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者精神实践语文教学

2020-05-11 05:59姚方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学理母语语文

姚方

唐代大文豪韩愈在《师说》中用“传道授业解惑”来界定教师的职责。清代史学家、文学家章学诚在其所著的《校雠通义·自序》中提出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可以说在为做学问、科学研究指明读书和查找资料的方向的同时,也界定了学者的职责。全国语文特级教师程翔曾表达过“将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那自然是奇才俊杰”的想法。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源于当下浮躁且功利化的教育环境。因而,“中国的语文教师应该对传统的文化有广泛、深入的涉猎,对传统文化起到传播作用,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能不断地创新。”这是程翔老师心中理想的教师形象。他一再呼吁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追求有学理的语文,站在文化的制高点上教语文。程老师不仅是这样畅想的,同时也是这样实践的。

一、捍卫精神自由

中国现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向来最佩服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最景仰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因为古印度学者“绝对地服从真理,猛烈地牺牲成见”;因为欧洲中古学者“宁愿牺牲生命,不愿牺牲真理”。也就是说,学者的责任本是探求真理,真理是学者的第一生命。程翔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捍卫精神自由的中学语文界少有的学者型老师。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从教38年来,程老师以求知求真作为最大乐趣,始终将培养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对学术的尊重、对文化的守护作为职业追求。面对浮躁功利的教育生态环境及升学压力,程老师坚持独立思考,用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和沉潜朴拙的学术态度建构了自己教学方式的豐度与深度。比如,为了讲好朱自清《荷塘月色》这一课,他看遍了学校馆藏所有关于《荷塘月色》的资料,还写信向《朱自清研究资料汇编》的主编朱金顺先生、北京大学的季镇淮先生请教,又打电话向华东师大的朱自清研究专家陈孝全先生请教。后来,他偶然在书摊上看到了陈孝全先生著的《朱自清传》,当时身无分文的他留下手表作为抵押求得心仪已久的资料。之后的教学生涯中,每教一遍,依然不忘细究,于是便有了《<荷塘月色>主题谈》和《<荷塘月色>主题再谈》等教学研究作品的问世。为了研究《说苑》,他个人花费好几万元大量购买相关书籍,还要经常赶赴异地搜集资料。正是靠着这种在别人看来的“傻子”精神,他利用五年时间写成近百万字的《说苑译注》,丰富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

可能有些人会提出质疑: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教好书才是最大的本职工作。搞学术研究应该是大学教授要完成的工作。殊不知,教师的格局和视野决定了他的水平。严谨的治学态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之基。优秀的教师更应该激活自己的学术生命。我以为,《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这本书中的一段文字最能诠释程翔老师“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先贤般的求知精神:教室里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国民。在杰出的教师身上,我们既能看到一个国家的传统,也能看到一个国家的未来。面对“升学追求”凌驾于一切需求之上成为教育唯马首是瞻的事实导向的教育现实,程老师还能不被影响,静坐书斋,自1994年起《语文教改探索集》《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播种爱心》《语文人生》《课堂阅读教学论》《一个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和《说苑译注》共七部专著相继问世。程老师身上这种以学术研究为使命追求的虔诚精神令我们肃然起敬!

二、执着学理课堂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李大钊曾说:“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在最艰难的时候改造国运。”对于教师而言,最大的快乐,恐怕莫过于精神的丰硕和成长的自觉吧。正如有位教育家的观点:好教师从来就不是靠培训造就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竞赛造就的,好的制度加上自我期许,才是好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程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执着于课堂创新的反思型实践家。

1988年,程老师在山东省讲课比赛中荣获综合一等奖、教学单项一等奖;1991年,在全国首届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1994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成为当时国内最年轻的特级教师。这一系列荣誉并没有让程老师就此骄傲止步,相反他又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成长要求——有学理地教语文,教有学理的语文。

程翔老师认为,学理即原理和法则。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培养学生健康独立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生命、人格和个性,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的教育原理和法则,进而警惕“过度教育”,防止“教育异化”。作为语文教师更要遵循语文教学育人的原理和法则,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感情,传承以母语为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而仅仅把握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是远远不够的,如何遵照学理依据将其有效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才是每个语文人应该深思和反省的问题。

为了寻求有学理的语文课堂,程翔老师研读符号学、解释学、叙事学、心理学等各类专业书籍,开阔教育视野,积淀深厚学养。在学生拥有对课文的第一印象后,用语文老师必备的敏锐眼睛确定教学内容。聆听程老师的课,惊叹他对教材语言资源的充分开掘,其广度、深度、新颖度、细腻度都几近极致。在将一篇文章从“自然文本”变成“教学文本”的过程中,体现的是程老师眼力之敏锐,思考之深刻,功力之深厚,成长之自觉。

