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不防”的词性及相关问题探讨

2020-05-11 02:35谢佳佳
现代语文 2020年2期
关键词:现代汉语副词宾语

谢佳佳

(复旦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 200433)

三音节词“冷不防”在现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猛不防”和它意义相近。《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它们的解释如下:

【冷不防】lěng·bufáng(副)没有预料到;突然:~摔了一跤。[1](P788)

【猛不防】měng·bufáng(副)突然而来不及防备:他正说得起劲,~背后被人推了一把。[1](P889)

根据词典的标注与用例,“冷不防”“猛不防”均为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变化的“突然”和“出人意料”。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冷不防”和“猛不防”还分别有“冷不妨”“冷不丁(儿)”和“猛不妨”“猛不丁”等变体。由于语料中“冷/猛不妨”与“冷/猛不防”音近义通且数量较少,我们认为,“妨”为“防”在记录语音时的异体,具体分析时便把前者用例归入后者。

本文首先描述“冷不防”“猛不防”和“冷不丁(儿)”“猛不丁”的发展演变脉络及其关系;其次,对四个词语的句法位置与语法功能展开论述;再次,对四者的词性进行探讨。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语料来源为北京大学CCL语料库检索系统(网络版)。

一、“冷/猛不防”等的历时演变

我们以“冷不防”“猛不防”“冷不丁(儿)”和“猛不丁”为关键词,对北京大学古代汉语语料库进行检索,对该词最早出处与作者情况进行了统计,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冷不防”等的最早出处

就出现时间而言,“冷不防”“猛不防”出现于清代;“冷不丁(儿)”产生于民国时期;“猛不丁”则直到现代才产生。下面,我们就结合这些词语的构词语素“冷”“猛”的语义演变,对它们依次进行分析。

(一)“猛”的语义演变

“猛”的语义演变对“猛不防”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有必要对“猛”的语法化历程进行简略梳理。“猛”的本义为名词,表示猛兽。例如:

(1)猛,健犬也。从犬,孟声。(《说文解字·犬部》)

先秦时期,“猛”由“猛兽”义引申出形容词用法,意为“(动物)凶猛”,后引申形容人的“勇猛”。例如:

(2)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

最晚至唐代,“猛”开始用作副词。例如:

(3)印宗是讲经论僧也。有一日正讲经,风雨猛动。(南唐释静、释筠《祖堂集·序》)

(4)猛听得外面人说话,不由我不心中怕;今朝是个好日头,只管都噜都噜说甚么!(《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

例(3)中的“猛”修饰动作“动”,可看作情状方式副词;例(4)中的“猛”强调动作“速度快”,表示“忽然、突然”,为时间副词。

综上,“猛”的语法化轨迹为:名词→形容词→副词。

唐贤清指出,汉语副词演变的规律是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单音副词为主;唐宋时期,双音副词大量产生,同义副词急剧增多;元明清时期,同义副词趋于规范,双音副词占据上风[2](P18)。汉语副词复音化是双音节、多音节副词产生的重要原因。随着汉语双音化的演进趋势,副词“猛”发展为“猛地/的”“猛然”“猛可”等,元、明、清时期又逐渐发展出三音节“猛地/的里(哩)”“猛不防”“猛不丁”“猛可地/的”“猛可里”“猛可丁”等。我们综合古今汉语语料,对它们在不同时期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猛不防”等词语的使用情况

猛可地/的 0 7 16 18 2 8猛可里 0 21 7 8 16 14猛可丁 0 0 1 0 0 0

由表2可知,从先秦至宋代,副词“猛”仅作为单音节使用。元代由于北方外族进入中原及元曲的产生,双音节的“猛可”“猛然”等口语化词汇开始出现。《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指出,“猛地/的里(哩)”“猛可地/的”“猛可里”“猛可丁”意义和用法相同,都作时间副词,“的、地、里、哩”皆为助词[3](P463)。

(二)“冷”的语义演变

“冷”最早可上溯到西汉,为形容词,表“寒冷”义。例如:

(5)是故冻者假兼衣于春,而暍者望冷风于秋。(《淮南子·俶真训》)

