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甘蔗杀菌剂登记现状、研究进展及发展建议

2020-05-11 08:09杨传新刘子昂纪复勤宋晓辉
甘蔗糖业 2020年2期
关键词:嘧菌多菌灵助剂

刘 刚,李 超,杨传新,刘子昂,纪复勤,宋晓辉

(1山东省宁阳县农业农村局,山东宁阳271400;2山东省宁阳县蒋集镇农技站,山东宁阳271409;3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广东深圳518172;4山东宁阳万丰种业有限公司,山东宁阳271400)

0 引言

甘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糖料作物,也是食糖的重要来源之一[1]。我国是甘蔗种植和食糖产销大国,2018年甘蔗种植面积超过140万hm2[2]。病害是影响甘蔗生产的重要因素,我国发现的甘蔗病害有60多种[3]。长期以来,由于甘蔗病害问题一直被忽视,导致我国甘蔗病害的研究及防治水平普遍较低。随着甘蔗产业的发展,甘蔗病害问题已日显突出[4]。目前化学防治仍是治理甘蔗病害的主要措施[2-4]。但是,我国甘蔗用农药登记结构不够合理,特别缺乏有效杀菌剂登记[5]。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特别是自2017年新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实行严格的农药登记制度,未经登记的农药不得生产、经营、使用,已经登记的农药不得超出登记作物范围/场所使用[6]。为此,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甘蔗用杀菌剂登记情况、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制定情况,简要综述了近年来杀菌剂在防治甘蔗病害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几点发展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1 我国甘蔗杀菌剂登记现状及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制定情况

从中国农药信息网[7]的数据中心栏目的农药登记数据库中检索获得相应的甘蔗上登记使用的农药登记情况数据,见表1,可以看出,截至2020年2月底,我国批准在甘蔗上登记的农药共有4大类378个产品,其中除草剂(250个)最多,杀虫剂(115个)次之,植物生长调节剂(10个)位居第 3,杀菌剂最少(只有 1个)。

同样,从中国农药信息网[7]的农药登记数据数据库中检索获得相应的甘蔗上登记使用的杀菌剂登记的数据,见表 2。我国目前批准在甘蔗上登记的唯一杀菌剂产品是325 g/L苯甲·嘧菌酯SC,防治对象只有甘蔗凤梨病一种。

表1 我国甘蔗上登记使用的农药登记情况

表2 我国甘蔗上登记使用的杀菌剂登记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现行强制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GB 2763-2019)[8]只规定了丙环唑 1种杀菌剂在甘蔗中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表3 我国GB 2763-2019规定甘蔗中杀菌剂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情况

2 我国近年来在杀菌剂防治甘蔗病害方面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我国各地植保农技科研推广单位针对多种重要甘蔗病害,开展了多种杀菌剂的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取得了一大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2.1 甘蔗梢腐病

李文凤等[9]为筛选防控甘蔗梢腐病的复合多功能配方药剂及精准施药技术,选用5种杀菌剂进行人工叶面喷施田间药效试验和生产示范验证。试验结果及综合评价分析显示,(50%多菌灵 WP 1500 g+75%百菌清 WP 1500g+磷酸二氢钾 2400 g+农用增效助剂 300 mL)/hm2、(25%吡唑醚菌脂 SC 600 mL+磷酸二氢钾2400 g+农用增效助剂300 mL)/hm2等2个药剂配方处理对甘蔗梢腐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2个药剂配方处理的病株率均在 8.96%以下,其防效均达90.59%以上,显著高于对照药剂配方处理(75%百菌清WP 1500g+磷酸二氢钾2400 g+农用增效助剂 300 mL)/hm2和(50%多菌灵 WP 1500g+磷酸二氢钾 2400 g+农用增效助剂 300 mL)/hm2的防效57.4%和67.37%。

黄海娟等[10]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甘蔗梢腐病主要病原菌轮枝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的毒力及其田间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咪鲜胺锰盐、咪鲜胺、氰烯菌酯和多菌灵对甘蔗梢腐病菌具有强的毒力,其EC50值分别为 0.0828、0.0875、0.2706和 0.3798 mg/L,四霉素、三唑酮和中生菌素也有较强的毒力,其EC50值依次为1.7998、2.672和4.1824 mg/L;喹啉铜 SC和恶霉灵的毒力最弱,EC50值分别为18.7344和155.1558 mg/L。田间药效试验显示,25%氰烯菌酯1200倍液和80%多菌灵、70%噁霉灵、12%中生菌素及20%三唑酮等药剂的800倍液均能较好控制病害的发展,防治效果均高于96.00%。

