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朝甘肃绿营进取汉中、兴安问题研究

2020-05-11 08:40李秀莲刘炳强
理论观察 2020年1期

李秀莲 刘炳强

关键词:三藩之乱;粮草;番夷;首崇满洲

中图分类号:K24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1 — 0097 — 05

康熙十二年三月,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康熙皇帝趁机下令削藩,十一月,吴三桂反,三藩之乱掀开序幕,吴三桂出云南,迅速占领四川、贵州、广西、湖南、江西等地,尚之信、耿精忠随后亦反,形势危机,康熙皇帝迅速制定平叛战略,至康熙十五年,耿精忠、尚之信、王辅臣皆投降。康熙十七年,吴三桂死,康熙十八年,收复广西、湖南。此时,陕西、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皆已平定,康熙皇帝议定,由陕甘一路、湖南一路、广西一路,三路围剿吴世璠政权,进军云贵地区。康熙十八年,在此形势一片大好,平定吴世璠政权只是时间问题的大好形势下,骁勇善战的图海变得不思进取,百战百胜的张勇、孙思克上疏请求缓师,被康熙皇帝严厉斥责,并撤孙思克凉州提督职务,留任甘肃总兵。此事件众说纷纭,赵树兴在《赵良栋与吴三桂叛乱研究》中表示,甘肃绿营将领,志骄意满,贪图安逸,怯于进兵。芦婷婷在《图海与三藩叛乱时期的西北战局研究》中表示,孙思克等将领是惧噶尔丹趁机进兵。在笔者看来,从赵良栋、王进宝进军四川、云南。孙思克参加平定噶尔丹叛乱来看,甘肃绿营将领绝非贪图安逸,怯于用兵,而所说惧噶尔丹趁机用兵一说也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在笔者看来,此次进军汉中、兴安的争议,本质在于维护其政治前途,不敢触犯首崇满洲政策有关。

一、图海三议进取汉中、兴安

图海在康熙十三年平定察哈尔叛乱立功,得到康熙帝的信任,康熙十五年,王辅臣叛乱,声势浩大,形势危急,唯有甘肃提督张勇,甘肃总兵孙思克、王进宝、陈福在董额的督促之下平定叛乱,保全了河西、陕西,并收复了秦州、平凉、巩昌、兰州等地。但董额与王辅臣相持不下,宁夏标兵又杀陈福反,兴安亦反,在此危机关头,康熙任命图海为定远大将军,节制董额平定王辅臣叛乱。图海督促诸将大败王辅臣,王辅臣大势已去,被迫投降。

康熙十五年,大将军图海就上书请求进兵汉中了,“平凉、庆阳虽已底定,汉中、兴安尚为贼据,臣等议于来春进讨,应先调绿旗官兵。缴提督孙思克量留兵守凉州,亲统官兵来秦州,将军候张勇遣兵两千,亦赴秦州。提督赵良栋量留兵守宁夏,亲统官兵来凤翔。将军王进宝遣兵两千,亦赴凤翔。俱于明年正月二十日内齐集所约之地”①。当时大将军图海想乘胜追击,但是却遭到西北绿营将领的反对。张勇上书道“若能运饷,则取汉中不难,但青黄不接之时,恐粮饷挽运维艰。我兵征剿所赖马,今以道路崎岖,若将粮糗运至紧要地方,再图进取,方为长策。不如到五六月间,视汉中地方夏收多寡,秋粮丰欠,然后相机进取”②。张勇以粮食紧缺,转运困难为由表示反对,建议延后至五、六月份囤积粮草后,再行进兵。而图海立即反驳道:“汉中、兴安,山大路险,如延至夏秋,则时当雨水,而贼愈坚固”①。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图海有积极进取之心,但是张勇以粮食短缺为由提出异议,在笔者看来,两人说的都在理,王辅臣叛乱后,进军汉中,开辟第三战场,对全局来说,大有裨益,但是张勇担心粮食问题,也是极其有道理的,刚刚镇压了王辅臣叛乱,粮草马匹兵丁都需要休养生息。因此,康熙皇帝根据甘肃绿营的实际情况,接受了张勇的建议。

