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过程为导向下运动康复专业课程结构设计探讨

2020-05-11 06:06张童荣湘江
当代体育科技 2020年8期
关键词:工作过程专业素养

张童 荣湘江

摘  要:本文针对运动康复专业要求高校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分析运动康复专业的工作过程。根据实际工作过程进行解构,分析运动康复工作过程中需要的能力,提出现有运动康复专业课程设计的问题。

关键词:工作过程  运动康复专业  课程结构设计  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3(b)-0131-03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urgent need of sports rehabilitation to train high-quality applied talents with strong practical operation ability and competitive ability, the working process of sports rehabilitation major is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work process, analyzing the 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sports rehabilitation and proposing the design of the existing sports rehabilitation course.

Key Words: Work process; Sports rehabilitation; Curriculum structure design; Professional quality

20世纪90年代,以德國不来梅大学劳耐尔教授为代表的教育研究学者提出的“职业教育要培养具有参与设计工作和技术的能力”的思想,这一思想在西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随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逐渐传入我国。这个思想启发了很多院校对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思考和研究。运动康复专业因其工作环境复杂、专业实际操作性极强,面临着学生基于传统的培养模式下无法掌握实际操作能力,无法适应社会需要的困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学科式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方式,实现了以“能力”为基础来设计课程的方式,避免了学科式课程体系的一些不足。

1  运动康复专业的现状

教育部根据社会发展需要,2004年,经教育部审批同意在少数学校试点“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2]。随着试点的成功与康复事业的日益发展,运动康复逐渐成为了一种新职业,与此同时越来越多高校开设了运动康复专业。2012年,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将运动康复与保健专业更名为运动康复专业。截止到2019年4月,开设运动康复专业的学校已有51所[3],院校种类涉及医学、体育、师范以及综合类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要求运动康复毕业生应该掌握运动康复与健康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在各级医疗部门、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疗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部门,从事运动康复医疗服务,运动健康促进指导、运动伤害防护与营养指导工作[4]。虽然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看来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就业渠道较多,但实际情况却并不令人满意,如各级医院康复机构、运动训练基地的医务工作都需要较强医学理论和实践能力,但是很多毕业生并不具备这些能力[5]。

2  运动康复工作的一般工作过程

运动康复强调2个层次的康复,即第一层次的预康复(Pre-rehabilitation)和第二层次的损伤康复(Post-rehabilitation)。预康复一方面是指提高机体健康和运动水平,预防伤病的发生;另一方面指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损伤康复是指遭受运动创伤的运动员在临床治疗和医学康复后接受康复体能训练,帮助其重新获得从事该项运动的身体功能,直至能够重返运动场医疗康复期为术后或保守治疗后病情相对稳定的阶段[6]。

2.1 预康复工作过程中对专业能力的要求

预康复又称为预防性康复,指的是积极主动地提高预防运动损伤的能力[7]。在预防疾病发生的过程中,运动健康工作人员应指导民众运动伤害防护与营养工作。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应该熟悉《营养学》《运动损伤学》《中医养生学》等课程。另外,在损伤急性期时,根据损伤程度可以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2种形式。此时的损伤可能是各类急、慢性运动损伤,如肌肉、肌腱、韧带的创伤,骨骼损伤,关节创伤,骨骼及肌腱的过度使用性损伤。所以相关专业人员必须熟悉《解剖学》《生物力学》等课程,同时也要了解《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组织学》《人体发育学》,清楚疾病的变化过程并且知道相应的急救过程(《急救学》)。同时对患者进行初期评定,了解患者是否出现骨折、肌肉损伤、关节活动度的受限、肌力、肌张力异常、平衡功能异常、步态异常,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熟悉《康复评定学》的内容。

2.2 损伤康复工作过程中对专业能力的要求

康复治疗过程中包括康复手法治疗、利用仪器的康复治疗以及运动性治疗。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应该熟悉《推拿学》《理疗学》《运动疗法学》《作业治疗学》《针灸学》《临床常见疾病康复学》《矫形器与辅助器具》。在体能训练时,要求工作人员应根据患者需要开出合理的运动处方、进行合理的体能恢复训练,这就要求工作人员能够熟练运用《贴扎术》《运动医务监督》《动作学习与控制》《营养学》等课程内容。这种解构工作过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紧密与社会实际需要相吻合,符合社会对于运动康复专业的要求。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运动康复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的解构,以及对比现有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将问题进行总结为以下几点。

3.1 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不透彻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虽然尚未有国家层面的行政文件来限制体育院校相关专业学生报考康复治疗师资格,但是很多地区已经禁止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考取康复治疗师证书,也就意味着禁止运动康复专业毕业生进入医院工作。但是有些学校依然只以临床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培养学生,这导致学生毕业后不仅无法进入医院工作,同时也无法适应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疗养院等部门的工作需求。

