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国中考试题看名著阅读命题发展趋势

2020-05-11 05:55赵彩云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47期
关键词:名著命题试题

赵彩云

【摘要】在新课改形势下,名著阅读考试命题承载着指导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的使命和责任,如何在名著阅读考试命题上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和落实,笔者对全国一些省市中考名著阅读试题进行分析,试图发现名著阅读试题命题发展趋势。从分析中发现:名著阅读考试命题往往着眼于“是不是读了”“读得怎么样”“吸收得怎么样”来考查,试题呈现“打破命题模式,形式灵活多变”“减少知识性考查,注重思维进阶”“单一性试题减少,综合性试题增加”几大特点。

【关键词】 名著阅读试题;中考命题趋势

近年来,名著阅读教学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中考名著阅读试题命制也成为各方高度关注的事情。一线老师最关心的莫过于中考名著阅读考试究竟考什么?怎样考?笔者试图通过对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名著试题的分析,从中探寻名著阅读试题命题发展的一些新趋势,为一线教师的名著阅读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或借鉴。

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中提到:“考试命题要注重引导学校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发挥考试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导向作用。”因此,提高名著阅读试题质量,发挥其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导向作用,促使老师教育教学理念与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以及为学生精神成长奠基,就成为中考名著阅读试题命制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如何科学地命制名著阅读试题,使名著阅读考试能导向学生真正的、高品质的阅读行为,也成为摆在命题者面前的新考题。

一、考什么?

第一,是不是真的读了?

阅读经典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及语文核心素养,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同时培养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要达到以上目的,学生必须真正走进一部部名著中,慢下脚步,静下心来,细细品读,认真揣摩,汲取思想和艺术的精华。但实际教学中,不少老师往往对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阅读方式,并不重视学生阅读过程的落实和指导,或者把一部部名著演绎成一道道阅读练习题,陷入题海模式,或者以考前突击复习背考点的方式直接应对考试。

面对这种“伪阅读”的状况,名著阅读试题的命制者往往从“学生是不是真的读了”这一角度出发设计试题。比如,2018年广东省中考名著阅读试题第1题“结合原著,选文中晁盖犯的‘迷天大罪是指     。”就是着眼于这一点来命题。选文中没有“迷天大罪”的相关情节,学生要想正确回答此题,必须认真阅读原著。作为原著故事情节发展中非常重要的 “吴用智取生辰纲” 这一情节,事关晁盖等人前途命运,也牵涉宋江一生运势,并且这个故事片段选入九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只要读过原著,相信绝大部分学生都会回答。不过,如果没有真正阅读过原著,只是背诵老师整理的“考点大全”之类的“压缩饼干”的话,学生面对考卷,大概只能“望题兴叹”了。中考名著阅读试题中,有不少这样的考题,如,2019年广东省中考名著阅读第(1)题“第③段中的‘这里是指     ;猪八戒来到此地是为了请孙悟空去降服    。”2019年重庆市A卷“这场充满地方民俗风情的‘盛事是指      ,这些情境出现在鲁迅《朝花夕拾》中的《    》里。”2019年甘肃省兰州市“上面语句中的‘他们被埃德加·斯诺亲切地称为‘    。”都是着眼于这一点来考查。

因此,名著阅读教学,老师们老老实实带着学生安安静静、认认真真地阅读原著,才是应对名著阅读考试的不二法门。

第二,读得怎么样?

在统编教材对名著阅读重新定位的大形势下,许多老师越来越重视名著阅读教学。但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不少老师对学生名著阅读的指导还处于摸索阶段,指导策略往往跟不上学生实际阅读问题解决的需要。因此,在阅读过程中,会出现粗糙低效的阅读指导或阅读活动。比如,“放羊式”阅读,教师只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对学生放任自流,不管不顾;“走过场式”阅读,在读完一部名著之后,让学生做一份手抄报展示展示,或者找几个学生搞一次活动表演表演,就算完成阅读任务。这样的阅读,教师既没有教学前的精心备课、活动设计,也没有课堂上有效的阅读指导,更没有课后的阅读检测与拓展探究,学生只是追故事情节或应付作业任务,没有真正走进名著,细细揣摩品味名著语言的魅力,吸收语言精华;没有对名著内容的梳理分析,没有对书中人物形象的阅读鉴赏评价,没有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和价值取向,无法从中获取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从而汲取有助于自身成长的精神营养。这样的名著阅读是粗糙的、肤浅的、低品质的,无法达到经典阅读的真正目的。

