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美再生”为目标的乡村聚落更新模式研究

2020-05-11 13:34林松王韬
小城镇建设 2020年2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林松 王韬

摘要: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文章结合传统乡村聚落更新中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以“小美再生”为目标的乡村聚落更新改造的基本策略:村落场地的梳理、建筑风貌的延续及聚落空间的活化。以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为实例,通过一系列具体的策略来激活村落的内在活力,从而实现山居大美的“小美再生”,并希望以水峪村这个典型案例探索一种具有普适意义的传统乡村聚落更新思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聚落;更新模式;小美再生;水峪村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2.013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章编号:1009-1483(2020)02-0088-06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Renewal Model of Rural Settlements aiming at "Small Beauty Regeneration": Taking Shuiyu Village in Beijing as an Example

LIN Song, WANG Tao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combined with the problems and reasons of traditional rural settlement renewal,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basic strategies of rural settlement renewal and transformation aiming at "small beauty regeneration", which includes combing of village sites, continuation of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activation of settlement space. Taking Shuiyu Village as an example, a series of specific strategies were taken to activate the inherent vitality of the village, so as to realize the "small beauty regeneration" of "mountain dwelling and big beauty", hoping to explore a universal significance of traditional rural settlement renewal ideas with the typical case of Shuiyu Village.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settlements; renewal mode; small beautiful regeneration; Shuiyu Village

1传统乡村聚落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扩张,然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更加凸显传统乡村聚落的衰落:村庄产业发展的滞后、人口流失、传统物质空间遗存和文化日益减少甚至濒临消亡。近年来,保护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虽然在一些决策者和建筑师们的努力下,传统乡村聚落面貌焕然一新,生活环境得以改善,但是问题依然严峻。

1.1逐渐破损的聚落肌理

近几年响应国家“美丽乡村”建设号召,某些村落在更新改造中,只考虑如何提升村落环境品质,规划者只是按政府要求让乡村变得“美丽”,大搞形象工程,而没有考虑到村落最传统的“美”正在逐渐的消失。在大拆大建的改造过程中,严重破坏了原有聚落的传统格局、乡村肌理。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传统村落原风貌破坏得越严重。相反,没有被开发的传统村落,传统格局和建筑风貌保留相对还比较完整。

1.2同质化的村落风貌

在保护历史文化的浪潮下,一个个“仿古”式新建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简单复制传统的建筑形态,搭建营造技术粗糙,只是为了表面上看似有统一的传统风貌,甚至在政府主导下,出图示范围墙怎么做、房屋怎么建,这是非常可怕的一种思维。另一个现象,由于现代生活的变化,导致对村民住房也产生了巨大影响,盲目照抄都市住宅风格,大量的现代新式住宅风格被复制到不同村落中,像是走进了一片都市别墅区。传统乡村聚落风貌的 “趋同”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乡村聚落本土特色的缺失。

1.3缺失活力的公共空间

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自发性就决定它不会像大城市一样集中布置,大多采用分散且灵活的布局方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空心化”现象的加重,连接一些乡村公共空间的道路被破坏,导致这些公共空间的通达性欠佳,慢慢地失去了其当初的秩序与活力,所以现在遭到了荒置,有的甚至成为垃圾场。虽然在乡村更新改造中新建了许多更现代化、更专用性的公共空间,但是现代元素的加入,尤其是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例如通过技术将建筑体量加大、油柏路取代传统乡村砖石铺路,这些都破坏了原有的整个聚落空间秩序,不但没有激发原有空间的潜力,而且也丧失了原有的场所记忆。

2传统乡村聚落发展过程中所遇问题的原因

2.1急功近利的建设驱动

传统乡村聚落之所以美,是因为它特有的本土特色,自发形成的院落空间及乡村田野的自然之美。世间万物都有它生長的固有规律,传统乡村聚落也不例外,其发展是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然而,如今人们急切地想瞬间改变村落的面貌,有的政府相关部门可能为了政绩、投资方可能想要投资立见效果,不惜大拆大建,大规模的人为干预已严重破坏了聚落的传统肌理。大规模的“外科手术”已不再适用于传统乡村聚落的更新,其应遵循渐进式地自内而外的、自下而上的更新原则,以微更新为主,不要破坏其整体性。

