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压豆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胃炎胃痛的疗效观察

2020-05-11 08:12梁曼谊罗琴卢肖霞黄芳陈宝莹彭洁贞张纯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年4期
关键词:压豆胃痛耳穴

梁曼谊 罗琴 卢肖霞 黄芳 陈宝莹 彭洁贞 张纯#

(1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 广东佛山528308;2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 佛山528308)

慢性胃炎为临床常见慢性胃病,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病变,临床以上腹部无规律疼痛为主要表现,多伴有嗳气、反酸、恶心、食欲减退等不适,近代研究多表明慢性胃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程度不一的影响[1]。由于目前慢性胃炎病因仍未完全阐明,但致病因素多见于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吸烟、饮酒、饮食不规律、饮食不健康、作息不规律、精神情绪不稳定等,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饮食、起居的巨大改变,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现阶段,西医治疗慢性胃炎主要从病因及对症治疗两方面入手,临床疗效有限。慢性胃炎胃痛属于中医“胃脘痛、腹痛”范畴,随着中医特色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愈加广泛,耳穴压豆、中药穴位贴敷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副作用少、安全性高、疗效确切的优点,深受广大患者的青睐,已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2]。本研究探究了耳穴压豆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胃炎胃痛的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慢性胃炎胃痛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 例。对照组男15例,女25 例;年龄27~78 岁,平均年龄(54.15±12.56)岁;病程范围0.1~21.0 年,平均病程(3.73±1.75)年;单纯慢性浅表性胃炎21 例,单纯慢性萎缩性胃炎3 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11 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5 例。观察组男16 例,女24例;年龄34~80 岁,平均年龄(54.85±12.64)岁;病程0.1~21.0 年,平均病程(4.03±2.07)年;单纯慢性浅表性胃炎25 例,单纯慢性萎缩性胃炎2 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9 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4 例。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等)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符合《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中相关诊断标准,并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胃镜检查结果得以确诊;以胃痛为主要症状;年龄≥18 岁;依从性良好、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

1.3 排除标准 病理诊断有恶变;妊娠期或哺乳期;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或精神疾病;依从性差。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包括生活调理、饮食调整、疼痛护理、药物治疗等。(1)生活调理:戒烟戒酒;作息时间规律,保持充足睡眠;适当锻炼,预防外感;放松心情,舒缓情绪;(2)饮食调整:清淡饮食,忌食刺激性食物(如酸甜、辛辣、生冷、油腻食物)、难消化质硬食物;按时进食,每餐进食量适中,不暴饮暴食;(3)疼痛护理: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时间、诱发因素等,对于突发加剧的疼痛,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4)药物治疗:给予抑酸、保护胃黏膜、促胃肠动力等药物,若给予中药汤剂治疗,应与西药隔开30 min 以上,指导患者遵医嘱服药,观察患者服药后有无出现不良反应,疗程为1 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接受耳穴压豆及中药穴位贴敷治疗。(1)耳穴压豆:耳部取穴(胃、神门、交感、皮质下),先用探针在耳部确定穴位位置,用75%乙醇常规消毒后,将王不留行籽1 枚置于0.5 cm 见方胶布中间,贴于所取穴位上,并用手指按压,同时于耳廓正、背面分别以拇指和食指对耳穴进行垂直按压,手法由轻到重,以患者感耳部酸麻或者发热且其能够耐受为度。每日1 次,两耳交替,每次每穴按压30 s,每日按压2~3 次,疗程为1周。(2)中药穴位贴敷:取穴(中脘、双侧天枢、关元、气海及双侧足三里),以小茴香、延胡索、吴茱萸、三菱、莪术、大黄各50 g 研磨成粉,每次取药物粉末10 g 以适量蜂蜜调和成糊状置于无菌胶布上,敷于所取穴位上,每日1 次,每日更换,疗程为1 周。

1.5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疼痛评分及症状评分。疗效评价标准:以临床症状消失为显效;以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偶有轻微胃部不适为有效;以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症状加重为无效。疼痛评分:使用数字评分法(NRS)进行评价,将一条直线分成10 段,用0~10 标记,要求患者用0~10 这11 个数字描述疼痛程度,0 为无痛,10 为剧痛。症状评分:主要对胃痛及伴随症状(腹胀、嗳气泛酸、饮食不适等)进行评分,每项根据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记为0、1、2、3 分。

1.6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均以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NRS 疼痛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NRS 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405.32±1.243.16±1.12观察组405.36±1.211.10±0.86 t 0.1465.779 P 0.8840.000

2.3 两组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胃痛、腹胀、嗳气泛酸、饮食不适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胃痛、腹胀、嗳气泛酸、饮食不适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症状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症状评分比较(分,

组别 n 治疗前胃痛治疗后 治疗前腹胀治疗后 治疗前嗳气泛酸治疗后 治疗前饮食不适治疗后对照组402.28±0.191.43±0.152.11±0.340.89±0.212.16±0.220.96±0.232.19±0.360.72±0.23观察组402.31±0.160.72±0.122.06±0.390.46±0.192.13±0.260.54±0.182.15±0.410.35±0.11 t 0.66410.2070.6116.2530.5575.7640.5645.158 P 0.4430.0000.5430.0000.5790.0000.4510.000

3 讨论

慢性胃炎指的是各种病因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者萎缩性病变,现阶段其在我国的各种胃病发病率中仍居榜首。如今慢性胃炎的病因仍未完全阐明,在治疗方面主要是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对症下药,但往往会因为不良生活与饮食习惯、情绪波动等刺激导致反复发作,而长期反复用药也容易导致药物依赖性与耐药性,使得病程迁延[3~4]。因此,为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探究其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中医理论中并无慢性胃炎这一病名,但根据慢性胃炎胃痛症状可归为“胃脘痛、腹痛”范畴。中医认为,不通则痛,而脾为后天之本,主升清,胃为水谷之海,主降浊,脾胃受损则升清降浊之功失施,以致气机郁滞,最终导致胃脘部疼痛。中医对这一病症的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多以健脾化湿、理气和胃、止痛为治疗原则,治疗手段包括经方名方的应用及中医特色治疗[5~6]。中医特色治疗包括针灸、推拿、耳穴压豆、中药穴位贴敷、中药封包治疗、中药薰药治疗等。中医特色治疗效果明确,且副作用少,近年来受到不少关注。耳,位于头的两侧,中医认为“耳者,宗脉之所聚也。”也就是说五脏六腑的精气均可通过经脉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因此对耳穴进行刺激能够治疗与之相关的疾病。耳穴中脾、胃属理气要穴,对其进行刺激能够健脾、和胃、止痛;刺激交感、神门、皮质下三穴则能够达到良好的镇痛、解痉作用。穴位贴敷是指在某些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腧穴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本研究穴位贴敷所用药物中,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胃;吴茱萸降逆止呕、散寒止痛;三棱、莪术活血行气、消积止痛;大黄清热解毒、破痰实,逐瘀通经。组方共奏理气和胃、通络止痛之功。中脘为任脉穴,为脾的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关元、气海为任脉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胃的下合穴,此组穴位均与脾胃密切相关,配合药物贴敷可起培元补气、行气和胃、通络止痛之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及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耳穴压豆与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应用,相较于常规西药治疗,可发挥协同作用,明显增强治疗效果,且具有副作用少、安全性高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压豆胃痛耳穴
耳穴压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干预效果
艾灸护理对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治疗干预效果观察
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在高血压伴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耳穴按压对肺部疾病患者的保健作用
胃痛嗷嗷叫,“梁丘穴”是良药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四逆胃痛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豆豆”压耳祛小病
“豆豆”压耳祛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