因此,在名著阅读试题的设计上,命题者也往往着眼于考查学生的名著阅读是粗阅读還是细阅读,是浅阅读还是深阅读,是高品质的阅读还是低品质的阅读。

例如,2018年广东省中考名著阅读第3题:“《水浒传》108将聚义梁山的原因有多种,请结合原著,写出其中的四种及对应的一个人物。”此题成为当年中考考生失分最严重的试题之一,4分的试题,得0分的考生不在少数。此题要求学生不仅要真正阅读原著,还要求学生对读过的整本书进行梳理,对书中的核心情节有自己独立的阅读思考和独特的阅读发现。题目既考查了学生对原著的真实阅读情况,又不仅仅停留在对内容的了解上,而是深入一步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整体阅读理解与分析归纳,引导学生从琐碎机械的记忆走向对整本书全面整体的理解、分析、梳理、综合、提炼,并且指向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是对学生阅读思维水平语文能力的综合考查,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如果平时名著阅读仅仅停留在“读过了”,学生的阅读没有形成既阅读又思考的良好阅读习惯,这一题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死穴。

又如2018年河北省中考名著试题:

⑵有人评价《西游记》“极幻之事蕴含极真之理”。请从下面两个具有奇幻色彩的故事中任选一个,简述故事情节,并指出其中蕴含的“极真之理”。

①悟彻菩提真妙理   ②尸魔三戏唐三藏

2018年湖北省中考江汉试题:

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汝昌分别以一个字概括了几部名著的精神实质,将《三国演义》归纳为“忠”字,将《水浒传》归纳为“义”字,将《红楼梦》归纳为“情”字。请你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语归纳《西游记》,并简述理由。

回答这些试题,均需要学生在真实阅读全面掌握整本书内容与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对作品的独特理解与有效积淀。如果没有细致的阅读与真正的理解以及深入的思考,学生也难以取得高分。这些试题既是对学生的考查,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考验,教师如果不在名著阅读教学中亲自下水,全面阅读,深入探索实践,积极思考解决名著阅读教学产生的新问题,提高自己的名著阅读指导能力,丰富自己的名著阅读指导策略的话,学生必定难以适应新的名著阅读考试发展趋势。

第三,吸收得怎么样?

名著阅读落脚点是吸收,吸收古今中外经典著作的语言精华,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及人类先进思想文化精髓,深厚文化积淀,提高文化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促进心灵世界的丰富。但实际阅读中,不少老师还是将名著阅读的价值定位在记住故事情节、熟悉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和艺术手法等知识性内容上,即使使用名著阅读策略,也不过是为了让学生能更有效地获取知识信息,提高应考能力,而不是从名著核心价值的角度引导学生的阅读。因此,学生在阅读名著之后是否有思维能力的发展、思想深度的提升、民族文化智慧的汲取,甚至文学审美能力的提高,成为许多省市名著阅读考试的重要目标。

北京市的中考名著阅读试题一直着眼于这个方向的考查,如,2017年北京市中考试题第8题:

下面是一副曾悬挂在山东曲阜孔府内的对联。这副对联可以让我们从多方面了解到孔子的思想。请你从上、下联中各选择一个方面,并分别以【链接材料】一则语录中的相关内容为例,简要说出你的认识。(4分)

上联:居家当思清内外别尊卑重勤俭择朋友有益于己

下联:处世尤宜慎言语守礼法远小人亲君子无愧于心

【链接材料】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论语·学而》 )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

④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论语·为政》 )

⑤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 )

⑥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

此题要求学生掌握《论语》中相关篇章的内容和思想意义,并能把孔子的思想运用到对实际生活中对联的理解上,不仅考查学生的经典阅读情况,更考查学生运用已有语文知识分析、比较、辨别儒家文化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可以如实反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真实领悟和实际吸收,是对语文综合能力和文化吸收的双重考查。作为教师来说,这就是名著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怎么考?