张立红指出,热的物体如火、沸水都高度活跃;随着火势变小、水逐渐变冷,活跃程度也降低。这与事物的发展具有很强的象似性,故可以用来描述事态的发展[4](P31)。

“冷”的语义不断抽象化,其词义变化涉及较多的通感隐喻:由温度域逐渐扩展到痛觉、压力、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领域。温度词“冷”发展到东汉时期,开始映射到“心理”范畴,由本义隐喻产生“灰心、失望”义项,具备了一定的主观性。例如:

(6)裁身有余在。心已冷如木,已弃五行。并心中羸羸裁有余微。(东汉安世高译《道地经》)

至唐代时,“冷”由“心理”范畴映射到“态度”范畴,表“冷静客观、冷酷”,主观性加深。例如:

(7)珠铅滴尽无心语,强把花枝冷笑看。(唐代张祜《相和歌辞·长门怨》)

形容词“冷”虽然经历了主观化过程,但始终未语法化为副词。从清代至民国,“冷不防”“冷不丁(儿)”先后出现,发展至现代汉语,又产生“冷孤丁”“冷古丁”等。这些词的语义为“突然”或“趁其不备做某事”,与语素“冷”关联不大,因此,它们的产生并非“冷”语法化的结果。

(三)“猛/冷不防”的演变历程

景士俊把“猛不防”归为副词,其拼音标注为(měng·bufáng)[5](P237)。据此,就语素组合关系来说,“不”“防”结合更为紧密,单音节语素“猛”与双音节语素“不防”整体组合为三音节词“猛不防”。

根据历时语料,“猛不防”产生之初为状中短语。该短语为“猛不及防”的缩略,意为“动作或状态变化快、速度猛以至于来不及防备”。例如:

(8)昨夜少眠,加以忧疑,朦朦胧胧,精神不继,猛不及防,被他射中穿过,登时倒地身死。(清代钟毓龙《上古秘史》第五十五回)

“猛不及防”可看作古代汉语中“猛+不V”的一个具体用例,该构式还存在“猛不及避”“猛不提防”“猛不可当”等构式体。例如:

(9)两人猝遇,猛不及避,欲投歧路,以图匿迹。(清代潘纶恩《道听途说》卷十一)

其中,“猛不及防”使用频率最高。在语言省力原则和经济原则下,它省略为“猛不防”。高使用频率是语法化的必要条件,使用频率越高的实词越容易虚化,反过来又提高了该形式的使用频率。随着使用频率增加,“猛不防”逐渐词汇化。例如:

(10)这里贾母仍带众人赏了一回桂花,又入席换暖酒来。正说着闲话,猛不防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六回)

“冷不防”于清朝出现,其产生时即作为形容词使用,我们认为它由“猛+不防”类推而来,且产生于“猛不防”词汇化之后。例如:

(11)小侠哪里理会?他是跑开了,冷不防,焉有不栽倒之理呢?(清代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九十二回)

这一类推能够实现,是因为二者在认知上存在象似性:天气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速度太快,人们来不及防备。由于这种降温现象对生活影响很大,该词语使用频率较高。

(四)“冷不丁(儿)”“猛不丁”演变历程

“冷不丁(儿)”于民国出现,早于“猛不丁”。二者构词理据模糊,“不丁”没有意义,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看作音缀,因此,它们是附加式合成词。我们认为,“冷不丁(儿)”是由“冷不防”衍生而来的。例如:

(12)“物”字还没说出来,冷不丁儿用小刀对准年轻人的胸前便扎。(民国常杰淼《雍正剑侠图》第七回)

在“冷不防”衍生出“冷不丁(儿)”的类推作用下,现代汉语中也演化出“猛不丁”。例如:

(13)他伤感地想啊想啊,猛不丁就想起一件事,继而就觉着眼前仿佛亮了起来。(1994年《报刊精选》)

二、“冷/猛不防”等的语法功能

“冷/猛不防”“冷不丁(儿)”与“猛不丁”的句法位置不同,相应地,四者的语法功能也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对语料的统计,可以发现,“冷不丁(儿)”“猛不丁”的语法功能单一,所以我们放在一起讨论;“猛不防”和“冷不防”句法功能较为复杂,所以分别研究。

(一)“冷不丁(儿)”“猛不丁”的语法功能

“冷不丁(儿)”与“猛不丁”经常位于谓语前,也可以单独作独立语,有时还可以后附助词“的/地”,作插入语。例如:

(14)a.她冷不丁打个寒噤:“你怎么说这话?过节得高兴才是嘛,喝酒吧。”(廉声《月色狰狞》)b.他伤感地想啊想啊,猛不丁就想起一件事,继而就觉着眼前仿佛亮了起来。(1994年《报刊精选》)

(15)a.又抽了几袋烟,他的手开始发抖,冷不丁,嘴角淌出了口水……(曹振强《政治辅导员》)b.谁知,她刚走到院子中间的那棵桃树边,猛不丁,一个声音从背后传了来。(谌容《梦中的河》)

(16)a.就你再机灵,冷不丁的,你也回答不上这句话!(《中国传统相声大全》)b.2.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9.6万人口,猛不丁的,又像涨潮似的,冒出了上万个下岗待业人员。(《人民日报》,1998-03-17)

例(14)中的“冷/猛不丁”位于谓语前;例(15)中的“冷/猛不丁”作独立语;例(16)中的“冷/猛不丁”后面附加助词“的”,作插入语。从其句法位置可以看出,“冷不丁(儿)”“猛不丁”的语法功能是作状语或独立语。

(二)“猛不防”的语法功能

在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中,与“猛不防”相关的语料共28例,分别作状语、独立语。其中,“猛不防”作状语有23例,占全部语料的75%,一般用来修饰动宾短语或小句。它也可以修饰非动作动词“是”,带有意外范畴义。同时,它还可以作独立语。例如:

(17)到了岸边,小玉猛不防将老鼠推了个狗趴屎跌落水中。(白先勇《孽子》)

(18)猛不防是这么“爽快的办法”,李玉亭有点窘了。(茅盾《子夜》)

(19)猛不防,一块让手榴弹炸起的石头又打在周大勇头上。(杜鹏程《保卫延安》)

例(17)中的“猛不防”作状语;例(18)中的“猛不防”修饰非动作动词“是”;例(19)中的“猛不防”作独立语。值得注意的是,“猛不防”还存在作谓语的用法,其意义和用法相当于短语“未料到”。例如:

(20)巴加内尔猛不防爵士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立刻把头抬起来。(《格兰特船长的女儿》中文翻译)

不过,作谓语的用法只有这一例,而且是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我们认为,此处可能存在翻译不规范情况,故对该功能忽略不计。

(三)“冷不防”的语法功能

在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中,与“冷不防”相关的用例共321条,它充当的语法功能是多样的。“冷不防”通常作状语,修饰谓词性成分或修饰整个句子。同时,它可以作谓语,带谓词性宾语;它也可以作定语。此外,它还可以作独立语。例如:

(21)耿有何一看,见那黄牛狂奔乱窜。遂排开众人,一步上前,冷不防对准红了眼的牛,一倒肘,那黄牛一个趔趄倒在地上。(刘恩铭《努尔哈赤》)

(22)一个冷不防,这伙子伪军就得成了落风梨。(刘流《烈火金刚》)

(23)韩云程冷不防钟珮文问他这一句,使他狼狈不堪。(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24)陈忠和没有料到有这冷不防的反问,只好含混地说:“那要看情况。”(《新闻报道》,2001-09-12)

(25)他一落座,冷不防,她就抱住他在脸上轻咬一口。(李可《杜拉拉升职记》)

例(21)、例(22)中的“冷不防”作状语;例(23)中的“冷不防”作谓语;例(24)中的“冷不防”作定语;例(25)中的“冷不防”作独立语。

值得注意的是,“冷不防”可以作动词或介词宾语。在作动词宾语时,动词一般为“来”“抽”“瞅”“给”“打”,构成“V(某人)个冷不防”结构。其中的动词还可以支配名词或人称代词,形成双及物构式。例如:

(26)他怕冯老兰瞅个冷不防把他推进大河里,被洪水卷走了。(梁斌《红旗谱》)

(27)他们想逼着咱们几处分兵,几处着眼,给咱们一个冷不防,假道宋家寨进犯咱们的老营。(姚雪垠《李自成》)

“冷不防”在作介词宾语时,介词通常为“等”“乘”,意为“趁(某人)没有防备”。例如:

(28)我自有办法!我也会变成嗗拉巴唧,去和狼王交朋友,乘冷不防咬下他一个耳朵来!(老舍《小坡的生日》)