康熙十七年(1678年)二月,图海上疏:“今诸路剿贼之际,亦宜进取汉中、兴安。但臣欲三路进兵,而在秦之兵若留守诸处要害,则仅可进发一路,请自京增遣大兵”②康熙表示“在陕满兵为数少,将军候张勇、将军王进宝、王辅臣、提督孙思克、赵良栋、总兵官高孟,部兵尤多,可与张勇等公同详议以闻”③。二十八日,康熙皇帝表示同意甘肃绿营进取汉中,“进剿逆贼,固守秦中,皆大将军公图海、将军候张勇、将军王进宝等是赖。应作何留兵固守秦地,使无他虞。作何进取汉、兴诸处,规定四川。图海等协谋熟計,应机而行”④当一切都顺理成章,准备用兵之时,突然间,康熙皇帝改变了想法,“卿前疏言,秦地辽阔,留守单兵。今当进取汉中、兴安之期,度果万无一失,有易复之机,仍行进取。但秦地所系重大,卿等亲率大兵前进,而王进宝,孙思克等倚任诸臣,俱在戎行。脱行后更有他虞,殊难遏御。宜暂停汉、兴之役,固守所在要害,广布恩威,从事招抚,俟后又机可取之机,在行奏闻,其谨秘之”⑤这次,陕甘将领,没有异议,康熙皇帝先同意,后反对,意味深长。此事,还有另一番康熙皇帝与穆占的争论,穆占疏言:“若欲进取汉中、兴安,应停发陕西满、汉兵,令图海及臣率之,四路进取四川、云南。吴三桂势必退保巢穴,湖南地方亦易恢复”⑥,这么好的一个方案,但是被康熙皇帝予以否决“逆贼吴三桂倡乱,即挑选官兵授顺承郡王勒尔锦、贝勒尚善为大将军,前去剿贼。讵顺承郡王、贝勒尚善等在荆、岳等处,鄉獨不前,金令师劳伯耽延时日,毫无裨益,因授穆占为征南将军,令其挑选官兵,前往剿贼吴逆,速定湖南。今统领精兵,前往会同大将军安亲王盈取长沙,平定湖南,惟穆占是赖。若仍在长沙等处,相持日久,则于大事不利多矣。今虽剿杀贼众,恢复地方,若不先灭吴逆,平定湖南,则穆占此行反为不利于大事,所关匪浅。”⑦从康熙的言语中可见,康熙皇帝的平乱方针就是以中路军为主,其次是西路。因此调穆占领陕西之兵前去湖南,也就顺理成章了。但是,这几次争论中暴露了很多的问题,其一,由陕甘出兵汉中,兴安,这个方案,可行,连康熙皇帝本人都是同意的,但是,突然间有什么问题影响了康熙的判断,让其迅速改变决策,反对进取汉中的行动,并且这是一个在穆占,西北诸将来说是正确的决定。其二,西北诸将同意用兵。

康熙十七年十二月份“图海奏:‘臣年老欲密陈所见,有不便具疏者。今秦省诸要隘守御已固,省会备有援师;臣欲轻骑赴京一觐天颜,面奏事宜”⑧图海于康熙十八年二月初二进京,所谈内容不知,但是从其他记载中可以看到“上命给事中莫洛等传谕图海,曰:‘……前尔面奏请停进兵,惟腹力催,岳州始得恢复,湖广逆贼悉皆溃败。”⑨图海进京要求在越州,或者是在中路的湖南暂停用兵,并且康熙皇帝并未听他的,而且图海已经想要进军汉中的想法,已经按捺不住,直接进京面圣,可见图海急迫的心情,但是康熙皇帝坚决以中路战场为主,陕甘用兵延后。从三次图海要求进兵汉中,兴安的上疏来看,图海是有积极进取汉中之心的,并非不思进取的将领。但是,在康熙十八年,康熙皇帝催促进军时,整个甘肃绿营有一种消极用兵的现象,与之前的积极形象完全不同。