比如,程老师在教授经典作品《雷雨》时,一改惯用的添加潜台词分析人物性格的教学方法,依据“语轮转换”的理念,抓住“对话”语体的特点,引导学生将节选内容划分成三个对话段,重点分析“二人回忆梅小姐”和“侍萍来周家的目的”这两个对话段,让学生深入文本,细读分析,质疑思考,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原文。整个课堂,以分析对话段为抓手,既谈《雷雨》的诞生,也讲《雷雨》产生的重大影响,还分享了曹禺创作《雷雨》的意图。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深入理解文本、把握人物,程老师在备课时细致地阅读曹禺创作后记和辛夷楣、张桐合著的《记忆深处的“老人艺”》,并且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饰演鲁侍萍及繁漪的演员深入交流关于鲁侍萍是否有骨气、繁漪是不是一个好女人等历来学生争议较大的问题。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程老师还适时补充曹禺的原著,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曹禺从人性这个方面来塑造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意义。尤其是在分析第一个对话段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时补充原作被编者删掉的鲁侍萍的话,“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一句话,过去美好的生活瞬间涌上心头,鲁侍萍终究无法掩饰暴露了自己。这样的补充让学生听了之后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所有的这些都是程老师精心备课,大量阅读,深度解读的显现。最终对《雷雨》的解读没有只留在道德层面,没有停留在对周朴园的声讨之上,而是让学生通过参与戏剧语言的重构,体验情感世界的变化,认识“人性总是超越于道德之上”的主题,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在程翔老师看来,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因为有了学理做基础,语文课自然就会澄明起来,语文教师的专业价值便得到了充分体现。而教师的专业价值就应该体现在“课堂作品”上,程老师强调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自觉地整理积累自己优秀的教学课例、教研论文和讲座报告。既教过,又不放过,将经过反复研磨的课例等形成自己的课堂作品,体现专业价值。这种做法既是教师职业的觉醒,也是教育教学的幸事,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至于语文教学究竟有多少相关的学理,涉及语文教学学理的书究竟有多少本的问题,程翔老师只答需要用一生去追寻。

三、坚守文化传承

诗人海德格尔认为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程老師也一直强调:“语文老师要浸泡在一种文化之中,要‘语文式地栖居着,周围的生活都是文化,都是语文。”前面也提到语文学科具有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感情,传承以母语为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因为母语是一个人的精神家园,丢掉了母语,就找不到回家的路。所以,程老师主张基础教育要奠定学生的文化底子,塑造学生的文化人格。为此,教师首先要“浸泡”在文化之中。

“对于国学,或者传统文化,我确实很钟爱。我觉得一个中国语文教师必须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甚至研究。有了这个基础,你才有资格说是教母语的。”这是程老师对自己及其他语文老师提出的要求。因为在他看来:“如果老师对这些经典有了了解,他本身就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底子,有独立人格,热爱自己的国家。有了这个,才可能去影响学生。”所以,程老师将语文课堂就定位在了文化的制高点上。比如,教授苏轼的《赤壁赋》,他没有局限在文言文的常规处理上,而是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心灵突围的角度深入解读;在备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因为情感共鸣,他留下了伤感的眼泪;讲完《离骚》,他不忘提醒学生,正是有了屈原这样的人,中国历史的天空才灿烂光明;学过《最后的一课》,他告诉学生,汉语也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汉语有强大的生命力,对外来文化有强大的包容力,要敬畏我们的汉字。像这样的文化熏染,程老师的课堂上会时常呈现。不仅教学如此,生活中的程老师对自己也有文化陶冶的要求。每天清晨洗漱之后,他都会练习字帖二十分钟。经过多年的积淀,程老师多次在学校的书法比赛中获奖。

程老师坚信一个中国人,只要认认真真读点书,必然会有文化回归的精神需求。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用厚重的传统文化来压住自己人生的阵脚,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

“至德为恕,上善若水,大爱无边。”这是语文特级教师程翔用毛笔在他备课本的扉页上写下的座右铭。透过这十二个遒劲的大字,我们可以探知程老师的教育信仰。在第二页上,他这样写道:“课程改革,由此开始;更新理念,探索佳径。”透过这十六个大字,我们可以看出基础教育改革未来的方向,也不难发现一位教学名师的责任担当与使命追求。教育大师魏书生曾说,经验是由痛苦中粹取出来的。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向名师学习,基于学科,勤于反思,敢于实践,哪怕微不足道,即便在痛苦中煎熬!

[作者通联:陕西延安市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学理母语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母语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母语
双回单训释教学新法的学理依据
“新常态”概念的演进与学理支撑
翻译学名实诘难与学理定位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