“冷不防”充当不同的句法成分时,意义和形式都没有变化。也就是说,它们是同一个词。我们对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冷不防”的语法功能进行了统计,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冷不防”语法功能统计

根据表3,我们可以得出“冷不防”所作语法成分的占比,具体如图1所示:

三、“冷/猛不防”等的词性归属

词类划分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基本问题。本文借鉴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六版)划分词类的依据: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就汉语来说,语法功能是主要依据,形态和意义是参考的依据[6](P13)。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把“冷/猛不防”“冷不丁(儿)”与“猛不丁”均标注为副词,并把“冷不丁(儿)”和“猛不丁”归为方言词。此外,还有几部词典虽然未标注这些词语的词性,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该词语在例句中的语义和句法功能进行探究。《汉语大词典》把“冷不防”释为“预料不到;突然”[7](P1162),在例句中分别作宾语、谓语和状语;而“冷不丁”和“猛不防”在例句中仅作状语。《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对“冷不防”的解释为“突然;没有预料到”[3](P358),在例句中作状语。

下面,基于上文对这四个词语法功能的分析,并结合意义标准,探讨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词性。由于“冷不防”的语法功能比较丰富、复杂,我们单独对它进行分析。

(一)“猛不防”“猛/冷不丁(儿)”的词性

“猛不防”“猛/冷不丁(儿)”在句中均可以作状语或独立语,该语法功能符合副词特征。一般认为,副词常限制、修饰动词和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6](P23)。陆俭明指出,在句法功能方面,副词的主要功能是充当状语,而且都可以充当句法成分:有相当一部分可以重叠,还有一部分副词可以单独成句和回答问题[8](P1)。

就语义来看,“猛不防”“冷不丁(儿)”与“猛不丁”均表示动作、事件变化的突然性,动作为非自主行为、不受人为干预。例如:

(29)他却没想到绳子拴在二虎的胳膊上,把二虎猛不防弄了个踉跄,可是他自己却一头栽倒了。(李晓明《平原枪声》)

“猛不防”“冷不丁(儿)”还可以表达动作或变化的情状,即“速度太快而超出人们心理预期”。例如:

(30)张有义正讲得高兴,猛不防武二娃从后边给他脖子里洒了一把雪。(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

(31)如果你用食物逗它,又不太痛快地给的话,它会冷不丁地挠你,让你措手不及。(《人民日报》,1996-07-04)

例(30)中的“猛不防”是指“(受试)没有防备(某个动作)”,其中的动词多指向被动承受的行为;例(31)中的“冷不丁”是指“(施事)趁人没有防备”,其中的动词多指向主动者的自主行为。

综合语法功能和意义标准,“猛不防”“猛/冷不丁(儿)”均为副词。黄伯荣、廖序东将副词分为八个小类: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处所副词、肯定及否定副词、方式及情态副词、语气副词、关联副词[7](P24)。如果进一步细分的话,“猛不丁”为时间副词,“猛不防”“冷不丁(儿)”则为时间副词或情状方式副词。

(二)“冷不防”的词性

“冷不防”绝大多数情况下作状语,但我们不能就此判定它为副词。袁毓林指出:“由于同一词类的词不一定共有一项/组为其他词类所无的分布特征,因而无法用几项分布特征之间的合取/析取关系作为标准来给所有的词分类和给不同的词类下定义。”[9](P154)作状语不是副词的专职,现代汉语中很多形容词也可以作状语,如在“仔细思考”“认真学习”“积极锻炼”“突然改变”等短语中,语法学界普遍认同“仔细”“认真”“积极”“突然”为形容词。

朱德熙在《语法讲义》中指出形容词与副词的区别:(1)形容词是实词,副词是虚词。形容词是自由的,可以单独成句;副词是粘着的,不能单独成句。(2)形容词除了可以做状语之外,还能做定语、谓语、补语,副词只能做状语[10](P77)。

值得注意的是,“冷不防”能受数量短语“一个”的修饰,而数量短语经常为体标记。例如:

(32)那阿海巴颜早有夺权的野心,这会儿又在气头上,他一个冷不防,从腰间拔出短剑,照着哥哥的肋下就是一下。(刘恩铭《努尔哈赤》)