二、甘肃绿营将领反对进取汉中、兴安

康熙十八年(1679年)九月,湖南,广西基本平定,并且此地的清军已经接到康熙命令,进军云贵地区。康熙的想法是迅速从三路进军云贵,彻底平定叛乱。而除了湖南、广西二路之外,就是从陕甘出兵,从汉中,进四川,再进云贵。从后来的战果来看,陕甘一路,战果极大,西北大将赵良栋有攻克昆明的大功。康熙皇帝作这样的部署是非常正确的,第一,康熙曾言“蜀中山峻谷深,道里阻狭,地实至险,从来不逞之徒多据为窟穴,不易削平。……湖南逆贼溃遁,诸路进兵……蜀寇闻风必皆震慑,若不应机疾进,使贼得屯聚一隅,据守要害,恐荡平之绩,非旦夕可致。”?輥?輮?訛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康熙在发动总攻之时,意识到,四川乃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宝地,如果让叛军占据四川,后果不堪设想,四川可能作为吴世璠叛军的大后方,为其提供粮草、兵员,即使云南被清军攻克,四川也可能变成吴世璠叛军逃跑的据点,战争将会被再次拖延,变成一个拉锯战。第二,假设甘肃绿营按兵不动的话,危害还不止于此,当湖南、广西之军进攻云南,云南与四川遥相呼应,使得清军有腹背受敌的危险。而甘肃绿营本身就具有南控巴蜀的战略价值。第三,甘肃绿营作为一支劲旅,深受康熙皇帝信任、赏识。在平定王辅臣叛乱中,甘肃绿营军官百战百胜,战斗力极强,此战中,提督张勇、总兵孙思克、王进宝带领甘肃绿营官兵大破王辅臣叛乱,收复失地,其将领们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和甘肃绿营的强悍的战斗力一览无余。顺治初年,清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将收编的明军及其它汉兵,参照明军旧制,以营为基本单位进行组建绿营,但政治地位低于满洲军。在平定南明时已经表现出了极强的战斗力,甚至可以说是平定南明的主力,在洪承畴的带领下,为清政府统一全国,做出来不可磨灭的贡献,而甘肃绿营军官,基本上都参与过平定南明的战争,如张勇,汉军襄白旗的孙思克,王进宝、赵良栋等,且战功显著。甘肃绿营镇守甘肃,西部为新疆、青海,南部为四川、云南,东部为陕西,北部为蒙古地区,战略价值极其重要,即使在平定王辅臣叛乱期间,孙思克依然回师平定了番夷入侵,其重要性可想而知。而满洲八旗却表现的让人失望,比如勒尔锦、简亲王喇布、贝子洞鄂等等将领,在战后都被治罪,绿营官兵已经是清政府维护统治的重要力量,其政治地位也已经有所提升。所以,康熙皇帝急令甘肃绿营将领迅速南下,夺取汉中,打开四川的门户。也因此,甘肃绿营将领有敢于上疏请求缓师的勇气。

(一)图海态度的变化

康熙十八年五月初八,赵良栋疏言:“今湖南既定,宜取汉、兴应复”①,“愿选标下马、步官兵五千,独当一路,随师进剿,乘时报效。”②康熙皇帝“嘉许之”,这道奏折说的方案,与康熙不谋而合。因此非常高兴的令西北众将商议,尤其是大将军图海。但是图海的表现让康熙皇帝极其恼火。有些记载如《圣武记》中记载,“图海、孙思克皆密奏暂缓进汉中,上不许。”③有些记载如《平定三逆方略》记载“命图海等率师迅迈,收复蜀疆,图海等奏称贼毁偏桥,道途有梗,将军张勇,提督孙思克等又请姑止进兵,皇上概弗之许,仍下诏严趣”。④两者记载中有所差距,一个表示,图海反对进兵,一个只是说了图海用兵被阻。但是从“皇上概弗之许,仍下诏严趣”中,可以看到康熙的不满。接下来,五月份,陈君极从栈道出发,进攻宝鸡益门镇,六月,图海疏曰“栈道益门镇各口,逆贼率众来犯,据险为营。今令提督赵良栋进临武寨,相机而行,俟臣等擊破益门镇诸处贼垒,如有进取之机,酌量分道而行”⑤,七月,图海疏曰““益门镇逆贼既败,即遣兵追剿;而贼毁偏桥,无路可通。俟提督孙思克、赵良栋到,会议进兵”⑥。迟迟没有进展的图海,让康熙感到既失望又气愤,下诏斥责图海“前称逆贼屯距宝鸡,图海等欲调各路之兵进剿,及贼败之后,又不乘机扑灭,反藉称贼毁偏桥,无路可通,竟尔却还,如此懦怯易退,何时乃得破贼。图海等速调提督孙思克、赵良栋等,平定汉中,四川诸处,剿杀逆贼,毋失机会”⑦。由此可见,康熙皇帝将陕甘大军夺取汉中,进兵四川看的极其急迫。任何反对进兵的言论都已经不能阻挡康熙的进兵决定了,就连给予厚望的图海也不行。十月康熙下诏“今贼既败遁负险,无容专恃马兵,若用绿旗步兵之力,于灭贼殊为有济,况我绿旗兵较之贼兵甚强,尔等素受国家厚恩,勠力行间,树绩边疆甚多,殚尽忠贞,图报恩豢,朕所悉知。尔等当各率所属绿旗兵,平定汉中兴安,恢复四川。宜分几道进兵?作何调度始能恢复?其详议具奏。”又说“尔等官兵前进,则满洲大兵亦即相继进剿,接运粮饷,不致匮乏。兹事所系甚为重大,速详加酌定以闻。”⑧

