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估算能力与改进措施

2020-05-09 10:20秦琪
教育·教学科研 2020年4期
关键词:估算意识思维方法

秦琪

摘要:估算是数学教学中一块重要但又难啃的硬骨头。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估算教学,提高自身的估算素养,同时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思维,让学生愿意估算,学会估算,喜欢估算,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估算目标;估算意识;思维;方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多次提及估算,并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合的单位,应用适当的方法进行估算,同时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但是,估算的实际教学却并不容易,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似乎听懂了,好像也学会了,但是遇到需要估算来解决问题的时候,却不知所措。如何才能改善这类情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

问题的发现

三年级的练习中有一道题“每袋面粉39.2元,食堂要买29袋,王阿姨带了1200元,够吗?”本人任教的班级解题后正确率仅为40.5%(如表),其中通过笔算得结果的同学有19%,想到用估算且估算正确的同学只有21.5%。通过分析测验卷发现:大部分学生解题思路是先列出乘法算式39.2×29并笔算出结果,接着将乘积和1200进行比较,最后判断王阿姨带的钱够不够买29袋面粉。这种做法符合平时的解题思路,但是无奈此题中的计算实在太难,很多同学都卡在笔算这一关,导致全班错误率极高。很明显,出题意图并非是考察学生的关于小数乘法计算能力,而是估算能力,但是大多数学生却“会错意”。究其原因“教师教得不到位,学生学得不走心”。

教师层面的改进措施

认识估算教学的价值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实施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教师就必须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审视笔者日常的教学,由于在作业和练习中没有专门的题目用于检测学生估算能力,所以笔者有意无意地将估算教学边缘化,从而导致了学生的估算学习不扎实,效果不显著的情况。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笔者对课程标准、配套教材、教材解析都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深入的分析。了解估算教学在教材中的设置情况,理清估算板块在小学阶段的发展脉络,把握估算与口算,估算与计算等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教好估算做好前期准备。

提升教师的估算素养 河南省济源市基础教育研究室研究员苗东军在2017年的研究中发现:不少老师也存在估算方法选择不当的情况,部分老师们缺乏有依据、有顺序的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一些老师虽然能解决问题,但是估算方法选择错误,推理过程不合逻辑,所写估算表达式难以理解……简单来说,就是不少教师自身就缺乏估算素养。我们常说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要想教好学生,提升自己的估算素养是前提。教师要明白:估算不是简单的四舍五入,也不是机械的估大、估小或估中,而是要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启发学生的估算思维,去教会他们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让学生悟出其中的数学思想,发展自身的逻辑思维。教师还需通过各种渠道多学习,多思考,多实践,全面提升自己的估算思维、估算表达和估算教学技巧。

用好教材估算内容 教材中关于估算的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估算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如一年级上学期教材以数轴为载体帮助学生直观地来感受13更接近20,还是10,类似这样的渗透称之为暗线,二类是教材明确要求进行估算或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称之为明线,一明一暗,相辅相成,构成了教材中的估算网络。可以说现行教材中不缺估算的内容,缺的是教师立足书本用好估算素材的意识和行动。因此,教师们要立足教材,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用好教材,整理并收集教材中涉及估算的例题或习题,充分用好教材中关于估算的资源,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渗透估算思想,设计多样化的估算实践活动,总结归纳估算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教材中估算内容的实效性。

学生层面的改进措施

感受估算的价值,产生估算的需要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估算的应用范围很广泛,其重要性并不亚于笔算,如购买家具前需要估计家具的长宽高,出发前要估计路上花费的时间,去超市购物时要估计所需费用。估算如此有用,为什么学生不用呢?原因是学生压根没有体会到估算优势和感受到估算的价值。所以要学生学估算,用估算,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让学生感受到估算的价值,产生使用估算的需要。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郑毓信曾经说:“老师们未必一定要等到专门讲估算的时候才让学生去估算,而应该将估算伸到学生的平常学习和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估算的价值可以渗透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如在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先通过估算算出结果大约是多少,再通过个位加个位确定最终的结果,通过这样的引导,不仅为学生的学习架了一把梯子,更让学生感受到估算对笔算的辅助作用。同时,教师需要明确的告诉学生:在很多具体的情境中,人们是不需要计算出精确数据的,比如这道题:“周末,小明要和爸爸妈妈去动物园,动物园的成人票36元/张,儿童票20元/张,妈妈带了100元够买门票吗?”在分享交流环节,有的学生直接笔算出了答案,而有的学生先将36看成40,再由40+40+30=100(元)得出结果。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笔算和估算各具优势与劣势,感受估算在解决某类实际问题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从而突出估算的实用价值,让学生从内心接受估算,愿意估算,逐步建立估算的意识。

外显估算思维,优化估算方法 不同于笔算,估算的过程往往是在学生头脑中进行的,估算思维也具有内隐性。但是,小学生又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维和语言发展不同步,常常出现会做,但不会说的尴尬局面。所以在估算教学中,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要完善数学的估算思维,同时优化学生的估算方法,鼓励学生将估算过程说出来是外显思维的常用教学方法。在此类教学中,教师在不仅要兼顾学生的说,还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常鼓励,鼓励学生用简明、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解题思路,达成方式。二是善倾听,引导学生学会听,通过倾听去了解他人的想法。三是會辨析,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区分、辨析不同方法间的区别和优劣,逐步学会根据不同情境选择最合适的估算方法。如“明明和爸爸妈妈去参观科技馆,门票价格如下:成人票36元/张,儿童票18元/张,妈妈带了100元够吗?”这道题的教学中,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得到了以下的结果:

生1:我把成人票看成了40元,所以40+40+18=98(元),所以100元够了。

生2:我把成人票看成了40元,把18元看成了20元,40+40+20=100(元),因为在估计的时候我都是估高了,所以实际的花费是小于100的,所以够了。

生3:把成人票看成35元,所以列式为35+35+18=88(元),虽然把36看成35是估低了,估计总数88元远低于100元,所以是够的。

……

纵观这几种解题思路,学生们虽然都用了连加的策略,但是估算的方法却是多样化的,有人估大,有人估中,还有人估小。学生选择估算方法的理由也是句句在理,头头是道。在以上交流的过程中,说得学生理清了思维,听得学生获得启发,不同的估算思维在碰撞中得到整理和完善,估算方法也在对比中得到了优化。

总而言之,估算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和生活技能,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估算的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个阶段,是发展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方面。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估算教学的提升是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只有以日常教学为起点,以实际生情为基础,到课堂中去摸索,在摸索中去总结,才能真正地提高估算教学,提升学生的估算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澄学校)

猜你喜欢
估算意识思维方法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培养估算意识,发展学生数感
用对方法才能瘦
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浅谈对小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