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学生创造、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2020-05-11 05:57徐创华
学周刊 2020年15期

徐创华

摘 要: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课堂教学更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因而创造和创新教育便是当前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根本所在。但是在当前新的教育教学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和创新能力,进而采取一种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便是当前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从多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创新;创造;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5-012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5.064

创造力和创新,是人类固有的属性,更是人的本性,它更是人的主体性得以发挥的重要标志。创新也是一个人完整个性的有机构成,更是一个人的个性健全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也是考验教师是否站在了教研教改的前沿阵地,是否倾听了时代的最强音的标准,其基本教育途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培养其活跃、独立、自由的创造、创新个性

教师要想培养每个学生的兴趣和才能,要想使每个学生的最大能力和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发挥,关键是要努力做到并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充分发掘他们的创新意识,进而鼓励他们创新。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里有四大强国主张: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其中最核心的问题便是人尽其才。只要人尽其才,其他三盡不尽而尽,这一主张的核心就是对人的尊重。

在正常的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为了便于自己的管理,往往会喜欢采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要求这些成长中的学生,认为每一位学生必须按照他的思想和他设计的思路去做每一件事情,完全不考虑事情的可行性,其结果,便是最终导致了这些学生思维模式的进一步固化、僵化,使他们在教师的这种从众心理的诱导下放弃了自己独特的学习见解或主张,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刻板、不流畅的固定思维模式,时间一长,便使得这些学生缺乏了在大庭广众之下开口说话、做事的勇气与能力,也使他们缺乏了在众人面前流畅自如地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在学生最有勇气发表见解的时候,教师的这种管理方式却完全抑制了他们的表达欲和表现欲,在他们最有可能培养自我表达能力的时候,教师却限制了他们的自我表达机会。在课堂上表现得死气沉沉,这也许就是在小学阶段,为什么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举手发言最积极,而到了五、六年级的时候课堂却一片沉寂的原因。

教育之所以是一门艺术,就在于其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对世界充满无限遐想的学生,而不同年龄段、不同情景下学生的心理状况也是各不相同的,他们的心理甚至较成人更加敏感、更加脆弱。教师一定要摒弃错误的心理与做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如火山般喷发出他们发自内心的话。

二、用探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是指在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每个学生都具有的一种对生活中的一些未知事物进行主动探索和发现的愿望,及学习的求知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的教学活动便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并创造性进行学习的基础所在。但我们却发现,在一些课堂教学上,学生不仅要按学校课程表所规定的科目上课、学习,还要按教师的一系列指令动作、回答问题;教师每一节课的思路都是按自己的思想设想着要教给学生什么、如何教和怎样教,而学生整节课却不知道要学什么、为何学和怎样学。整堂课下来,教师却成了这一节课的主宰者,学生也变成了一个被动接受学习内容或知识的“容器”,即学生在课堂上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完全“抹杀”;就算个别学生有一些主动探索的愿望,有主动发现的能力,却因完全没有表达愿望和发挥自身能力的机会和时间而“搁浅”。

因此,教师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且进一步鼓励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参与课堂学习,同时切实地做到能够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同时以教材传授为主的教学目标转变为以进一步增长学习经验、发展学生能力为主要的学习目标;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转变为注重学生自身学习主动性培养的教学方法;将让学生严格遵守各类规章制度的课堂气氛转变为让学生在一种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另外,在课堂上,学生可在教师的引领下,对一些学习内容能够做到大胆想象,积极思维,进而能够主动去认识和了解未知的一些知识或内容,从而探求不同事物间的关系,体验自己探索知识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和乐趣,进而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掘自身的创新潜力,培养自己主动学习的习惯或能力。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对于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则是完全被忽视了,这样一来,则非常容易阻碍学生关于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众所周知,创新教育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去,在教师引导下,能够使学生做到大胆想象,积极参与到其中,进而主动了解,探求新知,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美国学者托兰斯等提出了一种有助于教师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方式。

1.教师可设计一种无结果或不完全的问题式情景,使学生能够做到积极思考、大胆设想、推陈出新、继续探索的可能。对于创新思维来讲,带有探索性质的猜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哥德巴赫猜想便是一个最经典的猜想问题:“在你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必须猜想到这个定理,在你搞清楚证明细节之前,你必须猜出证明的主导思想。”

例如,教学“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我们可以这样设计:“用1、2、3、4、5、7组成真分数,并把他们化成小数,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吗?”这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合作,将分数分成两类,并根据刚才的计算,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想:分母是2或5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分母是其他数则不能。尽管这个猜想不是特别的完整,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所谓创新,正是体现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之中,它恍如突破地平线的第一道曙光,虽不强烈,但却能给人以无限的希望和遐想。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个问题,自行编一些故事,能够做到自主想象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同时尽量给予他们充分的锻炼自己思维能力的机会。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的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母亲节到了,张超把平时节约的12元零用钱给妈妈买一束鲜花。精品店里玫瑰1元一支,康乃馨5角一支,百合花1元5角一支。”然后,让学生自设问题:

问题1:在花费不超过10元的条件下,该怎样搭配才好呢?

问题2:要想使品种和数量尽可能多,但又不超过10元钱,又该如何搭配呢?

这类问题的创设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创新和个性,以及把生活中的问题如何转变成数学问题,即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课本知识实体化、生活化。

三、用民主平等的教学方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求实求是的科学的创新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能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科学家的发明与创造都是从质疑开始,更是从解疑入手的。大胆質疑、勇于解疑是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的一种宝贵品质。所以,对于这种品质,教师应在学生时期就开始注意对其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进一步发现问题,进而敢于提出一些质疑,就是敢于和善于揭示自己在认知未知事物上的矛盾与冲突,积极探求新鲜事物的心理需求的具体外在表现,这便是对学生实施创造、创新能力的最重要基础。所以,学生只有在这种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有可能去进一步创造、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便是民主。”教师若能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宽松、愉悦的教学气氛和过程,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的愿望,进而能够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创意和“心理安全”及“心理自由”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才会有自主学习的欲望,才会有创新意识,才会有创新能力。教师营造宽松的环境,一是必须减轻学习的思想负担,否则学生“疲于应付”,就谈不上主动的学习和思考了。二是教师要加强实践环节、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淡化教师的中心意识,强化内心中的自我意识。三是要加强交流,切实做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进一步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因为学生只有在一种活跃的、无拘无束的学习气氛中才可能迸发出自己创新的思维火花。四是教师要提倡启发式教育,反对“填鸭式”灌输,力求做到教学相长;另外要积极鼓励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树立一种“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的求实、求是的探究性精神。

四、结语

教师应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明确“不满足于自己现有的结论,不相信唯一的解释,不迷信权威的仲裁,不屈服于任何外在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都是创新型人才的性格特征;即在当前新的教育教学形势下,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尊重学生的发展个性,进一步鼓励他们创新,塑造自己的创新个性和品质,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努力培养更多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白.教育学案例教学法的选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7).

[2]张兴华.重提数学教学心理学[J].人民教育,2008(1).

[3]王玲凤.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初探[J].湖州师专学报,1998(5).

[4]陈向阳.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7(5).

[5]李祖超.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2001(6).

[6]张立华,沈德立.论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有利条件[J].教育科学,2006(1).

[责任编辑 薛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