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艺术博物馆的防雷设计措施初探

2020-05-12 08:57麦金婵伍瑞林何耀斌魏映华
广东气象 2020年2期
关键词:圆钢建筑群粤剧

麦金婵,伍瑞林,何耀斌,魏映华

(广州市气象局,广东广州 510150)

粤剧艺术博物馆于2014年2月动工兴建,该馆地处广州市荔湾区(俗称西关)恩宁路,毗邻永庆坊,是一座具有岭南风格、水乡特色的中国林式博物馆。该馆是文物系统博物馆三级风险保护单位,是广州市重点项目,是粤剧文物藏品、科研、展示、市民休闲的场所。博物馆占地建筑面积17 435.9 m2,分南、北岸和主馆3幢。南岸(别院笙歌:半亭、售票楼、六角亭、水榭、连廊、南仪门);主馆(八和阁、茶轩、贺香楼)和北岸(琼花堂、吉庆别馆、銮舆阁、听雨小筑、普天乐、西楼映月、连廊、广福台)都是仿古建筑,最突出的是广福台结合传统特色打造的木结构仿古建筑。(仿)古建筑物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按照传统方式营造、复旧呈现,大量的数据和案例表明其地理位置、木质材料、工艺(屋脊、挑檐、走兽、吻兽、尖端)等条件影响其受雷击的概率比较大[1-2]。为保护好仿古建筑物,雷电防御设计提供关键技术,防雷设施维护尤其重要。

1 博物馆所处地理与气候环境

广州市荔湾区地处广州西边,平原地势向南向西呈低落之势,中山七路东段到西山最高,最低处在丛桂路涌边,属南亚热带典型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特征:春季气候多变、夏季雨水丰沛、秋季干燥、冬季温暖。1984—2013年的30年平均雷暴日达到73.4 d[3]。2010—2018年《广州市荔湾区气候概况分析》表明,雷暴日数全市平均75 d,前汛期强对流天气集中在4—6月,后汛期高温酷暑集中在7—9月,强对流天气平均每年日数达38 d,地闪密度平均值Ng为35次/(km2·年)。Ng是衡量雷云对地放电的频繁程度,也是雷灾事件的重要参数之一。数据分析和曲线图(图1)说明,雷电灾害事件的概率在汛期提高。

图1 广州城区2010—2018年累年平均的1—12月雷暴、高温和暴雨的日数

2 博物馆建筑群防雷类别的划分

GB51017-2014《古建筑防雷工程技术规范》中附录A.1.1古建筑预计年均雷击次数算式为

其中,N为年均雷击次数(次/年);Ng平均地闪密度(次/(km2·年)),博物馆的平均地闪密度值为35次/(km2·年);Ad为古建筑的等效雷击截受面积(m2);Cd为位置因子;粤剧艺术博物馆按长方体计算。

位置因子,按GB51017-2014规范中附录表A.1.1“位于河边、湖边、山坡下或山地中土壤电阻率较小处,地下水露头处、特别潮湿处选取参数1.5”计。

GB51017-2014规范中附录A.2长方体古建筑物的等效雷击截受面积,计算粤剧艺术博物馆建筑群预计年受雷击次数列出方案Ⅰ和Ⅱ:

方案Ⅰ根据图纸建筑群分南岸、北岸,两个长方体计算等效雷击截受面积如下:

南岸和主馆:防雷设计图纸长122.49 m,宽69.87 m,高3.37~18.30 m。

北岸:防雷设计图纸长62.00 m,宽40.00 m,高6.60~20.40 m。

南岸和主馆①Ad=L×W+6H×(L+W)+π(3H)2=122.49×69.87+6×18.3×(122.49+69.87)+3.14×(3×18.30)2=39 143.50 m2

南岸和主馆②N=Ng×Ad×Cd×10-6=35×39143.50×1.5×10-6=2.06次/年

北岸①Ad=L×W+6H×(L+W)+π(3H)2=62×40+6×20.4×(62+40)+3.14×(3×20.4)2=26 725.48 m2

北岸②N=Ng×Ad×Cd×10-6=35×26725.48×1.5×10-6=1.403次/年

其中,Ad为等效雷击截受面积(m2);L为长方体古建筑的屋顶最大外廓的长度(m);W为长方体古建筑的屋顶最大外廓的宽度(m);H为长方体古建筑的屋顶距室外地面的高度(m);π≈3.14。

方案Ⅱ根据图纸圈出博物馆主体建筑物,图纸显示不规则图2红线部分,借助计算机CAD图纸偏移功能得出图2黑线部分,按长方体、平均高15 m计算等效雷击截受面积的思路,计算得出整个博物馆,古建筑的等效雷击截受面积为32 143.35 m2,如图3所示。

划分1:按GB51017-2014规范中附录3.0.2第4规定,在可能发生地闪的地区,遇预计年均雷击次数>0.25次/年的古建筑的,应划为第1级防雷古建筑[4]。

划分2:按GB50165-1992规范第5.3.4规定,预计雷击次数>0.06次/年的建筑物为2类,>0.03次/年的建筑物为3类,对第1类古建筑,应专门研究[5]。

划分3:GB50057-2010规范第3.0.3第2条规定,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应划为2类以上防雷建筑物[6]。

图2 计算机计算博物馆主体建筑物等效雷击截受面积示意图

图3 计算机计算博物馆主体建筑物等效雷击截受面积

因此,可以得出粤剧艺术博物馆建筑群划分为第1级防雷古建筑,2类防雷建筑物。

3 博物馆建筑群工艺与防雷措施

南、北岸和主馆3幢仿古建筑群,融入岭南传统三雕(石雕、木雕、砖雕)、两塑(灰塑、陶塑)、石湾公仔、嵌瓷、彩画等民间传统手工艺,通过2处“连廊”把3幢建筑连接起来,主馆加入了“玻璃天棚”、电梯等现代的元素,每一幢仿古建筑既可独立成风景、又呈现了其整体观赏的艺术性,结合建筑物防雷设计特色如下:

3.1 外部防雷保护

1)接闪器设计与安装。

(1)①南岸和主馆、北岸屋面都有石湾公仔脊、嵌瓷等工艺品作为装饰,全部采用φ12,热镀锌圆钢,短接闪杆高度500 mm,以起到保护建筑物作用。

②主馆“八和阁”建筑结构为十字脊屋顶形式,最高点为32 m,设计施工则采用φ12热镀锌圆钢,短接闪杆高度300 mm,顶部磨成半球状来保证接闪。

③北岸“广福台”是木质结构的建筑,设计采用了方形坡屋顶,屋顶全部采用金属铜瓦铜板屋面和铜制祥兽,运用整个金属屋面与木结构建筑体结合,作为接闪是一大特色,达到了有效接闪与艺术融合、保量传统的3层效果。

④另外,建筑物连廊的形式连接,防雷材料工艺则采用φ10热镀锌圆钢连接不同标高接闪网,形成不等高避雷带,用于无缝连接,达到无死角接闪作用。

(2)①主馆采用φ12热镀锌圆钢高出构架120 mm敷设的明敷接闪网格,其支持卡子间距1 m,转弯处为0.5 m。

②南岸、北岸采用了φ12热镀锌圆钢作暗敷接闪网格。

③北岸“广福台”采用金属板厚度≥7mm明敷接闪网格、接闪带[7]。

2)引下线设计与安装。

(1)博物馆建筑群内所有天面采用φ12热镀锌圆钢作建筑的专设引下线,注筋沿建筑物外墙暗敷,经最短路径接地,采用正常间距≤18 m。

(2)由于北岸广福台为木构建筑,φ12热镀锌圆钢作本建筑的专设引下线,专设引下线沿实木柱子创槽暗装在木柱内,直线距离专设引下线引至屋架处,采用暗敷在屋架内“木包钢”的做法,安装在建筑的专设引下线须与地下室基础接地体焊接联通。

3)其它接地设计与安装。

(1)总等电位连接板:从水平接地体中焊出-40×4镀锌扁钢,做法见国标图集《等电位联结安装》(02D501-2)。

(2)测试端子:暗装预埋连接板(用于测试接地电阻),距外地面500 mm。做法见图集,《建筑物防雷设施安装》“99(03)D501-1”中的“暗装断接卡子做法”2-23页。

(3)电气设备房接地端子:从水平接地体中焊出-40×4镀锌扁钢,距内地面300 mm。做法见图集“99D501-1”2-22页做法B。

(4)地下层水泵房设备接地端子,从水平接地体中焊出-40×4镀锌扁钢,距内地面300 mm。作法见图集“99D501-1”2-22页做法B。

(5)水井设备接地端子。从水平接地体中焊出-40×4镀锌扁钢,距内地面300 mm,在井壁每3层预留一接地连接板露出井壁200 mm。作法见图集“99D501-1”2-22页做法B。

(6)电梯接地连接板:利用电梯井壁剪力墙内两条φ12的钢筋通长焊接至电梯机房,此接地线在下端与接地体相焊接,在井壁每3层预留一个接地连接板露出井壁200 mm。

(7)首层消防值班室接地端子:从水平接地体中引出一ZR-BV(1×25)PC32至距内地面300 mm处。

(8)电气管井、配电间接地端子:从水平接地体中焊出-40×4镀锌扁钢,距内地面300 mm,作为竖井电气设备的接地干线,在井壁每层预留一接地连接板露出井壁200 mm。作法见图集“99D501-1”2-22页做法B。

(9)弱电管井、配电间接地端子:从水平接地体中焊出-40×4镀锌扁钢,距内地面300 mm,作为竖井弱电设备的接地干线,在井壁每层预留一接地连接板露出井壁200 mm。作法见图集“99D501-1”2-22页做法B。

(10)利用建筑物圈梁内两条≥φ12主钢筋通长焊接连成闭合回路并同防雷装置引下线连接,作为建筑物的均压环。

3.2 内部防雷措施(避雷器)的规定与安装

粤剧艺术博物馆南岸、主馆、北岸(3幢)仿古建筑群共5处电房按照GD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要求,在总低压配电柜内安装了低压电源系统电涌保护器(SPD),线路进入低压配电柜都是穿管埋地,都分别安装I级和II级电涌保护器,其技术参数为:①T1一级试验(经过国家认可的检测实验室检测)、冲击电流Iimp≥12.5 kA、最大持续运行电压Up≤2.5 kV。②T2二级试验(经过国家认可的检测实验室检测)、标称放电电流In为20 kA,最大通流量Imax为40 kA,限制电压Up≤1.5 kV。

本研究用两种方案计算了粤剧艺术博物馆建筑群的年预计雷击次数,得出粤剧艺术博物馆建筑群划分为第1级防雷古建筑,2类防雷建筑物。根据该馆的岭南、水乡仿古建筑等自身特点、工艺及相关的文物保护规定,对建筑的直击雷接闪、引下线、等电位连接和内部防雷等进行了设计,本研究旨在保护现有复旧的(仿)古建筑物,为类似(仿)古建筑雷电防御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猜你喜欢
圆钢建筑群粤剧
南头古城数字展厅建筑群
建筑与建筑群储能工程初探
SINGING THE CHANGES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1949—1951年粤剧“戏改”
粤剧传承中的“变”与“不变”
袖珍公园——高密度建筑群与户外公共空间矛盾的良药
变换视角解法多样
40Mn2圆钢热顶锻裂纹产生原因分析
Q460C圆钢的研制与开发