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作者如何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2020-05-11 08:40吴铎
理论观察 2020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吴铎

关键词:高校工作者;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1 — 0037 — 04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1〕。对于高校工作者而言,引导和带领高校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并帮助高校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而自觉地坚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一、高校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的大学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进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从而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而大学生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听从党的召唤,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学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关乎了大学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道路中如何贡献力量。

(一)关乎青年学生成长发展

习总书记指出:“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2〕。”对大学生而言,马克思主义是构建理论自觉、完善思维方法、引领时代发展的不二法门。面对新世纪,在生产方式和科技发展出现大的变革的今天,如何使青年一代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观察世界、分析问题,从而造就一批又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以及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长盛不衰的一项战略工程。习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讲到:“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3〕”青年人学好马克思主义,就有了帮助个体成长、鼓舞民族进步、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人类和谐的伟大力量。

(二)关乎培养青年政治素养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培养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也是新时代提高青年思想政治素质的客观要求。在青年人步入高校期间,会得到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也会长期受到马克思主义熏陶。国家、社会、高校为青年一代灌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意在树立青年一代的政治态度以及提高青年一代的社会责任感。

(三)关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面临严峻的挑战。有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知度不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动应用,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而是否能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则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持续稳定发展;培养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持续﹑稳定发展地必要条件。大学生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为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现实的条件。

二、影响新时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因素

(一)学科因素

首先,同国外的高校对比来看,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对于马克思主义相关课程的开设数量明显不足。课程大多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学科,如马克思主义休闲思想、马克思主义机器理论等冷门学科,国内高校开设甚少。然而,国内各高校中不乏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专家学者,但绝大多数专家学者更愿意指导博士生或硕士生,对于本科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而言,只是完成学校布置的授课计划而已。

其次,当今一部分高校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看作“庙里的菩萨”,愿顶礼膜拜而不愿学习、分析和研究。造成學生学习困扰的原因,第一是马克思主义这门学科在高校起步比较晚,国务院在2005年才下发有关高校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目前,我国仅有109所高校设立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第二是该学科理论知识抽象,学习方式方法、吸引力不够;第三是国内大多综合类,理工类院校对于社会科学学科重视不足,教师队伍和教学体系有待加强;第四是学习考核力度还需要加强,政治作为高校学生必修课还远未达到国家对于学生培养标准的程度。

(二)社会因素

就业压力的影响。国家始终重视加强青年思想道德建设,所以马克思主义学科在高校的建立也在不断完善,但“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这句俗话依然停留在学生和家长脑中,工科、理科好就业的现象依然存在,高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仍然不可忽视。社会、家长以及其他一些无形中产生的压力也使得想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的学生望而却步。

社会认知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经过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传入时期、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曲折历程。在世界,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寿终正寝。另外,公众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学习使用的工具,是专业学者研究的学科,这也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众的认知程度上产生了偏见。

(三)学生因素

对于刚刚进入高校的大学生而言,在脱离父母以及初等教育环境的情况下,大学校园成为新鲜事物映入大学生眼帘。校园文化也就变为主导大学生学习成长的中心文化,环绕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加之新媒体作为传导文化的主要媒介,环境与网络形成了“一张大网”将多元文化包裹住大学生。

但是,大学生对于多元文化难以把控,“崇洋媚外”思想日渐上升。在人生观与价值观要逐步建立并形成整体的高校学生面前,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部分学生并没有看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融合。崇洋媚外,数典忘祖之风依然存在,这势必改变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兴趣,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乃至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地位。

三、高校工作者培养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式方法

(一)探寻历史轨迹,回溯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我們党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高校工作者在培养高校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以及理论来源,辩证的学习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9世纪英国、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追溯历史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诞生的过程。

其次,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助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钻研一门学科的一种高效的方式就是学习这门学科领军人物的理论。大量阅读该学科知名学者的文章、实验成果等。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来源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人的经典著作构成,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但能丰富学识,而且能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学好唯物辩证法,也有助于高校工作者和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培养辩证的思维方式从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能帮助高校工作者带领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梦”信念,从而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二)改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兴趣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4〕。”对于高校工作者在教学方式上的改善和创新是关乎学生能否最直观的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命门。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时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在于做人的工作,中心环节在于立德树人,核心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所以,不仅要加强文化课的内容丰富程度,还要带领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知识来认识世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论等原理思考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5〕。这就要求高校工作者不仅仅在各专业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基础课,更要让各类专业的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让学生以共产主义伟大事业接班人的姿态去走进学科。

(三)创办校园活动,传播文化力量

高校要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倡导新时代大学生在校园中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播的长效机制,使广大师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一是高校应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工作者同学生学生一同尝试以各自角色和身份进行锻炼,了解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的生产生活,自觉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成果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民主法制、思想文化等深刻变革的事实,说服教育公众认同、学习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领域。二是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要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成长成才。

(四)开创网络平台,多方借鉴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在“互联 互通共享共治”的网络时代,网络一方面冲击着传统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又给创新型课堂提供了新的平台。对于高校工作者而言,把握校园网络主阵地,让校园网络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做正向影响,开创创新性网络平台供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帮助学生在当今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中不会迷失方向。

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不仅在社会主义国家,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具有重大影响。当然,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某种程度上继承和延续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精神,但是依然保留了资本主义的众多“色彩”。高校工作者应带领学生学习研究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有利于学生吸收和借鉴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使学生能科学的分析各种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学说和思潮,并在比较鉴别中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宗教等领域,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学生多角度观察多维度学习,从而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掌握了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哲学武器;信仰马克思主义,就有了推动个体成长、民族进步、社会发展、人类和谐的伟大力量”〔1〕。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当代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所以这要求我们高校工作者在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工作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新时代大学生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而努力,进而培养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讲话〔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zbmks

200/index.htm,2018,(05):04.

〔2〕习近平.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会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cpc.people.com.cn/n1/2018/0503/c64094-29961631.html,2018,(05):02.

〔3〕习近平.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430/c64094-31060692.html,2019,(05):04.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