以达到因材施教。

经过师生集体研究讨论,选课的学生确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体验传承”为主要方向,结合同学们的兴趣,进行了五个项目的研习,包括“现代中小学中国传统服饰设计开发研究”“传统成人礼的现代建构”“大学生礼仪课程开发”“传统射礼现代中小学课程开发”“传统小吃复原”等。每一个专题都充分参考了学生的兴趣及其在汉服社团的主要职能。

其中,“现代中小学中国传统服饰设计开发研究”是考虑该组同学加入汉服社主要是因为喜欢汉服,并想对其进入深入研究,他们又分别来自设计与计算机专业,比较有能力进行设计研究并进行数字化呈现。

“传统成人礼的现代建构”和“大学生礼仪课程开发”的同学对传统礼仪比较感兴趣。不过,前者的目标是在现代进行传统成人礼的传承创新,并举办活动,后者则更倾向于对传统礼仪进行梳理研究,并通过学校的朋辈自主发展课堂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因此,工作者为两个小组分别制定了完善成人礼流程并举办成人礼活动的实践目标,后者则要求制作传统礼仪课程的教学方案与课件,以助力学校精品自主发展课堂的建设。

“传统射礼现代中小学课程开发”充分结合了教师工作室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附属外国语学校开展的传统艺学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在汉服社早期已经在摸索的传统射礼复原的基础上,为传统射礼进校园建构标准化的教学方案,并为传统艺学的现代传承探索路径。

“传统小吃复原”则是受到《舌尖上的中国》栏目的启发,结合汉服社进行的“花朝节”“中秋游园”等活动,通过查找文献、尝试等方式复元某种传统小吃,其成果要求拍摄复原工作视频,并进行解说。

其中的一些成果后来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延续。比如,“传统小吃复原”在汉服社的节日活动中成为颇受欢迎的项目。“大学生礼仪课程开发”的成果应用于自主发展课堂并成为学校的精品项目。“传统成人礼的现代建构”和“传统射礼现代中小学课程开发”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附属外国语学校展开合作,为该校的高中毕业生举办了别开生面的“成人礼”,受到师生及家长的欢迎,而“理论与实践”兼修的传统射礼课已经成为该校的选修课程,受到学生喜爱。有一些取得过实践学分的同学因为对“传统射礼现代中小学课程开发”项目感兴趣,还主动要求不要学分,加入研习团队,教师本人则在该项目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积极申报珠海市的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4 “教师工作室+学生社团”实践教学机制的成效与问题

经过跟踪调查和比较发现,以教师工作室紧密结合学生社团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够一定程度达到预期效果。但是,也存在不少需要注意的问题。

4.1 “教师工作室+学生社团”实践教学机制的成效

第一,实践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可期。学生在选课前即明确了实践的目标、内容、方式、要求等内容,最大程度的促成选课前的信息交换。

第二,有效增强了师生的学习共同体意识。“双向选择”的结果有助于形成兴趣、目标相一致的学习共同体,产生研学实践合力。

第三,实践过程的组织得到加强,师生沟通效果得到加深。学生社团既为思政教师走进学生群体提供了绝佳入口,又为实践活动的有效进行提供了组织基础。并有助于形成课程与社团的精神品格,打造实践教学品牌。

第四,通过教师工作室与学生社团的双重运作,实践的延续性得到加强。工作室的主持教师和参与学生在兴趣上相投,从而使一个实践项目或方向有了源源不断的研究动力,前期成果一变而为后续工作基础,形成常效机制,逐步产生累积效应,有助于建设传承有序的思政课社会实践群体,培育师生合作项目,教师的职业成长与教育教学效果皆得以提升深化。

4.2 “教师工作室+学生社团”实践教学机制的问题

第一,“教师工作室+学生社团”实践教学模式对不少同学来说仍然相当陌生,双向选择后再导入系统的做法也无法支持大量学生选课。选课系统相关的调整并充分利用新兴的教学辅助工具才有可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目前思政教师教学工作量仍然较大,对学生的细致指导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仍然无法投入足够的精力帮助同学熟练掌握调查、统计、分析、报告等必备技能。除了已经在施行的制作流程表、模板的方式,以及把“教师工作室+学生社团”这种教学改革的探索本身设为一个实践专题,组织学生进行专门研究攻关之外,今后还需要建立与学校其它部门的协作机制,充分利用“自主发展课堂”“学习中心”等朋辈课堂和互助机制,让广大教师和同学共同参与,帮助同学们提升必备的研究与实践能力。

第三,在社团活动中使学生的实践行为从自发到自觉仍然面临相当大的挑战。高校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重要阵地,[1]教师工作室与社团的结合应该为社团活动注入灵魂。但是,就目前我们接触观察的各种高校社团的情况来讲,大家聚在一起的目的,好玩或者相对较功利性的目标占了绝大的比重。这两种目标本身都是合理存在的,但是,如果不能进一步加以引导,则不能真正成为帮助学生成长的内生力量。这就需要对“教师工作室+学生社团”进行更为长远的顶层设计,教师也要认真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他们的兴趣、特长,并结合时势,帮助同学们把社团的活动引入国家民族的发展潮流,让他们在实践教学中逐渐体会到承担社会责任所能带来的获得感和成就感,从而把责任与担当自觉融入到社团发展理念之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要求教师自已也能够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在研究与教中学中不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同时,还要转变认识,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爆炸为背景的时代,以做事业的信念建设好师生学习共同体,以终身学习的态度,虚心的走近学生,体验学生的青春脉动,以学生的视角去审视社会。这样才有可能使实践教育想要传达的价值观成为学生社团活动的灵魂灯塔。

5 结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都是讲求“真修实践[2]”的,“教师工作室+学生社团”的教学探索意在建构知行合一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加强师生联系,使师生在共同处事的过程中教学相长,共同提升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与担当能力。今年,教育部已明确要求“高水平教师积极担任学生理论社团指导教师,履行好指导、引导、服务、联系责任。”[3]经过实际检验,“教师工作室+学生社团”的方式收得一定成效,更重要的是,在改革探索的过程中,我们确实比之前更近的走到了學生的群体中,和许多学生成了朋友,这使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师者”的价值与充实。尽管目前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是,如何找到一条真正能够倾听学生诉求、回应学生期待的路径,对于当下高校思政课乃至所有课程来说,都是有借鉴和思考意义的。

基金项目: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质量工程项目“基于教师工作室的思政实践教学机制研究”(编号:201619)

参考文献

[1] 把思政课办成铸魂育人重要阵地——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N/OL].中国教育报,2019-03-20(01).

[2] 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2:5.

[3]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本).

猜你喜欢
学生社团思政课实践教学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几点认识
新媒体在高职艺术类社团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学生社团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探微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