李宇峰等[11]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甘蔗梢腐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22.5%啶氧菌酯 SC对甘蔗梢腐病菌菌丝生长有很好的抑制作用,EC50值为0.4699 mg/L,在试验设计的最大剂量下,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达 90.30%。建议对22.5%啶氧菌酯SC进一步开展防治甘蔗梢腐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2.2 甘蔗卷叶病

李宇峰等[11]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甘蔗卷叶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240 g/L噻呋酰胺SC和22.5%啶氧菌酯SC对甘蔗卷叶病菌菌丝生长有很好的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为0.2474、0.7840、2.6574和4.1897 mg/L,在试验设计的最大剂量下,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93.45%、73.88%、79.21%和83.11%。建议分别对上述药剂进一步开展防治甘蔗卷叶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2.3 甘蔗黑穗病

朱桂宁等[12]采用药剂或药泥浸泡甘蔗种茎处理、甘蔗收砍后药液喷淋蔗桩处理等方法进行5种杀菌剂对新植蔗、宿根蔗黑穗病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新植蔗试验中,播种后240天调查,250 g/L丙环唑EC 250 mg/kg、250 g/L苯醚甲环唑EC 125 mg/kg、250 g/L嘧菌酯SC 166.7 mg/kg、300 g/L苯醚甲环唑·丙环唑EC200 mg/kg和325 g/L苯醚甲环唑·嘧菌酯SC 216.7 mg/kg处理在网室无病试验地对黑穗病的防效均达90.00%以上,在有病试验地的防效分别为 73.37%、80.63%、83.43%、84.06%和87.61%,250 g/L苯醚甲环唑EC 125 mg/kg药泥浸泡甘蔗种茎处理的防效为89.57%,显著好于单纯药液处理。在宿根蔗黑穗病防治试验中,用上述药剂在甘蔗砍收后次日喷淋蔗桩,于甘蔗分蘖期调查的防效分别为 75.51%、81.90%、81.53%、83.61%和85.83%。5种杀菌剂对甘蔗生长均安全。

2.4 甘蔗褐锈病

李文凤等[13]为筛选防控甘蔗褐锈病的复合多功能配方药剂及精准施药技术,选用6种杀菌剂进行人工叶面喷施田间药效试验和生产示范验证。试验结果及综合评价分析显示,(80%代森锰锌 WP 1500 g+75%百菌清WP 1500 g+磷酸二氢钾2400 g+农用增效助剂 300 mL)/hm2、(30%苯甲嘧菌酯 SC 900mL+磷酸二氢钾 2400 g+农用增效助剂 300 mL)/hm2等 2个药剂配方处理对甘蔗褐锈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2个药剂配方处理的病情指数均在18.52%以下,其防效均达81.11%以上,显著高于对照药剂配方处理(75%百菌清WP 1500g+磷酸二氢钾2400 g+农用增效助剂300 mL)/hm2和(50%多菌灵WP 1500 g+磷酸二氢钾2400 g+农用增效助剂300 mL)/hm2的防效66.13%和49.75%。

2.5 甘蔗褐斑病

龙友华等[14]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甘蔗褐斑病进行了 5种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中,325 g/L苯甲·嘧菌酯SC对甘蔗褐斑病毒力最高,防效最好,EC50为0.0025 mg/L,第3次药后10天防效达86.46%。其他 4种杀菌剂(80%甲基硫菌灵 WP、10%苯醚甲环唑WG、80%丙森锌WP、80%戊唑醇WG)对褐斑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应用于甘蔗生产防治褐斑病。

2.6 甘蔗凤梨病

罗志明等[15]为筛选甘蔗凤梨病防治药剂,寻求最佳使用技术方法,结合新植蔗下种,采用蔗种单芽包衣、双芽包衣、双芽浸种等 3种方式对 28.7%精甲霜灵·咯菌腈·噻虫嗪FS防治甘蔗凤梨病效果进行田间评价。结果表明,28.7%精甲霜灵·咯菌腈·噻虫嗪FS蔗种双芽包衣和双芽浸种2种处理都能有效防治甘蔗凤梨病,942~1605 mL/hm2蔗种双芽包衣防效为58.69%~61.20%,1000~1500倍液蔗种双芽浸种处理防效为51.51%~54.70%,明显优于对照农药50%多菌灵WP,且对甘蔗安全。