3.2 课程开设差异性较大

国内的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教学体系还非常不成熟,导致各个院校选择开设的课程略有不同。从各个院校的课程设置来看,通常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由公共课和专业课组成。必修公共课的设置主要是依据国家教育部门的统一要求开设的,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外语、计算机应用等课程。专业课一般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由于该专业在国内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等相关文件的硬性要求,目前大部分学校都选择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等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就专业课和选修课的设置来说,不同的学校就出现了极大的差异,例如武汉体育学院在专业核心课上选择了康复评定学、针灸学、推拿学、理疗学、运动康复技术、运动损伤等课程[8],而哈尔滨体育学院开设了康复医学、运动处方理论与应用、临床运动疗法等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则把运动障碍学、理疗学、针灸学作为选课课程[9]。

3.3 课程学时分配

探讨学时分配的焦点在2个方面:一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学时分配,例如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以及选修课之间学时分配该如何考虑。学校如何在保证开设课程多样性和实用性的同时,合理分配学时是每个学校都应该深思的问题。二是课程之内,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之比达到1∶1~1.5[10],但是体院院校可能由于实验器材不足、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造成解剖实验课过少,导致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后续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感到十分困难。而就一些专业课程来说,虽然有些学校开设了《康复评定学》《理疗学》,但是学校并没有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的仪器供学生练习。学生无法实际操作评定设备、理疗设备,这就大大阻碍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3.4 未安排见习学时或者安排过少

运动康复是一门强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学科[11],在掌握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的同时,及早地了解自身专业工作流程、就业环境、就业方向对其自身学习方向的设立以及学习目标的设立都有极大的好处。国内院校开设的运动康复专业通常是4年制,在前3个学年当中很多学校未能安排足够多的见习课程,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只有在第四学年实习时才接触到运动损伤的患者,从而导致学生无法迅速熟悉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

3.5 实习学时过短

《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运动康复专业的毕业实习应该在24~40周。虽然大部分高校都满足此要求,但有不少高校仅仅满足下限24周[12]。对比康复治疗学专业,首都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实习学时学38周,广州医学院康复治疗学专业甚至可达52周[13]。较短的实习学时不仅不能让学生接触到专业需求,无法积累经验,同时也制约着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6 教材建设不规范

教材反映具体课程内容,教材应当结合教育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特征、时代特征进行设计。当前由于国家并没有规范运动康复专业的教材信息,各个高校在选择教材时表现出差异性。运动康复专业教学通常选取体育或医学教育专业教材,虽然拓展了该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但此类教材缺乏运动康复的专业特色,对教学质量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3.7 代课老师不能准确把握教材侧重点

由于教材建设的不规范、教材数量众多,各个院校的老师在授课时出现了仅根据自身学习经历与教学经验划分教材的重难点的情况。但是有些老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紧跟临床需要,与现实脱轨。仅凭自身经验就确立教材的重点、难点的这种做法可能会有失偏颇,导致学生无法接受规范化的教育,从而用已学知识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结语

以上原因造成了各个高校教学体系的差异性,也导致了各个院校培养的学生参差不齐,学生在毕业后无法快速的适应工作环境。高校应该通过提高运动康复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来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这种竞争力源于高校合理、规范的培养体系与社会需求的结合、源于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核心,适时地调整该专业的课程结构、源于理论化向实际操作化过渡,只有这样才能使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最大程度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34):5-10.

[2] 王国祥,张鑫华.ICF视野下我国高校运动康复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21(9):1002-1005.

[3] 肖品圆,闫亚南.关于高校運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运动,2018(1):89-90.

[4] 佚名.书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J].出版参考,2018(8):74.

[5] 王大安.基于“三位一体”的运动康复人才培养与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8):21-23.

[6] 尹晓峰.运动康复体系结构及功能定位[J].体育科研,2011,32(5):10-13.

[7] 金晓平,侯学华.学习先进经验谋求科学发展——德国运动康复体系优势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2):111-114.

[8] 吕吉勇,刘宇飞,陈德明,等.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康复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探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32(6):62-66.

[9] 张凤仁,李洪霞,赵扬,等.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1):96-98.

[10]张艳明,胡洁,宋为群.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2):174-175.

[11]杨宝成.“健康中国”战略下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6):824-827.

[12]陈艳,潘翠环.国内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10):992-995.

[13]朱文翀.我国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6,6(3):152-153.

[14]陈建,徐国栋,杨翼,等.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7):682-684.

猜你喜欢
工作过程专业素养
基于工作过程MOOC的激励性原则
论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实践类课程改革探索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当下如何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浅议国开教师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