在作动词宾语时,“冷不防”经常出现在“V(某人)个X”结构中的“X”位置。例如:

(33)明摆着这是要给马家军一个冷不防,是真是假,来个一针见血。(1994年《报刊精选》)

(34)就化装成汉奸队,装作扫荡的,等王秃子一放吊桥,就冲进去打他个冷不防。(李晓明《平原枪声》)

张谊生指出,这一构式中的“个”已经完全虚化成助词,从语法层面可以把它看作补语标记;从语用上看,“个”还具有量词“个”的功能特征[11]。朱德熙认为,在“动词+个+程度宾语”结构中,动词后头可以插入虚指的“他”形成双宾结构[12](P185)。赵元任指出,“X”为体词性成分或谓词性成分(包括动词、形容词、动词性短语、成语等),“个”使得“X”体词化了[13](P257)。

在现代汉语中,“V(他)个X”构式很常见。例如:

(35)a.吃个新鲜

b.图个快活

例(35)中的“个”可以扩展,如“图个快活”可以扩展为“图一个快活”。因此,“个”尽管语义泛化,但仍保留了量词特征。由于受它修饰,虽然直接宾语“新鲜”“快活”不是名词,但它们通过转喻具备了具体名词的三维空间特征,分别指代“新鲜的事物”“令人快活的东西”。

谓词性“X”还可以转喻为抽象事物,凸显其性质意义。例如:

(36)a.玩他个痛快

b.打他个落花流水

“痛快”“落花流水”在例句中转喻其所呈现的状态,分别指代“痛快的场面”“落花流水的局面”。

转喻最主要的功能是指称,即用一个概念实体去替代其他实体,一般为名词性表达。邻近性(contiguity)是其重要特征,Lakoff & Johnson认为,“转喻概念的基础涉及物理的或因果的联系”[14](P93)。这一界定既包括客观世界的时间或空间关系,也包括语言中句法或语义关系。同理,在“V(他)个冷不防”结构中,“冷不防”处在直接宾语位置,转喻“出人意料”的场景或状态。例如:

(37)我乘着狼们还睡觉,去给他们个冷不防,打他们一阵,好不好?(老舍《小坡的生日》)

例(37)中的“冷不防”转喻为名词性成分,指代“(令人)措手不及的局面”。

综上,“冷不防”能充当状语、谓语、定语、宾语和独立语,符合形容词的特征,因此,应将它看作形容词。

朱德熙将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性质形容词包括单音节形容词和一般的双音节形容词;状态形容词包括:(1)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2)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式;(3)“煞白、冰凉、通红、喷香、粉碎、稀烂、精光”等;(4)带后缀的形容词,包括ABB式、A里BC式、A不BC式;(5)“f+形容词+的”形式的合成词(f代表“很”“挺”等一类程度副词)[10](P73)。性质形容词一般有三个特征:(1)受程度副词修饰;(2)能带数量宾语;(3)能进入“比”字句[15](P1)。以上这三个特征,状态形容词都不具备,它有自己的特点:(1)语法意义上有描写性,作修饰语时自由度更高;(2)可以单独作谓语,不需要上下句进行对照比较;(3)具有动态性,叙述暂时的变化过程。

就语法功能来看,“冷不防”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自由度较高;就组合能力来看,它本身带有程度值,语义特征为[+速度快][+力度大],不能再受程度副词修饰;就语义来看,它记录临时状态或突然事件。综上,我们将它归为状态形容词。

本文论证了“冷不防”“猛不防”“冷不丁(儿)”和“猛不丁”的发展演变关系。“猛不防”由副词“猛”多音化而来,最初为状中短语,后来词汇化为副词;由于存在认知象似性,“冷不防”也接着产生,随后在民国时期衍生出“冷不丁(儿)”。在类推作用下,“猛不丁”最后出现。本文研究表明,“冷不防”为状态形容词;“猛不防”“猛不丁”和“冷不丁(儿)”均为副词,其中,“猛不丁”为时间副词,“猛不防”和“冷不丁(儿)”为时间副词或情状方式副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冷/猛不防”“冷不丁(儿)”与“猛不丁”均标注为副词,这是值得商榷的。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副词宾语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用法精练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短句—副词+谓语
宾语从句及练习
副词和副词词组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