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教学探索

2020-05-09 10:24滕静陈一郎
科教导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滕静 陈一郎

摘 要 高职院校以“大学语文”为媒介,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工匠精神的培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展以凸显工匠精神为内涵的教学改革,营造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共融发展的氛围,可以为建设工业强国培养“大国工匠”提供良好的教育支撑。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荆楚文化 工匠精神 大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2.002

Abstract With college Chinese as the mediu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integrate regional culture into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cultivate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carry out teaching reform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highlighting craftsman spirit, and create an atmosphere of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raftsman spirit, which can provide good educational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dustrial power and the cultivation of "big country craftsman".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Jingchu Culture; craftsman spirit; College Chinese

“工匠精神”,不仅仅是指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有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1]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当我们明白“工匠精神”要培养的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文化的时候,我们便明白作为培养未来工匠的职业技术学院,要想培养有责任有技术的学生的前提就是要把文化“种”进学生的骨子里,融入到他们的血液里。

“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地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支。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目前的考古成果来看,最先进的青铜冶铸出自楚国;最早的铁器在楚国;先秦金币、银币无一不是楚币;先秦漆器、丝绸工艺精湛;楚国的编钟乐舞水平之高,举世公认。楚人创造出来的这些物质或者精神方面的文化资源既是重要的学习素材,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包含着许多“工匠精神”的因素,我们在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时可以将其融入到教学中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涵养他们的“工匠精神”。

1 “荆楚文化”的核心内涵和要素

“荆楚文化”的第一要素是“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西周末年,熊绎成为部落首领后,率部族民众“荜路蓝缕,以启山林”。正是凭着艰苦创业的精神,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楚国由一个方圆不足百里的小国发展成为泱泱大国,疆域不断扩展,国力不断增强,终于成就了“楚地千里,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霸业。创造了先秦发展史上在强国如林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奇迹。

“荆楚文化”的第二个要素是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早于商鞅变法的吴起变法;楚庄王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还有屈原,是继吴起之后,在楚国主张变法的政治家,在楚国推行“法治”。[2]屈原的成就,更是表现在文学的成就上,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荆楚文化”的第三个要素是自强不息的执着精神。屈原的文学、哲学和他一生的奋斗理想,特别是他那浓厚的民本思想和他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性格特征和感情素质,使得这位爱国诗人成为楚国最具有个性的民族精神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代表。他“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精神,也是“工匠精神”的核心。

“荆楚文化”的第四个要素是开放务实的学习精神。在楚国初创时期,楚王没有与周王室的血缘姻亲关系可依,没有辽阔的疆域可恃,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以致用,才能发展强盛。楚向吴越地区人民学习青铜冶炼,接受鲁国奉送的100名刺绣工、100名木工和100名纺织工。这300名工匠传授了先进的技术,对楚国的手工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些事例充分体现了楚人在先秦的诸民族中,主张民族融合,强调兼收并蓄,具有善于学习、包容众长的博大胸襟。

楚国那个“时代”虽已逝去,但“荆楚文化”所带来的“文治教化”方面的财富却是巨大的。如何让“荆楚文化”中有价值的精神在新的时代传承下来,并能在各行各業中通过新的创造体现出来,就需要我们从中认识、挖掘、吸取永不过时的精神。所以,如何将具有地方特色的“荆楚文化”融入到“工匠精神”的培育中,就是我们职业院校要探索的内容。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可谓先知先觉,早就认识到“工匠精神”既是时代的需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因此以高职语文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开启了“工匠精神”内化的教学改革。

2 将“荆楚文化”融入到“工匠精神”的教学探索

(1)编写专属高职院校的立体化《大学语文》教材。以往,职业技术学院的语文教材一般使用的是全国通用的《大学语文》,对高职的学生不是特别适用。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于2016年专门组建课程团队,改革原有教材内容,从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出发,有意识地侧重选取具有本土地域文化的内容,根据在线课程特点进行教学设计,自主编写开发了集课件、音频、视频、微课于一体的《大学语文》立体化教材,并开发了“大学语文”省级在线课程,构建多元化网络教学资源。

教材將屈原的《九章 橘颂》,孟浩然的《秋登万山寄张五》、《诗经 周南》中的《汉广》及当代作家李春雷的散文《寻芳习家池》选入,并录制有地域文化有关的微课视频让学生观看学习,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自豪感。在教材的编写和省级在线课程的建设中,老师们反复甄别、筛选作品,为一个字、一句话反复推敲、打磨,历时三载,通过一版再版,终于修订编制了有特色的专属高职院校使用的“大学语文”语文教材。

(2)打破教学模式的藩篱,实现教学多样化。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打破高职语文教学模式的藩篱,多样化地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在编写立体化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在线课程特点,完成“大学语文”慕课改造。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线下师生交流互动,线上学生学习老师答疑,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交流感语、课堂演讲等方式开展教学,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更可以在电脑上、手机上随时随地的学习,“碎片化”给予学生充分的领悟时间,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意识,培育其创新思维。可以说将“大学语文”建成既有我校特色,又对兄弟院校具有普适性;既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又有利于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学习方式生动活泼的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每一次微课的设计,每一堂教学成果体现出的就是老师们进取、创新、善于学习和执着的“工匠精神”。

(3)在专业融通中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有些高职院校忽视或者不愿意开设语文课程,认为语文教学和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培养是“两张皮”,不能很好的融合到一起。但在襄阳职业技术学院,长期以来都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并且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

基于这个指导思想,学校要求公共基础课老师和专业课老师一起,利用寒暑假积极参与行业企业调研,紧紧围绕新业态背景下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对课程培养人才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比如,在行业调研过程中,企业普遍提出现在的学生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够,指出学生只要具备吃苦耐劳、肯钻研的素质,就能弥补刚毕业时技术不精缺乏经验的不足,才会有持续发展的职业前途。那么,我们就要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将做人做事的态度渗透到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在备课时首先分析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然后根据其专业需求将地域文化知识与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结合起来,挖掘出“荆楚文化”中与“工匠精神”紧密结合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之中。例如针对旅游专业,我们就把与襄阳有关的历史典故、文人墨客的故事整理出来,融入到教学中,要求学生对襄阳文化资源诗词文学、名人典故、神话传说、民间艺术了如指掌,不但加深了对襄阳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认识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根据当地的旅游景区特色,我们设置景点创设情境,针对三国历史文化遗址古隆中、夫人城,要求学生设计具有个人特色的导游解说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给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语文教学时,我们侧重美学欣赏、创意制作、服饰文化、丝绸文化等方面的文化知识,加强他们的审美能力的培养。而对医学院的学生,我们通过美文,渗透的是“医者仁心”、严谨的职业素养。

总之,教师是文化的传承者,要深入研究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内涵,理解两者的密切联系和互促作用,充分挖掘相关教学素材,以学促教,以研促教,通过“人文教化”,将人文素质渗透于无形之中,规范行为、陶冶情操、培养品德,实现对人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荆楚文化”源自我们的身边,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是我们的情感之根,具有很强的可感性。它绝不应该只是存在故纸堆里,而是当存于鲜活生活中。只有结合荆楚文化的核心要素,引导学生走近它们,才可以把他们带向更深远、更广阔的精神空间。

课题项目:《“荆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系2019年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学研究课题,立项编号:ZJGB2019032

参考文献

[1] 西沐.大国工匠传递的是一种文化精神.大国工匠技艺传承及其市场案例研究.前言.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

[2]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2007-03-01:213.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