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性研究引领中国特色 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

2020-05-11 12:10周建松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高职教育

摘 要 从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所要完成的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等建设内涵看,研究尤其是创新性研究工作必须加强。当前,高职教育发展存在三大研究掣肘:未能有效回答为什么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未能深入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究竟是什么,未能形成专注于高职教育的系统研究力量。全面引领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需扎实开展关于高职类型特色研究、关于高职多元办学研究、关于高职内涵建设研究、关于高职制度标准研究、关于高职提质增效研究等五类创新性研究,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范式。如此,才能为我国高职教育真正实现办学格局转变、类型特色打造、制度标准建设、话语体系构建奠定基础,推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走向世界。

关键词 创新性研究;高职教育;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话语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04-0006-05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作为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作为教育部、财政部部署确定的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项目已经正式启动,“双高计划”明确,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双高计划”明确要求,到2022年,列入计划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使职业教育成为支撑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形成一批有效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到2035年,一批高职学校和专业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领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体系更加成熟完善,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一、创新性研究不足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大掣肘

众所周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民间、地方和基层自发探索形成。从官方层面看,是否采用高职教育这种模式,是类型还是层次,要不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怎样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谁来办高等职业教育等根本问题都曾存在较大争论,从重大时间节点看,40年间,我国高职教育经历了20世纪近20年的摸索和探索阶段,又经历了世纪之交以来的规模发展阶段,目前,高职教育半壁江山早已是真实写照,但由于创新性研究寥寥无几,关于高职教育“为了谁”“是什么”“向何处去”等一系列根本问题迄今没有搞清,即类型特色不鲜明、发展定位未把准。

(一)未能有效回答为什么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问题

40年来,相对研究对“发展高职教育为了谁”这一问题做出过一些描述和表达,尤其对为什么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为什么要推进发展、大力发展、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等问题已有不少政策文件和学术探讨。20世纪80年代,一些地方和基层在进行自主探索时明确强调,基于国家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城镇集体经济等需要,迫切需要一大批实用技术人才,而当时高等教育办学场地和师资等条件不足,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产生了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但初始的高等职业教育采用的是“三补一高”的方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需求的进一步上升,国家先后出台了“三教统筹”“三改一补”等方式,以此来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但条件好的中专通过升格办高职始终是作为“补充”地位,因而当时的高职教育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進入世纪之交,国家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并实施了高校扩招、建立独立学院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等三大举措,国务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下放了高职院校审批设置权限。随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院校数量不断增加,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到目前为止,无论是政策层面、学术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未能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了谁”这一根本性问题作出系统研究与顶层设计。

(二)未能深入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无论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看,这几十年来,我们一直未能深入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即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高职高专处作为教育部主管战线的业务处室虽然经历了从高教司到职成司的划转,但相当长一段时间仍以高职高专处这样的名义存在,直到现在,沿用高职高专这个称谓的机构和单位还有不少,高职教育始终在类型论与层次论之间徘徊[1]。从应对社会层面看,虽然高等职业教育、高职院校作为教育体制内的概念似乎已形成共识,但对于其他政策部门,高职教育只能以相当于大专层次来表达。在管理体制机制、教育教学等诸多方面,均沿用了高等专科学校的模式。在管理体制上,学校职级及定岗定编等方面,都是参照高等专科学校;在教育教学上,虽然在招生专业的名称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也做过许多探索,甚至做过较大规模的诸如项目化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等微观改革,但呈现的结果似乎还是专科层次、专科水准或近乎专科的要求,近几年学生专升本比例不断扩大,再一次印证了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界定与清楚梳理。

(三)未能形成专注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系统研究力量

总体而言,我国学术界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力量并没有凝聚和集中。从全国范围看,国家层面没有专门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机构,部属的国家研究机构虽然涉及高职教育,但多数是从普通高等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转过来的,专门研究力量十分薄弱。作为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力量——高等职业学校,有些虽也设有研究机构,但其研究更多带有政策解读和校本宣传性质,真正能够客观理性、全面系统地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定位、理念、模式、机理、行动、规律、方向的几乎很难找到,也就是说,以研究成果来定义、引领、规划高职教育的力量远未形成,距离打造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要求相差甚远。

(一)中国特色高职教育话语体系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作为思维的外衣,话语体系是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交往实践中的语言实践,是承载一个国家或民族思想状况、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的符号化的复杂系统。高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是指在高等职业教育实践和理论发展过程中按照一定的逻辑与规划形成的一整套符号的有机话语机构整体,是指一定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内容、方法和实践的具体表征,传递着一定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要研究建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5],首先,必须探索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系、观念特征、理论范式、实践成效,这对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模式,提升中国在高职教育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十分重要,也是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主要以学习借鉴为主,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食详不化、话语滞后、对照不准等情况比较明显,更何况,就教育领域,各个国家的文化特征、政治制度、学制体系不尽相同,尤其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跨界的教育,更受到每个国家经济社会结构和产业发展阶段的影响,简单的拿来主义更是难上加难。目前,我国正在举办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在举办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文化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我国自己的话语体系更加重要,如何遵循“博采众长、融合提炼、以我为主、自成一家、中国特色”的要求抓好研究,真正做到不忘已来,彰显中国特色,吸收外来、拓宽国际视野,面向未来、把握时代脉博,真正构建起我们自己的高职教育话语体系。