(一)打破命题模式,形式灵活多变

2019年11月29日,教育部在山西长治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强调:要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命题,不再制定考试大纲,实现由“考什么教什么”转变为“教什么考什么”,全面实现素质教育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试卷结构和测试形式不应固化,以避免形成新的应试模式。”这对中考名著试题命制同样具有借鉴意义。中考名著阅读试题模式固定,考点稳定,必然会带来教学的僵化和名著阅读的功利化,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按照中考试题的考试模式指导学生复习考点,学生即使不阅读原著也可获得满分,真正的名著阅读便形同虚设。因此,有不少省市的名著阅读试题的命制正在试图打破模式化,通过试题形式的灵活变化毫无规律可循,引导师生真正走进名著,把阅读引向真实,尽最大可能地纠正那种不读原著只读压缩版,或死记硬背老师整理的考试知识点练习考试模拟试题的做法,打破“考什么读什么”的局面,使阅读成为常态化。

浙江各地的名著阅读试题,几乎每年都有新的变化,从试题的形式上看没有一成不变的“套路”或“规律”。如,浙江绍兴卷,2016年用文字选择题和多图选择的形式分别考查《俗世奇人》《城南旧事》的人物形象和内容理解;2017年用文字选择题和论述分析题考查《朝花夕拾》《老人与海》的思想感情和人物形象;2018年用图片与生活情境相结合的形式考查《海底兩万里》的故事情节,用姓名分析法考查《水浒》《边城》《骆驼祥子》的内容和主题;2019年用原文填空的形式考查《镜花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形象,用表格形式考查对《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的分类整理,用生活情境与论述分析相结合的形式考查对《西游记》《水浒》《简爱》的人物内在精神品质的理解以及读书方法的运用。试题灵活多变,不拘一格,是浙江各地市名著阅读试题的共同特点,这一特点使浙江成为全国名著阅读命题最具创新与活力的地区。

2019年浙江绍兴名著阅读试题原题如下:

【阅·有知】

5.根据下面两段文字,填出相应的人名。(2分)

【甲】_____生成美貌端庄,天姿聪俊。到了四五岁,就喜读书,凡有书籍,一经过目,即能不忘。且喜家中书籍最富,又得父亲、叔叔指点,不上几年,文义早已清通。兼之胆量极大,见识过人,不但喜文,并且好武,时常舞枪弄棒,父母也禁他不住。

第1题将学过的课文中的植物形象与名著《简爱》的主人公形象结合起来,既需要学生对课内文本的艺术形象有深刻的理解,又需要学生对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有深入的理解,并能抓住两者的共同点进行阐述,是对学生识记、理解、运用、综合、评价多维度能力的综合考查;第2题首先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才能理解题干的要求,其次需要学生对名著人物形象有深入理解和分析,并进行辨析分类,属于识记、理解、分析、运用、综合、评价多种思维能力的综合考查。这样的试题,学生如果没有真正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没有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质疑探究的精神,没有真正领悟吸收名著的精华,使其融为自己的思想,是很难得满分的。

2019年甘肃省兰州市名著试题:

(1)孔子云:“勇者无惧。”请结合你对书中“他们”事迹的阅读体会,谈谈对“勇者”的理解。”(2)众人认为周进“撞死在地下”是“中了恶”,你觉得他们说的合理吗?请结合相关篇章内容阐述理由。

第(1)题考查学生对《红星照耀中国》红军精神内涵的理解,第(2)题要学生根据周进的行为深入理解其性格特征以及性格背后蕴含的深层精神内核,并结合自己的理解予以评价。两题属于分析评价能力范畴,都是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这些试题均告诉我们,名著阅读不是为了知识背诵和知识搬运而阅读,而是为深度思考和综合评价而阅读,是为发展思维、批判质疑而深度阅读,需要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精细推理、整合归纳的思维品质。

(三)單一性试题减少,综合性试题增加

《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指出,试题命制要“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合理设置试题结构,减少机械记忆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比例,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这段话指向一个重点:注重生活场景中的知识运用。对名著阅读考查来说,也应该注重创设试题的生活情境,体现试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名著阅读中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从现实生活中受到教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命题和阅卷原则”中提到,“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通过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考查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和水平。避免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考题,避免死记硬背。倡导综合性的测试形式,可围绕情境选择相关材料,设置一组有内在联系的、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或任务。”就名著阅读命题的大趋势来看,近两年机械记忆性、单一性、客观性试题逐年减少,综合性、情境性、探究性、开放性试题增加,试题考查指向名著的多重价值,通过情境性、专题性的问题设置来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与文化积淀,引导学生在文学名著阅读中既发展语言、提升思维,又给学生奠定一个“精神的底子”。这一点在2019年一些省市中考名著阅读试题中尤为明显。