(二)孙思克反对进取汉中、兴安

孙思克,字荩臣,汉军正白旗人。康熙二年,擢甘肃总兵,驻凉州。十五年擢凉州提督。十八年,康熙命令甘肃绿营进取汉中、兴安时,孙思克疏言:“汉中、兴安山岭纡险,贼划断要隘,师未能直入。绿旗兵不尽强壮,马又多羸瘦,满洲兵亦无多。若各路调取,又恐地偪番夷,秋高马肥,乘机思逞。秦地多山,土不生秔稻,采买麦豆,用民负载驮运,餽运维艰。诸军闻京师地震,倾坏房屋,压毙人口,各有内顾忧。不若今秋暂缓出师,选强壮,饲战马,俟来春再议进兵。”⑨

从孙思克是疏言中可以看到,孙思克从多个方面阐述了甘肃绿营的行军困难,以及时机的不妥。首先是行军的困难,第一,道路艰险,并且被叛军占据险要,清军不占地理优势。这点从图海的进兵就可以看的出,他在疏言中提到过敌人,“据险而守”,并且“毁偏桥”致使“无路可走”的现象。由此可看,当时确实是道路艰险。第二,绿营兵不强壮,马弱,满洲兵又不多。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孙思克上疏是在康熙十八年九月,这时距离王辅臣叛乱结束已经有三年了,王辅臣于康熙十五年就已经投降,在休养了三年之久后,还说兵不强壮,马匹瘦弱,确实有不妥之处。满洲兵不多,这也可以确定,当时三藩之乱期间,“当时八旗部队大部分调往南方”①。第三,缺乏粮草,转运困难。此事也可以断定属实。“河东、临巩处处被寇,摧残凋敝已极。非此贼勒催粮草,则彼贼征索响银。前追未完,后呼又至,辗转仳离,循环弗绝”②可见,在王辅臣叛乱期间,甘肃地区被摧残的严重程度,并且陕甘地区,本身就是粮草匮乏的去,以至于在和平年代,都需要费尽心思解决粮草短缺问题,“甘肃地瘠民贫,布种收穫,与腹地迥别。纵遇丰年,输将国赋,仅赡八口,并无盖藏。兵马粮料,不敷供支。宜於河西要地,屯积粮草。本地无粮可买,輓运又恐劳民。请开事例,捐纳加级、纪录、职监。俟边储稍充,即行停止。”③这时康熙二十年时,孙思克上疏的奏章,可以看到大将孙思克对此地的描述,粮草问题确实是甘肃绿营一个头疼的难事。以至于不得不用捐纳的方式解决问题。其次是用兵时机不对的问题,第一,害怕南征会造成番夷入侵的问题。这事也可以说很有道理,但是也有不妥之处。在王辅臣叛乱期间,便有番夷趁乱入侵之事,“厄鲁特墨尔根台吉乘隙毁隘,入为寇,副将陈达阵没。思克乃留参将刘选胜等守靖远,率师还凉州,墨尔根台吉引去。高台黄番复入边为寇,攻围暖泉、顺德诸堡。思克率师赴甘州,黄番亦远遁,乃复渡河而东,与勇会师。”④,在清史稿,清史列传,孙思克行述等等中的描述大体相似,看来,孙思克的担忧不无道理,但是,甘肃提督张勇却有不同的看法:在康熙十七年,张勇就曾经表示噶尔丹“因人心不一,西海路远,恐一动而本地有事”⑤在康熙十八年上半年,也表示“河西地方似可无患”⑥。看来,孙思克表示的番夷入侵之患,很有道理,但恐怕是在夸大其词。第二,京师地震引起的恐慌,在古代,人们封建迷信,敬天,相信天人感应,这无可厚非,但是恐慌到不敢出兵,恐怕有借题发挥之嫌疑。由奏章的分析来看,以上种种,看似有理,实际上是孙思克推托之词,由赵良栋、王进宝建功于四川,云南来看,甘肃绿营,完全有力量,有时间来南下用兵。