2.2乡村风貌的审美意识缺失

在营建过程中当地村民根据现代功能属性盲目加建,由于村民审美意识相对较弱,所以加建过程毫无章程,有的村民甚至为了崇尚财富,选择新建一个都市别墅来取代自己的传统房屋,造成了乡村聚落整体风貌混乱,村民认知出现偏差,缺乏地域性特色。另一方面,政府开始外力干预,呼吁还原村落原始空间和面貌,于是才会有“仿古”现象的出现。这种现象也是由于政府部门审美出现偏差,盲目建设千篇一律的伪古建,忽视了传统聚落的差异性与丰富性。趋同的仿古风会迅速蔓延至周边地区,可能会影响整片区域,所建村落房屋都变成一个模样,它将沿袭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传统村落独特的建筑文化与建筑语言一刀切割,无视村落中建筑与环境的和谐之美、空间形态的秩序美。

2.3被忽视的场所认同感

所谓场所认同,就是对象或主体对场所的一系列认知、接纳或者拒绝的生理、心理行为[1]。无论是遭到弃用的一些聚落公共空间,还是新建的一些公共空间,都没有激发它们的活力,最本质的原因还是现在人们对这些场所的不认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相应地在场所中的活动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虽然场所空间可能没有变化,但是对于场所认同的部分对象和需求变化了,导致新建公共空间依然缺乏活力。乡村空间的塑造完全可以依据原有公共空间,根据现在村民和游客的需求,将新的功能置入其中,以小改动而达到空间的活化。

传统乡村聚落的形成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在特定环境下因地制宜,经历长时间的沉淀,保持一种宜人的人—建筑—环境的和谐关系。过多外力因素的介入,必然会产生一系列不良的影响。所以在乡村聚落的更新改造中,应遵循自组织原则,采用小规模、漸进式的更新手法,这对聚落更新改造至关重要。

3“小美再生”理念的提出与诠释

3.1“小美再生”的理论支撑

著名经济学家舒马赫针对一种与事物发展相适应的规模和尺度,提出“小的是美好的”思想[2],这符合共生环境观所传达的理论核心思想,强调对场地的最小改造,来表达生态经济学所追求的适度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3]。同样在二战后,德国重建决定走建设中小城镇的思路,并提倡“小即是美”,这是“小美”首次运用在城市规划中。“穷乡僻壤”有企业, 是德国城镇可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4]。同样在传统村落更新过程中,正因有了产业的支撑,才能让村民不离乡就拥有稳定的工作和经济来源,最终才能让乡村复兴。

吴良镛先生在90年代通过对北京老城区改造项目的实践,提出了“有机更新”学说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引导城市按照它固有的规律发展与生长,在旧城基础上渐进地建立新的秩序,这才是旧城更新发展的正确思路[5]。在近几年,一些学者借助“有机更新”理论,采用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造模式来完成对传统聚落的更新改造,完全顺应乡村原有自然风貌、传统肌理。此理念与自下而上的、可持续的乡村聚落的更新模式不谋而合,为提升乡村聚落的人居环境、激活传统村落的活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3.2“小美再生”的理念内容

“小美再生”其核心指在乡村聚落更新过程中采用微小的设计手段,以达到人—建筑—环境的和谐之美,最终激活该村落原有的生命力。

“小”即微改造的策略。主要强调村落的设计应在“顺应”其自然发展前提下的一种低干预策略,遵循“自主更新”原则,使其处于一种动态完善之中,这就要求建筑师和规划师在传统村落更新改造的过程中,以村落现状格局为改造基础,避免新建房屋或场所,所用材料就地取材,采取谨慎的设计手法,强调“小而美”的再生策略。