2.7 甘蔗赤腐病

吴伟怀等[16]为了解甘蔗赤腐病原菌镰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alcatum Went.)对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了11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毒力。结果表明,11种杀菌剂对甘蔗赤腐病菌的毒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戊唑醇、丙环唑、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多菌灵等5种药剂对甘蔗赤腐病菌菌丝体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50值介于0.227~0.818 μg/mL。其对应 EC95值也都小于 12 μg/mL,介于 1.416~11.339 μg/mL。就敏感性而言,4株赤腐病菌菌株对多菌灵的b值在11种杀菌剂中均为最大。由此表明,甘蔗赤腐病菌对多菌灵的剂量反应变化比其它几种杀菌剂均要敏感,多菌灵可以作为该病害防治药剂。

3 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3.1 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我国甘蔗用杀菌剂在登记、使用及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制定中主要存在 3个方面的问题。

3.1.1 登记产品太少,防治对象单一

农药企业特别是国内农药企业在甘蔗用农药登记方面的积极性不高,登记产品数量太少,防治对象单一,导致绝大多数甘蔗病害没有相对应的杀菌剂产品可选可用。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对甘蔗病害防治用药的实际需求极不适应,也说明很多情况下蔗农是在使用未经批准登记的杀菌剂,“违规用药”行为比较普遍。

3.1.2 尚未开展病害抗药性监测

经检索,截至目前,国内鲜有机构开展甘蔗病害(病原菌)抗药性监测的报道,甘蔗病害抗性发展情况不明,不利于杀菌剂的科学使用和防治效果的保障。

3.1.3 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制定工作严重滞后

目前甘蔗生产中实际使用的绝大多数杀菌剂品种包括已经正式批准在甘蔗上登记使用的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均还没有制定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各级监管部门无法判定甘蔗样品中的杀菌剂残留量是否合格,由此对消费者健康安全构成威胁。

3.2 发展建议

为解决以上问题和不足,保障甘蔗病害防治工作实现绿色可持续开展,进一步提高我国甘蔗总体产量和品质,现提出以下3点发展建议。

3.2.1 加快新型高效化学杀菌剂品种和生物农药登记

建议有关农药企业加快前文中已经验证适用于甘蔗病害防治的四霉素、中生菌素等新型生物农药,咯菌腈、嘧菌酯、吡唑醚菌酯、氰烯菌酯、咪鲜胺等新型高效低毒化学农药,以及各地研究探索出的其他适用农药的登记速度,尽快打破目前甘蔗病害防治几乎“无药可用”、盲目使用的尴尬局面,尽最大可能方便广大蔗农购买使用,降低用药成本。同时,鉴于部分助剂对部分农药品种防治甘蔗病害具有增效作用,建议有关生产企业在产品标签中予以标注。

3.2.2 加强抗性风险监测和应用指导

要组织有关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及农技推广部门,未雨绸缪,持续做好甘蔗病害对杀菌剂的抗性监测工作,合理开发复配品种,制定轮换使用计划,延缓病原菌抗性增长速度,提高防治效果,减少药剂用量,最大限度减轻药害隐患。

3.2.3 制定更多杀菌剂品种在甘蔗中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建议有关部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做法,坚持“既要严字当头,又要符合国情”的原则,尽快制定更多杀菌剂品种在我国甘蔗中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以利于甘蔗产品监管,更好地保障消费安全。

猜你喜欢
嘧菌多菌灵助剂
几种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对比试验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蔬菜中多菌灵的不确定度评定
农药减量增效助剂应用技术
农药多菌灵降解菌的分离及其降解效能研究
25%呋虫胺·嘧菌酯·种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250g/L嘧菌酯悬浮剂防治黄瓜白粉病试验效果初报
浙贝母中多菌灵残留量测定及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啤酒中的“多菌灵”会致癌,它真的有那么毒吗?
250g/L嘧菌酯悬浮剂对不同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分析
橡胶助剂绿色化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