(三)提督张勇等绿营将领的态度

孙思克请求缓师之事,其实并非一人的意见。甘肃提督张勇,上疏言:“时届严冬,坚冰载路,转饷维艰。祈暂止陕西兵进征汉中、兴安及进取荆州、常德、衡州、永州、广西诸路兵马,俟明春再行齐发”⑦。张勇的理由是,天冷,粮草转运困难。不得不说,张勇说的很有道理。在王进宝与赵良栋用兵时,粮草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但是粮草问题,不是不可以解决的大问题。在首章中提到,图海以用兵困难为由,态度消极,在康熙皇帝的严令之下,才分四路大兵,南下进攻汉中,兴安。但是一路拖沓,进程极其缓慢。以至于让康熙皇帝大为失望,“大将军公图海率领大兵之屯驻凤翔,防守陕西通省。以护军吴丹为将军,率大兵之半继王进宝、赵良栋后,毋俾粮饷无或断绝,与总督哈占等会议而行”⑧。由此可以看到,重任已经交给了吴丹,王进宝、赵良栋、哈占,而图海退居后方。而貌似积极进取的王进宝,在攻入四川之后,也开始变得不正常起来,在进兵四川的战略上,两人意见相左,然后,又因为兵部咨文和争功问题,而闹的不可开交,王进宝赵良栋的争吵才刚刚开始,永宁、建昌的失陷使得二人视同水火。王进宝在恢复保宁后就回藉养病去了,但是也没阻止二人唇枪舌剑的争吵。从孙思克,张勇,王进宝,图海的言行,行动中可以看出,整个甘肃绿营的统帅,将领,都弥漫着一种厌战情绪,唯独只有赵良栋拼尽全力,建功立业。

三、赵良栋触犯“首崇满洲”政策

王辅臣叛乱期间,王辅臣怂恿宁夏标兵杀陈福反后,在张勇的推荐下,由赵良栋统兵宁夏,张勇、王进宝、赵良栋、孙思克合称为河西四汉将,赵良栋在进军四川、云南中表现尤为突出,首先攻克四川成都,并马不停蹄进入云南,参与了攻克云南昆明,功勋极大,但是与王进宝因建昌失陷一事,相互攻讦,又在攻克昆明时,又得罪了满洲大臣。赵良栋回京之后,因为与王进宝的相互攻讦一事而获罪,但是,这只是获罪的一个方面,“赵良栋之罪不止于此即建昌失陷,伊每参人抢劫良民,却自纵兵掠民,又擅责满洲护军,若将此等事深究,其罪尚重”⑨。康熙皇帝认为,赵良栋最大的罪过在于擅责满洲护军,也因为这场官司,让我们看到了康熙皇帝的一以贯之的原则“首崇满洲”。在昆明之战中,赵良栋战功显赫,但是,却收到了大力的排挤,良栋率军入云南后,彰泰曾三次移文赵良栋,赵良栋表示“接踵三文,又称前后大兵俱到以致悬釜,关系最大等语,是立意不容前去矣”?輥?輮?訛。其实,彰泰是想自己占领昆明,得此头功,但是赵良栋没有听从他的话。良栋到昆明后,看到大军围困昆明已经八个月,仍然没有拿下昆明,便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其一称欲取内城,先破外护,使贼匹马不能出,方可招降其一称我兵匝围太远,自归化寺至碧鸡关东西七十余里,调呼不灵,宜掘里壕相攻逼其一降者宜分别收养,不宜尽发满洲为奴”①。彰泰听到赵良栋的建议后“不悦,以满洲语驳话,而公汉人,不解满语,张目抵悟”②。彰泰驳话良栋的话,意思是“皇上豢养之满洲,岂可轻进,委之于敌,且尔兵远来,亦宜休养,何可令其伤损”③。彰泰所说“亦宜休养”很明显是让赵良栋不要抢占功劳的意思。在攻取昆明的过程中,首先将赵良栋攻打得胜桥的机会给了蔡毓荣,后来,蔡毓荣攻不下得胜桥,彰泰令良栋取新桥等处。赵良栋率军克取新桥、土桥、得胜桥等处,彰泰令蔡毓荣防守得胜桥。此事引起了赵良栋的不满,“我兵死守所得之地,肯交与他人看守乎”④此间,彰泰等将领一心排斥赵良栋,夺取他的成就,但是被赵良栋据理力争得以保全。从材料可以看出,其一,彰泰等人不想赵良栋得攻克昆明之功。其二,赵良栋对满洲官兵的特权提出了质疑,也因此才会有康熙的不满,有了“擅责满洲护军”之罪。