(二)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经验总结

邬大光研究认为,近年来,跟跑、并跑、领跑已成我国高等教育界一组流行的话语,跟跑是指我国高等教育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主要是模仿西方国家的脚步前行;并跑是感觉我国现在的高等教育水平与西方国家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并肩前行;领跑即表明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对未来发展充满自信,也表明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靠自己探索。是否也可以这样认为,跟跑是历史事实,差距尚需进一步分析,领跑既过于自信又有点盲目乐观。纵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际,40年来,不仅在政策上举措不定,在实践中也不乏盲目参照,学习借鉴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高职的主旋律。我国对美国、加拿大、德国、瑞士、澳大利亚乃至英国、日本、新加坡的职业教育推崇有加,直到现在,官方仍然把德国双元制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无疑也是十分有益的,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的使命是要探索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形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简单的依靠行政命令式的学习借鉴是否合适,应当是双高建设项目本身必须考虑的。实现这一目标的当下战略是努力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国经验,中国经验从何着手,国务院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也在努力。2019年底,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召开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上,把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经验作为中国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推广,在总结形成中国经验这一意义上,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开端,需要加大总结的强度、推广的力度。与此同时,我国是地域辽阔、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尤其是大量三线城市的高等职业教育怎么发展,怎么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并形成良性循环,更需要在研究中探索和重视。为此,需要更大范围总结经验,尤其是研究如何以较少的投入谋求最大的绩效,真正实现“业内都认可,地方离不开,国际可交流”目标上的总体经验,同时为形成中国话语体系奠定基础。

(三)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类型特征归纳

关于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总体而言,是高教性和职教性并重,《方案》开宗明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个不同的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方案》指出,要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这两段话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双重特性。此外,许多专家学者和高职同行也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还有地方性(区域性)的特征,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教育要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此,早在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就有明确阐述,以后在《方案》中也有进一步强调,即高职院校要培养服务区域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并为小微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服务,为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除此之外,也确实存在着一部分为整个行业性服务的有特色的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我国也已经初步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也强调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综上所述,是否已经构成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需要反复研究。当然,作为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必须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扎根中国大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细化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上述问题,需要再总结、再归纳、再探索、再凝炼。

(四)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制度标准拟订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要走向世界,必须有自己的话语体系,从这种意义上说,有专家学者建议,德国有双元制、澳大利亚有TAFE,而我國可否总体为“双通”(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也有人建议为“1+X”和“X+1”,这无疑是有益的,而中国高职教育要真正走向世界,一方面,会与我国整体文化实力和影响力、传播力有关;另一方面,也一定与我国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水平相关。这几年伴随着我国产业与企业走出去、文化传播及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已开始在国外办学,但如何正确处理语言、文化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确需开展综合研究。相对而言,在国内的标准制订及传播比较容易,在国际范围则会更加困难一些,为此,需要分步立体推进。首先,要研究适合国情和发展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制度标准体系,包括国家层面、省级层面或者市县层面,当然,更鼓励像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这样的学校层面,内容包括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师职业标准、学生毕业标准、学校设施条件标准等。其次,要重点支持走出去设立鲁班工坊、设立海外学院的学校在实践基础上因地(国度)建立相应的教育教学标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员标准、学生入学及毕业标准及学制体系,从局部慢慢走向整体。与此同时,要鼓励或明确要求列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56个学校,应从校本研究角度形成自身的标准并会同同行建立行业或区域乃至中国标准,为走向世界服务,对于列入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253个专业群,也应当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探索和总结,逐步从学校走向全国、推向世界。

总之,我国要以双高建设为契机,通过研究凝炼,抓紧在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发展经验、类型特征、制度标准等方面出成效,这也是双高建设的使命和职责所在,为此,要创造条件为相关高职院校设立研究机构,配备专兼职研究团队,真正为探索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模式奠定基础,为全球高职教育科学有效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以不断增强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

参 考 文 献

[1]周建松,陈正江.贯彻落实《实施方案》着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类型建设[J].职教论坛,2019(7):73-78.

[2]徐俊峰.习近平教育思想体系及其理论品格[J].现代教育管理,2019(1):8-15.

[3]徐國平.高水平高职院校的范型及其建设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8(12):93-97.

[4]徐国庆.“研究型”是建设高水平高职的突破口[N].中国青年报,2019-1-14(5).

[5]周建松,陈正江.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9(1):67-73.

Lea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y Innovative Research

Zhou Jiansong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sumes the responsibility of leading reform, supporting development, shaping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lizing world level. Therefore, the research, especially innovative research, must be strengthened. There are three research constrai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hy do China develop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hat i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re isnt systematic forces specializ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To lead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high Plan colleges in an all-round way, China need to carry out five types of innovative research including researches of type characteristics, pluralistic school-running,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institution and standards and enhancing quality, and then form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aradig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chool-running pattern, the creation of the type characteristic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standard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and promote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the world.

Key words  innovative research;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leve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anguage system

Author  Zhou Jiansong, professor of Zhejiang Financial College(Hangzhou 310018)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高职教育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
融通中外话语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