“美”即人—建筑—环境的和谐之美。主要指考虑到场地的影响因素,重新梳理建筑与院子之间的关联脉络,实现从院落的空废到开放重生、公共空间的废弃到重置活力的目标,还原院居山林的惬意生活情境,最终实现山居大美。

4“小美再生”的基本策略

结合“小”“美”的各自内涵,参照国内外优秀的成功案例,并结合当下传统聚落更新改造所遇问题,本文提出了以“小美再生”为目标的乡村聚落更新模式的3个针对策略。

4.1村落场地的梳理

传统乡村聚落多依山而建,各个院落房屋多分散布局,彼此之间只有一条尺度较小的路连通,而且建筑庭院相对封闭,已无法满足新的现代居住需求,也不具备连续性和方向性,因此需要对现有道路、院落进行局部梳理。但在梳理过程中应遵循传统的院落格局、保留现状道路肌理,在不破坏其整体性的前提下,可以对其进行微小改动,打通局部区域,串联整体。在增强院落可达性和通透性的同时,自发形成村落的半私密公共空间。

4.2建筑风貌的延续

每一个乡村传统聚落建筑都是根植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在与自然环境不断融合发展中体现自身的特色风格[6]。在房屋改建过程中,应尽可能地保留建筑主体结构及建筑形体,以此基础上结合现代功能对建筑细部进行加建,所用建筑材料最好选择本地的,这样既节约经济成本又有利于建筑整体风貌的延续。传统村落之前的房屋大多都是本地工匠自己搭建的,所以在更新的过程中最好雇佣本地工匠来对房屋进行修建,建筑的本土特色会更加淳朴。

4.3 聚落空间的活化

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形成是一个自发而漫长的过程,会受到各种自然环境及生态因素的影响,经过多年的变更和完善,逐渐适应生态环境,循序渐进地形成了现在的尺度宜人的聚落空间[7]。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乡村的生活方式也悄然发生变化,相对应原有的公共空间失去了最初的设计使用价值,这些空间由于原有功能消失、维护不足、管理不当等原因,大多就此荒废或消失,因此将乡村废弃空间活化利用对于乡村振兴是一个有效的策略[8]。可以将原来的公共空间进行功能补充和置换,结合休闲文化产业,将传统技艺和民宿体验合理植入聚落空间中,满足村民和游客的现实需要,从而活化原有废弃空间。休闲交流的传统庭院和满载回忆的古树下等公共空间的活化复苏,有利于唤起村民内心深处的历史情感记忆,从而得到满足感和归属感。

5“小美再生”的实例研究:水峪村的聚落更新

水峪村是北京市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16个中国传统村落之一[9]。但水峪村如同众多传统村落一样面临着传统物质空间和文化遗存日益消减的困境,代表了典型山地聚落的普遍现状。水峪村位于北京郊区,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导致人口流失严重。村落主要现状问题包括:村落内整体建筑质量较差;现状道路通达性较差,多处道路因雨水冲刷成为断头路;公共空间破碎化,整体缺乏系统性;仅存零星住户,尽显衰落颓势(见图1)。

然而,水峪村也具有较高的环境资源和本土文化潜力,如环境资源的深山、老屋、古巷、古树、古碾和本土文化的农作、集市、乡食、手艺、节庆。水峪村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传統建筑历史悠久,因此针对水峪村的更新改造策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5.1梳理场地,重现山居大美

水峪村位于山区,交通不发达,村内通行十分不便,所以针对此问题项目组首先对路网进行了梳理(见图2)。现状场地道路游览路线单一,部分建筑可达性差,游客需要走回头路,规划将在场地东南侧新增一条乡村小路,收集村中废旧的石头来铺路,将场地道路疏通为一条环路,达到东西延伸,南北环通,增强村内院落之间的可达性。另外村内场地多不平整,部分院落之间高差过大,为了增强院落之间的联系性及场地的公共性,故使用坡道台阶结合的方式消化高差,并增加丰富的空间体验(见图3)。通过对用地的梳理,力争做到对地形进行最小的干预,运用小手法将这种巨大的高差消化在自然的地形之中,他们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并且每个院落中都发生着各自的故事,是一种优化了的山地院落格局,也重现了山林意象、山居大美。