从赵良栋的经历可以看出,康熙皇帝是绝对不会允许一个汉人得到了平定三藩之乱的首功之臣,这也就是为什么,图海三次倡议进兵汉中,均遭到了康熙的反对,因为,这个功劳,在康熙眼中,早已是康熙定好了的,它属于满洲军的,在图海的三次倡议之时,中路军还没有打通去云南的通道,怎么会允许甘肃绿营去进攻汉中,夺取四川、云南,因为甘肃绿营的战斗力,康熙皇帝在平定王辅臣叛乱中看到了绿营的战斗力,并且心里清楚,如果由绿营来进攻四川、云南,效率更高,但是,对于满洲军来说,是一种莫大的羞辱。因此,康熙皇帝一定要让中路军在平定中部地区之后,由中路军满洲将领作为主力来进攻云南,以至于后来康熙皇帝知道了赵良栋的功绩后,依然没有恢复赵良栋的功绩,只是提高了其待遇,直到乾隆朝才真正的承认赵良栋的功绩。当第二次图海提出进兵汉中之时,甘肃绿营军上下是非常积极的,将军图海在看到中路八旗军大胜之后,觉得适时进军云南,可以与中路军形成合围之势,至少能平分克敌战功。当他进京面圣,请求进兵遭到康熙皇帝否决后,便已经明白了康熙的用意。康熙不会给汉人为主的甘肃绿营立首功的机会。这也就是为什么康熙令绿营进兵汉中、兴安时,图海、孙思克等甘肃绿营将领一反积极请战的态度,变为消极旁观的原因了。绿营将领已经认识到,进兵、无论取得多大的胜利,注定没有功劳,而且不能冒犯“首崇满洲”政策。张勇没有参加进入汉中、兴安的军事行动;孙思克徘徊在阶州府一域,观望形势;王进宝攻克川东后,称病休养,驻军在保宁一带。

其实,康熙皇帝已经很清醒地认识到满洲八旗军战斗力的虚实,想利用甘肃绿营设局,让甘肃绿营布兵四川,云贵,利用沟谷纵横,山陵起伏地势,堵截、扼守叛军逃窜的后路。绿营将领图海、张勇、孙思克、王进宝识破康熙为满洲八旗军建功而设的局,纷纷表现出坐山观虎斗,待价而沽的姿态,但是不明康熙利用甘肃绿营 “玄机”的赵良栋,急于建功立业,竭尽赤胆忠君,火速穿越四川,围困、攻克昆明城,使云南战事一举克捷。在康熙首崇满洲的大政策下,赵良栋抢了满洲八旗的功劳,让八旗军“神勇无敌”的传说破灭,用实际行动揭露了满洲八旗军享有特权的狭隘与反动,这已经注定立有赫赫战功的赵良栋后半生的不幸。

〔参 考 文 献〕

〔1〕清圣祖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袁枚.小仓山房文集〔C〕//随园三十种.随园藏版.

〔3〕良栋.奏疏存稿〔C〕//四库未收書辑刊(贰辑,贰拾伍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4〕淸三藩史料〔C〕//文献丛编增印,香港:蝠池书院出版奋限公司,2005.

〔5〕平定三逆方略〔C〕//文津阁四库全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清〕赵良栋.奏疏存稿〔C〕//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7〕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8〕〔淸〕张勇.张襄壮奏疏〔C〕//文津阁四库全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清〕魏源.圣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0〕刘凤云.清代三藩研究〔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

〔11〕赵树兴.赵良栋与吴三桂叛乱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2〕芦婷婷.图海与三藩叛乱时期的西北战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3〕李永忠.甘肃绿营兵与清代西北边疆〔D〕.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4〕王岩.康熙帝亲征噶尔丹若干问题探究〔D〕.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16.

〔15〕商鸿逵.康熙平定三藩中的西北三汉将〔J〕.北京大学学报,1986,(01).

〔责任编辑:张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