2019年江西省试题:班级拟开展“走进名著,与作者对话”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从下面“专题探究”中选择一个专题,以“一位忠实的读者”的名义,给作者写一封信,交流你的探究成果,字数200左右。

【专题探究】

专题一:孙悟空的“不变”《西游记》

专题二:跟法布尔学观察《昆虫记》

专题三:探讨诗歌的意象《艾青诗选》

试题将书信写作与名著阅读专题探究相结合,需要学生以“一位忠实读者”的身份,“与作者对话”,交流自己在阅读写作中的发现和思考。书信涉及语用情境中的言语表达能力考查,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真实写作”“交际写作”;三个专题的设置,关注文本不同特质下的不同阅读本质,第一个,指向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需要学生对整本书的内容和人物精神内涵进行梳理归纳提炼筛选;第二个,指向科普作品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探索,考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筛选提炼能力;第三个,指向现代诗歌写作手法的分析,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形式与内容及思想情感的考查,直指诗歌本质。这是一道集情境写作、名著阅读专题探究为一体的综合性试题,学生要完成题目,既要对名著进行分析评价,又要具备针对特定读者对象阐述自我思想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试题还考查学生的探究质疑能力,是一道综合性极强颇具创造性的试题。

又如,2019年浙江省台州市试题:名著阅读可以采取多部联读的方法。下面是《西游记》《镜花缘》《格列佛游记》三部作品的阅读任务,请你完成。

【任务一】探究《西游记》《镜花缘》中的“女儿国”。

1.简要概述唐僧和林之洋在“女儿国”的经历。(2分)

2.作者写两人在“女儿国”的经历有何用意?请简要说说。(2分)

【任务二】探究孙悟空、唐敖、格列佛三个人物形象。

3.同学们在探究这三个人物形象时,有的认为他们都很机智,有的认为他们都很勇敢。你支持哪种观点?请结合作品相关内容简要阐述。(6分)

此题以“任务群”的方式,将多部名著放进一个学习项目之中,设置相关联的两个探究性学习任务,进行“联读比较”,探究不同名著有可比性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涉及理解、梳理、表达、比较、分析、评价多种综合能力的考查,需要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的参与,这样的试题能引导学生阅读的纵深思考和深刻体验。2019年,多地名著阅读试题或体现情境性特点,或体现专题性特点,或体现探究性特点,甚至不乏兼而有之者,试题既能从生活出发,又具有综合性的特征,题目体现着对学生阅读方式的引导——重视个人对名著阅读的独特理解,重视不同名著之间的比较阅读,重视读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体现名著阅读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此题创设了真实的学生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从个人阅读体验出发,考查学生在具体生活场景中开展名著阅读产生的思想认知水平,试题既指向学生名著阅读核心价值的考查,又指向生活化阅读与名著阅读的相互融合,指向学生不同阅读之间的融会贯通,以此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综观近几年各地中考的名著阅读试题, 我们会发现一个普遍的规律,命题者都在寻求着试题的改革创新,无论是命题形式还是命题指向,都在试图使试题指向考查名著阅读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名著阅读既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又要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精神的滋养。余党绪在《走向理性与清明——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一书中说到,整本书阅读的开展,“对教育者在教育观念、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的挑战,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会显现出越来越强大的冲击力。这样的挑战一定会伴随着切肤之痛,但在阵痛之后,或有望带来涅槃般的转身。”名著阅读试题是语文教学的导向,我们分析研究它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对试题的深入探索,及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让名著阅读教学适应新形势下语文教育改革的需要。为此,我们一线老师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余党绪.走向理性与清明: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6.

[4]吴欣歆,许艳.书册阅读教学现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203-208.

[5]任满明.中考语文命题情境化趋势及其教学启示[J].中学语文教学,2019, (03).

猜你喜欢
名著命题试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