5.2修补建筑,延续传统特色

传统乡村聚落对于搭建方式和建筑材料始终保持一种自由的态度,不是一味地使用木材、砖墙,更多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而更能够表达出强烈的地域特征,呈现出丰富的建筑形式[10]。水峪村拥有历史建筑民居多处,但近几年个别废弃房屋毁坏严重,并且正在使用的房屋根据现代需要随意的加建,导致建筑整体风貌混乱。所以对于房屋的更新改造分两个部分:对于危房决定原地新建,选择本地工匠团队,建筑主体仍采用传统的布局和砖墙承重、木构架屋顶结构形式,使用当地的毛石、木材、小青瓦作为搭建的主要材料,其中不规则的大块毛石夯筑建筑基础,规则的大块毛石砌墙,碎小毛石可以用作建筑外表面墙体抹面(见图4)。当地材料的充分利用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可以延续建筑传统风貌。对于还在使用的结构坚固的房屋进行微改造,运用传统青砖或者灰色细石粒修缮破损立面和围墙,拆除与建筑立面不搭的加建构筑物,将需要新加的现代设备利用木构建或者绿化植物进行消隐,力争做到村落整体建筑特色的统一。

5.3活化空间,回归古村生活

在水峪村公共空间改造过程中,把院落形式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优化了他们之间的通透性,提升了外部空间的积极性,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造,追求所谓的高完成度。正如前文一直强调的“设计上的小动作”,主要采取整合某个房间、增设一些连廊步道、打通一些院墙等方式。针对大北院院落改造,首先通过增加围廊来围合支离破碎的院落空间;打通或整理部分围墙,使公共院落与私密院落空间穿插交融;置入功能性玻璃体,使空间更为连续(见图5)。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措,却能最大程度地改善既有的空间格局,从本质提升空间的使用效率与居住品质。院落之间相互关联,延续场所感,将人们带入古村生活的场景中,这种细微的催化进一步带来活力的再现。

6结语

对待传统聚落的保护更新,王澍的态度是:“保留传统文化特色是所有建筑师都很关注的问题,但仅仅是保护,传统最终还是会遗失,应考虑如何能让传统‘有生气地活着。”[11]面对日渐消亡的传统村落,我们要做到的不仅仅是留下几栋房子,几棵古树,更重要的是对乡村生活和乡土文化的延续,从而最终实现古村落的活化再生。“小美再生”虽然只是设计上的一系列微小策略,但这些小举措可以对乡村聚落进行引导,从而激活村落的内在生命力,并且在民俗生态旅游的背景下,结合休闲养生、民俗体验、文创培训等多层次高品质的文化产业,最终实现传统乡村山水人文和谐共生的“山居大美”。

参考文献:

[1]胡雪松,石克辉,许善.直白场所——“选美中国”引发的思考[J].世界建筑,2006(6):109-111.

[2]E.F.Schumacher. Small is Beautiful[M].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1989.

[3]王韬.村民主体认知视角下乡村聚落营建的策略与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

[4]吴黎明.“小即是美”的德国式城镇化[J].宁波经济(财经观点),2014(6):51.

[5]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6]钟建科.珠海市斗门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及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7]段威,张成章.“宜居田园”为目标的聚落更新模式研究——以浙江兰溪黄湓村聚落更新为例[J].风景园林,2018,25(5):48-53.

[8]龙彬,宋正江,石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闲置空间活化利用研究——以重庆万盛农村闲置中小学为例[J].小城镇建设, 2019,37(8):36-44.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8.006.

[9]张大玉.北京古村落空间解析及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4.

[10]金通.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的传承与再造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6.

[11]吴孟婕,金晓依.王澍:建筑里的乡愁[N].浙江日报,2013-12-20(17).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